<焦點訊息>林奏延:糞便微生物叢移植的戰略思維
#頑固性困難梭狀桿菌 #糞便微生物叢移植 #精準醫療 #臨床試驗 #基因檢測 #人類微生物相計畫 #醫療法規
林奏延/國家衛生研究院董事長
最近長庚醫院一位5歲男童,因頑固性困難梭狀桿菌感染,接受哥哥糞便微生物叢移植,臨床症狀立刻顯著改善,而且醫院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證實男童移植後的腸道已幾乎恢復為健康菌叢,也算精準醫療的範例。
歐盟對於糞便微生物移植態度較為開放,美國則需做臨床試驗,但由於幾個大型研究發現,此對於頑固性或再發性困難梭狀桿菌疾病的治療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加上毒性更強的梭狀桿菌的出現,美國已開放此一疾病為糞便微生物叢移植的適應症。
人的腸道含有大量微生物,利用基因檢測新技術,已知細菌超過千種,如果腸道微生物失調,不僅會引起腸道疾病,可能也和全身性疾病,如代謝疾病,自體免疫疾病,阿茲海默症等有關。美國政府2008年就推動人類微生物相計畫,希望能找出和人類疾病的關係,就此開啟了研究的新紀元,歐盟及中國也急起直追,以台灣在醫療及生技上的優勢與條件,應有機會,站在這波研究開發的浪頭上。但仍需在學研、法規、轉譯及產業等面向與時俱進,本人提出幾點建議如下:
(1) 政府資助人體微生物相計畫,有系統地作基礎及轉譯研究,進一步應用於肥胖、代謝及其他相關疾病的治療與預防上,並鼓勵產學結盟,共榮共享。
(2) 法規方面,首先要釐清糞便腸道移植到底是新技術或藥品,如為新技術則由醫事司依醫療法規處理,如為藥品則要通過食藥署的臨床試驗。
(3) 國家衛生研究院可以和感染症醫學會及消化系醫學會合作組成平台,規劃病人及捐贈者的審查登錄,並協助基因檢測。國人飲食習慣與歐美不同,腸道微生物可能也不同,可建立國人各年齡層的糞便資料庫。
(4)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嚴重,長照機構住民的腸道常有抗藥性菌叢,往往造成長照機構及醫院內抗藥性的傳播。腸道微生物相研究對抗藥性的控制,是否能有角色發揮作用,也值得關切。
(5) 政府5加2產業方案中之生醫產業方案,已將精準醫療納為發展策略,腸道微生物相的研究,對藥物研究、抗生素之治療方式、食品業及畜牧業等產業也有助益,相關產業之發展前景無可限量。
資料來源: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02/1270751/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