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波斯牧師曾觀察到一個人成長中有個重要蛻變的時刻,他稱為「神聖的不滿足感」,也就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看不慣的事情,可是通常只是用嘴巴抱怨一番就過去了,然而當有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下,產生「此事非我不可」的體會,並且願意行動與參與,這些努力與經驗,往往會改變這個人的一生,往更美好與有意義的人生邁進。我們大人是否曾經提供了孩子建立自我價值與義意追尋的機會?我認為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荒野保護協會已成立了二十多年,我們不敢說為台灣守護下多少自然野地,有多大的貢獻,但是許許多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處付出行動的荒野伙伴,讓我們有信心繼續往前走。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寫道:「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環境行動論壇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全文請見連結
https://vocus.cc/weiwenreading/5d2c7185fd89780001d3374e
「與孩子在天籟下起舞—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的想法、作法與願景」…內文分為3個部份.36篇文章.7萬字.75張精彩照片.「與孩子在天籟下起舞—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的想法、作法與願景」本周六發行.
紀伯倫孩子全文 在 羽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他永遠是一個「別人」》
新幼稚園第四天,孩子適應的遠比我預期的要好,參觀時還緊緊地握著我的手,老師跟他打招呼就躲到我身後的他,第二天下課就玩到不太想回家,第三天接他時,直接叫我留下來陪他在學校裡玩了。
看著他那熟門熟路的樣子,一下子就說得出好幾個同學的名字,想到之前我們參觀學校時,對這所學校和前一所學校風格不同,不知道他是否能適應的擔憂,就覺得自己實在低估他的適應力,又或者,其實是沒有那麼了解他。
有這樣的想法讓我突然醒悟,即使是現在,孩子才不過四歲,對我來說,孩子也還是一個「別人」。
他不是我,我也不是他,就算我自認為對他有再多的了解,就像在轉學前,我一直無法停止想像的,那些他在適應新學校時會有的困難,都不過是想像和猜測,就算有些預測是出於過往的經驗,那些曾經發生的事情,也不能「決定」現在他會是什麼樣子。
我對他的了解永遠都有限度,對於他的內心世界,我所知道的和我不知道的比較起來,可能是我不知道的部分還更為廣闊,孩子不只是一個獨立、自主的生命,更是一個外在無法探測其深度的宇宙,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不分孩童或成人。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完整和自主性,在心裡有著自己也未曾認識、無法掌握的可塑性和變化,我們是連自己都必須持續努力了解自己,更永遠都無法宣稱自己了解另一個人。
以前看過張愛玲寫的一句話:「父母多半不了解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大抵看穿了父母。」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只是嘖嘖稱是,而角色轉換後我才明白,為什麼很少父母,會承認並坦然地接受「自己不理解孩子」的事實,因為從孩子出生以來,我們就背負了太多大大小小跟孩子有關的決定,如果不說服自己,「身為父母我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我們就會在每一個決策關頭感到徬徨。
就從孩子還是個嬰兒,究竟為什麼哭泣開始,我們就必須不斷地猜測,思考和了解他的身心狀況,孩子像一本我們看不懂的書,就連文字都是完全不認識的,為人父母是從一個字母一個發音開始努力地尋求連結,從不斷的失敗中找到正確的解讀。
我們逐漸懂得孩子發出的訊息,孩子也逐漸學會用我們懂的方式做出表達,就這樣,我們建立起「自己很了解孩子」的信心,也讓這樣的自信,幫助我們做出下一個選擇。
這些自信並不是盲目的,因為確實有著我們跟孩子相處的經驗,在背後做出類似科學佐證的支撐,如果我們每一次帶孩子去新的場所他都表現出害怕,我們怎麼可能不預測,下一次他還是會如此,而事先預想要給他多一點時間、要以更有耐心、更從容的態度,對待他對新環境的恐懼和不適應呢?
但我們永遠都要知道,事情有可能不是我們想的那樣,就算孩子在前九十九次做這件事情時有這樣的表現,也不代表第一百次,他依然還是如此。
人的變化和不可預測的性質,其實也是世事無常的一部分,往好的一面想是驚喜和令人難以想像的突破永遠存在,往壞的一面想是,那些我們不想看見、不願發生的變化也同時並存。
因為生命的不可預測,父母用自己對孩子的認識來想像孩子、應對跟孩子有關的一切,出發點再怎麼好,都可能有著「後果不如預期」的意外,更不用說孩子不只是擁有一個內在獨立的小宇宙,他所處的外在環境同樣不可預測和捉摸,個體內部和外在的互動所產生的化學作用,更不是我們為人父母所能控制和掌握。
生命的不可預期,是令人嚮往的自由美好,也是令人害怕的所在根源吧。
同樣一件事情,孩子展現出的勇氣遠勝於我,不要妄想自己可以全盤理解或控制另一個生命,而是要退一步讓出空間,勇敢地放手,去欣賞、去看看他自由發展下會有什麼樣讓讓驚喜的表現,像是種下一顆種子之後,等待它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朵,這是孩子為我上的一課啊。
#照片是紀伯倫的詩
#應該是父母都要背起來
#不知道配什麼圖只好寫字
#雖不是全文也歡迎分享喔
紀伯倫孩子全文 在 李偉文官方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荒野以一個公益團體的角色,向社會大眾募款,應該不是為了增加一些自然課老師或者帶領一些打發孩子時間的遊戲吧?那麼,該如何檢視荒野的解說或活動的成效呢?
我總是覺得,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改變,也就是經由荒野的努力,是否能讓人在每天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上有所改變。否則聽了再多的演講,或參加再多次的活動,也只是浪費了社會的資源。
如何讓一個人改變?最簡單的方法不是讓他接受更多的環境教育,而是讓…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寫道:「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環境行動論壇提醒著我們,不忘初衷。 明年,環境行動論壇期待有更多的團隊來分享與交流.. ..全文請見聯結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6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