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山海線🚢一日淡水,藝起回味美好】
新北青春山海線,從八里到三貂角,除了有各式各樣的特色伴手禮,一路上的美景、古蹟更是不勝枚舉🏞💕
今年中秋 #新北經發局 推出「青春山海線 #紀念風味酒禮盒組」首創 #買禮盒送遊程 優惠,更恰逢 #全國古蹟日,跟著 #金小編 的介紹來一場線上文化之旅吧🖥️👍
📍北臺灣最具代表古蹟之一 #紅毛城(國定古蹟)
原稱為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而後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予以重建的「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於是便有了「紅毛城」之稱。
📍 #英國領事官邸,由紅磚建造的優美洋樓。
紅磚樓、拱圈迴廊、斜屋頂,是典型英國「殖民地樣式建築」,內部開放民眾參觀,時代的生活點滴歷歷在目,彷如走入時光隧道。
📍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是「青春山海線」遊程中的一大亮點。
結合了淡水自然景致與人文,跨界藝術與生活美學的一站式休閒環境,還有國際級酒店、購物商場,吃喝玩樂一應俱全。
線上逛逛👉️ https://www.fabmall.com.tw/
📍走完人文景點,別忘了趕上 #淡水落日夕陽。
在落日餘暉下的 #漁人碼頭情人橋 散步,享受 #情人塔 360度視野美景,再到 #淡海輕軌藍海線商圈 大啖美食,度過充實的一天。
⭐12月31日前至 #青春山海線特色店家,消費滿200元,還能登錄發票/收據,抽 #PS5 等大獎喔!
https://www.economic.ntpc.gov.tw/News/Page/5663
⭐青春山海線,下一次要去...
https://www.tour-ntpc.com/event/route2taiwan/
出遊別忘了遵守防疫注意事項😎
✔全程佩戴口罩
✔落實實聯制
✔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這是你的新北 #你的青春山海線
#讓每趟出發帶回滿滿青春能量
#食農體驗一日遊
#金包里號景觀敞篷巴士小旅行
#青春山海線小旅行
ps. 有沒有眼尖的朋友發現 #圖文不符 👀
禮盒加購 #北海岸小旅行限定遊程 不含淡水景點喔😂(特此提醒)
新北旅客
新北市文化局
紅毛城附近景點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綠建築鑽石級!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成為淡水新景點✨
國際酒店、購物商場⋯⋯聽起來跟附近多元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卻因建築本體設計的緣故,與戶外生態和在地景點特色共存!。純白的外殼不搶周圍生態綠意盎然的風采,同時又可減少表面吸熱、緩和室內高溫壓力;屋頂覆土綠化有助於高效率隔熱和減少 #熱島效應。
除此之外,團隊還重金整治了淡水溪支流 #米粉寮溪,從臭水溝變回健康的水域,讓淡水生態豐富性回來了。魔鬼藏在細節裡,連建築室內也都有小心機!快來看看「滬尾藝文休閒園區」還有什麼賣點吧😎
#綠建築 #主動式設計 #太陽光電
全文轉載自 低碳生活部落格
紅毛城附近景點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綠建築藝文休閒園區 串聯淡水人文與自然..... (04/29/2020 低碳生活Blog)
其實距離紅毛城腳程僅10分鐘,有一處剛獲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最高等級)的藝文休閒園區,與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和高爾夫俱樂部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頗值得旅人留下足跡。
(詹詒絜 報導) 走進淡水這個百年聚落,老街、紅毛城、漁人碼頭、滬尾砲台等,始終是觀光客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距離紅毛城腳程僅10分鐘,有一處剛獲得台灣綠建築鑽石級(最高等級)的藝文休閒園區,與一滴水紀念館、雲門舞集和高爾夫俱樂部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頗值得旅人留下足跡。
這個藏身於淡水的綠色秘境,實名為「滬尾藝文休閒園區」,是知名建設公司——將捷集團,聯手台灣長期投入綠建築設計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一同打造出來的。令人新奇的是,園區裡有國際酒店和購物商場,聽起來跟附近多元的自然環境格格不入,卻因建築本體設計的緣故,與戶外生態和在地景點特色共存、共榮於同一空間,毫無違和之感,讓人不禁好奇究竟怎麼辦到的!
創建初心:建築人的社會責任
要找到問題的答案,得先來談談將捷集團林長勳總裁的初心。當年,在營建規劃初期,他便定調園區的開發和走向必須承載社會責任、回饋地方,甚至期盼能夠加值淡水聚落的品牌、打開滬尾觀光新局面。為了確保理念被落實,林總裁參與了整座園區從無到有之間所有階段的規畫及營造,還特別花時間進修課程,了解淡水當地故事,就是期盼園區的成立能與在地「共好」、「共鳴」。
不得不提,這番堅持大大影響了園區建築的風格。有別於一般觀光區的高樓商場飯店,兩棟建築本體順勢而為,謙卑隱身於周邊地景中,僅部分區域稍微突出,至高只有五層樓,如此一來便可巧妙避免當地原有優美的天際線被破壞。此外,建築外殼特別採用低調又簡潔的白色,為的是不搶了周圍生態綠意盎然的風采,同時又可減少表面吸熱、緩和室內高溫壓力,造就很好的隔熱效果。而建築外觀更是承襲滬尾砲台的拱門意象,一個又一個半圓拱型門戶,與周邊史蹟建築互相呼應,但同時又有方型相間於其中,讓整體外觀不過於單調、無趣,而是有規則地跳動。
另外還有一個必須得提的是,園區商場裡竟有一隅空間,訴說著淡水的故事、展演了滬尾的視角,這是將捷集團特地與藝術家和當地團體合作,讓遊客在看電影、購物的同時,也有機會了解淡水本土風情和自然之美。看得出來園區並非只是想要娛樂大眾,還希望能夠延伸旅人對淡水的記憶,為在地商業藝文模式帶來一番新氣象。
披覆大量植栽 尋回生態原住民
除了外在拱門造型相當吸睛之外,一眼望去,旅客的目光大多會停留在那片大規模的屋頂草坡上,當初可是克服了排水、防水和結構安全等種種困難,才得以完成。不過,設計這大草坡的用意,倒不是為了要符合綠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EEWH)裡的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和基地保水要求,才刻意而為,建築團隊最主要還是希望建築能夠依循原始地貌而生,綠色植栽就是最適當的選擇。另一方面,屋頂覆土綠化有助於高效率隔熱和減少熱島效應,在又濕又熱又擁擠的亞洲都會裡,極需這類自然降溫的手法。
園區旁邊還有一條小溪(米粉寮溪),是淡水河的支流,長期因為貫穿於多個聚落,之前成了一條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水溝,颱風時還會滿溢出來,淹沒建築基地。後來,將捷集團不惜重金出手整治這條不在園區管轄範圍內的水域環境,才尋回多種生物在此駐足。如今,米粉寮溪不僅成了旅客休憩的親水空間,更孕育海口溪流常見的日本絨螯蟹及貪食沼蝦,增添淡水當地的生態豐富性。
「事實上,整個復育過程真的很不容易,」園區的工程部總工程師有些感慨卻又引以為傲地說。當初,為了找回這些「生態原住民」,團隊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從跟著專家做生態調查開始,先全面理解在地生態樣貌和變化,後續才做棲息地復育的設計。為了不破壞自然,園區採用「固床工」這套生態工法,製造階梯式的連續落瀑,不僅緩和流速、有助於動物遷移,也增加了水中溶氧度。而一旁兩岸的礫石濾床和多孔隙的砌石護岸,更是就地便可取得的自然恩賜,除了避免河水外溢,也幫忙淨化水質。
當然,綠化還不僅於此。占地2公頃的園區,平面四處皆有大量植披覆蓋,搭配著生態池、原生種的喬木、灌木、水生植物,還有誘鳥誘蝶的植栽,走進去彷彿一場森林饗宴就要上演。特別的是,園區還設置了人工巢箱,讓鳥類能安心落腳、繁衍後代。
建築看似平凡 卻藏匿許多節能巧思
戶外生態之旅走過一圈,現在來看看園區內建築的節能設計,一樣精彩豐富。
首先,設計團隊用外牆表皮層製造節約能源的效果,在人潮聚集的大廳酒吧和商場屋頂上安裝天窗,讓自然光揮灑下來,與牆上的圓拱窗型和室內環境互動,形成光影交錯之美。甚至白天的時候,酒吧區域都不需要開燈,減少了能源消耗。同時也透過深遮陽、立面遮陽,以及適當的開窗量,緩和入內的光線及熱量,節省空調的用量。
園區還另外導入幾項主動式設計,包含太陽光電和能源管理系統(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前者的產能,足以幫建物省下一年至少20幾萬的電費支出;後者則是連結冰水主機等吃電設備,每日受到監控,一旦出現異常,導致用電量暴增,管理者隨時能夠揪出問題、進行整治。
接下來瞧瞧建築怎麼與「風」相處,主要透過開放地面層和量體轉折來引導自然風入內。不過由於因為建物基地鄰近出海口,總不免會受到「北風之害」,為了減少此般衝擊,設計團隊貼心地將出入口和活動空間隱藏起來,稍微一個不注意,還真有可能會錯過商場和酒店的入口處。然而,大概也是因為如此重視功能性,讓整座園區的門面雖然不似外面一般飯店那麼氣派,卻多了幾分一棟綠建築真正應有的樸實氣息。
就水資源部分,園區全面使用省水器材,並設置屋頂雨水回收裝置,過濾後利用天降甘霖澆灌周圍綠色植物,讓室外景觀用水量降到最低。同時,園區的鋪面皆為透水磚,再加上大規模植栽下的土壤孔隙本就有助於水滲透,賦予基地涵養水分的功能,雨再大都不怕被淹。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讓大自然中的風、光、水對建築發揮最大效益,將捷集團在建設初期便於基地上設立一個微氣象站,掌握當地最精準的日照、風速、溫度、濕度、雨量等資訊,甚至還善用集團當家本領: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透過建築大數據和量化分析,提前體驗空間樣貌、推測建物實際性能,以減少建造過程中可能發生的錯誤設計和資源浪費。
即便困難 仍堅持綠的選擇
其實,蓋一棟建築,對於將捷集團而言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常便飯,但要建起一個受綠建築認證的休閒園區,同時又得兼顧經濟收入,在空間設計上,可得歷經相當多的艱辛和抉擇。
比方說,即使會產生飯店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為了避免產生過多的土石廢棄物,設計團隊仍堅持只開挖地下一層區域當作停車場。又好比說,園區商場僅三層樓,可容納之商業櫃位數量本來就極其有限,團隊卻願意將部分空間騰出來做深遮簷及外走廊,等同於用營運空間換取良好的遮陽效果。
商場門口還有一棵老榕樹,是歷經長期時間淬鍊才有如今這般巍峨的樣貌,讓人捨不得移除。為此,團隊特地將商場建築體往後退縮,讓老樹持續延綿伸展,也為前頭入口處遮蔭。而成為現今觀光客決定是否入住的關鍵指標:游泳池,也因為既耗水又不利於周遭環境生態,團隊堅持不蓋,取而代之的是一整片鳥魚蝦貝蟹的共生舞台,以此鼓勵旅人走出去,不僅認識滬尾文化,也多多親近淡水自然。
而飯店外的生態,在每間客房內隨處可見。牆上富有淡水紅樹林動植物的蹤跡,包含刺腹松鼠、白鷺鷥、招潮蟹、水筆仔等,提醒旅客到附近生態區一遊。時不時,飯店還會為客人安排教育導覽,除了介紹周圍自然景觀之外,還會講述園區綠建築的古今由來,以及相關節能減碳手法,讓旅客來到這裡,不單只是求得幾晚好眠,還能獲得自然生態及建築新知,這便是園區希望主打的:「用自然豐富旅人的地圖,讓人能在其中沐浴」。
轉載自綠建築雜誌Vol.64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www.delta-foundation.org.tw/blogdetail/3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