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英法以三國密議了一項計劃:「奪回蘇伊士運河」】
1956年埃及總統納瑟宣布運河國有化,這項決定激怒了英法兩國,決定跟以色列聯手,發動戰爭。
失序的東地中海正好給了赫魯雪夫極佳的藉口,向美國提議進行聯合軍事行動。最後英法兩國終於接受停火決議,以色列也於1957年退出西奈半島與加薩地區。
從此之後,徹底改變了東地中海的政治版圖......
#蘇伊士運河 #埃及 #以色列 #以阿戰爭 #納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60年代,為了徹底整建尼羅河,納瑟政府著手興建高壩,儘管將可解決水患和旱災等問題,然而水壩形成的人工湖,卻會全盤淹沒努比亞部落和部分神殿群!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文物,埃及向國際求援,數十國家的考古學家、工程師、攝影師趕赴埃及,在建壩工程啟動之後,竭盡所能的遷移神殿、收集文物,衍生出40項工程的龐大...
納瑟埃及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過去24小時 3.24 埃及/台灣 🇪🇬🇹🇼】
「你要當棋子還是塞子?」連結歐亞非海運的戰略要衝——埃及的蘇伊士運河——23日上午7點40分遭遇重大交通事故,一艘長榮海運的貨櫃輪「長賜號」 (Ever Given),因不明意外導致船頭觸陸,400米長的船身因此打橫、死死卡住了運河南北向。僅管埃及官方隨即出動了多艘拖船,並緊急派出怪手強制挖開長賜號船頭卡住的運河堤岸,但直到24日上午為止,進退不得的長賜號依舊卡在河道上,迫使蘇伊士運河南北向全線癱瘓。相關消息一度以「海運三寶」的敘述,成為全球社群網路的熱門笑柄;但另一方笑不出來的,不只僅有塞在堵塞運河上動彈不得的「貨輪船陣」,超過1,000萬桶原油、佔全球海運輸油量10%的東西向「海上石油」貿易,更是因此嚴重癱瘓。
.
蘇伊士運河雖然是全球經濟的海上咽喉,事實上卻也曾經遭遇「長期癱瘓」。像是1956~1957年間的「第二次中東戰爭」(為了反擊納瑟運河國有化政策,英國夥同法國、以色列,發兵入侵埃及),運河就曾經封鎖一年。
.
到了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蘇伊士運河南北端更遭到以色列、埃及軍事封鎖,直到1975年以埃關係正常化之前,這條「命脈」長達8年都不開放使用。
.
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爆發當下,由於以色列國防軍的「奇襲攻勢」出乎預期,包括西德、英國、波蘭...等15艘國際貨輪,就這樣被包夾在兩軍砲火之下,直接被困在運河上動彈不得。
.
儘管戰爭在短短6天內就以埃及的潰敗為結束,但運河兩段卻被埃及佈下的水雷與自沉戰艦給堵塞,15艘受困輪船也就只能待在運河中段的「大苦湖」上,等待國際談判斡旋出一條撤退途徑——殊不知兩軍僵持一路消耗了8年,這15艘受困輪船也以「黃色艦隊」(因為長年滯留,船身被岸上沙漠的飛塵覆蓋侵蝕,而成為「黃色」的外觀)之稱名留青史,就這樣一直滯留在封鎖的運河內直到1975年,成為了被歷史遺忘、荒謬而超現實的國際事件...
.
#蘇伊士運河 #SuezCanal #埃及 #長榮海運 #長賜號 #EverGiven #中東戰爭 #黃色艦隊 #納瑟 #歷史
納瑟埃及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西亞 #波斯灣 #國際關係
🇶🇦卡達被封鎖解除,#海灣國家 關係趨於緩和
科威特外長阿瑪德納瑟宣布,沙烏地阿拉伯4日晚間已解除對卡達陸、空封鎖。這是結束波斯灣國家逾3年分裂重要一步。據報導,波灣國家和埃及5日將簽協議正式結束封鎖。
沙烏地、巴林、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卡達支持恐怖主義,以及與伊朗關係過度密切為由,於2017年6月宣布與卡達斷絕政治、外交和經濟關係,並對卡達實施陸、海、空封鎖。杜哈(Doha)當局一再否認指控,強調斷交之舉毫無正當理由。
卡達與美國關係密切,境內有美軍在中東最大軍事基地。美國政府資深官員4日告訴路透社,波灣國家和埃及將會在GCC峰會中簽署協議,結束對卡達的封鎖。
納瑟埃及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960年代,為了徹底整建尼羅河,納瑟政府著手興建高壩,儘管將可解決水患和旱災等問題,然而水壩形成的人工湖,卻會全盤淹沒努比亞部落和部分神殿群!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文物,埃及向國際求援,數十國家的考古學家、工程師、攝影師趕赴埃及,在建壩工程啟動之後,竭盡所能的遷移神殿、收集文物,衍生出40項工程的龐大計劃,其中包括努比亞博物館的創建,其成果斐然,堪稱該計劃中的典範。 博物館於1997年11月開幕,展現了努比亞地區從史前時代到現代6,000多年的完整歷史、文化與藝術,展場約可分為8個部分,從石器時代、金字塔時代、努比亞文化、科普特時代、庫什王國(Kush Kindom)到伊斯蘭時期等,此外還有一個用來陳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地區參與搶救與維護等工作過程的展場。 主建築由埃及建築師哈金(Al-Hakim)擔綱,他以古典風格設計外觀,內部的參觀動線、陳列設計及燈光效果均屬佳作。館藏涵蓋史前時期到新王國時期的雕像、浮雕、武器、用具,館方還運用大量的模型、照片、文字輔導說明,並另闢科普特區、伊斯蘭教區,解說努比亞在第5~12世紀歷經宗教信仰轉變的過程,當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搶救文物的貢獻也闢有專區詳細介紹,其中包括讓阿布辛貝神殿和費麗神殿起死回生的鬼斧神工重建工程。
「努比亞人」:是居住在努比亞地區的種族名稱,這種人種真正的起源我們並不清楚,但是確實與古埃及人有顯著的不同,他們在外觀上的膚色比較深,而且五官輪廓比較接近蘇丹地區的中非人種,努比亞人對古埃及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夥伴、敵人、盟邦。他們所建立的國家與古埃及人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時而戰爭、時而友好,相對於古埃及人來說,他們是一個頭痛的邊境國家。
為了徹底解決努比亞人的騷擾(或覬覦努比亞地區的天然資源),古埃及人曾多次發動戰爭以求征服這個地區,最重要的戰役發生在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時期,當時遠征軍直達第四瀑布區,並且為了威嚇努比亞人,拉美西斯二世甚至在現今的阿布–辛貝(Abu Simbel)建立了二個巨大的神殿,這兩個神殿分別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神殿」、「皇后–娜芙塔麗神殿」,並將部份的努比亞人遷居至亞斯文,但拉美西斯二世此舉並未徹底解決努比亞的問題,一直到古埃及滅亡為止,努比亞人還是一如過往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及國家。努比亞人自從古埃及以來存續至19世紀末,但是之後由於亞斯文水壩的興建,導致努比亞人被迫集體遷居至亞斯文地區,埃及政府雖然在亞斯文的尼羅河西岸地區(此區位於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為這個被迫遷村的種族建立了一個個的「努比亞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