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唔洗有規矩,好好呀
"I really think that my generation really don't care."
美國推鉛球選手Raven Saunders得到銀牌, 頒獎嘅時候做咗個咁嘅手勢,話要為受壓迫嘅人,即係有色人種同LGBT+ 抗議。奧運嘅規矩(Article 50)本來禁止運動員响場上做任何模式嘅政治抗議行為,好似1968年墨西哥奧運,兩名200m美國選手,攞到金牌同銅牌之後,舉起單拳支持黑人民權,張相就相當經典。不過當時嘅奧委會就指出,佢地唔應該將自己國家嘅政治抗爭帶入奧運呢個國際賽事,就算係人權,所以當時就罰呢各運動員停賽。爭議性就係點解1936年 柏林奧運,納粹手勢又得呢?
好喇,去返現代,美國奧委會就即時跳出黎話唔覺得有問題,而國際奧委會就反而會深入調查,唔否認考慮下一步行動。事實上,國際奧委會之前又真係放寬咗Article 50,只要尊重對手,某啲表態嘅姿勢係容許嘅,例如支持BLM嘅半跪。問題唔係個手勢,而係到底個規矩背後嘅理念係咩,根據咩標準?
俄羅斯因為禁藥被禁出賽,兜個圈話禁國唔禁運動員,咁當初何必禁呢?
容許男人變性之後參加純力量嘅女子比賽,又係想點呢?
如果覺得呢個手勢無問題,咁中國隊戴毛主席頭象嘅襟章領金牌應該都無問題啦,咁下次係標語,再下次唱歌跳舞,只要尊重對手就乜都得?
睇黎最大問題就係變成無規矩,好似呢位美國選手就係個現況,
"I really think that my generation really don't care."
Patreon原文:
奧運...理念混亂
https://bit.ly/2Vw1nNy
#個世界唔洗有規矩
#爽就係規矩
***************************************
📢乞食廣告:文字、時間與心血有價
🥣每日更新乞兒兜:
https://www.patreon.com/goodbyehkhellouk
***************************************
納粹手勢禁止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再訪愛黛兒】
逛過古根漢美術館之後,往南走兩個街口,再來新藝廊(Neue Galerie)拜訪《艾黛兒•布洛赫-鮑爾肖像一號 》(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這是第三回見到她。
當初這幅愛黛兒肖像畫(Adele Bloch-Bauer,1881-1925)原本是委託克林姆繪製後,作為她父母結婚週年的禮物,但誰叫克林姆作畫速度太龜速,從1903年動筆,一直到1907年才完工,想也知道原本打算的用途無法達成。
在1903年12月,已經開始為愛黛兒繪製肖像畫後,克林姆去了一趟義大利,其中曾是西羅馬帝國首都Ravenne 的San Vitale教堂中,拜占庭風格的馬賽克藝術深深撼動了他。同時從日本畫貼金技巧得到靈感,再結合埃及護眼符、日本工藝傳統紋樣,如金梨紋和貼金箔技法,以及隱喻象徵,於是才有愛黛兒肖像服裝上的眾多裝飾性圖樣。
愛黛兒肖像上有著耀眼金銀交輝,似乎也同時映照拜占庭與奧匈帝國古今交織,曾經的璀璨光華。金色代表富有與神祕,克林姆因使用金銀兩色裝飾顯現維也納女性的永恆美,深受維也納名流喜愛,以肖像畫家身分開始聲名大噪。他的畫中極少有男性出現→可見他有多愛女人,即使有也是側身形象或閉眼,或以配角入畫。
愛黛兒在肖像畫裡的姿勢頗為曖昧,無法明顯看出是站著或坐在後方被複雜漩渦圖樣覆蓋的扶手椅上。金黃澄燦又高度裝飾性的光圈烘托出她冷豔的臉龐,兩頰上紅暈與性感紅唇都流露出性感與韻味。以不尋常方式交折在一起的手勢也表達出她強烈的自我意識,畢竟在肖像畫中擺出這態勢在當時相當罕見。
身為銀行家之女,又嫁給歐洲最大精煉糖商兼銀行家,女主角為典型上層階級猶太人。既然出身富貴,自然需要珠寶相襯。
頸上鑽石項鍊原是丈夫相贈的結婚禮物,但在1941年納粹入侵時被蓋世太保頭子戈林(Hermann Wilhelm Göring,1893-1946)給侵占,包含整個布洛赫-鮑爾(Bloch-Bauer)家族的藝術和珠寶收藏也都落入納粹手裡。手腕上珠寶是愛黛兒丈夫請克林姆主持的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設計。又因愛黛兒愛炫耀財富,還特別要求畫家把珠寶畫得耀眼奪目。
雖說年僅40多歲便已因病辭世,但也多虧如此,愛黛兒未曾親身經歷家園財產被竊據,生活更被二戰殺戮戰亂給摧毀的悲劇。
據說愛黛兒離世後,多情的丈夫命人將克林姆為愛黛兒繪製的兩幅肖像畫掛在房間中,內在擺設一如以往未曾改變,每天仍會換上新鮮花束,藉此表達深刻思念亡妻之意。若不是奧地利人大開城門歡迎納粹到臨,若不是實施趕盡殺絕猶太人的措施,或許愛黛兒的容顏會一直留在曾經夜夜觥籌交錯衣香鬢影的布洛赫-鮑爾維也納大宅中。
========================
新藝廊應該是全紐約安檢最囉嗦的美術館,連空水瓶都得拋棄在門口才能入內。二樓展間也不准拍照,展品主要以德奧藝術為主,除了克林姆,也可以見到席勒,還有當初維也納分離派旗下維也納工坊出品的各式傢俱、家飾與餐具。
雖說不能拍照,我還是在二樓拍了兩張關於畫作的資訊。因為一個可愛的黑人女生警衛發現我邊看畫作資料邊在手機上紀錄時,主動問我是否正在typing ,然後便讓我拍下了它們。
這一天除了擁有美麗的紐約初秋,感受奧匈帝國殞落前的燦爛餘暉,也遇見了天使。
#克林姆 #紐約 #新藝廊
#關於愛黛兒與克林姆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498375263931708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499280063841228
https://www.facebook.com/artjunie/posts/494293534339881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納粹手勢禁止 在 水瓶鯨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惡魔教室的人性底線──這不是無知,是常識】
關於納粹Cosplay,昨天各報網站貼出一封疑似學生的信───意思是挺校長、挺老師、挺同學等。想法直率、用字清晰,概念挺符合台灣民意投書或留言的泛政治化,引起廣泛討論。
我個人不認為一個或幾個學生的想法就能代表該校所有學生,不會生氣,因為師長的引導和教育責任更嚴重。倒是一個朋友提起一部電影《惡魔教室》(Die Welle),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對,這是和納粹有關的題材。
《惡魔教室》是一部2008年的德國劇情片,改編自1967年羅恩·瓊斯(Ron Jones)在美國加州一所高中進行與法西斯主義有關的社會實驗的真人真事,作家托德·斯特拉瑟曾根據這個實驗在1981年寫了一本同名為《惡魔教室》的書籍。
※
1967年,在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裡,教師羅恩·瓊斯大膽地進行了一場實驗:他向他的班級灌輸紀律性和集體精神。「很快,事態的發展就失去了控制」,多年後,一位當時的學生回憶道。
.開端
時間:1967年4月
地點:加利福尼亞 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歷史課
主題:第三帝國。
一個學生提了個問題,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裡發生的慘劇?羅恩·瓊斯不知道如何回答。
下課之後,這個問題仍在羅恩·瓊斯的腦子不斷盤旋。他決定,大膽地進行一項實驗。他要重建納粹德國,一個微型的納粹德國,就在他的教室裡。他想讓他的學生們親身體會法西斯主義,不僅體會其恐怖,也體會其魅力。
.星期一,玉不琢,不成器
他站在講臺前,不同於以往,他開始向他的班級下達命令。
「瓊斯先生因其激進的教學方式而備受爭議」,他當年的學生菲利浦.尼爾(Phillip Neel)回憶道,「有一次,他把我們分成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必須整天遮住眼睛活動,籍此讓我們理解,什麼叫信任。還有一次,這名激進的教師禁止一部分學生,在幾天時間內使用教學樓裡特定的洗手間。他想讓我們體會,什麼是宗族隔離」,尼爾說道。這名當年的學生現在是電視節目製作人,目前正製作一部關於羅恩·瓊斯實驗的紀錄片。
瓊斯不僅僅因其激進的教學方式聞名,他同時也是學生的好朋友。他住在一間樹屋裡,玩朋克音樂。但在某個星期一,他命令他的學生,端正坐姿,抬頭挺胸直背,雙腳平放,雙手背後。接下來的是速度訓練:起立,坐下,一遍遍重複。最後他讓學生站到教室門外,等他發出信號後,學生們跑回座位坐下。瓊斯記錄下了時間,5秒,無聲的5秒。而做到這一點所需的,僅僅是幾分鐘的練習。
瓊斯更進一步。他讓學生閱讀文章,接著開展討論,但必須遵循嚴格的規則:想發言的人必須起立,站到桌旁,先說「瓊斯先生」,然後才允許發言。發言時必須言簡意賅,口齒清楚。誰要是回答的時候心不在焉、隨便應付,就必須重新回答一遍,甚至不斷重複。
瓊斯堅持他的原則,並漸漸對結果感到驚訝。搗蛋鬼變成了榜樣,他們的勇於發言,見解獨特,答案明確。回答問題的也不再僅僅是那幾張老面孔,無論是問題還是答案的水準有了驚人的提高。學生們注意力更集中,聽講也更專心。瓊斯原先以為,學生們會認為專制型的教學方式可笑,會抵觸,不配合,但結果恰恰相反。要求學生們遵守紀律,服從命令很簡單,意外得簡單。學生也變得更加有效率。
.星期二,「他是我們信任的老師」。
他踏入教室,迎接他的是一片肅靜。所有人在課桌後坐得筆直,雖然並沒有人這麼要求。他們的聚精會神,表情充滿期待,沒有人交頭接耳。他們在等他,羅恩·瓊斯,他們的老師。他在黑板上寫下:「紀律鑄造力量,團結鑄造力量」,然後開始講課。學生們認真聽講。下課時,他用手做了一個簡短的動作:手臂前伸,手掌先向上,再向下滑出一個曲線。一個波浪。瓊斯把這個手勢定為班級的問候禮。在學校裡和大街上用這個手勢表明身份,身為這場運動的一份子。
羅恩·瓊斯把這個問候禮稱為「第三浪」。浪潮總是以三波的形式到來,最後一浪,即第三浪沖上沙灘時是最強勁的。沒有人意識到,這個名稱和「第三帝國」何等相似。
「瓊斯先生他是我們信任的老師。我也參加了,一切都似乎很有趣,感覺是場遊戲。至少剛開始時是這樣」,尼爾回憶道。他當時只是覺得挺這位老師上課很有意思。
接下來的幾天,瓊斯仔細觀察校園裡的一舉一動。在咖啡廳、圖書館、體操館裡,學生們見面時用「浪潮」手勢打招呼。這個實驗已從教室擴展到了整個校園。
.星期三,相互告發-為了集體的利益
瓊斯分發了成員卡,其中三張上有一個紅色的叉。拿到這三張卡的人被委以特殊的使命:檢舉不遵守「浪潮」規定的人。隨後,瓊斯又開始「佈道」了,從行動,投身集體,一直說到自我墮落。他被他自己的話感染了,他搖擺于領袖和老師的雙重角色之間。他為他充滿幹勁的學生驕傲,為他們的成績驕傲,為他們的團結驕傲,他為他自己驕傲。
緊接著,告密的風潮到來了。他只委派了3個學生檢舉批評者和反對者。結果卻來了20個人。他們毫無保留地告發那些拿「浪潮」開玩笑的朋友,出賣他們對「浪潮」表示懷疑的父母。一切為了集體的利益。這場運動在三天之內已經成為了他們生命的全部。
「我當時雖然參加了,但應該算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尼爾如今說道。有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運動中,但也有學生從根本上反對這場運動。「一次課間,我對我最好的朋友說了一個關於『第三浪』的笑話,結果第二天,瓊斯先生在所有學生面前提到了這事,從那時起我開始感到害怕。」尼爾清楚,肯定是他最好的朋友告發了他。而那時他只是面無表情地望著前方。
「從那一刻起我意識到,事態的發展已經失去了控制。」
當看到如此多的學生為了這場運動毫無保留地出賣朋友,瓊斯也感到害怕了。他必須找到一條出路,來中止這場實驗。但如何才能做到?
.星期四,如何中止這場實驗?
課堂裡的人數已從30人漲到了80人。新來學生的都逃掉了原本應去的課。瓊斯宣佈,「第三浪」是全國性青年運動的一部分,目的在於促進國內政治體制變革。星期五中午12點,將會由總統候選人正式宣佈組織的成立。學校裡也會有相應的公告。
一個奇異的巧合讓這個聲明更加可信:時代雜誌上整頁刊登了一個名為「第三浪」的木器產品的廣告。學生們被鼓舞了。「當時沒有人對瓊斯先生表示一絲懷疑」,尼爾回憶道。
.星期五中午,「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學校大禮堂。超過200名學生筆直地端坐在那裡,天花板上掛滿了「第三浪」寬大的橫幅。瓊斯作了簡短的致辭,200只手臂對著他舉起,做了「浪潮」問候禮。這場實驗只進行了五天,卻是漫長的五天。
「當然」,尼爾說,「我也在場,作為外人很難想像,短短幾天內形成了何種團體的壓力。」
禮堂內,羅恩·瓊斯打開一台電視。出現的只有雪花。學生們等待著。但螢幕上除了雪花別無他物。學生們仍然等待著。他們已經習慣了紀律和服從。幾分鐘後,終於有人問道:「不存在什麼領袖,對不對?」禮堂裡炸開了鍋。瓊斯開始講話,不再大聲、嚴厲,而是柔和、帶著自責:「沒錯,但我們差一點就成為了優秀的納粹。」
.事後,沒有人願意提及這場實驗
瓊斯給學生們播放了一部關於第三帝國的影片:帝國黨代會、集體、紀律、服從,以及這個集體的所作所為:恐怖、暴力、毒氣室。羅恩·瓊斯看著一張張不知所措的臉。最初的那個問題得到了回答──為什麼德國人聲稱,對於屠殺猶太人不知情?為什麼無論農民、銀行雇員、教師還是醫生都聲稱,他們並不知道集中營裡發生的慘劇?
他說:「和德國人一樣,你們也很難承認,自己竟然做得如此過分,你們不會願意承認被人操縱,你們不會願意承認,參與了這場鬧劇。」
他說得沒錯。第二天,學校裡籠罩的壓抑的氣氛。沒有人願意提及這場實驗。「我自己當時陷得不深。所以對我來說,這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但其他人從此對此隻字不提,直到尼爾因為紀錄片和他們聯繫。
尼爾在收集材料時得知,許多人感到尷尬,居然如此輕易地被「浪潮」席捲。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他們原本不是瓊斯班上的,但為了「第三浪」,他們逃了原本該上的課。「那是1967年,他們中許多人當時熱衷政治」,尼爾解釋道。「他們參加了學運,甚至黑豹(60年代美國黑人運動)。他們當時都感到無比震驚,自己如此輕易就放棄了自由。」
「這個實驗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我們中的很多人孤獨、缺乏家庭的溫暖、集體的關心,缺乏對一個群體的歸屬感。即使把這個實驗放在今天,也會得出同樣的結果‥‥‥去你們當地的學校看看,那裡找得到民主嗎?」——羅恩·瓊斯某次採訪時的回答
※
所有的故事,都有「開端」,對吧?!
這時候,該使用「請沒有罪的人去丟石頭」這種言語嗎?!我不以為。反而,在某個人性底線,默認者或寬容者,才是推波助瀾的惡魔力量吧。
某些天理不容的真實殘酷故事───有的曾發生在我們所居住的地方、有的發生在和我們血緣相近的國度、有的可能很遙遠,甚至年代很遠,並不表示不存在。
倘若誰都不願這種殘虐事件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不應該被容許、被鼓舞、被崇拜、被模仿,也希望永遠不要再發生了。
每個國家都有其痛,沒有閱讀過,不代表沒有發生過;既然知道了,就不該強辯:「為什麼我們這樣不可以?!那○○○事件呢?!那×××事件呢?」
為什麼A打傷人沒被關?B打死人還逍遙法外‥‥‥
所以,我們都可以打人?!
※
我不知道學生們是否永遠會留在台灣這個島國,永遠都不會出國深造或旅行。
有一種「國際的傷痕底線」,那叫作:知識或常識。永遠不該去碰觸。在台灣可能叫二二八,到南京不能提南京大屠殺,到美國請別拿911開玩笑,在德國叫作納粹,而納粹傷及太多人,已成國際符號。這幾年的國際恐怖符號叫作:ISIS 。
這不僅是「無知」就能了事,是常識。
PS:大家都使用「台灣是世界第三無知國家」,你們究竟有沒有人認真去看一下問卷內容啊?我很認真去做了測試呢。說真的,那是一些環境議題的數學選擇題,跟「無知」有一點距離。
#羅恩瓊斯的真實實驗故事圖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