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閃閃發亮?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在豔陽照射下,彷彿鑽石光芒般閃爍的唭哩岸石!🤩
若不是跟著總裁(國鈞哥)的腳步探索(熟識的朋友都叫他總裁,因為他與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有明星臉😆),還不知道離淡水不遠的唭哩岸,曾經是淡水河向北突出的一處海灣,船隻往來頻繁的繁盛之地,當地以唭哩岸石聞名,因為屬於沈積而成的石英砂岩,含有矽結晶,在陽光照射下會閃閃發亮,可承受2000度高溫,適合做為燒窯建材,而抗強酸、耐腐蝕的特性,也適合用來建造北投的青磺溫泉浴池,除此之外,唭哩岸石含有矽元素,可做為玻璃業的熔爐內層,還具有清淨功能,讓燃燒後產生的雜質變得容易清理,這麼多用途的唭哩岸石,從清朝開始,一直到日治時代、民國時期,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當時的打石業非常興盛,在地人在農忙結束後,就加入打石的行列,直到1975年陽明大學設立,政府明令禁採唭哩岸石,這項傳統工業逐漸走入歷史,如今我們還能透過健行的方式,了解唭哩岸發展的脈絡與軌跡!
我們從捷運唭哩岸站出發,開始這趟秘境探索之旅,健行路線約6公里,導覽解說加上步行時間,大約3個半小時!詳細路線:👉唭哩岸捷運站~唭哩岸打石文物展示~東華公園~(日晷公園)~東華山~奇岩山西峰~奇岩山~1654荷蘭#30圖根點~1654荷蘭#34圖根點~唭哩岸西峰~(陽明大學山頂操場)~唭哩岸山稜脊線~唭哩岸山~(攀岩場)~(大學亭)~18世紀道光古墓~軍艦岩~260公尺峰(烏尖連山)~丹鳳山電視轉播站(鐵椅)~湯守岩~弘法大師岩~法船石~(大願寺)~熱海飯店(後門下山)~北投市場(喝高記紅茶🥤清涼一下)
鄰近唭哩岸捷運站2號出口,旁邊有一小塊的打石文物展示,總裁在此先幫我們上了一課,被列為三級古蹟的臺大校門,建材竟然是2400萬年前沉積而成的唭哩岸石,不只如此,台大醫院、台北監獄、台大醫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圍牆也是以唭哩岸石興建而成,而我們今天的健行路線,有別於一般的泥土、石礫或木棧步道,沿途幾乎都是踩著這些在陽光下會閃閃發亮的唭哩岸石拾級而上,非常特別的體驗!
這條健行路線滿平易近人的!從捷運唭哩岸站出發,進入東華公園,再穿越幾段小山徑,慢慢走、拍照、加上停下來休息,不到三小時,就可走完東華山、奇岩山西峰、奇岩山、唭哩岸山、軍艦岩、烏尖連山、丹鳳山的稜線地形,還可俯瞰視野超廣闊的大台北盆地,超美啊!
從漫步東華公園開始,找到了唭哩岸曾經是小海灣的痕跡,那就是海邊常見的林投樹,竟然在這裡可以看到!沿途的林相生態非常豐富,簡直就是植物園啊!植物通的總裁開始介紹沿途所見的花花草草,有常見的居家植栽(黃金葛)、可做為乾燥花材料的(小花紫微)、像一串迷你葡萄的(紫珠)、可作為古早味粉粿的天然染料(槴子花果實)、原住民常用的天然調味料(羅氏鹽膚木)、花果可入藥的(野牡丹)、可編織成籃子或手工藝品的蕨類(芒萁),沿途還有很多植物,例如:刺竹、香椿⋯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總裁淺顯易懂的導覽解說,實在越聽越有趣!
除了植物之外,沿途經過的三角點,就像打卡蒐集一樣,也列入拍照重點,其中有兩個圖根點,編號分別是#30與#34,有一說是1654年荷蘭人在台時期設立的,還有另一說是唭哩岸石的開採分區編號,#30 和#34的位置介於奇岩山和唭哩岸西峰之間,如果沒有特別留意,很容易錯過喔!
此行造訪的景點非常多,一篇根本寫不完啊!(寫到眼花花👀要吃葉黃素😆),因此小猴將分成三篇心得文,這篇先介紹「唭哩岸捷運站」到「唭哩岸西峰」的健行路線,下一篇將介紹有別於一般視角的北投軍艦岩,敬請期待!
去哪兒
#健行
#北投
#唭哩岸
#探索秘境
#唭哩岸石
#台北小旅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現在的人去旅行無孔不入,很多地方因此變得商業化,失去當地原有的味道。 緬甸,是近年備受注目的旅遊目的地,隨着昂山素姬上台,這個民風純樸的佛教國家逐漸開放,旅遊方興未艾,仍保持着一份難得的純真簡樸。每年10月至4月,不但是當地旱季,更是去遊覽的最佳時機!加上緬甸政府剛於十月開放香港人落地簽證,大家入境...
素 攀 寺 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輕時去京都是幸運的,京都會一直跟著你。
每個喜愛京都的人,可能理由都不同,不過能挖掘到自己的內在,並且和京都產生連結,我想正是可以不斷回京都,不斷深入京都的方式,訪談也進行了那麼多人了,我喜歡看著每個京都迷切入京都的方式,還有和京都產生故事的方式,都是那麼不同,也都很迷人。
這次的訪談對象以斯帖,在看她的訪談文字稿時,會想起了不少自己喜愛京都的面向,她喜愛日本寺院、庭園、歷史和古老文化,即使回京都也很多次了,總是還是喜歡逛寺院(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興趣),她喜歡重覆拜訪同樣的寺院(我也一樣),即使不諳日文,但因為有溫柔與溫暖的心,一樣可以和許多京都人產生交流與情感上的連結,這點也很令人感動。
有一個專門在介紹京都傳統藝術與文化的專頁-厭世京都(如果你喜歡京都傳統藝術,大推),有一次,在介紹伊藤若沖,我看到版主和以斯帖聊起了若沖和等伯等京都大畫家的故事和心之所嚮,這些都是對一般喜愛京都的人來說,可能較冷門或不熟悉的領域,看到兩人在版上的交流,總覺得有著一種眾裡尋他千百度的知音感。
以斯帖訪談文字裡提到的許多寺院、老鋪、咖啡館等,甚至與京都有關的書,很多都是我的心頭好,也是百去不膩的地方,所以讀來特有感覺,至於對於裡京都的博大精深,更是我們一生都探求不完的地方,接下來就請大家好好欣賞以斯帖與京都相遇的詩意溫潤故事吧!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以斯帖,喜歡畫圖,高中參加過卡漫社,大學時期讀的是法文,擅長的科目大都跟文學有關,是個徹頭徹尾的文科人,讀碩士時雖然研究所本身的研究方向多偏政治經濟,但我卻私心地以研究文化遺產觀光為論文題目,出社會後決定追從興趣進修了設計相關的課程,目前是平面設計師,努力朝網頁設計師邁進。
2.談談你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第一次京都是甚麼時候呢?
從以前就喜歡待在古老、有歷史感的地方,廟宇、教堂或清真寺建築裡有種令人平靜的氛圍,雖然我不是特別哪一宗教的信徒,但我想無論是哪個宗教的神明都沒有規定「異教徒」不能感受宗教建築的美好,所以比起東京,最先讓我對日本感到興趣的是京都。
國三時第一次讀了夢枕貘的《陰陽師》後便對京都有著魔幻般的憧憬,其中充滿妖鬼的優雅古都和神秘莫測的晴明,在枯燥痛苦的求學生活裡為我點亮些許微光,平安京在我心中,就像書中說的一樣,像一道咒語,不斷召喚著我。
升高中的暑假和家人終於第一次踏上京都,從京都車站走出來的瞬間立即被其充滿現代感的外觀嚇到,不但不覺得醜,反而感到相當有趣,我印象非常深刻,那時候應該是正在舉辦紀念新選組的活動,車站外貼了好大張的淺蔥色底的宣傳海報,讓高中時期身為卡漫社社員的我相當興奮。
3.總共回去了幾次京都?或是曾經長住京都多久?
目前至今去了11次(老實說是11還是12自己有點模糊)
4.不斷回京都的原因是甚麼?或是選擇住在京都(或在京都念書、打工)的原因是甚麼?
每次去京都都會在心裡想說「嗯,來那麼多次,下次一定要去其他地方了!」
但每一次計劃旅行時又會「不小心」看到跟京都有關的新消息,新開的咖啡店、甜點店,哪家老舖又重新轉型設計了新的產品等,或許其實是心中根本還覺得不夠吧,那些造訪過的、沒造訪過的店家,那些還未去參拜過的寺院,每一次總是會有還看不盡的遺憾,所以每一次又不斷「回家」。
我自己非常喜歡參考各個寺廟的季節限定參拜行程,習慣先去觀光案內所看有什麼特展,每一間寺廟都有寶物,展出的時間也都錯開,每一個季節都有東西可看,這也是讓我非常期待去京都的原因。
5.你不斷回京都或住在京都,多年來,對京都的感受是否有改變?
不是說「年輕時去巴黎是幸運的,巴黎會一直跟著你」嗎?我想對京都來說也是一樣的。
第一次去的時候,有種和偶像見面的迷妹心理,什麼東西和體驗都很珍貴,什麼嘗試都是第一次,我還記得連去餐廳吃飯時,把覺得設計得很漂亮的紙杯墊,小心翼翼的收進包包帶走,還有像去文之助茶屋吃蕨餅時拿到的火柴盒,到現在都還留著,這些細小瑣碎的事物彷彿連結我和京都的記憶,當然也包含與我前往旅行的家人的記憶。我到現在(前年)去京都時也依然不忘去觀光案內所收集好看的平面文宣,我想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房間有一個地方都要拿來收藏那些紙張,也捨不得丟。
這幾年下來,或許是自己也慢慢成熟,開始自己有能力可以花錢出國,京都對學生時代的我來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旅遊資訊和消息更加流通,讓我感到自己似乎逐漸能和這座城市平起平坐了。讀文化人類學時,恰巧讀到了有關「部落民」的事情,我感到相當震撼,雖然我明白日本是個至今階級相當依舊嚴明的國家,雖然嘴上沒說,但部落民就像他們心中的潛意識歧視,範圍不只是京都,是整個關西地區都是如此。我後來也特別留意了部落民的居住地,去現場一探究竟,大概就在出町柳車站附近往北的區塊,確實,和熱鬧繁華的市區相比,和賀茂川旁的高級別墅住宅區相比,那裡特別顯得破落且安靜。
後來在百萬遍手作市集前,我遇過兩次反對核武的團體在抗議連署,那時候台灣恰巧也經歷完太陽花學運,就和家人跑去連署了(笑)還得到兩隻可以動的紙鶴小禮物,成員都是老太太,很親切地示範給我看紙鶴要怎麼動。
或許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黑暗面吧,不想讓外人知道的地方,京都也是慢慢在我心中從高不可攀的夢幻都市逐漸走下天際,當然,我也因此更能用客觀的眼光看待京都。
6.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你和京都的故事?
有一年冬天去京都,沒遇到雪反而下起冷雨,我和媽媽去參拜真如堂,適逢淡季果然只有我們跟三兩外國人觀光客,真如堂的工作人員發現我們原來不是日本人,一位老先生立刻拿著英文解說走出來,一間間帶我們介紹。真如堂其實不大,參觀完本堂後去了其他間和室欣賞障壁畫,那麼冷的天氣裡,我們兩人包成粽子,老先生身上應該只穿了襯衫和毛衣,他講解認真,雖然英語算不上非常流利,但加上肢體語言和我對日文的一知半解,還算溝通愉快,講解到後來看到老先生的鼻涕都快流出來了,覺得有點不捨。
其中,他講解一面障壁畫,一朵蓮花盛開,凋謝,枯萎,最後蓮花的種子遺落下來,而一旁不理解生死循環的白鶴則露出疑惑的神情,像是在說著「為什麼?為什麼?」,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天氣寒冷加上沒其他觀光客,總覺得特別能體悟畫中的情感。
老先生講解完後親切地和我們道別,走進員工室拿起日清泡麵準備用餐,後來我二訪真如堂便沒有再看過他,希望他至今依然身體健康。
7.在京都,你有認識到甚麼樣的人或事情,對你來說,很深刻或是意義重大的呢?
這件事應該要說從之前一次,京都遭遇很嚴重的颱風摧殘說起,有定期關心京都的人應該都知道嵐山淹大水以及平野神社倒塌的悲傷消息,那時候看到新聞覺得「哇,好嚴重喔我的天啊」,忽然想起我非常喜歡的一間寺廟就在嵐山的山上,聽說連化野念佛寺都休息一天整理寺境,我突然非常擔心那間寺廟的情況。不會日文的我意外地找到寺廟的官網(而且還有英文版),於是我寫了一封英文信過去詢問狀況,不到一小時我便收到寺廟人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現任住持的父親)的回信,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以流利的英文回覆,並表明十分感謝我的關心,他們只有境內倒了幾棵松樹,其餘建築和最著名的羅漢像們均無大礙。
去年疫情剛開始時,日本有一陣子鬧口罩荒,我後來透過社群媒體聯繫上他們,得知他們沒有太多口罩可以使用,附近藥妝店也完全缺貨,雖然很想寄口罩,但台灣那時也禁止寄口罩到國外,所以我後來把手工布口罩寄過去,並隨信附上可以放不織布在裡面等說明,過了一陣子後便收到他們的道謝訊息,他們也在社群媒體上發出那三個口罩的感謝文(我自己是有點尷尬啦)。我想明年或後年,再次能造訪京都的時候,應該可以去跟他們真人相認一下了吧(笑)
8.你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你最難忘的京都旅行(生活)經驗是?
我自己喜歡冬天,老實說就是因為人比較少啦(掩面)加上還有冬季限定的甜點!
有一次關於雪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是在曼殊院外面的弁天茶屋用餐,冬天客人很少,店裡面只有我跟家人,暖爐的熱氣和燃香的香味讓整個空間非常舒適,環境相當清幽,廚房內細小的聲音彷彿遙遠,我們坐在可以看到外面小庭園的窗邊,天氣晴朗,餐廳外通往曼殊院路上蒼茫灰濛的樹群被陽光刷上一層亮白,標準的冬日景象。老闆將我們的餐點送上後,此時外面突然下起雪來,第一次清楚地在陽光中看見雪花,真是如櫻花花瓣,一片片交疊著落下,身在室內的我們像是觀看著無聲電影,鏡頭跟隨輕如棉絮的飛雪於空中漫舞,只見雪花一下往右傾斜,一下往左飄移,順著某種節奏,慢慢停歇於石頭或青苔上,第一次發現原來雪的美,並非只有高山雪原那種遼闊,也有細緻優雅的時刻。
順帶一提,弁天茶屋是主推蔬食的素食餐廳,雖然我是個無肉不歡的人,但他們的料理卻非常好吃,推薦給之後有興趣造訪的人。
9.你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我自己喜歡走美食+咖啡+寺廟(無限輪迴)的行程,美食跟咖啡應該不用多說,日本食物鮮少會讓人失望(當然是偶有踩雷),如果能對日本文學、古蹟、日本傳統美術或佛教藝術有更多了解並有興趣欣賞,我想應該會對這個城市更加著迷。
例如說,在嵐山和宇治都有源氏物語的重要場景,可以或多或少感受並想像一下當時的風情,或著是在參觀寺廟時因為某一尊佛像雕刻令你感動,或著是因為看了動畫來到桝形商店街,探訪最接地氣的在地店家,看到江戶時代保存至今的和服等,我覺得一定會對京都更加喜愛。
同樣,這裡貼文只刊出一半,有興趣的朋友請點閱網站文章詳閱全圖文,京都迷訪談計畫已經完成九篇,歡迎大家也回頭回味這些與京都產生連結的迷人故事。
素 攀 寺 歷史 在 Ms.K 凱倫泰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您們去過🇹🇭泰國北部最大的歷史文化府城清邁嗎?
造訪過的人是不是跟凱倫泰泰一樣深深的愛上它,還沒去過的朋友們,真的該考慮去清邁這超悠閒的地方走訪!
凱倫泰泰上一次去清邁玩的時候已經大約20年前了😱,別太訝異,畢竟以前就是讀書,暑假就是回台灣探親,父親忙於事業就比較少出去玩,所以可以說完全記憶模糊,泰泰的先生剛好也沒去過泰北,我們11月中就安排了一個禮拜的清邁清萊遊。
🔹🔸🔹凱倫泰泰的粉專接下來一連串的都會介紹一些這次遊玩的一些景點,包括一些私房名單,喜歡的可以先把文章儲存起來。🔹🔸🔹
這次的旅程收穫滿滿,清邁的古蹟(寺廟)真的都值得去看,除了壯觀,也特別的美,沒有了這些古蹟,清邁真的就少了一味。
清邁也是一個每走兩步路就有☕️一間咖啡廳的地方,多到是不可能一次就去的完,每一間各有特色,各有他們獨特的飲品,主要是喝當地農夫所種的咖啡豆。
這裡的物價也來的比曼谷市區低大約三成左右😍,而清邁人跟泰泰說,一杯咖啡超過150泰銖真的對他們來說是非常高的消費,的確,清邁不論是咖啡廳,路邊攤或是餐廳,真的都很平價,但值得注意的是☝️,清邁市區消費最高的也就是尼曼區,也是他們所謂的高級住宅區,周遭和商場裡的消費就逼近曼谷市區,但是優閒舒適的地方還是值得去逛逛!
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關了很多店,不論是尼曼區,或是各個景點,都出現出售牌子,但還好的是,泰國人本身就很喜歡清邁,所以泰國的”冬季”可是他們最愛去泰北的旅遊旺季,還是🙂很開心可以看到本地人到此消費。
今天凱倫泰泰就先用一連串在網路上其他部落客已經介紹到老掉牙的必參觀的景點來回味一下,而凱倫泰泰這次的也參考了許多 https://www.facebook.com/FUNTHAINorth 的專業文章介紹,給了泰泰在景點安排上許多的幫助🙏,畢竟上次去是20幾年前了,泰泰應該可以算是泰北的 "觀光客"了。
這篇介紹的景點都已經非常知名了,所以凱倫泰泰就不一一的詳細介紹了🙏,建議大家可以善用搜尋功能,打入關鍵字就會有一拖拉庫的資料出來了,也可以多多參考來趣泰北他們的文章。
凱倫泰泰也會把景點附上Google Map的位址,方便以後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先把地點📝儲存起來。
ℹ️清邁古城塔佩門- Tha Pae Gate (清邁古城共有四個門,這個門是有大人行道可以拍照留念的)
https://goo.gl/maps/maTm2LYKfqvWotdT8
ℹ️清邁最古老的寺廟,建於13世紀的清曼寺- Wat Chiang Man
https://goo.gl/maps/fDpNhZYAca5SGJ1t8
ℹ️據有保護城市支柱的柴迪隆寺,其中一座的舍利塔在15世紀有部分倒塌- Wat Chedi Luang
https://goo.gl/maps/UzNxkjm96hfmdivk6
ℹ️建於14世紀的帕邢寺,擁有金佛銅像和壁畫- Wat Phra Singh
https://goo.gl/maps/kHcK6zvc1zNJzRo7A
ℹ️泰國人必走訪,位於素帖山的神聖雙龍寺,還可以寮望著整個清邁市區- Wat Phra That Doi Suthep
https://goo.gl/maps/uJAs7Q5Bfy1r2KCFA
ℹ️網美聚集路口,也是賣許多藤編包的地方- Chang Moi Kao Road
https://goo.gl/maps/WwtJ3UoXAYTJws2dA
ℹ️非常在地又好逛的瓦落落市場,內有知名泰北香腸攤位- Warorot Market (Kad Luang)
https://goo.gl/maps/w5gxKh4NQiyHvFkb9
ℹ️位於瓦洛洛市場旁的動物油條,主要是真的滿可愛療育,很有才,一個一個動物造型現場做現場炸,拿到都覺得很開心,在本店的位址走不到50公尺有開第二分店(這一間比較不會排那麼久)- Ko Nen Deep Fried Fritters
本店: https://goo.gl/maps/Yr4MWYtuPs8W9WXQ7
分店: https://goo.gl/maps/dguoSKpgL8tcqJDF7
ℹ️清邁最文青的商場,舒適又好逛的尼曼一號- One Nimman
https://g.page/onenimman?share
ℹ️清邁人報的在地必吃小吃,炸綜合香菇丸和雲吞皮,沾料是用羅望子下去熬成的,酸酸辣辣甜甜,凱倫泰泰會建議請店家把醬汁分開,不要直接淋上去必較不會膩- Hed Hom。
本店: https://goo.gl/maps/GxwqkrhU4qqPXAmQ9 (尼曼一號商場裡有一間分店)
ℹ️每個禮拜六營業,延伸兩公里長的瓦來路夜市,攤位多道逛不完- Wua Lai Walking Street
https://goo.gl/maps/PHUeZUCPs317QH9U8
ℹ️不論白天或黑夜都超美的素攀寺(銀廟),泰泰個人推晚上去看,就位於禮拜六營業的瓦來夜市裡面- Wat Sri Suphan
https://goo.gl/maps/vTzA6qpgxhRkbSzL9
👉以上的景點,凱倫泰泰大約花了一天半至兩天的時間走完,清邁市區建議可以租機車,做雙條車,叫Grab,或是嘟嘟車遊玩。
敬請期待凱倫泰泰後續的清邁清萊介紹!🥰🥰
👉如果想要看更多FB粉專以外的泰國資訊和生活動態,記得先去追蹤凱倫泰泰的IG(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karen.the.foodie/
#mythailandbucketlist #chiangmai #thailand #travel #sanooksnap
素 攀 寺 歷史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現在的人去旅行無孔不入,很多地方因此變得商業化,失去當地原有的味道。
緬甸,是近年備受注目的旅遊目的地,隨着昂山素姬上台,這個民風純樸的佛教國家逐漸開放,旅遊方興未艾,仍保持着一份難得的純真簡樸。每年10月至4月,不但是當地旱季,更是去遊覽的最佳時機!加上緬甸政府剛於十月開放香港人落地簽證,大家入境更容易,想趁她被遊客逼爆之前去朝聖,不妨參考以下的緬甸旅遊攻略!
一) 景點
雖然緬甸首都是內比都,不過那裏是政治行政中心,沒有旅遊設施可言。旅遊景點集中在仰光、曼德勒、蒲甘及茵萊湖。
仰光是緬甸前首都,是當地最大城市,旅遊發展相對完善,有豪華酒店、優質餐廳、百貨公司等。市內既有傳統風格的建築,也有前殖民地建築,融合古今歷史文化。著名旅遊景點包括大金寺、卡拉威宮、喬達基卧佛寺等都位於此。
曼德勒則是緬甸的古皇城,是古今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那裏有很多佛教建築,而烏本橋日落更被視為世界最美夕陽之一。
蒲甘是歷史古城,有無數佛塔及佛寺等佛教文化遺址,乘坐熱氣球居高臨下欣賞遺址,是不錯的體驗。與其他佛教景點不同,茵萊湖是一個水鄉,乘坐船隻穿插水上村落、浮島及水上市集,別具風情。
如果打算短途三日兩夜來過周末,仰光的城市氣息、不同風格的建築及佛教景點,都可以令你的假期相當充實。如果想慢慢探索緬甸,可留五至七天,加上曼德勒及蒲甘兩個地方,感受歷史古城及佛教遺址的魅力。若再多一兩天時間,還可以去北部的水鄉茵萊湖,看看獨特的水上文化。
二) 交通
各主要城市之間有鐵路、長途巴士或船連接,交通尚算方便。不過市內的交通選擇不多,主要是巴士及的士,但巴士路線複雜。建議大家乘坐的士。
三) 飲食文化
飲食方面,當地食物富有東南亞特色,例如椰漿飯、椰絲粉及魚湯米粉等,也因為那裏全年平均溫度攝氏30度,味道以酸辣開胃為主。此外,為了方便保存,當地還流行發酵食物,帶濃烈酸餿味的臭魚、蝦膏、蝦肉飯糰等,是當地人的美食,不過對遊客來說,未免太重口味。
四) 航班
目前往來香港及仰光國際機場的航班,有港龍及緬甸航空,港龍更每天都有航班,相當方便。
國泰港龍航空
航班:每周11班
票價:$2,649起
查詢: https://www.cathaypacific.com
緬甸國家航空
航班:每周4班
票價:$2,166起
查詢: https://www.flymna.com
五) 簽證
無論持特區護照或BNO,均要簽證。除了親身去緬甸領事館辦理,價錢$320,三個工作天內可完成。更方便的方法是網上申請eVisa,一般也是3個工作天內完成辦理,將獲批eVias列印出來,過關時即可使用,其價錢為50美金,約$390,比領事館做簽證貴一點。另外網上還有特快簽證,24小時內有結果, 價錢比普通eVisa貴5美金,相當合理。
此外,緬甸政府剛剛於10月頭重啟香港人落地簽證,持有特區護照人士,可以在仰光國際機場、曼德勒國際機場及內比都國際機場三個機場,申請落地簽證,簽證容許旅客在當地逗留30日,費用為50美金。
緬甸領事館
申請時間:周一至五 9am- 12nn
收件時間:周一至五 3pm-5pm
需時:三個工作天
簽證費:$320
緬甸電子簽證
網址: https://evisa.moip.gov.mm
需時:三個工作天
簽證費:USD50 ($390)
六) 消費
當地消費使用美金或緬元,建議大家帶美金去機場的AGD銀行櫃位兌換,匯率較好。現時 1美元兌 1550緬元左右。當地消費水平不高,以飲食做參考,一日的餐飲平均$20至$30。去國家元首都去的餐廳,平均消費只不過$50至$60。
七) 住宿
雖然很多地方都很市井平民,不過住宿方面,則有香格里拉及Parkroyal等五星靚酒店,房價大約$1,000一晚,以名牌酒店來說,算是划算。至於其他質素不錯的四星酒店,價錢由$300至$600不等,豐儉由人。
八) 禮儀風俗
緬甸是個佛教國家,遊客有不少風俗禮儀要遵守。
DON’Ts
1. 首先佛門之地莊嚴神聖,所以不論男女皆要穿蓋過膝頭的褲或裙,上衣要有袖,忌袒胸露臂。
2. 某些宗教地方,不容女性進入或攀爬。
3. 當地人覺得頭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方,遇上小朋友,千萬別貪得意摸他們的頭,這樣對當地人來說是不敬。
DOs
1. 由於入寺廟須要脫鞋,方便起見,建議大家學習當地人,到哪裏去都穿著拖鞋。
2. 旱季的緬甸太陽猛烈,宜多塗防曬,像當地人一樣。
3. 緬甸人很友善,對陌生人也會微笑示好,大家入鄉隨俗,記得多點笑容。
編輯:溫曉嵐
拍攝:鄧廣基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素 攀 寺 歷史 在 浪哥Holida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浪哥 #holiday1977 #drholiday #對馬幽魂
➤歡迎訂閱/追蹤/關注!
....➤Twitch直播: https://www.twitch.tv/Holiday1977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DrHoliday1977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r.holiday1977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72978349
🔴感謝各種支持贊助!
....🔴加入Youtube頻道會員: https://is.gd/xdy6sA
....🔴Twitch訂閱:https://www.twitch.tv/subs/holiday1977
....🔴歐付寶贊助:https://is.gd/cj2572
....🔴Paypal海外贊助:https://streamelements.com/drholiday1977/tip
---------------------------------------------------------------------------------
《對馬幽魂》是款以 13 世紀日本鎌倉幕府時代位於朝鮮半島與九州島之間的對馬島為舞台、以蒙古大軍來襲事件為背景的開放世界動作冒險遊戲,玩家將扮演世居對馬島的武士主角酒井仁(Jin Sakai,音譯),為了抵禦蒙古大軍的入侵,他將挺身而出,與鄉里的志士共同作戰。
為了忠實還原 “武士” 這個題材,製作團隊下了很大的工夫去研究,Nate Fox 透露,製作團隊最喜歡的橋段就是一開始的拔刀斬。為了忠實還原武士的刀劍對決,製作團隊深入研究過日本劍術的動作,他個人還讀了很多跟武士有關的書為參考,像是劍豪宮本武藏的傳記。甚至連斬殺時鮮血噴濺軌跡的物理計算都花了很大工夫去研究,藉以打造出爽快流暢的 “刀劍武打劇” 戰鬥演出。
Nate Fox 表示,雖然目前還未能揭露戰鬥系統的詳情,但一開始以快如電閃的拔刀斬殺敵人的確是實際遊戲的系統,只要玩家技巧夠熟練,就有辦法一擊殺死敵人。至於主角是否能施展武藏成名的二刀流劍術時,Nate Fox 笑著說會問這個問題的確是懂武藏的人,但目前還不能透露。
在首場戰鬥結束後,主角仁與夥伴政子(Masako,音譯)一同前往寺院拯救僧侶,這邊除了展示與 NPC 夥伴的協力作戰之外,還披露了仁攀牆走壁的身手。Nate Fox 表示,Sucker Punch 希望打造一個能讓玩家自由移動的系統,所以賦予仁自由攀爬以及使用鉤繩越過障礙的能力。
Nate Fox 進一步說明表示,雖然仁是名正統的武士,但是面對具備壓倒性實力的蒙古大軍,他了解自己必須使用一些對武士來說非常規的手段才有辦法與之抗衡,像是飛簷走壁、匿蹤潛行或埋伏暗殺等原本武士不屑為之的手段。最終目標就是成為讓蒙古軍聞風喪膽的「對馬幽魂」。
在解決了寺廟的蒙古軍後,仁與政子卻對如何處置僧侶在威逼之下洩漏情報的行為產生歧見,因而拔刀相向。Nate Fox 表示,遊戲中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描寫人們在面對殘暴大軍的威脅下如何求生的故事,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就算好人也可能誤入歧途,這正是仁所極力避免的。
Nate Fox 表示,《對馬幽魂》作為一個開放世界的動作冒險遊戲,將會準備許多讓玩家可以細細探索的豐富內容,玩家可以透過遊玩的過程逐步解鎖與學習更多技能,替換不同的武器。
冒險舞台的對馬島將會比 Sucker Punch 先前製作的《惡名昭彰:第二之子》還大,而且是個單一連貫的舞台。具體遊玩時間目前還沒有確定,但可以保證的是這會是個規模很大的遊戲。
遊戲的主線故事雖然是單一的,沒有多重結局,但是會提供許多支線任務,讓玩家可以從不同角度來體驗形形色色的互動。像這次示範的「不歸之森」就是支線任務之一,並不是主線。
之所以會採用蒙古大軍來襲的事件為背景,是因為蒙古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軍隊,不但戰鬥力過人,而且具備許多尖端的科技,像是火砲等。而當時的日本人甚至還不太知道火藥的存在。不過雖然歷史上蒙古大軍是與屬國高麗王國一同入侵日本,但遊戲中並不會收錄韓國的要素。原本蒙古兩次的侵略都因為遭遇到被日本人視為「神風」的颱風而失敗,但遊戲中不會採用這個設定。
《對馬幽魂》將採用 Sucker Punch 基於先前《惡名昭彰:第二之子》的開發經驗強化改良,名為「對馬引擎」自製遊戲引擎,鉅細靡遺描繪大量芒草、落葉等細微物件隨風飄逸的動態。具備時間流逝與天候變化的機制。天空會運用程序生成技術動態變化,地面會因為下雨而泥濘。
為了讓遊戲能更貼近真實的古代日本,Sucker Punch 特別於同樣隸屬 SIE WWS 的 JAPAN Studio 合作,請在地的日本人提供對故事、角色設定的建議,以及各種參考資料。此外,因為很多玩家覺得以日語配音來遊玩這款古日本武士的遊戲更有感覺,因此遊戲除了預設的英語配音之外,還會額外收錄由 JAPAN Studio 協助製作的日語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