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信報專欄
香港是我們的家. 這個家最特別的地方是中不中, 英不英; 又或者可以說是又中又英.
香港的’又中又英’文化是好過瘾的, 過癮的地方是她混得剛剛好, 你看全世界有幾多個地方, 又中又英, 混在一起可以像香港那樣的有型有款? 東南亞好多國家, 例如星加坡就混得有點老土了.
香港是的本土文化就是一種雜種文化, 廣東最早, 後來又加入一些上海, 還有南洋的, 當然少不了英美文化 .越混越強,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就是香港.
所以要保存香港本土文化就是不要讓一方獨大, 也不要封鎖自己, 要繼續開放.
但是文化保存最大的敵人之一就是後繼無人. 香港一直在保留中華文化方面比大陸都做得好, 因為我們沒有經過文革的洗劫, 英國殖民地政府亦沒有清洗過我們的文化肌理, 但是現在中華文化面對最大的敵人是年輕的一代對它失去興趣.
嶺南大學 與香港藝術學院過去三年, 在賽馬會的支持下, 舉行了” 非物質文化遺教育計劃” . 什麼是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 包括 紮作、長衫製作、剪紙、吹糖、 麵塑、木傢俱製作技藝. 今年會再加入三個新項目, 包括廣彩, 白鐵, 蒸籠製作技藝. 計劃糅合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創作, 讓工藝大師與藝術家攜手進入校園, 向中學生以及成人學徒直接傳授手藝, 分享經驗和心得. 目的當然是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
總結過去三年的經驗, 這個計劃已成功為九個特選非遺手工藝項目合共培訓了45位成人學徒, 而且在中學開辦了有系統的傳承課程, 讓超過7,200名青少年透過體驗式學習親身經歷傳統手工藝的製作過程.
所以賽馬會, 香港藝術學院和嶺大確是做了一件大功德, 把傳統手藝modern化, 為中華文化的保存出了很大的力 @hongkongartschool
#ICHplus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 #廣彩 #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 #香港藝術中心 #HongKongArtsCentre #傳統工藝大師x當代藝術家 #LivingICH #活著非遺
紮作技藝英文 在 Sabrina味道筆記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品嚐料理,無論中式、西式、日式,基本上都是隨著季節更替、時令食材用適切烹調手法,讓美味最大化!了解食材的特性、烹調的秘訣與技巧,以往只能拜師學藝、一點一點累積;網路發達SNS的現在,師傅/食客除了出國、還能透過各種平台來了解更多關於風土食材、關於烹飪的技巧。 是不是方便了很多?
是啊!但是重點,是願不願意花時間和精神,而不是迷失在這個影音最大的時代,讀這些資料,並且把資料變成自己的知識;在實際料理/品嚐時,正是對自己知識的驗證。也有可能、過程中發現知識不足以解釋的現象,就要趕快再去尋找更多更深的資料來研讀,或是詢問該門學問的權威。
S一直把飲食文化當作一門學問在品嚐、咀嚼的過程中也不停的在研讀。不是只有吃下去、喝進去;切下去、煮起來,有意識的在每一次的饗宴、每一瓶酒。中文資料不夠、讀英文;覺得英文資料不足、找找日文翻譯歐洲的文獻,以及法文的訊息。這就是為什麼一直放不下語言的原因,英文法文日文太重要了(個人)。
每次有精彩的外文著作推出中譯版總是特別高興,尤其是日式料理相關。讓所有對這個行業有興趣的朋友、新手職人、甚至是入行多年的資深師傅,都該當作參考閱讀。 時常聽到師傅說要去哪家店吃吃看,如果、這些最基本的資訊都不在腦袋裡頭,再怎麼看、怎麼吃,也只能摸到表面/皮毛。不是說這是成功的捷徑或是跳板,而是補強不夠紮實的食材知識。
“前所未有的思辨論戰、博大精深的料理技藝、細膩精準的味覺感受,「京料理」可視為日本料理的起源,具有承襲自傳統的獨到烹調技法以及細膩的呈現手藝,本書集結了九家京都傳承數百年的料亭,由九位現役掌門人重裝上陣,帶領享有數十顆米其林星星的一流班底,拿出看家本領切磋技藝,除了遵循京料理傳統的嚴謹手法,更不斷思索日本料理的可能性與未來藍圖,最後毫不保留的公開創作料理時的思考迴路!”
《料理的創新與思維》系列二本書,蔬菜/海鮮
真心不藏私推薦給各位料理人、美食愛好者
❤️博客來獨家,11/7會員日限定特價880元,
🛒📚👉https://goo.gl/wHizja
#料理的創新與思維
#michelintaipei
#匠樂星期天都滿出來
#當作樂趣看看這兩本書也適合美食家的你們
#週日夜晚愉悅的匠樂ご馳走様でした
紮作技藝英文 在 陳儀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紮實辦好技職教育】
媒體報導,教育部於10月13日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目的在於鼓勵學生高中職畢業後先踏入職場,學生工作期間每月由勞動部、教育部各存入5000元,最多3年共36萬元,讓學生做後續就業、創業或就學使用,本屆高三生適用。簡化而言,就是「政府每月發1萬 鼓勵高中生別急著念大學」。
這,或許是因應蔡英文總統多次提出的:「學生18歲高中職畢業後不一定要急忙考大學,可以先去工作、到非政府組織當志工等,增加人生歷練」之說法。此一思維,極有沿用過去歐洲貴族子弟於成年前,放下一切至各地進行所謂「壯遊」,一方面增廣見聞、一方面挑戰自我的意味。不能說不好,但儀君認為蔡政府的這個方案,很不恰當。
在教育部的規劃中,適用產業將涵蓋傳統技藝、農業、文創、工商業、「五加二」創新產業: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等,講穿了就是無所不包。高中職畢業的孩子,只要願意,每個月就能在薪資外多領這一萬元。那麼,產業要接受這些孩子嗎?儀君認為這是最重要的問號。
台灣在過去廿年,在教育改革上所進行的,就是不斷改變考試的名稱,而且在廣設大學的前提下,幾乎徹底摧毀了技職教育。現階段,舉凡上述教育部所規劃的行業,哪一個不缺工?尤其是所謂傳統技藝、農業、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航太這些項目,需要的技術底子,不客氣的說,一個以目前系統訓練出來的高職畢業生,具備了多少?
如果說,這個把孩子往業界送的計畫,其實質內容是讓產業去「教」孩子,那麼儀君非常懷疑,這樣的成本,有多少公司願意支付?以目前的狀態來講,進入模具公司的國立科大畢業生,即便是本科系畢業的,但不少卻卻連翻模的能力都沒有,公司願意用就不錯了,不是嗎?那麼,未來當這樣的計畫上路後,市場出現了每年至少5000個基礎能力可能都是問題的孩子要產業界去吸收,這個計畫淪為稅金浪費專案的機率就不低的。
而儀君更好奇的是,這個計畫,是大學退場機制的一環嗎?我們都清楚,過去廣設大學的最大問題從現在開始就得讓整個國家去面對了。一旦一年有5000個學生,18歲後不進入大學,那麼對現行的大學生存而言,顯然是一個重大衝擊。如果這個計畫沒有將此一結果考慮進去,那麼對於大學退場的必須來說,又會產生相當的後座力。
一年5000個,一個月一萬,一年要花掉六億。這六億,儀君認為,還不如用在技職教育的提升之上。政府該做的,是加碼投於技職教育之上,從國中階段就把分流的工作做好。決定性向到了18歲才開始,太遲了!孩子站在一大堆職業選擇前,就真能當下決定一生的方向嗎?還是進去工作後功夫沒學到反倒是開始了「做一行怨一行」呢?這樣,不但孩子痛苦,實則人家企業也難過。分流,是一個長遠的基礎工作,要做,教育部應當從國中就著手。辦好技職教育,暢通科大乃至於一般大學升學與在職進修的管道且提升其技能素質,這才是正辦。
如果單單用錢,去讓許多壓根沒想過自己要幹嘛、不具備基礎能力的孩子,在18歲後一個月除了工資外還能「被強迫」地存個一萬,那實在不無政策買票之嫌!且這樣的只顧所謂的「首投族」,而忽視全面職業教育升級的作法,對於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與人才的培育,是難以產生效益的。
蔡政府要真想改善孩子的未來,給年輕人真正的希望與未來,那麼就紮實辦好技職教育吧!
紮作技藝英文 在 紮作技藝 的推薦與評價
#紮作技藝 · 香港紮作業聯會Hong Kong Traditional Paper Crafting Arts Union · Now Finance - 財經 posted a video to playlist 理財有方. ·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ICHO. ... <看更多>
紮作技藝英文 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傳統紮作技藝展示: 陳耀華師傅Paper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