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17:畢業前必學的一堂課 (芳瑜)
快要復職了,雖然還沒正式備課,但心態上漸漸整備了起來,不時回顧一些從前的教學紀錄。
其中一篇舊文,幾年後再看過,發現竟與我最近正在閱讀的《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教師篇》所提及「 #班級會議」的概念有一些相似處。
為了整頓自己的教學思路,我試著將此文重新編輯,並節錄書中內容,也分享給大家。
─────
即將畢業了,這三年來,孩子們極少向我抱怨任課老師。然而,我仍能從一些枝微末節處,察覺他們對於不同課程的喜惡,大多時候我會適時關心但不主動干涉。
據我所知,九年級以來,他們對於某位老師的不滿已經醞釀許久,課堂上不至於擺爛或是頂撞,但和其他課程相較起來,確實消極散漫。
昨天下課,聽見孩子們在聊天,提到「粗口」兩字。我好奇詢問是誰說粗話,而他們面面相覷後,才透露是那位任課老師罵人的話。
雖然我感到很詫異,但未知實情前先不評論。接著,又有孩子說老師對他人身攻擊,喚作「胖子」,並哽咽的問是不是可以去投訴。
這時,我的內心不禁打了個冷顫。不知情就算了,當知道事情已經演變至此,就必須好好處理了,於是我用了當天下午1.5節課⋯⋯
一開始,我先就這兩天的課堂表現予以鼓勵,而對於被反映太吵鬧的某位同學,班上也一起提出具體建議,希望能夠幫助他改善行為。
趁著此時的正向氛圍,我說:「那現在來聊聊OO課的狀況吧!」全班頓時一陣默然。
📍步驟一: #還原事發經過
我表示想要先還原事實,請大家根據所見所聞進行補充,接著勇者便一一現身了。
有人說老師常常針對幾個人開罵、人身攻擊。但也有人為老師稍稍平反,說班上的態度確實不夠好,並指出他事後有為其說詞打圓場:「我知道你們不是○○,只是不夠專心。」
📍步驟二: #表明立場與動機
我:「現在我們來討論某課的狀況,不是我要幫老師說話,也不是要挺你們而去責怪老師。
或許你們會想說,反正剩一個多月就要畢業了,之後老死不相見!但事實是,未來你們一定會再次遇見自己不喜歡的人事物。假使現在不學習如何處理,以後還是必須面對。
就像水循環,水蒸發了,看似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又會以雨水的形式降臨在這個世界上。而你不喜歡的人事物,未來一定也會在不同的時空,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現在你的人生中。
因此,我們一定要在畢業前好好學會這一堂課。」
📍步驟三: #釐清衝突原因
我提問:「有些老師也會爆粗口(實為不妥)或開罵(我本人),為什麼你們的反應不一樣呢?想想其中原因吧!」班上習慣分組討論,於是他們便開始討論並推派組員發表,最後彙整全班想法如下:
🗣原因一
老師爆粗口的對象是學生,而其他老師只是對時事表達不滿。
🗣原因二
老師明顯情緒失控,應該控制情緒以作為學生的榜樣。
🗣原因三
或許我們對老師帶有偏見,仔細想想,他其實沒那麼差。
🗣原因四
一開始老師指令不清,所以我們做不好。他開罵後,我們就不爽,更不想做好,因此他也更不爽,又罵我們,最後變成惡性循環。
以下是我針對各點的回應與討論:
👉關於原因一
我沒有多討論,因為無論理由,老師在課堂上爆粗口都不妥。
👉關於原因二
我表示:「雖然不太中聽,但我還是要先幫『老師』這個角色說點話。因為老師也是人,會犯錯,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大多數人對於老師的道德標準都太高了。」
「另外,難道沒有其他老師也會情緒失控嗎?(我刻意引導他們指向我,以利後續討論)」班長突然站起來回答:「○○老師也會,但是他對事不對人!」
我再問:「應該還有其他老師吧?⋯⋯(繼續引導,搭配表情暗示)」
他終於鼓起勇氣說:「班導在我們七年級的時候也很會罵人,但是懷孕之後就不太罵了。」全班喜出望外(?),彷彿要為他高聲喝采的樣子。
接著我回應:「你答對了一半,我確實改變了,但不是因為懷孕的單一事件。
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學會當老師,我也不斷在錯誤中成長。一路走來,你們原諒了當時的我,我也原諒了你們每一次犯錯。我們因此都變得更好,這不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如果你們認知到了這點,是否也能對這個事件釋懷一些呢?」
👉關於原因三
會不會真的只是我們的偏見呢?我說:「曾經問過其他導師,他們學生與該師相處的情形,都蠻正面的。」
這時,有位孩子站起來補充:「或許他們看似相安無事,那位導師就覺得一切都很好,但其實別班的同學也很不喜歡這位老師。」
無論對錯,只要正反面的立場兼具,班級就不會是一言堂。
👉關於原因四
#惡性循環,我想這確實就是問題的癥結。
我:「聽起來,你們和老師都很辛苦,彼此忍受。而現在重點是: #如何終止這個循環?」接著,我問他們願不願意進行一場實驗。
「改變他人很難,改變自己比較容易。
我們來實驗看看,上課時表現出班上最自豪的積極態度,即使過程中有什麼難以忍受的事又激起了你們的情緒,試想著這就是陣痛期,就那麼一節課!
如果這節課之後,老師對待大家的態度改變了,那表示實驗是成功的,我們也即將終止惡性循環。而如果,老師的態度依舊,那⋯⋯我再出面跟老師溝通一下,好嗎?」
📍步驟四: #自我負責 #解決問題
我話才剛講完,四個人竟同時舉手。
首先,一位極少主動發言的女孩站起來,說了一句我永遠忘不了的話:「老師,從七年級以來,妳為我們做得太多了,我覺得,如果他沒有改變的話, #我們應該自己去解決。」
我不禁浮誇的大喊:「太感動了!我眼淚都要掉下來了啊!」同時也默默告訴自己:教育啊,不要因為付出後還沒收到即時的回饋便沮喪或放棄,收成的那一日真的值得好好期待。
至於解決問題的方式,另外三位孩子也陸續提供不同的意見。
🗣意見一
「身為班長,我願意代表全班,理性地當面向老師表達我們的看法。」(好有領袖風範!)
🗣意見二
「如果當面說會讓老師生氣,我可以彙整大家的想法寫給他。」(好有行動力!)」
🗣意見三
「我們可以私下去問老師:老師,你有發現我們的改變嗎?是不是我們哪裡還做得不夠好?老師可以告訴我們嗎?」(降低姿態,高招!)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教師篇》:「協助學生感受歸屬感( #我是安全的)和自我價值( #我有能力解決問題),是老師能為學生做的最好的一件事。」
因此每一個發言,對身為導師的我而言,都好珍貴、好感動。最後,我不吝給他們大大的讚賞,並再次強調「溝通」是一門學問,不學就永遠不會。
─────
這節課的最後,就在全班願意進行這場實驗的共識中落幕。老實說,實驗會不會成功,我不知道。
但那不是重點,重點是:孩子們學著如何勇敢又理性地去處理自己的情緒、面對自己所厭惡的人事物;孩子們試著了解逃避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如此一來,你的人生終將逃無可逃。
我認為,這是畢業前必學的一堂課。
─────
《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 教師篇》:
🔔️「在學生積極參與問題後,問題才真正被解決。儘管學生得出的結論通常和老師原本說的一樣,但產生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問題本身並不最重要的。『問題』只是提供學生在一個滋養勇氣與自信的賦能環境裡,發展解決問題技能的機會,並幫助他們在未來成為一名具建設性、懂得貢獻,並且快樂幸福的世界公民。」
關於正向教養的「班級會議」,其實書中還詳盡說明了許多意義與技巧,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當時我尚未充分了解,即使在處理班務的過程中有些相似的概念,但比較像是誤打誤撞。現在為了重返職場,看來我要再深入探究,並展開一場新的教學實驗了!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終止 懷孕 道德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少女A專欄・#歡迎光臨午場酒店】
⠀
也沒問我要不要,他們就來了。爬過門,變成影像,要我觀看。
⠀
「來,妳看這邊,有兩個黑點,這就是胎兒喔,有兩個點,所以是雙胞胎。現在妳應該有常常想吐吧?我開一些止吐藥給妳,有需要的時候再吃。」醫生用原子筆指著超音波的畫面,一邊用儀器在我肚皮上滑動,肚皮上的凝膠好冰涼。
⠀
「看這個大小,差不多三個月,妳看,連腳趾都能看到了。」醫生講完,轉過頭看半躺在內診台上的我,期待我給出回應。
⠀
各種思緒穿梭,不是因為胎兒,是因為醫生有所求的表情,這時候我應該給什麼樣的情感應對,回應他時,我的語氣應該是漠然的?喜悅的?抿住了嘴,先是心裡想一想,唉算了,頷首微笑回以醫生。
⠀
「那有生育的計畫嗎?」
⠀
「目前沒有。」我有點坐立難安,因為醫生檢查後,後面的胎兒超音波影像繼續開著。越忍住不看,就越想看,像是身體某處在癢,不讓抓,那癢便像爬滿全身。超音波影像彷彿間接敲打著一種道德責任,如果對想終止懷孕的女性而言,這算不算是一種越界?此時我的「不想看」奠基在反向的「理所當然」給我的不舒服感。
⠀
理所當然的超音波檢測,理所當然看到胎兒的樣態、五官、動作,大幅增加「它是個小生命」的感受。那種暗自成立的、關於懷孕的位階排序:生下來/負責/好母親;墮胎/不負責/壞女性,想一想就令人悚然。研究生都有研究生禮貌運動了,真希望產檢有一個禮儀守則。
⠀
🔍️ 專欄全文請見:https://bit.ly/3lgMabN
⠀⠀
護理師拿出手術同意書,用筆圈起幾個要簽名的地方,手術安排在兩個禮拜後的晚上。
⠀
「這樣手術加麻醉的費用是兩萬,要先付款喔,手術前這段時間盡量不要熬夜⋯⋯因為妳的是雙胞胎⋯⋯ㄧ次兩個手術會比較複雜,所以比較貴,還是⋯⋯妳需要一點時間想一想?」
⠀
什麼!這種事情刻不容緩,想到產檢每次都要照超音波,我整個神經都備戰了起來,且我也沒有經濟能力養小孩,趕快付錢手術才是負責任。不知哪裡生出一股壯然,google map 找到最近的提款機,領錢。
⠀
知道自己懷孕前,已經把酒店的排班減少,一個禮拜四天減為一個禮拜最多兩天,其餘的時間大都花在看病上,黴菌、皰疹、尿道炎樣樣都來。就像大學分組作業的雷包同學,每次都要幫他擦屁股。林森北的小姐應該都知道長春路上有名的婦產科,有名是因為要自費,一次看診下來兩三千跑不掉,但用的藥辛烈有效,有時打個針可以隔天就照常去上班。可以說是小姐們的御醫。
⠀
那時李安的《雙子殺手》剛上映,跟朋友們常自嘲自己是雙子殺手,還為此創造一個手勢,跟朋友拍照的時候一起比出這個手勢,變成密友之間熟稔的語言。我喜歡以幽默態度笑看生活中的挫敗,幽默有一種,一針戳進人生世故的精髓、了然於心的輕盈感覺,不會讓人望之生冷。還有朋友勸我說要去廟裡祭祀嬰靈,不然會被嬰靈纏身,當時只覺得無稽,一向對求神問卜之事不是很在意,只覺得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法。
⠀
🔍️ 專欄全文請見:https://bit.ly/3lgMabN
終止 懷孕 道德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社會準備好要往前邁進這一步】#把自主性歸還女性
關於墮胎的討論,往往會圍繞在兩條命的權衡上,也就是懷胎的女性的命還有胎兒的命,緊接著的,就是道德與否的辯論。當墮胎變成單純道德上的議題時,其實就已經進入忽略女性主體性與自主性的範疇,至於懷孕對那位懷胎的女性在生理與心理狀況的影響、她未來人生的變動,以及是什麼讓她做出想要終止妊娠的這個決定,對反對墮胎的人而言,顯然都不重要了。
不論是個人或者在社會整體的角度看,如果要期待更多女性懷孕生子,最直接的方式恐怕是消除女性在孕前、妊娠以及產後的各種不安,並且盡可能緩減女性面臨原有生活方式崩解的衝擊。 →
●這裡看上篇:《優生保健法》修法爭議(上)「配偶也有貢獻,為何墮胎決定權卻在孕婦?」 >> https://bit.ly/3ojki7N
▍《直擊 2020 選後美國》入手季刊 >> bit.ly/3oquNWv
▍一年四本季刊雜誌這裡訂 >> bit.ly/31Hs7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