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登上中岳老師的專欄撰文介紹🙏🙏🙌
內文中有新版編曲的手部特寫影片連結與五、六線吉他譜
分享給大家😊
謝謝中岳老師與佩妮姐對於吉他音樂如此用心的付出與傳承🥰
我會繼續努力的🦒🌊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15
很久沒有在這個開版專題更新資訊了 …
雖然主流市場的音樂類型、風格理當要不斷地演進,不過,近年來,在編曲元素方面,有著精緻的木吉他編寫內容的曲目,似乎漸漸少了 --- 當然,好的音樂其實只是改換了陳述的手法而從來沒有消失;只是,做為一個深深喜愛『吉他』這項樂器的音樂工作者,還是對這樣的趨勢,有著一點點淡淡的悵然 ……
『既然過往留不住,與其感慨,不如自己動手做點什麼~』
戴佩妮一直就是這種『行動派』的音樂工作者!所以她纔會發起第一代、第二代的樂手訓練計劃 --- 且先不提她與第一代樂手共同進化成的『佛跳牆』樂團即將開展的新計劃;在大半年前著手執行的第二代樂手計劃所錄製的專輯,也已經進入到混音的最後階段,再不久,就會公開發行。在戴佩妮所主導的音樂場景裡,『吉他』,各種類型的吉他彈奏風貌,都是非常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去年 (2018) 五月份所執行的『你要的愛』單曲重製音樂計劃中,設定一個精緻木吉他編曲的表現方式,就會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音樂選擇了 (如果不介意,請參閱這一篇的紀錄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208751616399057?__tn__=-R ) !
[一. 木吉他彈奏應該要知道的曲目~戴佩妮-你要的愛 心動版]
在 2019 年 3 月 14 日白色情人節的這一天,雙木吉他編曲版本的『你要的愛 – 心動版』官方 MV 正式釋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BJMTe4ZJc ;Youtube 影音檔發佈之前,我應佩妮之邀,寫了下面這段文字:
『在多年的流行音樂相關工作歷練之後,我認為一首值得稱為【經典】的好作品,應該要從詞曲、編曲、製作到演唱,甚至時代背景,每一個環節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讓閱聽人能有歷久彌新的感受,才算得上符合資格。
戴佩妮的【你要的愛】,絕對是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從 2001 年專輯發行時搭配偶像劇【流星花園】至今的十多年,這首乍聽似乎沒有前奏、但招牌的【顫音】(Tremolo) 電吉他和絃一刷下去,立刻能讓人穿越時空,回到記憶起點的神奇魔力,在繁如星海的華語樂壇眾多經典好歌之中,實在是非常別樹一格的獨特範例。
在 2018 年末,因緣際會之下,戴佩妮製作發行了【你要的愛 – 深夜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P4EZgNy6s ),改用鋼琴為主軸樂器,以相較於青澀歲月時期更為圓潤、溫柔的聲線,重新詮釋了這一首原本略有猶疑躁動的詞曲情緒,帶來一種領略人世的成熟風貌。2019 年春,又再次製作發行另一個【你要的愛 – 心動版】,以戴佩妮個人最喜愛的木吉他為主要配器,呈現出另外一種年輕清朗的怡然景致。
這個版本的木吉他編曲,是華語流行音樂中極為少見的【雙吉他】編排,邀請到的兩位吉他編曲,除了各人的彈奏功夫都極其出眾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兩人的音樂專擅領域各有不同卻又能相輔相成:其中一位【翁光煒】擅長藍調與融合爵士,另外一位【蔡巽洋】則是扎實的指彈技巧名家,在這首充滿律動感的版本裡,兩人以絕佳的默契,舉重若輕地完成了整個非常豐富而有彈奏挑戰性的音樂內容。
【雙吉他】編曲的特色是:兩把吉他都應該具備可以同時處理旋律、和絃、節奏的能力與條件,而思考、編寫與分配這兩把吉他各自去處理什麼聲部,才能讓任一把吉他都有它的獨立性,又要做到聲部豐富飽滿、旋律起伏有致,卻又不致於干擾了另外一把吉他的線條與發展,這正是難度所在。細數中外流行音樂作品的雙吉他編制,大多是以其中一把為主要結構,另外一把則偏向【插音】、【裝飾奏】或和絃合聲的【非平衡】式發展,真要能做到像是美國民謠大家 Jim Croce 在【Time in a bottle】這一名曲中的【平衡】式編曲,這一首【你要的愛 – 心動版】,恐怕是極少數足以分庭抗禮的傑作了!
值此流行音樂產業沈滯不前之際,我們還能聽聞臺灣年輕而傑出的樂手們,持續在製作領域中熱情地貢獻所長,為優秀的詞曲原創帶來推陳出新的音樂面貌,實在令人深感欣慰,也更應該支持與珍惜。而這次的全新製作,除了音樂版本之外,製作團隊更同時釋出由兩位編曲親自示範解說的音樂內容彈奏解析影片,這在過往的市場經驗裡,也是絕無僅有的誠意展現。如果你是一位愛樂者,這首【你要的愛 – 心動版】絕對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聆聽感受;而如果你也是一位吉他愛好者、彈奏者,這次的音樂內容,更是不可多得、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期待以此為起點,華語流行音樂繼續能展現更多元而有創意的製作,讓【經典】這個名詞,能在每一個世代都找到它的精彩定義。
黃中岳 20190228 于台北』
我沒辦法用文字來說明這樣的雙木吉他編曲有多麼難得!其中的每一部,都有各自的音樂性格,而彈奏的輕重緩急,也都非常沈著老練。但我可以說的是:整個音樂編寫內容除了要有『彈奏的樂趣』的必要難度之外,還必須留下『主唱』可以優遊自在表現的空間;而且~這個雙吉他的錄製,還更不要命地去挑戰了『同步錄音』!也就是在錄音過程中,只要有一位樂手出錯,音樂就得一起重來 …
去執著於這些音樂上的堅持有什麼一定的必要性嗎?我覺得參與整個製作案的所有成員,應該都是抱持了『絕對不要留下遺憾』的那種職人自覺吧!事情是這樣的:聽眾可能來了又去,但你的音樂一定會留在自己的生命裡,到了最後,你一定會知道,終究這一切,都是給自己一個交代而已。
『交代』得帥不帥,你自己知道。
而那些很帥的『交代』,日久之後,就會是你可以引以為傲的勳章。
--------------------------------------------------------------
後記. 在官方 MV 釋出的同時,阿妮的系統也同時釋出了這個版本的吉他教學影音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wZSG8t3as ,在這個『完整版』的文字敘述欄位,你可以直接下載這兩部吉他的完整譜面 --- 我聽聞過很多人會想做類似這樣『釋出樂譜』的動作,但我估計應該很少會有人可以達到這個作品所執行的精確度!因為,採寫這首作品譜面的作者,就是編曲/彈奏的樂手 --- 蔡巽洋先生本人。
相對於『完整版』,就我所知,阿妮的系統還會陸續釋出分段的、由兩位編曲/演奏的樂手直接示範、解釋的彈奏手法分析 --- 這是我為什麼會覺得『你應該要知道這首曲目』的主要原因:除了欣賞音樂內容之外,你還可以近距離直接瞭解那些內容是怎麼彈奏出來的;如果你願意耐心學習、練習這些手法,我相信這絕對會對於你的彈奏能力以及對於木吉他的理解,有莫大的助益。
不瞞你說,我自己也會把這兩部練起來的。
終究還是因為愛鋼琴伴奏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15
很久沒有在這個開版專題更新資訊了 …
雖然主流市場的音樂類型、風格理當要不斷地演進,不過,近年來,在編曲元素方面,有著精緻的木吉他編寫內容的曲目,似乎漸漸少了 --- 當然,好的音樂其實只是改換了陳述的手法而從來沒有消失;只是,做為一個深深喜愛『吉他』這項樂器的音樂工作者,還是對這樣的趨勢,有著一點點淡淡的悵然 ……
『既然過往留不住,與其感慨,不如自己動手做點什麼~』
戴佩妮一直就是這種『行動派』的音樂工作者!所以她纔會發起第一代、第二代的樂手訓練計劃 --- 且先不提她與第一代樂手共同進化成的『佛跳牆』樂團即將開展的新計劃;在大半年前著手執行的第二代樂手計劃所錄製的專輯,也已經進入到混音的最後階段,再不久,就會公開發行。在戴佩妮所主導的音樂場景裡,『吉他』,各種類型的吉他彈奏風貌,都是非常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去年 (2018) 五月份所執行的『你要的愛』單曲重製音樂計劃中,設定一個精緻木吉他編曲的表現方式,就會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音樂選擇了 (如果不介意,請參閱這一篇的紀錄說明: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208751616399057?__tn__=-R ) !
[一. 木吉他彈奏應該要知道的曲目~戴佩妮-你要的愛 心動版]
在 2019 年 3 月 14 日白色情人節的這一天,雙木吉他編曲版本的『你要的愛 – 心動版』官方 MV 正式釋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uBJMTe4ZJc ;Youtube 影音檔發佈之前,我應佩妮之邀,寫了下面這段文字:
『在多年的流行音樂相關工作歷練之後,我認為一首值得稱為【經典】的好作品,應該要從詞曲、編曲、製作到演唱,甚至時代背景,每一個環節都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讓閱聽人能有歷久彌新的感受,才算得上符合資格。
戴佩妮的【你要的愛】,絕對是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從 2001 年專輯發行時搭配偶像劇【流星花園】至今的十多年,這首乍聽似乎沒有前奏、但招牌的【顫音】(Tremolo) 電吉他和絃一刷下去,立刻能讓人穿越時空,回到記憶起點的神奇魔力,在繁如星海的華語樂壇眾多經典好歌之中,實在是非常別樹一格的獨特範例。
在 2018 年末,因緣際會之下,戴佩妮製作發行了【你要的愛 – 深夜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wP4EZgNy6s ),改用鋼琴為主軸樂器,以相較於青澀歲月時期更為圓潤、溫柔的聲線,重新詮釋了這一首原本略有猶疑躁動的詞曲情緒,帶來一種領略人世的成熟風貌。2019 年春,又再次製作發行另一個【你要的愛 – 心動版】,以戴佩妮個人最喜愛的木吉他為主要配器,呈現出另外一種年輕清朗的怡然景致。
這個版本的木吉他編曲,是華語流行音樂中極為少見的【雙吉他】編排,邀請到的兩位吉他編曲,除了各人的彈奏功夫都極其出眾之外,最值得注意的是,兩人的音樂專擅領域各有不同卻又能相輔相成:其中一位【翁光煒】擅長藍調與融合爵士,另外一位【蔡巽洋】則是扎實的指彈技巧名家,在這首充滿律動感的版本裡,兩人以絕佳的默契,舉重若輕地完成了整個非常豐富而有彈奏挑戰性的音樂內容。
【雙吉他】編曲的特色是:兩把吉他都應該具備可以同時處理旋律、和絃、節奏的能力與條件,而思考、編寫與分配這兩把吉他各自去處理什麼聲部,才能讓任一把吉他都有它的獨立性,又要做到聲部豐富飽滿、旋律起伏有致,卻又不致於干擾了另外一把吉他的線條與發展,這正是難度所在。細數中外流行音樂作品的雙吉他編制,大多是以其中一把為主要結構,另外一把則偏向【插音】、【裝飾奏】或和絃合聲的【非平衡】式發展,真要能做到像是美國民謠大家 Jim Croce 在【Time in a bottle】這一名曲中的【平衡】式編曲,這一首【你要的愛 – 心動版】,恐怕是極少數足以分庭抗禮的傑作了!
值此流行音樂產業沈滯不前之際,我們還能聽聞臺灣年輕而傑出的樂手們,持續在製作領域中熱情地貢獻所長,為優秀的詞曲原創帶來推陳出新的音樂面貌,實在令人深感欣慰,也更應該支持與珍惜。而這次的全新製作,除了音樂版本之外,製作團隊更同時釋出由兩位編曲親自示範解說的音樂內容彈奏解析影片,這在過往的市場經驗裡,也是絕無僅有的誠意展現。如果你是一位愛樂者,這首【你要的愛 – 心動版】絕對能帶來耳目一新的聆聽感受;而如果你也是一位吉他愛好者、彈奏者,這次的音樂內容,更是不可多得、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
期待以此為起點,華語流行音樂繼續能展現更多元而有創意的製作,讓【經典】這個名詞,能在每一個世代都找到它的精彩定義。
黃中岳 20190228 于台北』
我沒辦法用文字來說明這樣的雙木吉他編曲有多麼難得!其中的每一部,都有各自的音樂性格,而彈奏的輕重緩急,也都非常沈著老練。但我可以說的是:整個音樂編寫內容除了要有『彈奏的樂趣』的必要難度之外,還必須留下『主唱』可以優遊自在表現的空間;而且~這個雙吉他的錄製,還更不要命地去挑戰了『同步錄音』!也就是在錄音過程中,只要有一位樂手出錯,音樂就得一起重來 …
去執著於這些音樂上的堅持有什麼一定的必要性嗎?我覺得參與整個製作案的所有成員,應該都是抱持了『絕對不要留下遺憾』的那種職人自覺吧!事情是這樣的:聽眾可能來了又去,但你的音樂一定會留在自己的生命裡,到了最後,你一定會知道,終究這一切,都是給自己一個交代而已。
『交代』得帥不帥,你自己知道。
而那些很帥的『交代』,日久之後,就會是你可以引以為傲的勳章。
--------------------------------------------------------------
後記. 在官方 MV 釋出的同時,阿妮的系統也同時釋出了這個版本的吉他教學影音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wZSG8t3as ,在這個『完整版』的文字敘述欄位,你可以直接下載這兩部吉他的完整譜面 --- 我聽聞過很多人會想做類似這樣『釋出樂譜』的動作,但我估計應該很少會有人可以達到這個作品所執行的精確度!因為,採寫這首作品譜面的作者,就是編曲/彈奏的樂手 --- 蔡巽洋先生本人。
相對於『完整版』,就我所知,阿妮的系統還會陸續釋出分段的、由兩位編曲/演奏的樂手直接示範、解釋的彈奏手法分析 --- 這是我為什麼會覺得『你應該要知道這首曲目』的主要原因:除了欣賞音樂內容之外,你還可以近距離直接瞭解那些內容是怎麼彈奏出來的;如果你願意耐心學習、練習這些手法,我相信這絕對會對於你的彈奏能力以及對於木吉他的理解,有莫大的助益。
不瞞你說,我自己也會把這兩部練起來的。
終究還是因為愛鋼琴伴奏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壹. 談談木吉他伴奏 }}_06
上週聊到了Don McLean在作品中極為音樂性的速度時間感控制與表現,因為彈奏與演唱都是同一個人,也許那種『自然』的感覺,好像是比較容易協調出來的;但今天想談到的,卻是由另外的樂手擔任純粹伴奏的角色,但還是可以與主唱達成極有默契的整體性,以及器樂本身非常豐富的音樂內涵。
近年來,在各種類型的音樂競賽評審過程中,不難看到類似的表演方式:吉他手(或任何其他的伴奏樂手)設計了相當精彩的音樂內容,但在表演過程中,始終與主唱(或主奏)呈現出一種『靈肉分離』的狀況;是!他們是一起『演完』了一個曲目,但我就是感覺到樂器自己是一個時間感,歌手是另一個時間狀態,有的時候,甚至這兩個角色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曾有過任何的眼神交會…
我一直認為:不論在錄音室的製作過程,或是現場的演出,伴奏者當然應該要具有對所負責的樂器在彈奏方面的設計感與豐富性;但,其最重要的宗旨,還是要『服務』到最核心的主旋律聲線!這裡面牽涉的內容,除了所有音樂相關的知識(用之於編曲設計)、彈奏技巧的訓練(包含穩定的速度感與音色呈現)之外,其實還包括了時時刻刻對主旋律線條表現者(主唱或主奏)的『黏著性』,在整個演出的過程中,要思考的是『整個合起來的音樂』,而不單單是自己手上的樂器。
來看看這個傑出的範例,感受一下『伴奏』這件事情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
[一. 木吉他伴奏應該要練起來的曲目]
曲目1-6 Queen-Love Of My Life (Live Ver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ankmig5yM
因為『Queen』這個樂團實在太不可思議,針對這個作品,我想多放兩個介紹的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Love_of_My_Life_(%E7%9A%87%E5%90%8E%E4%B9%90%E9%98%9F%E6%AD%8C%E6%9B%B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ve_of_My_Life_(Queen_song)
我想畫蛇添足地說一下:
1. 請一定要注意一下吉他手Brian May在設計吉他『過門』的時間點與呼吸感,總結來說,應該要觀察兩個位置~
A. 旋律的句子將要結束前開始醞釀吉他的能量(輕重的力度變化),在主旋律歇息的時候,把吉他的旋律線呈現出來。
B. 在旋律有比較平直的延續線條時,用豐富但不複雜的和絃聲響變化來支撐整個音樂的飽滿;這就牽涉到第二點要表述的。
2. 因為原曲的錄音室版本是主唱Freddie Mercury自己以鋼琴彈奏,加上他本身自小學習鋼琴的古典訓練,所以在旋律的寫作與和絃的選擇上,本來就有著很高的音樂質量(請感覺一下整個音樂進行是如何在D調與A調之間自由地進出轉換)。因此當改成吉他的現場版本時,吉他所使用的和絃概念其實有很大部份是來自於鋼琴的思考。首先,它當然不再是『盒框式』的固定把位思考,但同時,它很多地方是使用兩個和絃的『本位』、『第一轉位』的方式交替出現,所以在視覺上會很像是『盒框式』和絃的橫向移動,來呈現鋼琴右手在伴奏時常常表現的音型上行的語彙。
這對於吉他編曲來說,是一個一定要學習的方向,簡化來說,你可以想像你所設計的吉他旋律的每一個音,都是某一個和絃轉位之後的最高音,在這個假設下,你會發現你可以用很多從來沒有『習慣』過的和絃聲響來豐富整個旋律的飽滿;這在爵士吉他的領域,也有著專門的篇章在分析與探討,如果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在之前為戴佩妮所編的『我們的故事』,在前奏的中段部份的連續八個和絃的連接,大概可以說明我們正在討論的內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nTwbogpg6E
當然!Brian May的設計更簡單有效!事實上,我很幸運在年輕時抓過整個伴奏的內容,因此建立了『吉他和絃師法鋼琴右手』的概念,這對於我在日後的編曲工作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3. 還是要強調伴奏者與主唱(或主奏)互動緊密的狀態!我們當然可以說『Queen』是合作了多久的樂團,他們的默契自然不同於一般人;但也請回頭想想,當我們在呈現音樂的時候,觀眾絕對有權利要求看到最天衣無縫的表演,而回應這個要求的所有訓練,不正是我輩音樂工作者最應該自我要求的義務嗎?若干年前,我很榮幸能與張惠妹一起在舞台上工作,有一首我們改編的『鼓聲若響』,整個音樂的設計,都來自於『Queen』的這首『 Love Of My Life 』;多年後回看,我幾乎可以立刻回到當時那種『要抓住Vocal』的專注感,相信我!一旦你進入過那種狀態,在往後的任何時刻回想起來,你都會非常有成就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ER9M0c4n1c
以上。
要說到『Queen』的超乎常人,『主唱有四個八度的音域跨度』、『樂手學歷如何如何的驚人』種種,我覺得都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只要想想,在任何重大的職業級運動賽事,『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的音樂一響起,全場是如何的振奮激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4854XqcfC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JYN-eG1zk
又或者是『Bohemian Rhapsody』是如何帶來音樂製作手法的衝擊,以及它豐富的音樂性,是如何激勵了我認為華人男性創作最高桂冠的張雨生,不斷地以自己的作品向這個樂團致敬: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9rUzIMcZQ
我只能說:謝謝這些外星人在地球留下的痕跡,讓我們能有機會感受到宇宙難以言諭的神蹟!
而關於Freddie Mercury這位火星人,有一部關於他的傳記式電影很值得花一些時間認真看一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ipkQboBAE
電影的名字『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是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
我們終究不會是這些像是另外一個時空的神人,信手捻來就是一世的傳奇;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謙遜地研究他們留下來的資產,在自己與自己的對話中,加添一點也許不屬於自己的文采,而因此覺得在生命的過程裡,不枉了自己對音樂的熱愛。
那麼~我們回到這個時空,繼續我們的指板冒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