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攘外以安內 習近平團結黨內成要務
9月3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訓話,坦承當前面臨多重挑戰,解決方案就是要“堅決鬥爭”。有學者認為,這是習近平臨近中共建政七十周年之際以對外展現強勢安撫並穩定內部局勢,目的還是要確保其執政穩定。
在中央黨校向黨內新生代干部講話時,習近平老調重彈,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據官方新華社報道,習近平面對黨內菁英,展望中國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卻是強調“堅定鬥爭”、“該鬥爭就要鬥爭”的重要性。細數新華社的文章,習近平在會上至少提到了二十次“鬥爭”一詞。
習近平不畏言中國當前面對一系列挑戰,還預告接下來將是中國面對各種風險不斷累積,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他向黨內干部強調,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並稱,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
這類充滿毛澤東式風格的詞彙與用語,對長期關注中國及兩岸局勢的美國學者蔔道維(David Brown)來說並不陌生,但他對這個時機點,就在慶祝中共建國七十周年前夕,習近平沒有細數過去已取得的成就,而是強調繼續鬥爭,這引起蔔道維的注意。
蔔道維說:距離十一慶祝建國七十周年的一個月前,應該是要營造慶祝取得哪些成就的氛圍,但是習近平卻是以向黨內菁英發表“警告式的演說”來取代,告訴黨內當前面對的挑戰風險很大。
蔔道維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所中國研究項目客座教授,他告訴自由亞洲電台,習近平的用意仍是在團結黨內。
習近平還談到,接下來中國發展在各方面面臨的重大鬥爭不會少,且越來越復雜。他除了提到經濟、政治、外交、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也提了港澳台工作。
對此,蔔道維表示,習近平當前的最大挑戰仍是經濟,尤其在美中貿易戰下的中國經濟要如何穩定發展,是他維持內部穩定的當務之急;外在大環境上,香港問題若是處理不好,會是習近平的難題;但長期來看,台灣比香港更難處理得好。
蔔道維還表示,他不認為習近平談繼續鬥爭是在政治權力上有不安全感或不穩定的訊號,但長期來看,習近平不是沒有隱憂。
蔔道維說:是習近平把自己變成要對所有事物都肩負起責任的,如果有什麼事變成嚴重錯誤,這就會讓黨內質疑他接下來的長期領導。不過,至少現在沒什麼嚴重錯誤,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我不認為這些問題會引起反對他繼續掌權。
習近平凡事都要管,責任就得一肩扛。美國俄克拉荷馬中部大學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小兵則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中國媒體從過去報喜不報憂,轉變為讓領導人談憂患,這樣的變化是要對外展現強勢來安撫內部,維持穩定。他也認為,習近平最大挑戰是經濟。
李小兵說:中國也是到了(轉型升級)發展階段了。過去從美國的來料加工,這種經濟模式對一個大國來講不是長期的,應該有機會要進行轉型。
李小兵說,習近平在用詞上有復古懷舊的毛式風格,從他一上任以來就嶄露無疑,因為對習近平來而言,這種方式能有效延續共產黨執政。
李小兵說:對國內來講,他們認為,對美國堅持原則,對中共的威信及支持度,及黨在國內的政權有保證和鞏固的作用。
但“鬥而不破”能否做到,習近平在會中的談話並沒有過多著墨,而是要求黨內干部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預判潛在風險,“該鬥爭的就要鬥爭”。鬥爭路線下,習近平最關心的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與領導,不容挑戰。
記者:鄭崇生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3:03 贊助我們 00:05:33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00:10:05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00:15:23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00:40:55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
「線下中國用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信傳媒- 「線上、線下」這幾個簡單的中國零售業用語不時出現 ...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中國流行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moedict-data-csld/兩岸三地生活差異詞語彙編-同名異實.csv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兩岸網路用語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最讓大陸人疑惑的「十個台灣用語」❗️學會可別亂用啊 ... 的評價
- 關於線下中國用語 在 #分享 飯圈用語 - 追星板 | Dcard 的評價
線下中國用語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強勢攘外以安內 習近平團結黨內成要務
9月3日,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訓話,坦承當前面臨多重挑戰,解決方案就是要“堅決鬥爭”。有學者認為,這是習近平臨近中共建政七十周年之際以對外展現強勢安撫並穩定內部局勢,目的還是要確保其執政穩定。
在中央黨校向黨內新生代干部講話時,習近平老調重彈,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夢”。據官方新華社報道,習近平面對黨內菁英,展望中國接下來面對的挑戰,卻是強調“堅定鬥爭”、“該鬥爭就要鬥爭”的重要性。細數新華社的文章,習近平在會上至少提到了二十次“鬥爭”一詞。
習近平不畏言中國當前面對一系列挑戰,還預告接下來將是中國面對各種風險不斷累積,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他向黨內干部強調,要“發揚鬥爭精神,增強鬥爭本領”;並稱,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鬥爭”。
這類充滿毛澤東式風格的詞彙與用語,對長期關注中國及兩岸局勢的美國學者蔔道維(David Brown)來說並不陌生,但他對這個時機點,就在慶祝中共建國七十周年前夕,習近平沒有細數過去已取得的成就,而是強調繼續鬥爭,這引起蔔道維的注意。
蔔道維說:距離十一慶祝建國七十周年的一個月前,應該是要營造慶祝取得哪些成就的氛圍,但是習近平卻是以向黨內菁英發表“警告式的演說”來取代,告訴黨內當前面對的挑戰風險很大。
蔔道維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等國際研究所中國研究項目客座教授,他告訴自由亞洲電台,習近平的用意仍是在團結黨內。
習近平還談到,接下來中國發展在各方面面臨的重大鬥爭不會少,且越來越復雜。他除了提到經濟、政治、外交、國防和軍隊建設外,也提了港澳台工作。
對此,蔔道維表示,習近平當前的最大挑戰仍是經濟,尤其在美中貿易戰下的中國經濟要如何穩定發展,是他維持內部穩定的當務之急;外在大環境上,香港問題若是處理不好,會是習近平的難題;但長期來看,台灣比香港更難處理得好。
蔔道維還表示,他不認為習近平談繼續鬥爭是在政治權力上有不安全感或不穩定的訊號,但長期來看,習近平不是沒有隱憂。
蔔道維說:是習近平把自己變成要對所有事物都肩負起責任的,如果有什麼事變成嚴重錯誤,這就會讓黨內質疑他接下來的長期領導。不過,至少現在沒什麼嚴重錯誤,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我不認為這些問題會引起反對他繼續掌權。
習近平凡事都要管,責任就得一肩扛。美國俄克拉荷馬中部大學西太平洋研究所所長李小兵則告訴自由亞洲電台,中國媒體從過去報喜不報憂,轉變為讓領導人談憂患,這樣的變化是要對外展現強勢來安撫內部,維持穩定。他也認為,習近平最大挑戰是經濟。
李小兵說:中國也是到了(轉型升級)發展階段了。過去從美國的來料加工,這種經濟模式對一個大國來講不是長期的,應該有機會要進行轉型。
李小兵說,習近平在用詞上有復古懷舊的毛式風格,從他一上任以來就嶄露無疑,因為對習近平來而言,這種方式能有效延續共產黨執政。
李小兵說:對國內來講,他們認為,對美國堅持原則,對中共的威信及支持度,及黨在國內的政權有保證和鞏固的作用。
但“鬥而不破”能否做到,習近平在會中的談話並沒有過多著墨,而是要求黨內干部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預判潛在風險,“該鬥爭的就要鬥爭”。鬥爭路線下,習近平最關心的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與領導,不容挑戰。
記者:鄭崇生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線下中國用語 在 小樹文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年3月我到了西貢,準備前往越南華碩實習。
早在2015年我就曾經率團考察過,帶著亞細安研究會第一期,11個跟我一樣對越南有興趣的朋友(現在有6個都在越南工作)一起到當地考察。
所以又訪西貢,也算熟門熟路的,我到為於第一郡的公司報到後,就轉往居住的飯店放好東西,剩下半天,可以讓我自由運用。
我就在西貢亂晃,累了,就在范五老公園坐著發呆。坐我旁邊是一個看起來40到50歲的伯伯,雖然叫伯伯,不過因為矮矮瘦瘦的,看起來很機靈,所以比較謝長廷那種感覺。
我不經意跟他對到眼,就微笑點頭,他也跟我問候。
我禮貌性的用很破的越南文回他你好。他一聽發現我是外國人,覺得很有趣,就用英文跟我聊很多。
原來這位伯伯是胡志明交通大學的教授,他叫阿清伯伯。他是土生土長的西貢人。
這之後,我們換了臉書,他常常帶我吃了很多在地小吃,騎著機車穿越胡志明大街小巷,也讓我認識很多人,他的學生、朋友等等。
那段時間,讓初來乍到的我,吃了很多次越南家庭的晚餐。
他常常帶我去咖啡廳,我們就是坐在戶外,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潮。談天談地的瞎聊,他問我台灣是怎樣的地方,也告訴我他認識的越南。
他說,他的父母原本在統一前,是幫美軍做事的,爸爸還當過南越軍官,媽媽則是翻譯,後來解放後就躲到肯特鄉下去。這也是為什麼他英文特別好的原因。
我在西貢的時候受到清伯伯很多照顧,我後來問他,為什麼要對我這個素未謀面的外國人這麼好呢?
他回我:「因為你一個年輕人隻身來越南,離家這麼遠,互相幫忙是應該的。我們很歡迎你們這樣的外國人來建設越南!」
這句話讓我很驚訝,也很感慨。
我以前在台灣的時候,有認識很多越南留學生,但也很少深入接觸「移工」——這些離開家鄉,也為台灣做出貢獻的朋友們。
後來,我到了首都河內旁的省分,北寧工業區工作。那裏就向桃園一樣,是為於首都旁的工業區,很多日商韓商在那設廠,生產電子相關的產品。在那我也是沒事會跟當地人聊聊天。
有次跟一個計程車司機聊天,他問我在什麼公司。
我心裡想,講出來你八成也不知道吧,雖然我在一家很大的電子製造企業,但是在越南的投資遠遠比不上台塑寶成有名,隨口直接用公司的中文名說了。
很意外是當我講出來以後,他說:「我知道你們公司,我還知道你們台灣跟中國的糾葛。就是內戰結束後對立分裂吧?」
聽到這裡我瞪大眼睛,我北中南越都走跳過,大部分的越南人對台灣的認識,就一中政策下,台灣屬於中國這樣簡單而已。
他能這麼深入,讓我很意外。
原來,他的弟弟在台灣工作過。
在北寧,很多年輕人來過台灣工作。
「我很多親戚朋友都去過台灣工作,他們說台灣很棒,很先進。」
他講得讓我很害羞,作為一個台灣人,放眼世界,台灣或許沒他說的這麼好。
有次,跟一群華人幹部一起,在北寧的一家中餐廳,問問服務生有啥推薦的蔡,那服務生能講流利的漢語,但是她一句話露了餡。
「我們這裡番茄炒蛋也很好吃。」
我猛然一聽,又再看看菜單,就脫口而出:「妳之前是不是待過台灣?」
換她很驚喜的問,我怎知道的。
因為,我看到菜單寫著大陸說法的「西紅柿雞蛋」,而番茄炒蛋其實是台灣的用語。
她說,她待過台灣,而且來來回回總計待了12年。
要不是有限制,而且要回越南結婚,她想繼續待在台灣。
這些越南朋友的故事,都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我常常在想,台灣的人們又是怎樣看待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呢?
誠然,有很多的誤解,我曾經到很多大專院校演講,常常就談到我在東南亞時的經歷。
有些是自主報名的講座,那種來到學生都對東南亞有了解,或者就想前往東南亞發展。跟他們分享,都能在同一個頻率上。
但突破同溫層厚,往往是實令人震撼。後來我受邀到一些通識課分享,東南亞對這群學生來說又是很陌生的。
就曾經有個通識講座的學生在結束後問我:「為什麼不去歐美,而想去比較落後的東南亞?」
這句話讓我驚呆了,原來在政府不斷推廣新南向下,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東南亞是落後的,而且,到了今天還不在少數。
其實就如同我到海外工作,這樣的地域流動下,我們都是移工,同樣地每一個在海外的台灣年輕人,大家也都是移工,本質上跟那些從其他國家來台灣打拼的年輕人沒兩樣。
當我們聽到台灣青年,在澳洲打工度假,受到黑心雇主剝削時,或者發生意外時,大家的心一定會很痛,因為這些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孩子。
那另一群一樣也懷抱夢想,來到台灣打拼,為台灣做出貢獻的年輕人,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可以用同樣的心情去理解呢?
不論走到哪裡,我們都是人,我們都一樣。
我寫很多文章也想讓大家對東南亞這個土地,跟來自這片土地的,現在在台灣打拼的年輕朋友,期待能因此,在台灣這片土地能不再有歧視。
但,又有人說,歧視是很正常的事情。就算台灣人到歐美,也會被歧視。
不應該像道德魔人一樣,一直講一直講,令人感到厭煩。
誠然,歧視無所不在,即便在台灣內部,不同地域,不同族群,階級都可能存在歧視。
但或許,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正是連「政治正確」的意識都沒有,也根本不把歧視當成問題。
我在北寧時,我們公司提供的宿舍是承租的透天厝,跟當地的人民混居在一起。鄰居可能就是越南人。那個社區,就一半是台幹,一半是越南當地人。
走出去一點,是一片田,我在附近的河粉店吃完晚餐,常常在附近散步。
有一次回到社區,我看到兩個男孩在玩耍。
他們好像兄弟一樣,玩得很開心。
後來,我注意到,這兩個人溝通用的完全是兩種語言。
一個小朋友講中文,另一個卻是越南語。
我問了講中文的弟弟「這是你兄弟嗎?」
他立刻揮揮手「不是,我是台灣人,他是越南人。我今天下午才認識他。」
這種情況讓我瞬間濛了,這兩個小朋友一點關係都沒有。原來這台灣孩子是寒假跟來媽媽派駐地玩的。
我回頭用越語問那越南孩子「弟弟你會講英文嗎?」
那看起來才五六歲的孩子,回我他不會,到底,他們是怎麼溝通的?也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語言作為媒介,只要一顆單純想認識對方的心吧!
那畫面深深的印在我腦海,這兩個小朋友來自不同家庭,甚至不同國家。他們語言也根本不通,卻親暱的好像兄弟一樣玩在一起。
而到底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是經歷過什麼,讓我們失去這種童貞的能力。學會分辨你我、族群?或者用一個人的出身判定他是怎樣的人。
或許我們一直談的「不歧視」,根本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能找回那個像孩子純真的心吧。
台灣一直希望走出目前的「亞細亞的孤兒」困境,而我深信,只要願意真誠的了解他人,了解其他國家,在這樣交流互動中,也能讓對方看到台灣最真誠美善的一面。
最近換日線編輯太陽跟我說,他們正在辦一個講座,這個講座很特別。
請了一位來台灣工作許多年的印尼女孩尤絲妮跟在印度打拼的台灣女孩尤芷薇。(好巧都是尤開頭)
來分享他們各自在異國的「移工」經歷,這實在是很冷門的講座。
既不是什麼成功大人物分享經驗,談論的主題也不主流。
或許很多人知道這活動後會問:「為什麼要辦這種擺明不會『爆場』,還在這樣大的場地,花這麼多精力(每個參與的人會有精美禮物)。」
太陽告訴我:「想透過這樣來自基層的聲音,讓大家知道『其實我們都一樣』,就像許多懷抱夢想去海外打拼的台灣年輕人,這些來自東南亞的青年也是一樣的。」
然而,很多刻板印象,卻讓我們少了認識他們的機會。
太陽很用心,在一流的場地、線上線下的宣傳,還會贈送每個與會者禮物。
然而,或許因為主題太冷門,加上顧及成本有酌收入場費,讓這場活動比較少人關注。
但我很認同換日線想要辦這場活動的初心,就想讓台灣青年,看到不一樣的國際,聽到不同於一般成功大人物,屬於每個跨國移動青年的生命歷程。
我告訴太陽,我願意贊助五張門票,支持這場活動。
她回我:「沒關係,只要讓更多人知道,就好了。」
我深信,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參與的活動,也是目前台灣最需要的一堂課。太陽還偷偷告訴我,這場活動會有的神祕驚喜,知道真相以後,讓我超級想參加。
這場活動 換日線 Crossing聯合了台灣知名的東南亞組織 One-Forty,跟華人最大印度介紹媒體, YaoIndia 就是要印度︱認識印度,從這裡開始 ,這樣堅強的陣容跟神秘的豐富禮物,真的很值得去。
雖然我不在台灣,沒能參與這場活動,但是我還是誠摯的推薦給想看到世界不同面貌,那年輕的你。
因為成本關係,讓這場活動需要收費,我在想,或許因為這樣,讓一些有興趣,卻有現實考量的青年卻步。
在這裡我有個提案,寫給還是學生的朋友們,如果你覺得這個活動很棒,但因為經濟考量而猶豫的話,歡迎私訊我,我願意私人贊助支持你參加這有意義的活動。
因為我大學時也因為家境不好,錯失很多很棒卻需要付費的活動。
也在這裡,推薦給每一個對世界好奇的朋友,一起參與,試著聽聽不同以往主流成就人物的故事,聽見不一樣的台灣故事。
最後,如果你很認同這樣的理念,可惜還是許多現實因素不能參與,誠摯的邀請你分享這篇文章,或者就簡單的按讚、留言,讓更多朋友有機會了解。
活動連結:我們都是移工── 交換身分,移地工作
線下中國用語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00:00:00 開場引言
00:03:03 贊助我們
00:05:33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00:10:05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00:15:23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00:40:55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R級只是特例?
00:57:21 5. 傳台灣大哥大奪下Disney+代理權,有望暑假前後登台?
01:03:19 6. 雷費雪再度指控華納高層種族歧視
01:08:49 7. 華納兄弟再推真人、卡通結合電影「凱蒂貓」躍上大銀幕
01:13:59 8.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照流出,阿斯嘉劇場再度回歸
01:19:35 9. 派大星首度獨挑大樑!《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計畫中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梗你報新聞】2021-MAR. WEEK 1 國內外影視新聞一週總整回顧
▶ 收看本篇YouTube版本:https://youtu.be/b_xEcm_88mU
▶ 收聽本篇PODCAST版本: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4c25zn631f08079l9748xm
▶ 【方格子】新聞圖文整理:https://vocus.cc/@XXY2018/60499338fd8978000103c4f0
.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香港知名演員 吳孟達,與2月27日下午因肝癌病逝於香港仁安醫院,享壽70歲;吳孟達出生於1952年1月2日福建廈門,五歲時移居香港,22歲時畢業於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展開他在香港演藝圈的演員生涯。他曾憑著《天若有情》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並與港星周星馳合作過多部喜劇電影,2010年後多半於中國發展。
.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派拉蒙影業在上月宣佈旗下 Paramount+ 串流平台上線後,似乎已為下半年的多部強檔電影佈局;不過上週環球影業宣佈,原訂排定5月28日上映的《玩命關頭9》將延後至6月25日(將與索尼《猛毒2》撞期);原定7月3日上映的《小小兵2》則延後至明年7月1日上映;而《噤界2》則是敲定提前至5月28日於串流院線同步發行。
.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上週採東西兩岸連線、遠距頒獎的第78屆金球獎頒獎典禮順利落幕;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由女導演趙婷所執導的《游牧人生》獲得,主演《芭樂特電影續集》的偕星 薩夏拜倫柯恩則抱回了音喜類影帝頭銜;至於電視獎項則是由Netflix的話題影集《王冠》包辦最佳影集、最佳女配角、最佳男女主角等四項大獎,成為本屆電視類獎項的大贏家。
.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R級只是特例?
漫威影業總裁 凱文費吉在上週出席美國電視評論家協會記者會中,提到了不少有關漫威電影宇宙的未來發展。他表示,目前除了《死侍》外,並沒有其他R級作品的規劃;這似乎也意味著同樣處於開發階段的《刀鋒戰士》,仍是以PG-13規格製作。但凱文費吉也提到,若是因為分級原因而阻礙或限制開發,未來仍有可調整的彈性空間。
.
5. 傳台灣大哥大奪下Disney+代理權,有望暑假前後登台?
去年12月獨家報導Disney+正與台灣三大電信龍頭接洽消息的【工商時報】,上週再度爆料台灣大哥大已奪下Disney+獨家代理權,並有望在南韓、香港等地上架前的暑假前後登台;但此消息並未被迪士尼官方證實。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大哥大旗下已有myVideo、凱擘等串流平台,若消息屬實,台灣大哥大拓展串流平台事業將再創高峰。
.
6. 雷費雪再度指控華納高層種族歧視
前陣子才公開自己被華納炒魷魚的「鋼骨」雷費雪,上週再次爆料直指喬斯溫登的種族歧視言論,大刀剪掉多位黑人演員的戲分,並在會議上多次使用歧視性用語,讓他無法接受;他表示,當時他在片場被要求將「鋼骨」一角詮釋成鐘樓怪人,還甚至「為了凸顯鋼骨陰莖存在感」而重拍。面對雷費雪再度開砲,華納目前尚未有任何回應。
.
7. 華納兄弟再推真人、卡通結合電影「凱蒂貓」躍上大銀幕
近期推出《湯姆貓與傑利鼠》的華納兄弟,其真人結合卡通的電影風格廣受外界好評;隨著今年另一部類似風格的《怪物奇兵2》上映在即,上週華納更透過【Deadline】發表聲明,宣佈將著手開發日本三麗鷗「凱蒂貓」的真人化電影,並邀請執導過多部動畫電影的珍妮佛克伊以及松田里歐擔任共同導演,《噪反》編劇琳賽畢爾執筆劇本。
.
8.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照流出,阿斯嘉劇場再度回歸
上週有媒體在澳洲直擊《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重現了《雷神索爾:諸神黃昏》的阿斯嘉小劇場,並推測在第四集中將會重現第三集的搞笑橋段;在小劇場裡飾演假洛基的麥特戴蒙、假索爾的路克漢斯沃、假奧丁的山姆尼爾全數回歸,飾演假海拉的演員則是找來知名喜劇女演員 瑪麗莎麥卡錫助陣;看來這將會是電影中一場有趣且有看頭的橋段。
.
9. 派大星首度獨挑大樑!《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計畫中
【尼克頻道】在上週宣佈正式預訂《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預計推出13集,並於2021年暑假首播;動畫總裁 拉姆西安內拖表示,這次粉絲將會看到以派大星為主體的情境喜劇,《海綿寶寶》內的熟悉角色也將回歸登場,故事也會深入比奇堡以及派大星的家人,讓世界各地的粉絲更了解這個在《海綿寶寶》中受歡迎的角色故事。
.
.
.
不知道看到這些影視新聞,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與我們討論唷!
新聞編輯:Jericho
新聞提供:影劇好有梗、Sceen Fandom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
線下中國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TC-hqz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時間: Tue Apr 13 06:54:31 2021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 READr (鏡周刊互動新聞品牌) 廖元鈴
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一起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
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節目是 明星大偵探、使用的
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 王者榮耀。
無獨有偶,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
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並不特別覺
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被問到會不會使用「服務員」、「網民」等字詞時,還回問記
者:「這不是大家都會用嗎?」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
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在教學現場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
語的頻率日漸增加。「平常上課互動時,學生就突然蹦出一句,『網紅』、『學霸』、『
老司機』這種詞彙;當下提醒他們,這是中國來的詞彙,但學生大多不以為意,久了也就
沒有特別提醒。」
但更讓吳子午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
從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不只吳子午感到困惑,以國內網路批踢踢(PTT)論壇為例,熱烈討論「中國用語」議題
,多是關於「 [心情] 無所不在的中國用語」、「[問卦] 中國用語是不是深入低年齡層
了」,顯示不少人已注意到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時下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Dcard ,抓取近8年
間累積的 391 萬篇論壇文章,並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
中國用語聲量榜,找出歷年來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從近 8 年的 Dcard 論壇資料中,我們找出持續被使用的中國流行用語,以 2020 年為基
準,前 15 名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分為「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
、「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
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
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 年前 15 名使用頻率高的中國流行語,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像是「閨蜜」在 2014 年開始有人在 Dcard 上使用,2015 年開始出現次數飆
破 3000 次,隔年更成長了 4 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
妹」這些字詞,相較於前一年的使用次數,都以兩位數成長。
根據吳子午的親身觀察,READr 分析出的中國流行語百大表中,前 25 名的詞彙他都常常
在教學場域裡聽到學生使用;另一位在北部國立高中任職的蔡老師教學時也有相似的感受
,「這些字詞蠻常聽到的,同學們覺得有趣就會去說。」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若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
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
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tvepisode)。
以 BL 版中使用「姨母笑」的為例,最早是源自於韓國的粉絲圈(又稱為飯圈),由於
中國娛樂產業的明星藝人逐漸低齡化,使得該詞彙在 2016 年於中國廣泛流行使用,
並在 2017 年首度出現在 Dcard 的追星版,緊接著則是 2018 年的 BL 版。2019 年,
BL 版的「姨母笑」甚至成為當年度所有討論版中使用比例最高(26%)的中國流行語。
除此之外,像是「pick」一詞原意為英語的挑選、選擇之意,隨後衍生為支持誰、喜歡誰
的意思,成了中國「飯圈」的熱門術語。回溯源頭,最早也來自韓國。
2016 年至 2017 年開播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由於主打開放觀眾簡訊投票,
決定哪些舞台上成員被淘汰、哪些成員可以晉級,首創性的養成類真人秀帶動了中國網路
討論熱度,像是「你 pick 的人選出道了嗎」、「國民 pick」等詞彙。中國騰訊看準國
內市場討論熱度,於 2018 年拿下正版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培養新一代中國女
團;而中國愛奇藝也在同年推出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由各大經紀公司推薦的百名
男練習生,由全民票選出最終優勝人選,成為全民男團。
以追星版中的「pick」使用頻率,於 2017 年首度出現,之後每年都有人使用,於 2019
年出現高峰。
由此可證,「姨母笑」、「pick」等字詞在 Dcard 的流行時間點,與中國流行娛樂時間
趨勢相符。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
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
的流行。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蔡老師實際調查他任課學生的影視行為:4 個班級共 105 名同學中,有 1/3 的同學表示
「自己平常會持續追蹤、收看中國戲劇和綜藝節目」。同樣地, Dcard 各年度使用中國
流行語的總次數也藏了些蛛絲馬跡。
無論是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還是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其中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的熱烈討論。
連續 2 年都上榜的討論版,分別為有趣版、感情版、心情版、女孩版、閒聊版(排序依
2016 年為主),都有關於中國 IP 劇的熱烈討論,像是《花千骨》、《羋月傳》、《琅
琊榜》、《後宮甄嬛傳》、《微微一笑很傾城》。
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 IP 劇,像是當年
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
帶動熱烈討論。
當在家打開電視機,看見的就是中國流行文化
而中國 IP 劇為何能快速崛起、吸引臺灣年輕族群的目光?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指出
,臺灣從老三台轉變成有線電視台後,頻道數增多了,「自製費用就變得昂貴,連廣告的
大餅都被瓜分了」。
早在 10 多年前,購買境外劇就成了臺灣電視台的優先選擇。對內容產業與觀眾關係有深
刻觀察的王師認為,文化商品的意義是多重的,「消費者不會願意去消費比自己還 Low、
還落後的地方所拍出的東西。」
王師強調,「娛樂內容的選擇,是一種你所想像中的美好嚮往。舉例來說,像是韓國整套
的文化輸出,除了有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消費韓國文化內容的消費者,會覺得韓國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國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對岸的局勢,於 2009 年後開始出現轉變。中國廣電
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臺灣劇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電視台境外劇的比例當中,中國戲
劇逆勢崛起。
從文化部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發現,自 2009 年起,中國戲劇播出時數連
年成長,使得向來一支獨秀的韓劇,與中國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
中國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 2012 年超越韓劇,更在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擊敗韓
劇。電視台播映中國戲劇的時間比例愈高,臺灣的閱聽眾自然愈容易觀看到。
2008 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成功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崛起。在奧運會後,更持續投入
大規模的文化輸出戰略,持續推廣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有明顯想成為東亞中心的文化霸
權的野心。
這讓近年中國 IP 劇逐步取代韓劇,成了臺灣電視台黃金時段的收視保證。以收視長紅的
《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 3 年內重播了 10 次的紀錄,《步步驚心》以重播 6 次
緊追在後,還掀起了一波回溯閱讀原作小說的熱潮。
中國影視文化抬頭之餘,伴隨著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臺灣站的正式落地,臺灣閱聽者
收看中國的戲劇、節目的門檻也大幅降低,中國流行文化的討論熱度更甚以往。
不過,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指出中國
流行文化能強勢崛起的關鍵,離不開 「中國特色的 IP」。
解密「中國特色」的娛樂內容產業:夾帶「粉絲經濟」與「流量明星」
亞洲地區最早將小說、漫畫改編成影集的是日本、韓國,但從來不特別強調 IP 劇;但為
何中國影視圈、製片方與投資方卻不斷強調「IP 劇」?
「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廖美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
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實際拆解 IP 劇的產製過程,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
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賣不好,至少
還有基本粉絲,不會虧錢」。
廖美強調,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就算不熟悉
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強強攜手加持下,等於消費的客群除了有
熟悉、支持原著的粉絲,還有單純為了支持偶像而去收看的粉絲客群。
「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廖美點出關鍵。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
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
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但一提到最喜歡的明星與藝人,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中國藝人肖戰、王一搏;有趣的
是,兩人愛好的中國藝人,都是圍繞在一部 2018 年底上映的中國 IP 劇《陳情令》。
林俞淨說,自己之前就相當關注肖戰,「後來他又出演了《陳情令》,《陳情令》的原小
說是我看過的,是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因此特別找來看(劇)。」小妤更興奮地分享,「
我是因為親戚看才跟著看的,《陳情令》是真的很紅,去年(2019 年)超火的!它延燒
到今年都還在火,你可以去搜一下就知道。」
小妤還提到,自己為了關注中國古裝劇《陳情令》男主角王一博、肖戰的消息,因此特別
會去關注微博,「為了看懂大家在討論什麼,自然就會學他們(中國)的流行用語,像是
打 call ,就是為明星聲援的用語。」
當中國文化成流行 不跟著用就落伍
或許林俞淨與小妤只是部分狂熱者,但另一位在南部唸大學的陳婷宜(化名)就表示,自
己並不追崇中國戲劇與節目,卻時常聽到朋友們會使用中國流行語,或討論中國時下最紅
的戲劇與綜藝,漸漸地也會受影響。
「『小哥哥』、『走心』是聽到朋友講,我原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用的話,會
覺得『為什麼大家知道我都不知道』,後來就跟著講了;或是像『走心』這個詞,我很常
會不經意使用,因為跟朋友聊天時,就忽然覺得很適合形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來。」
陳婷宜也提到,自己頻繁使用「小姐姐(小姊姊)」一詞,主要是常看到 Dcard、蝦皮,
關於穿搭或是美妝的討論,就會使用「小姐姐」風格妝容、穿搭。
同儕間風靡使用、再到網路論壇與商品販售,中國流行語真的成了時下風潮嗎?觀察緊跟
時事、追求流量點閱的臺灣網路新聞媒體,READr 分析刊登在網頁上的新聞文字,發現近
三年(2018~2020 年)來,每 10 篇就會有 1 篇網路新聞會使用到中國流行語。其中又
以 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使用頻率最高(依 2020 年為基準)。
「做流量,就是不能跟讀者作對,」一位曾任職上述其中幾家媒體的中階主管表示,早些
年還很抗拒使用「網紅」一詞,但當各家媒體都用「網紅」下標,在追求高點閱的 KPI
教條下,「我自己覺得有點不得不,因為當大家都這樣用的時候,你不跟著使用,就變成
你很怪。」
臺灣年輕人與中國流行語,背後牽扯「國家認同」?
吳子午提到,他觀察到校內一名女高中生,從國中時期開始,Instagram 貼文都自動轉換
成「簡體字」,更使用 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目的是為了更貼近自己崇尚的
中國偶像。
另一名高中生林俞淨受訪時,用著一口中國腔回應自己很渴望有機會能去中國,「大陸發
展比較快,東西比較多,像我本人會看小說漫畫,大陸那些Cos比較多,就是發展比較快
、多樣化。」
提到自己的中國口音,林俞淨提到,「狼人殺我是玩大陸的,他們講話很大陸腔,我到
後來也講話也變得很大陸腔,我現在變得比較注重咬文嚼字,就是他們的文化很標準。」
大學生小妤也分享,自己是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會想到統獨議題。她提到,之前自
己曾因為使用「視頻」一詞,被同學糾正,讓她感到相當錯愕,「大家都聽得懂就好了啊
,差不多啊。」
吳子午認為,「長遠來看這不是一件好事,一個詞彙代表的是一個文化的底蘊,如果學生
越常使用中國詞彙,就代表越加熟悉這個文化的內容,很可能進一步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
感」,他憂心地說:「這樣真的好嗎?對現在的臺灣是好事嗎?」
長期研究民族主義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認為,語言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可避
免、也很正常的事情。
「我不會特別覺得使用這些(流行)詞彙有什麼問題,」汪宏倫解釋,語言是活的,尤其
流行用語有時會形成風潮、過一陣子又會衰退,但在兩岸關係「不正常」的框架下,交流
過程中所產生的扭曲、張力、緊張,很容易使得本來低政治性、沒有政治意涵的東西,都
容易帶有政治解讀。
不過,汪宏倫提醒,當臺灣與中國兩者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選
擇詞彙、發音時,刻意地改變(臺灣)原有的用詞跟發音,趨同於某一種標準,認同也好
、權力關係就隱隱約約出來了,這裡頭就內含了一些議題值得探討。」
汪宏倫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帶動流行文化亞洲國家不同,對臺是有主權宣示、領土
主張,臺灣人不能輕忽中國的政治意圖,「大家都不想討論政治,都說不要用泛政治的眼
光來看,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與政治無關,特別是兩岸關係上,凡事都
是政治、充滿了政治意涵跟意味。」
「認為他們(中國)講的話比較好聽、用的詞比較精準,這種意涵著『中心跟邊陲』、『
尊跟卑』關係,還是太深刻地存在於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認為中國才是文化的根源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的確是會讓臺灣這個共同體的基礎,造成鬆動。」他舉例。
汪宏倫也提到,中國對臺戰略都已註明所謂的「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並不是
要強調敵我意識,是臺灣人有沒有自覺。把中國當作臺灣文化的根源跟源頭,會產生
不由自主盲目的崇拜、要去依附中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話鋒一轉,汪宏倫認為,大家對於臺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
治共同體,藉由這樣的討論,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己要有自覺,這個背後有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政治效應,這些效用就是作用在你自己
身上,如果有這種自覺有培養出來的話,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詞彙傳播,就不必特別擔心。
」汪宏倫強調,「臺灣人要不卑不亢的面對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這還是有一
段很長的路要走。」
廖美也持相似意見,她認為流行是反映當下的時事,但流行也會有退流行的時候。
不過廖美提醒,若琅琅上口的中國流行詞彙,其字面意義與背後脈絡是反民主、鄙視人權
、強勢維穩、歌頌共產極權,像是「主旋律」、「廣大人民群眾」、「脫貧攻堅」、「敘
事宏大」......等帶有特定意識型態詞彙,廖美強調,「就該很驚醒地不去使用,避免
牙牙學舌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流行文化強國恐將退燒?法令成了中國娛樂文化的緊箍咒
中國流行語背後意涵的強勢文化,能在臺灣持續領航多久?業界人士王師與影視學者廖美
持相似看法 OTT 時代下,中國影視實力反而受制於自己的官方法令。
王師舉例,原本預定前年(2019 年)上映的戰爭片電影《八佰》,成本高達新台幣
23.5 億元,卻因為官方審查時間難以預期,上映時段一延再延。第一出品方「華誼兄弟
」為了讓公司續命,透過各種方式借款,董事長王中軍甚至拍賣自家收藏品與香港房產,
試圖挽救公司。
直到官方審查結束,《八佰》正式於去年下半年上映,靠著票房衝破新台幣 126 億元,
一舉成為去年度全球最賣座電影,「華誼兄弟」才逆轉破產局勢。
王師強調,經商最重要的是風險管控跟環境的可預期性,「內容產業的本質就是風險很高
(競爭激烈),如果還加上政治風險,就是高上加高。」他指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
及擔心內容上的審查尺度不斷變化跟游移的恐懼,會使得內容文化產業無法正常被預期、
正常被投資。
廖美也提到,近 2 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針對網劇勒緊監控,像是外遇、師生戀、同性戀
等設定凸顯人性的元素,都很可能因為先審後播的限制,間接迫使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
創作的作品也難以有新的突破點。再加上這幾年,國際串流平台的興起(像是 Netflix、
Disney+、HBO GO),打破影視劇的國界限制,若以觀眾角度來看,中國戲劇、綜藝節目
在國際串流平台上的吸引力,不比其他國家蓬勃多元的作品。
再過 2、3 年,當觀眾更習慣在跨多國平台收看網路戲劇,「屆時年輕人對戲劇品質有更
多比較和選擇,現下以看陸劇為主的族群會產生一定變化。」廖美指出。
廖美提到,粉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民意,「感悟、感情、感受常常需要透過作品(不管
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與明星藝人產生連結,一個沒有作品的藝人(比如因為「劣跡
」或「道德瑕疵」被封殺),就算之前有強韌的粉絲基礎,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像是
近期的鄭爽代孕棄養就是一例。」
從臺灣近 40 年的流行文化趨勢變化可發現,不論是港影、日劇、韓劇,再到近年的中國
劇,主導整個臺灣流行文化與目光的,往往是當時代的內容文化的強國。追根究底,王師
解釋,「臺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臺灣就會是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幾年,臺灣已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
代表臺灣。王師樂觀地看待近年的臺劇復興,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等現象級臺劇,成功走進庶民文化,「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究竟什麼是臺灣,臺
灣人是誰?在做什麼?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已有慢慢的往前
邁進。」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8268075.A.D3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POYOPO (203.64.138.253 臺灣), 04/13/2021 13:34:34
... <看更多>
線下中國用語 在 信傳媒- 「線上、線下」這幾個簡單的中國零售業用語不時出現 ... 的推薦與評價
「線上、線下」這幾個簡單的中國零售業用語不時出現,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喊出的「新零售」,很多人有聽沒有懂。尤其是傳統電商已跳脫舊有思維,已進步到電 ... ... <看更多>
線下中國用語 在 Fw: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WTC-hqz ]
作者: filmwalker (外面的世界)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
時間: Tue Apr 13 06:54:31 2021
中國用語滲透台灣?從 Dcard 數據窺見年輕人網路用語趨勢
https://www.readr.tw/post/2836 READr (鏡周刊互動新聞品牌) 廖元鈴
當中國在臺灣成為強勢流行文化
觀賞完串流平台的最新戲劇,打開通訊軟體呼叫朋友,準備一起玩連線手機遊戲;或是打
開社群網站,瀏覽喜愛的明星資訊......這是當代年輕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日常。
只是對今年 16 歲的高中生林俞淨(化名)來說,她看的節目是 明星大偵探、使用的
通訊軟體是微信、與朋友聊天的文字是簡體字、著迷的手機遊戲是 王者榮耀。
無獨有偶,現年 20 歲的南部大學生小妤(化名),手機裡常用的 APP 是微博、微信、
騰訊視頻,用來關注她喜愛的中國藝人消息。
她們常把「視頻」、「閨蜜」、「打 call」等在中國流行的詞彙掛在嘴邊,並不特別覺
得在臺灣使用有什麼奇怪;被問到會不會使用「服務員」、「網民」等字詞時,還回問記
者:「這不是大家都會用嗎?」
「閨蜜找我出門」、「他顏值擔當」、「這東西好種草」......當臺灣年輕人琅琅上口的
字句離不開中國流行語,背後體現的是兩岸的文化交流,還是不對等的文化滲透?
一位在中南部教書近 10 年的老師吳子午(化名),在教學現場注意到學生使用中國流行
語的頻率日漸增加。「平常上課互動時,學生就突然蹦出一句,『網紅』、『學霸』、『
老司機』這種詞彙;當下提醒他們,這是中國來的詞彙,但學生大多不以為意,久了也就
沒有特別提醒。」
但更讓吳子午疑惑的是:「為什麼學生放著臺灣有的詞彙不用,卻選擇這些中國詞彙使用
?」
從 Dcard 論壇資料 窺見中國流行語滲透
不只吳子午感到困惑,以國內網路批踢踢(PTT)論壇為例,熱烈討論「中國用語」議題
,多是關於「 [心情] 無所不在的中國用語」、「[問卦] 中國用語是不是深入低年齡層
了」,顯示不少人已注意到中國流行語持續向年輕族群紮根的現象。
為了試圖解答這個現象,READr 鎖定臺灣時下主攻大學生族群的論壇Dcard ,抓取近8年
間累積的 391 萬篇論壇文章,並藉由網路大數據專業「DailyView 網路溫度計」提供的
中國用語聲量榜,找出歷年來 Dcard 上究竟流行著哪些中國用語。
從近 8 年的 Dcard 論壇資料中,我們找出持續被使用的中國流行用語,以 2020 年為基
準,前 15 名使用頻率最高的中國流行用語分為「閨蜜」、「立馬」、「特好/特別好」
、「網紅」、「顏值」、「小姊姊(小姐姐)」、「在線」、「奇葩」、「信息」、「好
評」、「套路」、「老司機」、「學霸」、「佛系」、「視頻」。
從使用趨勢來看,2020 年前 15 名使用頻率高的中國流行語,在 2015 年至 2016 年間
使用頻率飆升,接續幾年的使用率都居高不下。
舉例來說,像是「閨蜜」在 2014 年開始有人在 Dcard 上使用,2015 年開始出現次數飆
破 3000 次,隔年更成長了 4 倍。無獨有偶,「網紅」、「顏值」、「單身狗」、「撩
妹」這些字詞,相較於前一年的使用次數,都以兩位數成長。
根據吳子午的親身觀察,READr 分析出的中國流行語百大表中,前 25 名的詞彙他都常常
在教學場域裡聽到學生使用;另一位在北部國立高中任職的蔡老師教學時也有相似的感受
,「這些字詞蠻常聽到的,同學們覺得有趣就會去說。」
為什麼中國流行語在年輕族群中日漸普及?若從 Dcard 個別討論版中國流行用語的使用
次數可以發現,Dcard 歷年累積使用中國流行語最頻繁的討論版前三名,分別是 BL 、
追星(entertainer)版、戲劇綜藝(tvepisode)。
以 BL 版中使用「姨母笑」的為例,最早是源自於韓國的粉絲圈(又稱為飯圈),由於
中國娛樂產業的明星藝人逐漸低齡化,使得該詞彙在 2016 年於中國廣泛流行使用,
並在 2017 年首度出現在 Dcard 的追星版,緊接著則是 2018 年的 BL 版。2019 年,
BL 版的「姨母笑」甚至成為當年度所有討論版中使用比例最高(26%)的中國流行語。
除此之外,像是「pick」一詞原意為英語的挑選、選擇之意,隨後衍生為支持誰、喜歡誰
的意思,成了中國「飯圈」的熱門術語。回溯源頭,最早也來自韓國。
2016 年至 2017 年開播的韓國選秀節目《produce101》,由於主打開放觀眾簡訊投票,
決定哪些舞台上成員被淘汰、哪些成員可以晉級,首創性的養成類真人秀帶動了中國網路
討論熱度,像是「你 pick 的人選出道了嗎」、「國民 pick」等詞彙。中國騰訊看準國
內市場討論熱度,於 2018 年拿下正版授權,推出《創造 101》節目,培養新一代中國女
團;而中國愛奇藝也在同年推出真人秀節目《偶像練習生》,由各大經紀公司推薦的百名
男練習生,由全民票選出最終優勝人選,成為全民男團。
以追星版中的「pick」使用頻率,於 2017 年首度出現,之後每年都有人使用,於 2019
年出現高峰。
由此可證,「姨母笑」、「pick」等字詞在 Dcard 的流行時間點,與中國流行娛樂時間
趨勢相符。若把 Dcard 論壇語料視為臺灣年輕人的網路行為縮影,臺灣年輕族群學習中
國流行語的主要來源便離不開中國的影視、娛樂節目、動漫遊戲等次文化(subculture)
的流行。
探究中國流行文化輸出大本營:戲劇、綜藝節目等次文化的崛起
蔡老師實際調查他任課學生的影視行為:4 個班級共 105 名同學中,有 1/3 的同學表示
「自己平常會持續追蹤、收看中國戲劇和綜藝節目」。同樣地, Dcard 各年度使用中國
流行語的總次數也藏了些蛛絲馬跡。
無論是中國流行語的使用次數、還是佔整體文章的比例,皆於 2015 年開始成長,並在
2016 年達到高峰。READr 深入檢視 2015、2016 年使用中國流行用語頻率最高的前 5
大看板,發現其中最大的共通點是對中國 的熱烈討論。
連續 2 年都上榜的討論版,分別為有趣版、感情版、心情版、女孩版、閒聊版(排序依
2016 年為主),都有關於中國 IP 劇的熱烈討論,像是《花千骨》、《羋月傳》、《琅
琊榜》、《後宮甄嬛傳》、《微微一笑很傾城》。
2015 年,被中國網媒稱作「中國 IP 元年」。中國影視產業蓬勃發展 IP 劇,像是當年
度推出的《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熱門 IP 都在中國
帶動熱烈討論。
當在家打開電視機,看見的就是中國流行文化
而中國 IP 劇為何能快速崛起、吸引臺灣年輕族群的目光?牽猴子整合行銷總監王師指出
,臺灣從老三台轉變成有線電視台後,頻道數增多了,「自製費用就變得昂貴,連廣告的
大餅都被瓜分了」。
早在 10 多年前,購買境外劇就成了臺灣電視台的優先選擇。對內容產業與觀眾關係有深
刻觀察的王師認為,文化商品的意義是多重的,「消費者不會願意去消費比自己還 Low、
還落後的地方所拍出的東西。」
王師強調,「娛樂內容的選擇,是一種你所想像中的美好嚮往。舉例來說,像是韓國整套
的文化輸出,除了有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消費韓國文化內容的消費者,會覺得韓國是一個
令人嚮往的國度。」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臺劇不斷輸出到對岸的局勢,於 2009 年後開始出現轉變。中國廣電
總局境外劇的許可部數,臺灣劇連年下滑;但反觀臺灣電視台境外劇的比例當中,中國戲
劇逆勢崛起。
從文化部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中可發現,自 2009 年起,中國戲劇播出時數連
年成長,使得向來一支獨秀的韓劇,與中國戲劇相互角逐境外劇播映時數最長的霸主。
中國戲劇後來居上,首度於 2012 年超越韓劇,更在 2015 年、2016 年、2018 年擊敗韓
劇。電視台播映中國戲劇的時間比例愈高,臺灣的閱聽眾自然愈容易觀看到。
2008 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成功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力崛起。在奧運會後,更持續投入
大規模的文化輸出戰略,持續推廣漢語學習、中華文化,有明顯想成為東亞中心的文化霸
權的野心。
這讓近年中國 IP 劇逐步取代韓劇,成了臺灣電視台黃金時段的收視保證。以收視長紅的
《後宮甄嬛傳》,創下了首映後 3 年內重播了 10 次的紀錄,《步步驚心》以重播 6 次
緊追在後,還掀起了一波回溯閱讀原作小說的熱潮。
中國影視文化抬頭之餘,伴隨著中國影音平台「愛奇藝」臺灣站的正式落地,臺灣閱聽者
收看中國的戲劇、節目的門檻也大幅降低,中國流行文化的討論熱度更甚以往。
不過,對中國影視內容產業有多年研究的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廖美,指出中國
流行文化能強勢崛起的關鍵,離不開 「中國特色的 IP」。
解密「中國特色」的娛樂內容產業:夾帶「粉絲經濟」與「流量明星」
亞洲地區最早將小說、漫畫改編成影集的是日本、韓國,但從來不特別強調 IP 劇;但為
何中國影視圈、製片方與投資方卻不斷強調「IP 劇」?
「一個是『粉絲經濟』,另一個是『明星流量』,如果沒有這兩個支柱扶持,中國的 IP
劇跟日本、韓國並沒有兩樣」,廖美進一步表示,中國的粉絲經濟不單純只是偶像與粉絲
的關係,是系統性的操作。
實際拆解 IP 劇的產製過程,中國影視內容生產端將膾炙人口的文本(包含遊戲、網路小
說、小說、民俗故事)改編成影集或電影創作,「以銷售的角度來看,如果賣不好,至少
還有基本粉絲,不會虧錢」。
廖美強調,再加上開發新客源的思維,找來自帶流量的明星藝人擔綱演出,「就算不熟悉
這個劇本,追隨藝人的粉絲還是會衝著支持,」強強攜手加持下,等於消費的客群除了有
熟悉、支持原著的粉絲,還有單純為了支持偶像而去收看的粉絲客群。
「中國 IP 劇變得不單純只是作品跟觀眾的關係、也不只是表演者跟支持者的關係,而是
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條龍產業。」廖美點出關鍵。
實際分別詢問大學生小妤、高中生林俞淨,驗證了「中國特色」一條龍娛樂內容的強勁之
處。
兩人都表示不太看臺灣的節目,小妤還說到,有時身邊人在討論臺灣偶像劇時,自己常在
狀況外,「臺灣紅什麼其實不太知道。」
但一提到最喜歡的明星與藝人,兩人不約而同地回答中國藝人肖戰、王一搏;有趣的
是,兩人愛好的中國藝人,都是圍繞在一部 2018 年底上映的中國 IP 劇《陳情令》。
林俞淨說,自己之前就相當關注肖戰,「後來他又出演了《陳情令》,《陳情令》的原小
說是我看過的,是我比較喜歡的小說,因此特別找來看(劇)。」小妤更興奮地分享,「
我是因為親戚看才跟著看的,《陳情令》是真的很紅,去年(2019 年)超火的!它延燒
到今年都還在火,你可以去搜一下就知道。」
小妤還提到,自己為了關注中國古裝劇《陳情令》男主角王一博、肖戰的消息,因此特別
會去關注微博,「為了看懂大家在討論什麼,自然就會學他們(中國)的流行用語,像是
打 call ,就是為明星聲援的用語。」
當中國文化成流行 不跟著用就落伍
或許林俞淨與小妤只是部分狂熱者,但另一位在南部唸大學的陳婷宜(化名)就表示,自
己並不追崇中國戲劇與節目,卻時常聽到朋友們會使用中國流行語,或討論中國時下最紅
的戲劇與綜藝,漸漸地也會受影響。
「『小哥哥』、『走心』是聽到朋友講,我原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不用的話,會
覺得『為什麼大家知道我都不知道』,後來就跟著講了;或是像『走心』這個詞,我很常
會不經意使用,因為跟朋友聊天時,就忽然覺得很適合形容...自然而然地就會說出來。」
陳婷宜也提到,自己頻繁使用「小姐姐(小姊姊)」一詞,主要是常看到 Dcard、蝦皮,
關於穿搭或是美妝的討論,就會使用「小姐姐」風格妝容、穿搭。
同儕間風靡使用、再到網路論壇與商品販售,中國流行語真的成了時下風潮嗎?觀察緊跟
時事、追求流量點閱的臺灣網路新聞媒體,READr 分析刊登在網頁上的新聞文字,發現近
三年(2018~2020 年)來,每 10 篇就會有 1 篇網路新聞會使用到中國流行語。其中又
以 ETtoday 東森新聞雲、中時電子報、聯合報使用頻率最高(依 2020 年為基準)。
「做流量,就是不能跟讀者作對,」一位曾任職上述其中幾家媒體的中階主管表示,早些
年還很抗拒使用「網紅」一詞,但當各家媒體都用「網紅」下標,在追求高點閱的 KPI
教條下,「我自己覺得有點不得不,因為當大家都這樣用的時候,你不跟著使用,就變成
你很怪。」
臺灣年輕人與中國流行語,背後牽扯「國家認同」?
吳子午提到,他觀察到校內一名女高中生,從國中時期開始,Instagram 貼文都自動轉換
成「簡體字」,更使用 QQ、微博、抖音等中國社交軟體,目的是為了更貼近自己崇尚的
中國偶像。
另一名高中生林俞淨受訪時,用著一口中國腔回應自己很渴望有機會能去中國,「大陸發
展比較快,東西比較多,像我本人會看小說漫畫,大陸那些Cos比較多,就是發展比較快
、多樣化。」
提到自己的中國口音,林俞淨提到,「狼人殺我是玩大陸的,他們講話很大陸腔,我到
後來也講話也變得很大陸腔,我現在變得比較注重咬文嚼字,就是他們的文化很標準。」
大學生小妤也分享,自己是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不會想到統獨議題。她提到,之前自
己曾因為使用「視頻」一詞,被同學糾正,讓她感到相當錯愕,「大家都聽得懂就好了啊
,差不多啊。」
吳子午認為,「長遠來看這不是一件好事,一個詞彙代表的是一個文化的底蘊,如果學生
越常使用中國詞彙,就代表越加熟悉這個文化的內容,很可能進一步對這個文化產生認同
感」,他憂心地說:「這樣真的好嗎?對現在的臺灣是好事嗎?」
長期研究民族主義的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汪宏倫認為,語言文化的交流,本來就是無可避
免、也很正常的事情。
「我不會特別覺得使用這些(流行)詞彙有什麼問題,」汪宏倫解釋,語言是活的,尤其
流行用語有時會形成風潮、過一陣子又會衰退,但在兩岸關係「不正常」的框架下,交流
過程中所產生的扭曲、張力、緊張,很容易使得本來低政治性、沒有政治意涵的東西,都
容易帶有政治解讀。
不過,汪宏倫提醒,當臺灣與中國兩者的政治經濟力量的差異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在選
擇詞彙、發音時,刻意地改變(臺灣)原有的用詞跟發音,趨同於某一種標準,認同也好
、權力關係就隱隱約約出來了,這裡頭就內含了一些議題值得探討。」
汪宏倫指出,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帶動流行文化亞洲國家不同,對臺是有主權宣示、領土
主張,臺灣人不能輕忽中國的政治意圖,「大家都不想討論政治,都說不要用泛政治的眼
光來看,很現實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與政治無關,特別是兩岸關係上,凡事都
是政治、充滿了政治意涵跟意味。」
「認為他們(中國)講的話比較好聽、用的詞比較精準,這種意涵著『中心跟邊陲』、『
尊跟卑』關係,還是太深刻地存在於很多人對兩岸關係的想像,認為中國才是文化的根源
,如果是這樣想的話,的確是會讓臺灣這個共同體的基礎,造成鬆動。」他舉例。
汪宏倫也提到,中國對臺戰略都已註明所謂的「入島、入戶、入腦、入心」,「這並不是
要強調敵我意識,是臺灣人有沒有自覺。把中國當作臺灣文化的根源跟源頭,會產生
不由自主盲目的崇拜、要去依附中國,這樣的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不過話鋒一轉,汪宏倫認為,大家對於臺灣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要如何珍惜維護這個政
治共同體,藉由這樣的討論,培養出臺灣在地的「公民意識」,反而是一件好事。
「自己要有自覺,這個背後有沒有任何政治意涵、政治效應,這些效用就是作用在你自己
身上,如果有這種自覺有培養出來的話,文化交流所造成的詞彙傳播,就不必特別擔心。
」汪宏倫強調,「臺灣人要不卑不亢的面對中華文化,這件事情非常重要,但這還是有一
段很長的路要走。」
廖美也持相似意見,她認為流行是反映當下的時事,但流行也會有退流行的時候。
不過廖美提醒,若琅琅上口的中國流行詞彙,其字面意義與背後脈絡是反民主、鄙視人權
、強勢維穩、歌頌共產極權,像是「主旋律」、「廣大人民群眾」、「脫貧攻堅」、「敘
事宏大」......等帶有特定意識型態詞彙,廖美強調,「就該很驚醒地不去使用,避免
牙牙學舌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信念和價值。」
流行文化強國恐將退燒?法令成了中國娛樂文化的緊箍咒
中國流行語背後意涵的強勢文化,能在臺灣持續領航多久?業界人士王師與影視學者廖美
持相似看法 OTT 時代下,中國影視實力反而受制於自己的官方法令。
王師舉例,原本預定前年(2019 年)上映的戰爭片電影《八佰》,成本高達新台幣
23.5 億元,卻因為官方審查時間難以預期,上映時段一延再延。第一出品方「華誼兄弟
」為了讓公司續命,透過各種方式借款,董事長王中軍甚至拍賣自家收藏品與香港房產,
試圖挽救公司。
直到官方審查結束,《八佰》正式於去年下半年上映,靠著票房衝破新台幣 126 億元,
一舉成為去年度全球最賣座電影,「華誼兄弟」才逆轉破產局勢。
王師強調,經商最重要的是風險管控跟環境的可預期性,「內容產業的本質就是風險很高
(競爭激烈),如果還加上政治風險,就是高上加高。」他指出,政策上的不確定性,以
及擔心內容上的審查尺度不斷變化跟游移的恐懼,會使得內容文化產業無法正常被預期、
正常被投資。
廖美也提到,近 2 年中國廣電總局開始針對網劇勒緊監控,像是外遇、師生戀、同性戀
等設定凸顯人性的元素,都很可能因為先審後播的限制,間接迫使創作者進行自我審查,
創作的作品也難以有新的突破點。再加上這幾年,國際串流平台的興起(像是 Netflix、
Disney+、HBO GO),打破影視劇的國界限制,若以觀眾角度來看,中國戲劇、綜藝節目
在國際串流平台上的吸引力,不比其他國家蓬勃多元的作品。
再過 2、3 年,當觀眾更習慣在跨多國平台收看網路戲劇,「屆時年輕人對戲劇品質有更
多比較和選擇,現下以看陸劇為主的族群會產生一定變化。」廖美指出。
廖美提到,粉絲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民意,「感悟、感情、感受常常需要透過作品(不管
電影、電視劇或綜藝節目)與明星藝人產生連結,一個沒有作品的藝人(比如因為「劣跡
」或「道德瑕疵」被封殺),就算之前有強韌的粉絲基礎,也可能在一夕之間崩塌,像是
近期的鄭爽代孕棄養就是一例。」
從臺灣近 40 年的流行文化趨勢變化可發現,不論是港影、日劇、韓劇,再到近年的中國
劇,主導整個臺灣流行文化與目光的,往往是當時代的內容文化的強國。追根究底,王師
解釋,「臺灣本地內容產業一旦疲弱,臺灣就會是全世界任何內容產業強國的殖民地。」
近幾年,臺灣已開始關注到文化內容自製的議題,不再只有陣頭、辦桌、宮廟等元素才能
代表臺灣。王師樂觀地看待近年的臺劇復興,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
等現象級臺劇,成功走進庶民文化,「唯有在文化上逐步地去釐清,究竟什麼是臺灣,臺
灣人是誰?在做什麼?之後才有可能發展出獨特的文化創意產業,這幾年已有慢慢的往前
邁進。」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18268075.A.D3D.html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YOPOYOPO (203.64.138.253 臺灣), 04/13/2021 13:34:3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