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解說》
世間萬象,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
一切都有因,和後來的環境,條件配合變化,產生了果。
這種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常變遷,才是我們的人生實相。
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希望對我有利的好事長存,壞事最好唔關我事。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期望,永遠不會如願,所以,便生出了人間多苦了。
佛教是追求離苦得樂的宗教,自兩晉時期,傳入中土,和儒家道家學說,自然融合,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揉合而成。
佛,是「覺者」的稱謂。眾生迷,他獨醒,所以,他便是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
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文字優雅,涵蓋萬千,是佛陀教導我們調御自己的心,達到離苦得樂境界的方法。
歷代無數文學家,書法家,帝王名相,都有抄誦《心經》的習慣。華人世界,很多人將《心經》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調伏心情的方法。
今日香港,彷如煉獄。日日被打,血濺街頭,被捕後遭百般凌辱的年輕人苦,為人父母的何嘗不苦?
有夢的,求仁得仁尚且苦;無夢的,行屍走肉,吃喝玩樂,本來醉生夢死的,今日逼他面對人生實相,也覺得香港很苦。
被打的苦,作惡的何嘗不苦?警察從此經過太子站,都會覺得有在他背後吹氣,涼涼的……鬼,已經在遊魂,在警察心中,埋下太子831的魂魄。
佛學名相眾多,不是佛教行人,初接觸經論,會目花迷惑。今日試試不著名相,只用普通語言,解說《心經》,希望幫到大家,在火宅之中,有一刻清涼。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中土無人不識。《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以,很多人誤會,《心經》是觀音菩薩,對舍利佛說法。其實,我們目前讀到的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的記錄。
一開始,佛說:
當初,有一位善於思考存在意義的修行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對於人,到底應如何自處,作最深最深層次的思考。
照見五蘊皆空。
他發現,人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的意識交流,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世界,造成身心的苦樂悲歡,其實是錯的。
因為外在情境會因不同原因在萬變,自己的內在主觀也因人的想法又隨時在變。
在變化的情境裡,無具體不變的實體,也沒有不變的現象存在。
度一切苦厄。
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內在自我,和外面不斷變化的外境互動。當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痛苦、煩惱,就自然消失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為婆羅門智者。有日,他聽到佛陀言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大受感動,帶領二百弟子,和目犍連,一起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座下。
佛陀對舍利弗說:
我們遇到一切具體現象,其實只是一時因緣聚合,只是短暫情境,是無實現象。而無實現象,又是一時短暫情境,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進一步說,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無形變化又會轉變成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思想上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而我們的主觀想法,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弗啊,萬物萬象的根本,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時變化,並無常性,是緣起緣滅的空相。
一切眼前情境,稱為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的無實現象,稱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任何際遇,只是一生人整體的瞬間切片,這些切片連起來便是你的一生。如果抱住這種觀念,生命中任何際遇,便無所謂的好、壞;淨、垢;增、減的差別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短暫一生,與整體宇宙的關係。在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沒有不變的現實存在。
構成我們心、識、意志、觀念、想法的,也隨時在變。我們感受當下,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評價。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身體,用六個器官,接收外界六塵信息。既然所謂的現象,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變化短暫,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要沒有那個「我」參與變化,無法,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我與萬象融而為一,便無有差別。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
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眼前情境沒有順遂,內心便沒有愛憎分別。
只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自然就無「苦」需要消除。
沒有無明,就沒有消除無明的需要,也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十二因緣次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聚成苦的緣起,苦便無從產生,無從消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多苦,先要找出苦的原因,再想辦法消除痛苦,再追求一個無我無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
當瞭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融入生死交替的過程,就不見生老病死為苦,也就無所謂的苦集滅道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雖無所得,一個修行者而言,只是回復原有:本來如此。
修習解說之道,朝向彼岸的修行者,他們根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修行方法……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內心便不會有任何牽掛,因而產生的任何障礙;當內心全無障礙,便沒有任何怖畏恐懼了。遠離以無常為有常,以苦為樂的追煩惱追求。到達清靜自在的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佛,他們都是依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解脫方法”,來了解生命究竟實相的,因而得以大徹大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這部用智慧到彼岸,照見實相的智慧,幫眾生由痛苦此岸,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方法,是大神力的呪,是大放光明的呪,是至高無上的呪,是無與倫比的呪,能解除一切痛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然而,什麼才是“智慧渡彼岸”的呪語呢?
般若波羅蜜多的呪語是這樣的,
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覺悟吧!
https://youtu.be/vrIj-pElq_k
緣起無常鬼故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戀邱比特】
手持弓箭,背有翅膀,圓呼呼胖嘟嘟的肥美模樣,大概是我們對愛神邱比特(Cupid)的印象。這個精靈調皮的小傢伙,金箭一發便誘動愛情滋生,若是鉛箭出馬,必然導致情傷。但人家原來不只是這副模樣。
邱比特之名來自羅馬神話愛神(Cupido)轉譯,最初緣起於希臘神話。遙遠的古希臘創世神話裡,情慾之神愛洛斯(Eros)象徵慾望,為愛與性之神,是最早誕生的神祇之一。希臘早期的詩歌和藝術中,愛神曾被描繪成青年藝術家;也曾以帶翅小可愛的形象出現在西元前四世紀的石棺裝飾上,作為眾神信史或亡者靈魂守護神。
至於從拉丁文的〝愛〞(Amore 或 Amor)衍伸出〝Amorini〞,或是〝Putti〞,即拉丁文Putus(小男孩)暱稱,都是稱謂邱比特之用。基督教早期,邱比特還是小天使,圍繞在耶穌與聖母身邊。但中古時代,基於憧憬天國之想像,邱比特曾幻化成長袍女神模樣。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小男童邱比特又再度回歸。
曾幾何時,原本是古老神祇的邱比特成為希臘愛與美女神-阿芙羅黛蒂(Aphrodite),即羅馬愛神維納斯(Venus)的小跟班,到後來甚至變成維納斯與戰神馬爾斯(Mars,希臘神話裡的Ares)兩人之子,從此形象便定調為淘氣男童或俊美少年。
=========================
看來無憂無慮,偶爾惡作劇笑看人間,還能隨意控制眾人與眾神愛慾的邱比特,其實也曾經面臨愛情困擾,一開始還是拜他自己的金箭所賜。這一切都是因為高居神位,卻比人類還任性做自己的希臘羅馬眾神。
世間的情愛、美麗、慾望、性別、生育力、繁榮和勝利盡數悉歸維納斯掌管,享有如此本領,美貌當然傲人,因此維納斯向來自恃其麗質無雙。想不到,人間卻突然殺出了一個號稱比她更讓人驚心動魄的絕世美女賽姬(Psyche)。舉世第一美的地位明顯不保,女神怎能不發火?
說來這位賽姬也真是無辜,身為某國國王的小女兒,天生美貌讓她受盡鄉民仰慕與膜拜,導致大家疏忽了對愛與美女神維納斯的祭祀儀式,因此招惹女神怨嫉。不過地位崇高的女神要解決區區小公舉,何必自己出馬?於是她派出兒子邱比特前往了結賽姬。
=========================
依照母親大人交代,邱比特要用他的金箭讓賽姬愛上世上最醜渣男,痛苦地過完下半輩子。結果當邱比特像往常一樣吹著口哨(這是我說的)來到賽姬房間準備下手時,也被賽姬的美貌給震攝住了。一個不小心,箭頭劃破自己手指,邱比特從此深深愛上賽姬無法自拔。
為了不讓母親大人知道自己搞砸任務,又能跟賽姬廝守,邱比特請求太陽神阿波羅對賽姬父親降下神諭,讓賽姬嫁給像龍又像蛇的怪物求得人民平安。當然這個〝傳說中〞的怪物就是邱比特,但他也未曾真正變成那模樣,只是每天夜裡月黑風高時才與賽姬相會,天亮前便離去,並說好不准賽姬偷窺他的長相,讓賽姬始終無法見其面貌。
好傻好天真的賽姬一直相信丈夫是個怪物,不過因為夜裡兩相繾綣時甜蜜又美好,日子好像也沒那麼糟。但就在她的兩個姐姐來訪後,看到賽姬雖然號稱嫁給怪物,其實在舒適的宮殿裡過得有滋有味,甚至散發出幸福的光輝,忌妒心驅使下,開始慫恿賽姬想辦法窺探怪物的模樣並殺了牠。(這算哪門子姊妹?
結果賽姬不但耳根子軟,腦袋也不靈光,忍不住好奇心作祟,趁著邱比特熟睡之際,點亮油燈將枕邊人看個夠。這一看之下不得了,竟然是個金髮雪膚美少年。過度震驚之下,燈油濺出驚醒了邱比特。邱比特的驚嚇指數也沒有比較少,而且被心愛的女人背叛讓他又氣惱又傷心,於是展翼而去不再回頭。
=========================
賽姬這下後悔了,展開一段漫長艱辛的尋夫之旅,後來找上維納斯本倫請求協助,被她老人家發現兒子把任務給搞砸還愛上對方。維納斯當然不會給賽姬好日子過,指派給她各種艱辛任務想辦法為難她,幸虧在好管閒事的眾神協助下,賽姬都僥倖過關。
終於,最後一項考驗是到陰間向冥后普洛塞庇娜(Proserpina)索取青春靈藥給維納斯服用。賽姬如願得到靈藥裝在盒子裡,但卻罔顧冥后不可開啟盒子的叮囑,又是好奇心作祟下,再度犯規。這回的代價就是陷入無止盡的沉睡中。(到底是有多好奇,恕我翻白眼先…
故事發展到這裡,男主角該出現了。邱比特找到陷入昏迷的賽姬,並解救了她,還向眾神之王宙斯(Zeus,羅馬神話裡的Jupiter)求救,讓兩人可以長相廝守。難得做件正經事的宙斯被感動了,破例讓賽姬升格為神,從此相偕情濃永遠。
=========================
邱比特與賽姬曲折的愛情故事,最早出現於西元前4世紀的希臘藝術中,約莫2世紀時,被古羅馬作家阿普列尤斯(Lucius Apuleius,約124-189年)記載於《金驢記》(Metamorphoses)裡。雖然跟故事主軸→某個倒楣鬼因魔法成了一隻驢子,歷經各種苦難遭遇才變回人形並無關聯,但因情節充滿戲劇性,也難得以喜劇收場,一直是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題材。
賽姬(Psyche)在希臘語原指〝氣息〞,被衍伸成〝靈魂〞之意。自然界中,蝴蝶從毛蟲狀態至入繭結蛹再羽化翩飛,宛若重生般生生不息,因此Psyche也象徵蝴蝶和死後不朽的生命。
在表現邱比特與賽姬故事的藝術作品裡,無論繪畫或是雕塑,通常都會有蝴蝶出現,有時甚至讓賽姬背上多對蝴蝶的翅膀,好與邱比特齊翼飛翔。因此下次看到有翅膀的美少年、美少女和蝴蝶的組合,就知道是在表述邱比特的戀愛記。
=========================
世間情愛原本無常,連小愛神邱比特自己談個戀愛都這麼周折,我們老百姓就不用太計較了。一年一度情人節又來臨,其實不管是啥節日,能夠自在便舒心,尤其是在這疫情緊張的敏感時機,健康平安想必就是給自己、情人和家人的最大禮物。
祝福大家無論有沒有情人或情人節禮物,都買得到口罩,也都能擁有好體魄和好心情。
#情人節快樂
#愛戀邱比特
#邱比特愛傻妹
#大家千萬要平安健康
圖片來源: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緣起無常鬼故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世間萬象,沒有什麼可以永恆不變。
一切都有因,和後來的環境,條件配合變化,產生了果。
這種因緣條件構成的無常變遷,才是我們的人生實相。
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作考慮,希望對我有利的好事長存,壞事最好唔關我事。但這種一廂情願的期望,永遠不會如願,所以,便生出了人間多苦了。
佛教是追求離苦得樂的宗教,自兩晉時期,傳入中土,和儒家道家學說,自然融合,我們講的中華文化,就是儒釋道三家揉合而成。
佛,是「覺者」的稱謂。眾生迷,他獨醒,所以,他便是佛。
人人都可以成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受歡迎的佛學經典。
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文字優雅,涵蓋萬千,是佛陀教導我們調御自己的心,達到離苦得樂境界的方法。
歷代無數文學家,書法家,帝王名相,都有抄誦《心經》的習慣。華人世界,很多人將《心經》融入日常生活中,作為調伏心情的方法。
今日香港,彷如煉獄。日日被打,血濺街頭,被捕後遭百般凌辱的年輕人苦,為人父母的何嘗不苦?
有夢的,求仁得仁尚且苦;無夢的,行屍走肉,吃喝玩樂,本來醉生夢死的,今日逼他面對人生實相,也覺得香港很苦。
被打的苦,作惡的何嘗不苦?警察從此經過太子站,都會覺得有在他背後吹氣,涼涼的……鬼,已經在遊魂,在警察心中,埋下太子831的魂魄。
佛學名相眾多,不是佛教行人,初接觸經論,會目花迷惑。今日試試不著名相,只用普通語言,解說《心經》,希望幫到大家,在火宅之中,有一刻清涼。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在中土無人不識。《心經》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以,很多人誤會,《心經》是觀音菩薩,對舍利佛說法。其實,我們目前讀到的佛經,大都是佛陀對弟子說法的記錄。
一開始,佛說:
當初,有一位善於思考存在意義的修行者。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他對於人,到底應如何自處,作最深最深層次的思考。
照見五蘊皆空。
他發現,人根據外在環境,和內在自我的意識交流,透過自己的感官,去察覺外在世界,造成身心的苦樂悲歡,其實是錯的。
因為外在情境會因不同原因在萬變,自己的內在主觀也因人的想法又隨時在變。
在變化的情境裡,無具體不變的實體,也沒有不變的現象存在。
度一切苦厄。
只要我們不再執著有一個不變的內在自我,和外面不斷變化的外境互動。當沒有一個不變的我存在時,痛苦、煩惱,就自然消失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他和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原為婆羅門智者。有日,他聽到佛陀言教: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他大受感動,帶領二百弟子,和目犍連,一起到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座下。
佛陀對舍利弗說:
我們遇到一切具體現象,其實只是一時因緣聚合,只是短暫情境,是無實現象。而無實現象,又是一時短暫情境,是互為因果的相同東西。
進一步說,有形現象,來自無形變化;無形變化又會轉變成有形現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思想上也是如此,我們所看到的情境好壞,來自我們當時的主觀想法;而我們的主觀想法,決定自己所認為的情境好壞。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舍利弗啊,萬物萬象的根本,只是因緣和合而生,隨時變化,並無常性,是緣起緣滅的空相。
一切眼前情境,稱為諸法。
只是瞬時變化的無實現象,稱為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所以,任何際遇,只是一生人整體的瞬間切片,這些切片連起來便是你的一生。如果抱住這種觀念,生命中任何際遇,便無所謂的好、壞;淨、垢;增、減的差別了。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我們應該這樣看,短暫一生,與整體宇宙的關係。在變化的客觀環境中,沒有不變的現實存在。
構成我們心、識、意志、觀念、想法的,也隨時在變。我們感受當下,不能以過去的經驗來評價。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我們身體,用六個器官,接收外界六塵信息。既然所謂的現象,只是一時的因緣和合,變化短暫,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是剎那存在,並非實相。
只要沒有那個「我」參與變化,無法,無分別,無內根感官,無外塵情境,我與萬象融而為一,便無有差別。
由此六識,出入諸根;
貪著萬境,能成惡業。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眼前情境沒有順遂,內心便沒有愛憎分別。
只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苦便無從產生,自然就無「苦」需要消除。
沒有無明,就沒有消除無明的需要,也就不會產生後續的十二因緣次第: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沒有聚成苦的緣起,苦便無從產生,無從消失。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人生多苦,先要找出苦的原因,再想辦法消除痛苦,再追求一個無我無苦的境界。我們稱之為「苦集滅道」。
當瞭解生命的本質,乃是生生不息,融入生死交替的過程,就不見生老病死為苦,也就無所謂的苦集滅道了。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雖無所得,一個修行者而言,只是回復原有:本來如此。
修習解說之道,朝向彼岸的修行者,他們根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修行方法……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內心便不會有任何牽掛,因而產生的任何障礙;當內心全無障礙,便沒有任何怖畏恐懼了。遠離以無常為有常,以苦為樂的追煩惱追求。到達清靜自在的境地。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覺者,佛,他們都是依據這個“智慧渡彼岸的解脫方法”,來了解生命究竟實相的,因而得以大徹大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呪,是無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這部用智慧到彼岸,照見實相的智慧,幫眾生由痛苦此岸,過渡到清靜彼岸的方法,是大神力的呪,是大放光明的呪,是至高無上的呪,是無與倫比的呪,能解除一切痛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 揭諦,
波羅 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然而,什麼才是“智慧渡彼岸”的呪語呢?
般若波羅蜜多的呪語是這樣的,
去吧! 去吧!
到彼岸去吧!
大家都到彼岸去吧!
覺悟吧!
緣起無常鬼故 在 台灣無畏如來芽大圓滿禪修中心- 心生則種種法生我是個讀書人 的推薦與評價
或鬼或神,同一心做。 ... 以覺照無明,深照了緣起,了緣知無物,皆是一合相。一合相即無我,無我故無常,無我無常故諸法如幻。諸法如幻,故生即不生。不生故如來。 ... <看更多>
緣起無常鬼故 在 雨巫說故事YouTube Channel Analytics Report 的推薦與評價
Provides a repor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雨巫說故事channel's subscriber ranking, ... Wed 77 投稿052|雨巫(真人真事講鬼故事)廣東話 _01:11:12. ... <看更多>
緣起無常鬼故 在 真人鬼事 的推薦與評價
030 緣起|雨巫(真人真事講鬼故事)廣東話 _43:33 · 雨巫說故事. 雨巫說故事 ... Wed 05 無常|星期三|雨巫(入廟拜神系列)廣東話 _18:10 · 雨巫說故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