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市升格應以人民福祉利益為先
#重新思考行政區域劃分與政府資源配置
☀️日前新竹縣市拋出合併升格直轄市後,許多地方鄉親憂心忡忡,擔心六都以外的全國第一大縣彰化縣,財政收支劃分再度遭到排擠,人口與就業機會外流加劇,縣政發展將更加被直轄市邊緣化。✅素月認為,彰化縣127萬人口,農工商業發展兼具,升格直轄市的條件完整,但 #縣市升格應以人民福祉利益為先,#從人民生活圈的角度來重新思考行政區域劃分,#將中央政府資源做最有效地配置,才能讓整個國家更均衡地發展,讓每一位國民不會因為縣市的不同,而受到政府差別的待遇。💕
🇹🇼地方制度法改制迄今已經超過10個年頭,十年來,台灣地方制度從最早2直轄市23縣市,到6都16縣市,事實上,縣市政府單獨或合併升格後,讓都市更集中、讓鄉村更鄉村,讓財政資源分配更不平均,讓城鄉民眾被剝奪感加劇。✅素月期盼,#台灣要持續進步,#不要讓任何城市落後,#讓每一個縣市都能有機會成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11)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針對五都縣市合併財政議題提出質詢。直轄市卻面對財政負擔加重,財政收入顯然與爭取升格當時之預期有極大落差,林佳龍提出,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獲得財政部長張盛和的支持,並提案在財政委員會通過。 林佳龍表示,升格因承接大量中央移轉業務,加以本身組織整併...
縣市升格條件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妍選Monday』 每週一早上咖啡時間配上專論小文章。五分鐘一個觀點,深入思考新竹生活。
【0920主題】人往哪裡走? #大新竹人口流動地圖
最近大新竹合併升格的議題正夯,常常被提到的大新竹相加夜間人口有「120萬」,比戶籍人口硬是多了近20萬人,這個數字究竟從何而來?又反映出什麼人口現象呢?今天,我想要以內政部在今年七月份首次公開的「#電信信令地圖」為基底,與各位聊聊大新竹的幾個人流現象。
👉什麼是「信令地圖」?
顧名思義,是「電信訊號」為基底的數量反應,相較於戶籍人口更能反應工作、季節性遷徙、日夜週間等測量區段的變化;其次,信令人口較能夠反映「勞動力」的遷徙,因為行動電話的持有者多為青少年到中年人士,相當符合行政院所劃設15-64歲勞動力的基底,適合作為平均年齡低、移入人口多的新竹市作為政策研究使用。
👉縣市之交:科學園區生活圈
根據信令地圖顯示,#湧入科學園區工作的狀況相當顯著。新竹科學園區所在的新竹市東區、新竹縣寶山鄉平日白天人口分別為374143人以及75662人,合計將近45萬人口,比起相加約23.3萬人的戶籍人口,已經幾乎是兩倍,其中新竹縣 #寶山鄉 戶籍人口僅約1.4萬,白天的工作人數可以高達戶籍人口的五倍。
另一方面來說,從園區下班的城鎮往返,也值得觀察。以平日晚間信令人口來看。寶山人口則明顯下降到3.3萬,東區則下降為30萬左右,鄰近的新竹縣 #竹東鎮 則是從平日白天的7.9萬回升到平日晚間的10萬人,#竹北 則是從21.5萬回升到22.7萬人。稍微遠一點的 #新竹市北區 則是從平日白天11.9萬回升到晚間15萬人,#新竹市香山 則從7.9萬回升到9萬左右。
雖然單純以行政區人口流動歸納到園區人口進出狀況並不嚴謹,但綜合園區生活圈商家的銷售型態、租屋以及開發熱區等條件綜合來看,#以竹科為核心的生活圈,確實存在且仍在成長。
👉北新竹新重心:從頭前溪兩岸到 #南北向發展軸線
除了園區之外,#北新竹 的工業帶也帶來大量的住家需求,促成了人口的增長。以平日夜間人口,也就是大家主要的居家時間來看,竹北、#新豐 加總比日間多了幾乎兩萬人,而鄰近的 #湖口 可能是工業區因素,夜間人口雖僅有11.7萬,比平日日間13.7略少,但已經比戶籍的7.8萬人口足足多了近4萬人。原本以頭前溪兩岸為主要發展軸線,已經逐漸呈現南北向趨勢,搭配近年來建案蓬勃在頭前溪北岸一路往新埔交界的十興地區擴散,確實已人口重心來看,#大新竹的發展核心有逐漸北移狀況。
👉新竹發展的下一步:區域整合與區域再調整
從信令人口的解讀來看,新竹縣市的人口流動,事實上也吻合了目前重要的 #公共議題,例如,#交通節點(車塞在頭前溪的幾座橋上)、 #學區宅熱點(新竹市東區與竹北的設籍爭議)、以及 #重要建設規劃(重劃區、南北向快速道路等)的熱門項目。新竹市作為竹竹苗三縣市的產業核心,需要更有效的整合鄰近縣市在各項議題上的合作,才能為下一代的新竹人,以及下幾個十年的大新竹產業發展,開創更有利的條件,達成更好的生活品質。
👉中秋假期愉快!😎
歡迎加入我的臉書社團 🤡 新竹同學慧 ,與我一起討論新竹大小事!
縣市升格條件 在 魏明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仁不讓!彰化準備好了沒?
最近引起風火話題的新竹縣市合併升格議題,各方先進都提出各自的看法與建議,當然這個議題也延伸到了彰化縣是否升格直轄市。身為彰化人當然不能讓!當然也要喊彰化升格!!但彰化只有喊一喊嗎?
谷哥要告訴大家早在2009 年彰化縣就曾爭取過升格為直轄市,當年全縣人口雖有131萬人以上,符合升格人口門檻,但礙於其他升格條件未能滿足,最後功虧一簣。如今人口跌至125萬餘人,眼看就要跌破升格門檻,讓谷哥不禁思考當年如升格成功,彰化縣整體大環境會有變化嗎?能夠避免台中市的磁吸效益嗎?看看當年合併升格的台南、台中、高雄市原縣區,城鄉差距有縮小嗎?人口數有增加嗎?產業環境有改善嗎?
谷哥也觀察到在財政收支劃分法、行政區域劃分法等兩大主要法案沒有修正前,各方討論似乎認為升格直轄市是改善縣府財政的快速特效藥,彷彿升格了,縣民變市民就永遠幸福快樂?!
因此,基於拓展財源,谷哥認為升格是一定要的!但彰化縣升格的背後,國家整體國土規劃與發展做好準備了嗎?不要像當年六都升格後,全國地方政府變成一國兩制,資源過度往直轄市集中,非直轄市無論財政、發展都受影響,更擴大了全國城鄉差距,不利國家長遠發展。所以日前谷哥受訪時就談到,不要分大小眼,要全國一致。
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升格後的未來彰化直轄市做了哪些規劃與準備,能夠讓城鄉差距不再擴大,能夠真的吸引投資,民眾安居樂業,環境永續發展。所以谷哥長期推動與規劃彰化的永續發展,著重在交通改善與綠能永續。唯有從基礎改善體質,才能讓彰化面對未來的各項挑戰。未來的乾淨能源、水資源保障、生活環境永續才是我們的願景,我們的希望!
縣市升格條件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11)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財政委員會針對五都縣市合併財政議題提出質詢。直轄市卻面對財政負擔加重,財政收入顯然與爭取升格當時之預期有極大落差,林佳龍提出,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獲得財政部長張盛和的支持,並提案在財政委員會通過。
林佳龍表示,升格因承接大量中央移轉業務,加以本身組織整併、且員額擴編,人事經費增加,財政需求擴張,中央有甚麼解決方案,是否以特別預算或專款處理?張盛和回答若地方能成立償債基金,並採用自償性的土地或建設是可行的方向。林佳龍隨即提出由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設立「地方財政再生基金」,以基金預算承受債務,並搭配「強制還本」機制,積極處理地方政府債務。張盛和立即回答這是很好的建議。
林佳龍表示,中央政府概括承受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債務後,設立自償性的「地方財政再生基金」,每年由中央及地方政府依稅課收入之一定比例編列預算強制還本,使基金確實俱有自償性,才能徹底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累積龐大導致債務付息排擠其他預算的問題。
林佳龍表示,台中市長胡志強透過江啟臣等立委今日所提出公債法修法版本。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由歲出的45%提高為250%,將台中市的舉借空間提高,但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基本上,他有條件支持胡志強版本的公債法,他說,五都核定升格已經三年,面臨財劃法未修的五都,卻只能繼續轉大人穿小孩衣服,為讓台中市民不淪為二等國民,也解決燃眉之急,林佳龍贊成行政院上會期版,也是胡志強市長所提出的公債法修法,將公債法地方舉債上限。
但張盛和卻說,目前財政部不支持提高舉債上限,因為這樣債限會破表,那時還沒有歐債危機,現在我們知道債務危機會對國家的經濟影響非常大,財政部健全不然經濟不可能永續發展。林佳龍問:所以現在行政院立場改變了,「是今是昨非嗎?」,張部長回答: 「是情勢不同!」,不宜提高債限,應該鼓勵大家去努力去開源節流。
林佳龍也提,台中市擬將舉債額度流量管制由15%放寬為25%,並以五年為落日條款,張部長的看法如何? 張盛和回答,舉債是容易的,但放寬債務流量,一年裡面提高比率,很快就破表了,以稅出的15%調高到 25%,一年就把往後的額度都借完了。林佳龍接著說,這是他不支持的政策,這是一個財政大漏洞,等於寅吃卯糧、債留子孫,在這五年內把五年以後預借的債「一起借光」。
林佳龍提出,應反省檢討台中的財政紀律,除了探究到底把錢用到哪裡去了?台中市政府靠炒地皮所賺的錢,投入的大型建設,除了去的古根漢美術館、國家歌劇院之外,以及現在正夯的大宅門與高達80億元台灣塔都是不具開源節流的作為。張盛和回答,若是台中市政府能以招商或交由民間來做是比較好的做法。林佳龍也要求張盛和,如果政策方向清楚,應讓地方政府盡早確定。
林佳龍也提到教育委員會的編列 行政院版本教育經費編列管理的條例,500億 教育教育經費希望能專款專用,不要挪播至社福、基本設施,這樣對教育會有很大的缺口,財委會屆時在審查補助款分配的辦法時,務必要尊重教委會的意見。張盛和表示將會招集地方首長決定。
縣市升格條件 在 人口未達直轄市標準彰化升格"第七都"夢碎-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彰化縣# 升格 #直轄市彰化縣 升格 第七都,確定夢碎!內政部召開彰化縣改制直轄市審查小組會議,經過出席委員討論後,達成一致共識,認為彰化縣目前人口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