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報社論 如何停止募兵的荒謬劇
小國且面對強敵,只適合全民皆兵的徵兵制,馬政權為了政策賄選,對抗專業人員的意見,推動足以亡國的募兵制。
國防部日前對外宣布,原應正式開始實施全募兵的時間又向後延,也使年底不再徵集義務役士兵的截止日期一延再延。原本八十二年次以前的役男,因為志願役士兵招募不理想,必須全數納入義務役士兵徵集,以彌補部隊戰力的缺口。問題是,此種作法只能短暫舒緩兵力不足壓力,把募兵不足的最終後果,向後延遲。在八十三男次役男已經開始實施四個月軍事訓練,只剩八十二年次以前約兩萬餘人可徵集服義務役情況下,未來募兵的兵源不足問題如何解決?
除此之外,更何況在八十二年次役男全數納入義務役士兵後,替代役的徵集也發生人力短缺的問題,而這些廣泛運用於治安、社福、教育、文化、行政等不同領域的人力,屆時由誰來遞補呢?因此,不僅是政策跳票的問題而已,其所影響層面非常廣泛,必須採取積極手段來徹底解決。
募兵制或全募兵制是馬英九競選總統時的政見,當初希望以招募志願役士兵的方式,拉攏年輕人的選票。在馬英九贏得選舉後,國防部被迫面對這牽連甚廣的兵役改革。即使可能因實施全募兵制可能大幅增加國防預算,排擠重大軍購與國防政策執行;而且在社會因為軍隊多次弊案及醜聞,無法吸引高素質人力進入軍中下,這個影響國軍戰力與國防安全的制度,在政治考量下,仍硬著頭皮繼續實施,並可能形成台灣軍事災難。
國際上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國家,多數已經實施募兵制。以法國為例,冷戰結束後,因義務役士兵的役期僅剩十個月,無法發揮軍事訓練的效益,於一九九六年取消徵兵制。法國之所以從徵兵改為募兵,主要是義務役的役期縮短,影響軍事訓練成效,在效益不彰情況下,只好跟隨世界潮流實施募兵制。
但問題是,這些實施募兵制的國家主要有兩個條件。首先是沒有急迫性的威脅,或是企圖併吞的外在強敵。如韓國因有外在威脅,雖然國民所得高於台灣,仍維持徵兵制。其次是國家經濟規模及預算足以支撐募兵所需,尤其那些沒有立即威脅的國家,藉軍隊規模縮減來降低招募兵源需求,無兵力缺口的問題。如日本其兵員需求僅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台灣現有兵力規模卻需要百分之零點九五的募兵員額,在少子化趨勢下,募兵更加困難。
從上述我國募兵政策實施過程來看,基本上,台灣先天條件如人口、強敵威脅等本來就不適合實施募兵制,且因為政治訴求與執行的落差,形成實施日期一延再延,成效仍不顯著的荒謬情況。根據監察院的調查,過去歷任部長及總長都不贊成與看好募兵制,也評估在民國一零八年會面臨嚴重戰力缺口,屆時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關鍵議題。
民進黨所提出的改良式募兵制,只希望以治標的方式,改善服役環境與文化,培養士兵就業專長,以增加募兵誘因。但如此仍無法解決耗費國防預算在人事成本,以及長期性兵源短缺的問題。在總統選舉將屆之際,民進黨即使了解問題嚴重性,仍不敢有魄力的以治本方式,重新回歸徵兵制。過去台灣國防政策的規劃與內涵縱無明顯缺點,但容易受到政治干預,以致動輒得咎。要提升國防安全,兵力來源與素質絕對是最優先議題,準備執政的民進黨不能只以改良式募兵制來處理募兵制的荒謬劇,而是應該嚴正考量資源與威脅現況,在執政後積極尋求社會共識,重新建構一個可長可久的兵役制度。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