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也從一個有趣的問題開始:假如給你10個億,讓你隨便花,你花完它需要多長時間呢?
很多人都吐槽北京的房價高,2021年北京三環的房價平均在7-8萬元1平米,我們按好地段往貴了算10萬元1平米,買一個200平米的房子,也才花掉2000萬。再買上幾台跑車,按法拉利SF90的2021最新款價格來算,大約550萬一台,就算你買上7台,從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換著開,也就花掉不到4000萬。房子和車子加在一起,到現在連1個億都還沒花掉呢。總之,按照常理來看,10個億怎麼也得花上很長時間。
但現實中卻不是這樣,10個億有時很不經花。比如在美國,有一個現象叫做「NBA的詛咒」,講的是很多拿著巨額薪水的NBA球員,在退役之後短短幾年之內就會破產。其中代表性人物之一就是2010年從NBA退役的著名球星艾倫·艾弗森。
艾弗森的職業生涯風光無比,當年力壓科比成為1996年的NBA選秀狀元,11次入選全明星陣容,後來甚至進入了NBA名人堂,是NBA千禧年一代數得著的大球星。算上工資和各種代言費,在職業生涯期間,艾弗森大約掙了2.5億美元左右。但他2010年剛退役,到了2012年和他妻子打離婚官司的時候,他在妻子面前把身上的口袋全翻了出來,說「我現在連買一個漢堡的錢都沒有了」,他妻子聽到這句話傷心又無奈,隨後遞給了他61美元。
艾弗森並不是個例,根據美國著名體育雜誌《體育畫報》統計,60%的NBA球員會在退役5年之內以破產告終,有的人破產後去快餐店或超市打工,有的人甚至淪落到以偷盜為生。
NBA球員的收入有多高?
要知道,即使是我們印象中普遍高收入的西方體育界,NBA球員的收入也可以說是高得離譜了。2018年,NBA球員的平均工資是每年777萬美元,就算歐洲俱樂部的足球球員,或者頂級的網球、高爾夫球員,整體水平也簡直沒法比。至於那些人們說得上名字的大牌明星,比如庫里、杜蘭特、哈登、詹姆斯等等,當下的行情都是年薪3000萬美元以上。其中庫里排在第一,在2021-2022賽季的年薪達到4570萬美元,而到了2023-2024賽季,庫里和另一位球星利拉德的年薪都將突破5000萬美元。
這還只是他們的工資收入,球星還有一部分巨額收入來自代言費。比如被稱為詹皇的詹姆斯,一年光從耐克這一個品牌就能拿到3200萬美元的代言費,總額估計超過5000萬美元。
對於美國人來講,5000萬是什麼概念?如果你在加州做軟件工程師,工資是加州工程師的中位數,那麼一年大概能掙10萬美元。這樣算來你需要工作5個世紀,不吃不喝不上稅,才能攢夠5000萬,也就是說,在哥倫布登陸美洲時,你就要開始辛勤工作了。
這些球星在當運動員時無比風光,而且從來沒有聽說誰出財務問題。但他們一旦離開球隊,就像變成了一個毫無生活能力的孩子。2006年,四次入選全明星陣容的球員貝克(Vin Baker)從NBA退役,職業生涯期間他從NBA掙到了1個多億,按一般人的標準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了。然而2015年媒體報道他已經在星巴克打工了。貝克其實還算好的,至少他破產之後幡然醒悟,戒掉了自己的壞習慣,開始自食其力。
而姚明在火箭隊時的隊友和好搭檔弗朗西斯,當年收入比姚明更多,光工資收入就超過1個億。結果破產後因為偷竊罪而入獄(後來被保釋,改做社區服務)。那麼弗朗西斯偷了多少錢呢?大約7000美元。想當年姚明剛進入NBA時,還是依靠弗朗西斯站住了腳。而今天兩人的境遇判若雲泥,讓人不禁唏噓不已。我們在之前的信里介紹過90年代的NBA籃板王羅德曼,他在球場上彷彿一尊神,結果一退役,不久也破產了。
比奢侈消費更花錢的是什麼?
為什麼這些前NBA球員們收入如此之高,卻會如此迅速地破產?具體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但如果我們觀察這些球員的經歷,就能發現四個共性。
第一,大多數NBA球員都養成了奢侈炫富的消費習慣。有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因為很多NBA球員小時候都是苦出身,一旦有了錢,就克制不住自己的消費慾望。
比如凱爾特人隊的著名球星安托萬·沃克曾經是他那個年代薪酬最高的球員之一。1999 年,沃克與凱爾特人隊簽了一份6年7000多萬美元的合同,當時的凱爾特人隊的總經理祝賀他講,「你這一輩子財富自由了」。
結果退役之後,沃克不僅自己揮霍無度,還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供養起身邊幾十個親朋好友。可能中國的項羽很理解他這種心態,就像項羽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然而沃克開支太大,又不善理財,結果很快就破產了,還欠下一千多萬美元的巨額債務。
但你可能也想到了,就像這封信開頭說的,如果只是生活習慣奢侈,再大手大腳也花不了那麼多的錢,或者說也不可能在如此短時間之內就揮霍一空。NBA退役球員迅速破產,其實還有兩個更重要的原因。
這就是第二點共性,絕大部分NBA球員破產,幾乎都有同一個原因,就是投資不善,被割了韭菜。
我們都知道不能坐吃山空,人守著一筆錢只出不進很容易焦慮,手裡有了一大筆錢,很多人都會想通過投資帶來可持續的回報。這個道理絕大多數NBA退役球員都是懂的,但是,恰恰是這種想通過錢掙錢的想法反而加速了他們的破產。
他們會投資怎樣的項目呢?大部分人會投資一些傳統商業,比如連鎖快餐店;而在加州特別是在硅谷,一些球員還會投資一些高科技公司。實際上,不論是傳統商業還是高科技公司,都是他們不懂的領域。
投資快餐店可能還好一點,運氣好的能夠掙到一些錢,比如已故的科比。但絕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懂得經營,快餐店的生意看起來簡單,其實對經驗水平的要求很高。NBA球員雖然很多都是大學畢業,但他們算是一種「體育特長生」,在學校里主要是為學校打比賽,很多人都不怎麼上課,也沒學到什麼真本事,對商業管理其實一竅不通。而那些去找他們投資的人,顯然是看上了他們有錢而又不懂,因此投資之前對這些球員講得是天花亂墜,等球員們把錢投下去,就發現這些生意花起錢來就像無底洞,窟窿越來越大。
有一些在硅谷的NBA球員因為喜歡看一些高科技項目,和我還有些交集。我和朋友們投資時根本看不上的很多區塊鏈項目,很多NBA球員都投了,我估計損失恐怕要在90%以上。當然也有運氣好的,比如大鯊魚奧尼爾當年跟著別人不小心投資了谷歌,到谷歌上市時獲得了300多倍的回報,這是非常罕見的。
有些NBA球員比較理性,知道自己不善於理財,把錢交給職業經理人打理,情況會不會好一些呢?
其實也是看情況而定。因為有的華爾街基金經理割的就是這些體育文藝明星的韭菜。大名鼎鼎的皮蓬,當年是公牛王朝的二號人物,名氣僅次於喬丹。在當年的那一批NBA球員中,皮蓬以文雅、理性著稱。退役後,他自知投資能力有限,專門選了一家金融機構幫他打點財產。結果這家金融機構把他當韭菜割,多年之內皮蓬不僅沒有得到投資回報,還把本錢都賠光了,為了還債不得不從銀行借了140萬美元。最後,皮蓬將那位投資經理送上法庭,最終法庭以欺詐罪判了對方3年徒刑,但皮蓬的錢只拿回200萬美元左右。
皮蓬這種遭遇在NBA退役球員中也相當普遍。前面講的那位「衣錦還鄉」的沃克,就是在投資人的建議下,在2008年金融危機前一下子買了140處房產。看似是很穩妥的投資,其實是當了接盤俠。很快金融危機到來,房價暴跌,而他購房時用的錢有一部分是貸款,結果血本無歸。
在NBA的退役球員中,真正投資做得比較好的是喬丹,因為他只做自己熟悉的生意。
比缺乏投資知識更可怕的是什麼?
為什麼NBA球員如此容易被「割韭菜」呢?這就要說到他們的第三點共性。他們投資失敗,其實並不是因為缺乏投資知識,而是並沒有成為成熟的社會人。
如果要說缺乏投資知識,其實大部分人都缺乏。但普通人知道對自己不瞭解的東西要有一些敬畏,比如股市;而且,普通人掙錢不易,投資時也會格外謹慎。一般的美國人投資,大多會採用定投共同基金結合一些債券投資的方式,到了退休時都會有不錯的回報。
而NBA球員雖然很多人也上過大學,其實大部分人從中學開始就不怎麼學文化課了。我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時,當過校籃球隊一些隊員的助教,深知他們訓練比賽壓力很大,經常需要請假外出比賽,平時也沒有時間做作業,因此對他們總是網開一面。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這些球員雖然課程都能通過,實際上自己並沒有學到什麼。
此外,雖然很多球員看上去交遊廣泛,好像很有社會經驗,其實直到退役之前,他們接觸到的人都很單一,自己也比較單純。在球隊時有教練和經理管著,沒有心思去胡亂花錢、胡亂投資,不會出什麼問題。退役之後,一夜之間沒有了約束,社會經驗又不足,加上「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很容易被不懷好意的人惦記上。
第四個共性則是很多球員生活習慣很糟糕,退役後沾染上毒癮和賭癮,這也是破產的一大原因。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展開講了。
小結
也許這封信的內容會有些顛覆認知,就是一些富人變窮比普通人變窮還要更快。雖然NBA退役球員的情況可能是特殊的,但他們暴露的問題其實是具有普遍性的。對於這些問題,我有三個建議:
1. 不能失去對金錢的敬畏,失去了對金錢的敬畏,離失去金錢本身也就不遠了。千萬不要因為一兩次好運氣就認定自己是投資天才。
2. 通常,錢來得越快,去得也就越快。因為一個暴富的人,他駕馭錢的能力和往往和他擁有的錢不成比例,結果更容易成為心懷惡意之人的目標。人應當讓自己駕馭錢的能力和掙到的錢相匹配。
3. 人要成為社會的人,如果長期只在某一個方面發展,不諳世事,生活終究會給你相應的打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羅 德 曼 怕 喬丹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晚安,週五的夜裡,要不要拜訪一下吸血鬼?看似充滿西方形象的他們,背後卻有著東方的淵源
⠀
⠀
電影中的吸血鬼形象隨時代不斷改變,在早期的吸血鬼電影中,傳說即是故事的主題,但越往現代發展,吸血鬼的形象也有了改變,其樣貌、來源解釋也開始變異。有時吸血鬼的名號也不被直接說出口,傳說的色彩被沖淡,吸血鬼成為創作者說故事、表達觀點的媒介,而其形象也有從全能到病態的傾象。
⠀
⠀
現在大部份人所言的「吸血鬼」,原型來自愛爾蘭作家布蘭・史托克(Bram Stoker)1897年的作品《德古拉》(Dracula)中的德古拉伯爵,而這種西方所建構的吸血鬼形象,更早是來自 15 世紀瓦拉幾亞王國(今羅馬尼亞)的王子 Vlad Tepes。他在西歐被塑造成邪惡的、喝人血的施虐者,但事實上在羅馬尼亞他則被視為抵抗鄂圖曼帝國侵略的戰爭英雄。
⠀
⠀
吸血鬼這看似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卻有著東方的淵源。詩人拜倫在他 1810-1811 年間所進行的壯遊途中完成了長篇詩集《異教徒》(The Giaour)的寫作,小標是「一個土耳其故事的片段」。故事主人翁、一位異教徒與回教君主 Hassan 的妾 Leila 相愛,而當時女性不忠的懲罰是被裝進袋子裡沈入大海,Leila 遭此命運後,異教徒將 Hassan 殺掉,並將其頭顱送給 Hassan 之母。(註三)其母對異教徒下了詛咒,詛咒他永世不能壽終正寢,需要吸食血液、流連於墳墓,也成為西方世界對吸血鬼的形象建構來源之一。
⠀
⠀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gZsjMy
⠀
⠀
許多吸血鬼電影都以德古拉伯爵或羅馬尼亞傳說為參考,這種來自東方的不信神、與現世斷開聯繫、永世在黑夜梭巡而哀悼愛人的形象,也出現在當代電影中。尼爾・喬丹 1994 年的作品《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是一部很受歡迎的吸血鬼電影,除了由知名演員湯姆克魯斯、布萊德彼特主演以外,也是因為創作者成功地展現了被詛咒的悲劇性角色之魅力。
⠀
⠀
也許在本片當中所呈現的吸血鬼形象依然符合部分傳統想像:尖牙、蒼白、懼怕陽光,但是不同於 1922 年 F.W.穆瑙(Friedrich Wilhelm Murnau)的默片經典版本《吸血鬼》(Nosferatu),他們的外型更接近人類,且溫文儒雅,使人無法拒絕。同時,此形象又不同於德古拉傳說,除由主要角色對羅馬尼亞吸血鬼傳說的直接駁斥以外,片中吸血鬼種族特殊之處在於:他們是失去祖先的一群,沒有根源與系譜,此種族要不是必須忍受孤獨;就是陷入亂倫與自毀。片中最老的吸血鬼阿曼(Armand)說:「你知道有幾個吸血鬼能熬過永恆嗎?」與德古拉相比,他們的美麗與優雅必須付出更多代價。
⠀
⠀
片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是小女孩克勞蒂亞(Claudia),由當時才 11 歲的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飾演,她確實地表現了純真的邪惡與成熟靈魂的悲傷,並對路易提出質問:究竟是奪去她人類生命的路易、還是賦予她吸血鬼生命的勒斯達更可恨?原本將隨時代存活、隨時代消逝的軀體被提早終結、其後又被無限延長,在無盡的時間中殺戮的狂喜轉變為孤獨,不管時間如何逝去,她都依然是那渴求母親的小女孩。
⠀
⠀
⠀
▍《夜訪吸血鬼》:新舊年代變遷之際的永生困境 ➤➤ https://bit.ly/3gZsjMy
⠀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jezseO
⠀
#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吸血鬼|#布萊德彼特|#湯姆克魯斯|#克莉絲汀鄧斯特|#BIOS專欄
羅 德 曼 怕 喬丹 在 郭莉芳 X 理財講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壓搾的中產階級,全球皆然!
《文茜的世界周報》
【全球貧富不均惡化 衝擊各國政體穩定】
(聲音來源:電影「小偷家族」)
生活在都市一隅的五人家族,他們是靠犯罪維生。讓小孩子去偷東西,您都不會覺得心虛嗎?因為除了偷竊之外,我沒有什麼可以教他的了
「小偷家族」第71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最佳影片,「一家人」依賴劇中老母親(樹木希林飾演)的生活救濟金過日子,不夠用就在商店順手牽羊,導演是枝裕和指出,「日本漸漸變成一個『階級化』的社會」,階級間的差異非常大,電影的靈感來自幾件社會新聞,例如「詐騙退休金」,能夠領取退休金的家族成員過世後,家人並沒有告知政府而得以繼續領取退休金,「因為那是他們的唯一收入來源」。日本已經是少數堪比北歐貧富差距極小的國家,如同《好萊塢報導者》影評,這是「一部關於日本雙面社會苦中帶甜的寓言」,是光鮮亮麗的霓虹燈,照射不到的陰暗角落,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 德國,也有同樣難解的社會問題。
(聲音來源:德國之聲記者 VS. 赫伯特\\德國退休民眾)
淩晨2:30漢堡的reeperbahn大街,人們在夜光區一直待到淩晨。
什麼都沒有,他在找回收瓶然後拿到商店換得幾分錢,那支多少錢,(八分歐元)(約2.8台幣)
做了一輩子焊工和水手的赫伯特,65歲獨居,每月900歐元的年金,付完房租就所剩無幾,他得撿拾街頭和垃圾堆裡的回收空瓶換取微薄現金,同時依靠慈善組織的即期食品勉強過活。
(德國食物銀行員工)
來這裡的老人越來越多,一開始他們常很抗拒,他們不想依賴國家生活,我們知道很多老人,不想佔食物銀行的便宜領廉價物資
德國之聲(DW)的紀錄片指出,生活在貧困水準的德國退休人士,比例高達15%,比任何其它階層都高,貧富不均已成為當代全球各國最迫切的問題。專研這項議題成名的《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透過70多國100多位研究者參與,共同組建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WID),在《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中指出,如果以收入將人類分成三大族群,最貧窮的50%,49%的全球中產階級以及最富有的1%。
(聲音來源:「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
1980年至2016年,最貧窮的50%的人經歷顯著收入增長,全球中產階級的增長遠低於50%,最富有的1%人群的收入增幅,則遠遠高於其它任何群體,最富有的1%人群,本身由更小的群體組成,包括最有錢的0.1%和0.01%等等。總體而言,最富有的1%,獲取了全球經濟增長27 %的成果,儘管有眾多新興國家崛起,但收入最低的50%,只取得全球收入增長成果的12%,1980年以來,北美 中國 俄羅斯和印度的不平等現象迅速加劇,歐洲則適度增加,巴西 中東和撒哈拉以南非洲,收入極度不平等的情況相當地穩定,各國之間這種不同的趨勢表明,不平等的加劇是政策的結果,而不是機械性的
美國的貧富不均現象。在1981年雷根上任,開始著名的「雷根經濟學」,解除金融管制 降低稅率,80年代中期,美國上層階級的財富急劇成長。
(聲音來源:「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
以美國為例,1980年美國最富有的1%的個人,擁有大約20%的全美家庭財富,35年來,這個比例翻了一倍,最富有的1%的人,現在擁有40%的美國家戶總財富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二月六號表示,美國失業率處於低檔,核心通膨率接近 2%,經濟情勢良好,但是貧富不均和生產率低下,是未來10年的最大挑戰。
(鮑爾\\美國聯準會主席)
中等和較低水準的收入有所增長,但增長速度要慢得多,而頂層的財富增長則非常強勁,因此我們希望繁榮能夠被廣泛分享,我們需要政策來實現這一點。
鮑爾認為,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將損害美國形象,「這不是我們理想中的國家」,美國家庭受到來自各方的擠壓,從高昂的育兒費用和嚴苛的就職政策,甚至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許多人意識到要維持他們父母輩的那種生活水準已經不可能了。
(聲音來源:保羅索曼 PBS經濟特派員)
(流行病學家)皮克特和威爾金森,10年前首次將以精神疾病與貧富不均聯結起來。
(凱特皮克特\\流行病學家)
從那以後,我認為我們在最貧富不均的發達國家,看到了精神疾病的流行,大約80%的年輕人感到難以置信的壓力,他們許多人尋短,許多人傷害自己。
(聲音來源:保羅索曼 PBS經濟特派員)
當然不只年輕人 凱特皮克特的丈夫說
(里察威金斯\\流行病學家)
在英國四分之三的人感到壓力巨大無法應付,四分之三這麼多,四分之三這是一個很大的比例。是的 是的 是的,來自《精神健康基金會》的數據,去年有三分之一的人有過尋短念頭,美國的資料也很相似。
(薩曼莎路易士艾默里\\加拿大年輕人)
我是薩曼莎路易士艾默里,我現在做兩份工作,一個全職 一個兼職,我需要他們兩份工作來付我每月的帳單,我的房租 生活開銷,所以必須一直工作。
(喬丹範比爾德\\加拿大年輕人)
我叫喬丹範比爾德,今年34歲,我會說我是自僱人士,在某種程度上,依賴自僱是有點冒險,但另一方面,它的風險較小,同時失去所有工作的風險較低。
(迪雅帕斯塔阿奎茲\\加拿大年輕人)
我叫迪雅帕斯塔阿奎茲,我認為最大的問題之一確實是找到工作,我想找一份傳播方面的工作,我不得不做兩份實習以利於找工作,我有兩份無償實習,一份是早上9點到下午5點,再從從下午5點做到晚上9點,然後晚上回家,現在要找到一份工作真的很難
寫出《被壓榨的一代》的非營利組織「經濟困難報告計畫」的執行主編艾莉莎奎特,揭露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從教授到律師到護士都被體制榨乾,陷入財務困境與生活焦慮,這個體制只有利於一小部分精英。
(迪雅帕斯塔阿奎茲\\加拿大年輕人)
我們看到很多人的工資沒有調漲,然後物價飛漲,中產階級的生活現在比20年前貴了30%,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公立大學的費用已經上漲一倍。自1996年以來,因為熱門城鎮的住房費用,人們現在得支付四倍租金,你知道民眾甚至連房貸都付不起,當他們在自己居住城市的市府工作時,醫療保健費用激增,我們國家曾經擁有的許多基本關懷都沒了,它們正在消失中。
《2018世界不平等報告》的共同作者祖克曼指出,當富人有能力開始影響制度時,就會遊說減稅,降低累進稅率讓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這就是所謂的『富豪政治陷阱』」。從2016年開始,西方民主國家的極右派抬頭,民粹主義盛行,背後都源自於各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人與人之間的收入愈來愈不平等。
非營利組織《樂施會》指出,2018年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全球最有錢的26人總財產,比最窮的38億人總財產還要多,全球億萬富豪的財富2018年成長12%,等於每天增加25億美元(約769億元台幣),最窮的38億人則是縮水11%,每天蒸發5億美元(約153億元台幣)。
劍橋大學政治系主任大衛朗西曼(David Runciman)提醒,西方的民主自由體制是在戰後富裕中發展起來的,當人們的工資停滯多年,他們就會被推向政治的邊緣,分配不均增加政治動盪風險,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不知名的市民在街頭到處發洩怒氣。
如果人們沒有覺得生活改善,就會選擇離體制越遠越好的政治人物,民主政治面臨「中年危機」,選民感覺自己處於一成不變的狀態,因此嚮往有所改變。美國總統川普就是這麼產生的。
(川普\\美國總統)
我們會讓美國再次強大。謝謝各位,上帝保佑各位。
(Lucas Chancel \\經濟學者)
不平等威脅著經濟的良好功能,它也威脅著社會健康,它還威脅到民主體制的品質和民主辯論,你知道財富不僅僅是財富,它是公司的股票,它也是是報紙的股份,所以它能給你帶來社會力量,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社會將會出現嚴重的混亂。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夫指出,不平等的情況如果繼續惡化,一種可能的發展是「富豪民粹主義」,這已經成為當代美國的一個顯著特徵,未來可能由穩定的富豪統治集團構成,他們設法讓民眾分裂同時加以馴化,另一個可能性是獨裁者出現,他們在虛偽地反對精英階層的基礎上掌權,最可怕的結論莫過於日益嚴重的貧富不均,「最終也可能扼殺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