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於Youtube「訂閱」文茜的世界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右邊 「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以下為【完整版】2020.11.01《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99oZRf9gE
#文茜的世界周報 「美國大選特報」
時間: 11月3日與11月4日 2100-2300
頻道: 中天52台
主持人: 陳文茜
來賓: 江宜樺、朱雲鵬、楊永明
【單則推薦】
現在來到紐約時報廣場,抬頭就會看到川普女婿庫許納,和他的妻子川普女兒伊凡卡的巨幅廣告。廣告是林肯計畫出資放的,內容是伊凡卡一臉燦笑,她的邊旁寫著的是紐約的新冠死亡人數,和全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至於隔壁的庫許納廣告,下方點綴上了疑似屍袋的圖案,上頭打上據說是庫許納說過的話:"紐約人將會(因新冠)飽受折磨,那是他家的事"。目前兩人已發出律師函,揚言提告。林肯計畫說,目前沒有打算撤下廣告,而且打算把廣告掛到11月5日,也就是大選兩天後。
揭發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提供了一段為了替川普寫新書,在4月18日採訪庫許納時,他親口說出了這段話。庫許納(2020.4.18):關於新美國防疫方針,在我看來這就像是川普把美國從醫生手上奪回來了。川普要重啟美國,川普重新拿回抗疫主導權,而不是醫生。數字:庫許納說這段話的那個禮拜,美國確診人數剛破70萬例,死亡3萬7000多人。今天美國確診超過900萬例,死亡將近23萬人。
「匿名者Q」主要信仰,是美國有一群崇拜撒旦菁英在你身邊,隨時準備好綁走你的孩子。這群孌童菁英都是自由派的名人,而川普正傾全力與這股惡勢力對抗。《華盛頓郵報》記者Travis View說:有證據顯示「匿名者Q」人數因為這場新冠疫情而增加了,因為新冠疫情讓美國人花更多時間待在家看這些貼文,加上人們非常沮喪,而且對未來感到不安,就開始去相信這些毫無事實根據的陰謀論。
{內文}
(《林肯計畫》反川普競選廣告)
這聽起來像是個童話故事,國王從塔裡走出來,他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他從窮人身上榨財 劫貧濟富,他和敵人做朋友,把朋友當成敵人,有一天,疫病來了,他說 "毋須害怕","這都是假的","信我者必不會得病",然後屍體越堆越高...
林肯計畫又出招了。
(新聞旁白)
現在來到紐約時報廣場,抬頭一看就會看到川普女婿庫許納,和他的妻子川普女兒伊凡卡笑盈盈的看著你,不過庫許納夫婦一點也不高興,因為這巨幅的廣告是林肯計畫放的,這群人和川普總統勢不兩立,全力阻止川普連任,特地在大選投票日前倒數前幾天,在時報廣告放上這廣告
(林肯計畫創辦者 前共和黨策略師暨媒體顧問/ Rick Wilson)
身為對手 如果你想要擒敵將必須在最後一刻出手絕殺他
林肯計畫就是這麼看待這場大選這是一場戰爭。
(新聞旁白)
回頭說伊凡卡廣告畫的照片,是取自她7月的推特,當時伊凡卡替挺他老爸的Goya食品推銷,不過在廣告裡,罐頭不見了,變成了伊凡卡一臉燦笑,旁邊列著的是紐約的新冠死亡人數,和全美國的新冠死亡人數。隔壁的庫許納廣告下方,則是點綴上了疑似屍袋的圖案,上頭打上據說是庫許納說過的話,"紐約人將會(因新冠)飽受折磨","那是他家的事"。這句話出於今年9月《浮華世界》一篇報導,引述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聲稱,庫許納因不滿紐約州長對疫情的處理方式,而作出的評論,對此 CNN尚未證實,《浮華世界》報導是否真有其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廣告讓庫許納與伊凡卡勃然大怒,甚至揚言要向林肯計畫提告,庫許納夫婦發了律師函給林肯計畫,說這個廣告內容"錯誤,充滿惡意而且構成誹謗",信函中寫到,"庫許納先生從未說過這句話","川普女士(伊凡卡)也從未做出這種手勢","林肯計畫的呈現方式令人憤怒","是一種無恥的誹謗"。
林肯計畫對庫許納的回應是...
(林肯計畫創辦者 前共和黨策略師暨媒體顧問/Rick Wilson)
他(庫許納)就是個滿口謊言的騙子,我對這個人的評價就是如此,所以如果他想告說沒說過這話那就去告,此前他從沒有去信要求《浮華世界》撤回報導,他從來就沒有出面對報導中的這句話做過澄清
林肯計畫說,目前沒有打算撤下廣告
(林肯計畫創辦者 前共和黨策略師暨媒體顧問/ Rick Wilson)
我們會盡全力保住這個廣告,我們也會盡全力攻擊這個議題,因為川普的女兒伊凡卡和他的丈夫庫許納是公眾人物,這是受保護的政治性言論
林肯計畫打算,至少保留這個廣告直到11月5日,也就是總統大選之後2天。
庫許納究竟有沒有說過這樣的風涼話,有待證明。不過揭發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提供了一段為了替川普寫新書,在4月18日採訪庫許納時,他親口說出了這段話。
(白宮資深顧問 川普女婿/庫許納/2020.4.18)
最後一件就是關於新美國防疫方針,這挺有趣的,在我看來這就像是,您知道,幾乎就像川普把美國從醫生手上奪回來了,是吧 那感覺就是...,川普要重啟美國,川普重新拿回抗疫主導權,而不是醫生,那些醫生就...我們討論出一個妥協方案
庫許納說這段話的那個禮拜,美國確診人數剛破70萬例,死亡3萬7000多人,這個數字已經很嚇人了。今天呢?美國確診900萬例,死亡將近23萬人。而從庫許納的這段錄音檔,對照回川普4月的發言,與現實完全吻合。
(新聞旁白)
4月17日,川普總統以全大寫字母寫下"解放明尼蘇達州!""解放密西根州!""解放維吉尼亞州!"
(美國總統/川普)
這些人都是很好的人,他們都要得幽閉煩躁症了,他們希望回去上班,他們希望回到正常生活
19萬3000條人命。
(美國總統/川普)
閉嘴 閉嘴
就是庫許納說的,「川普從醫生手中奪回美國」的結果。
(MSNBC主持人/Willie Geist)
這就是一個政治行為,"我來了 我看到 我征服"(凱撒大帝名言),不要再去理會醫生說什麼,川普奪回新冠抗疫主導權,而川普全權主導新冠抗疫的結果,看看美國 10月底的現在成了什麼樣
(《林肯計畫》反川普競選廣告)
我們打開擴音了,妳的母親可以聽到妳們的聲音了,Joyce 妳的女兒現在在線上,Joyce妳可以說幾句話,她們可以聽到。嗨媽,今天還好嗎?Joyce 妳的女兒向你問好。妳們的媽媽揮了揮手,我希望我能去看看你 媽,Joyce 妳的女兒說想來看看妳,她知道我們不能去看她對吧,是啊 因為她是新冠患者臨終,我們愛你,媽媽
,Joyce 妳的女兒說她們愛妳,妳們的媽媽點了點頭=, 嗨媽,Joyce 妳的女兒向妳說再見,11月3日 投給拜登與賀錦麗,每一條生命都很重要,不要不去投票
雖然有一群人對川普恨之入骨,不過在美國有另一群人,認為川普才是美國的救世主。
(「匿名者Q」支持者)
(妳是否相信川普總統暗地裡從事打擊孌童組織行動),是的 我信
(《紐約時報》新聞片段)
「匿名者Q」主要信仰是美國有一群崇拜撒旦菁英在你身邊,隨時準備好綁走你的孩子,簡單來說,這群孌童菁英都是自由派的,有名人有媒體人,而川普正傾全力與這股惡勢力對抗
(「匿名者Q」支持者)
為何這些孌童癖多年來,都可以高枕無憂,直到川普總統上台才打破這個狀況
(《紐約時報》新聞片段)
沒有人統計過「匿名者Q」究竟有多少人,總之數量相當驚人,甚至可說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匿名者Q」支持者)
接觸到「匿名者Q」,是我這一生中最棒的事
2016年,這群人幫忙把川普送進白宮,今年他們的勢力更力龐大了。
(《華盛頓郵報》記者/Travis View)
有證據顯示「匿名者Q」人數,因為這場新冠疫情而增加了,因為新冠疫情讓美國人花更多時間待在家,看這些貼文,加上人們非常沮喪,且對未來感到不安,就開始去相信這些毫無事實根據的陰謀論
住在賓州的克蘿依就是其中之一,29歲的她是兩個孩子的媽,平常周末陪孩子踢足球,但是受新冠疫情影響,她被迫待在家,也因此接觸到了「匿名者Q」。
(「匿名者Q」支持者/克蘿)
(妳是否有在媒體或朋友口中聽到一些),(告訴妳這些事這些事其實不是真的),沒有 因為證據實在太多了
(北卡羅來納大學助理教授/Alice Marwick)
我不認為相信「匿名者Q」的都是笨蛋,當人們活在混亂的時代裡,就會傾向去相信陰謀論,因為陰謀論能給一些複雜的事情,一個簡單易接受的解釋
Alice Marwick教授花了一年時間研究「匿名者Q」
(北卡羅來納大學助理教授/Alice Marwick)
(為何「匿名者Q」這麼受到郊區媽媽支持),能夠對無助的孩子伸出援手,對於這些媽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川普總統從不否定「匿名者Q」,因為他沒理由把選票往外推。
(美國總統/川普/2020.8.19)
我對「匿名者Q」不太了解,不過我知道「匿名者Q」非常愛我,而我很感謝他們對我的支持
(《華盛頓郵報》記者/Travis View)
「匿名者Q」熱愛所有挺他們的大咖,結論是他們會支持所有挺他們的政治人物,他們有點類似網路版的街頭戰隊,支援所有支持他們的候選人,這對於正在競選的候選人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紐約時報》新聞片段)
現在 有87位「匿名者Q」支持的議員,正在進軍國會,其中有些人會在11月大選中勝出
(新聞旁白)
雖然現在多數網路平台都已經封鎖了「匿名者Q」社團,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匿名者Q」在未來一年只會更加壯大,手段只怕也會更加激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R2BnRgUjoA
以下為【完整版】2020.11.01《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m99oZRf9gE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評價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BBC中文網】遭遇疫情歧視的美國亞裔何去何從?
儘管她並不在美國出生,劉文的美國生活沒有絲毫「不美國」之處。她去看橄欖球比賽、煲美劇《慾望都市》、在慈善組織裏當志願者。
在新冠疫情之前,31歲的劉文對自己是住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東亞裔人士這件事,並沒想得太多。「實話說,之前我真不覺得我在這兒很顯眼,」她說。
但情況如今不一樣了。新冠病毒在美國讓超過10萬人喪命,而亞裔身份可能在此招來橫禍。對於包括劉文來內的許多人來說,他們已感覺受威脅。
據劉文說,幾個陌生人在當地超市裏朝她一名韓裔朋友喊髒話、推搡她,還要求她離開商鋪。這一切只是因為她是亞裔,而且當時戴著口罩。
包括紐約州、加州和德州在內的多個美國州份,都有東亞人士報稱被吐口水和拳打腳踢,甚至還有一宗被刀刺的案例。
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偏見遽增,他們當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否曾親歷過暴力、欺凌或更不堪的不公待遇,都開始思索自己在美國社會的位置。
「五年前剛來到美國時,我的目標是盡快地適應美國的文化,」劉文說。
「不過疫情讓我意識到,因為我是亞裔,因為我的樣子或者我的出生地,我永遠無法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在她的朋友經歷那場超市爭端後,劉文下定決心買她人生中的第一支槍。「如果奧斯汀都到了這個地步,那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買槍了,」她對BBC說。
紐約市和洛杉磯市的警方稱,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犯罪有所增加,而舊金山州立大學與多家倡議組織表示,他們合辦的報告中心從今年三月至今,接收到超過1700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歧視報告。
在包括德州、華盛頓州、新澤西、明尼蘇達與新墨西哥在內的13個州份,警方都處理了上報的仇恨事件。
批評者說,位高權重者為情勢火上澆油。無論是總統特朗普,還是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都遭遇到了一些指責,因為他們在談論中國在疫情中的角色時使用的措辭,不同程度上助長了反亞裔的情緒。
而對於很多亞裔美國人來說,他們在遭遇偏見的同時,感覺自己身為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也遭到攻擊。
在美國的反亞裔的偏見有多嚴重?
為數眾多的亞裔美國人與身在美國的亞洲人形容,他們在此的境遇在新冠疫情暴發後急轉直下。
金伯利·哈(Kimberley Ha)稱,她在二月留意到這樣的變化,當時她在紐約遛狗,一個陌生人開始朝她大喊。
「他喊道:『我不怕有輻射的中國人'然後開始指著我大叫,『你們這樣的人不應該在這,滾出這個國家,我不怕你們這些人帶來的病毒。』」金伯利是一名華裔加拿大人,在紐約生活了超過15年。
在接下來幾周裏,她留意到她在公眾場所遇到的「大概十人中有一人」,在看見她時顯得怒氣衝衝。「我從來沒有感受過這種程度的敵意。」
而在美國的另一端加利福尼亞州,23歲的麥迪遜·法萊米爾(Madison Pfrimmer)聽說過針對亞裔的攻擊,但「並不認為它像人們所說的那麼常見」。
今年四月,她在洛杉磯一家超市裏為一對年長的中國夫婦幫忙翻譯,據她說,這對夫婦遇到了一名憤怒的女子。這人持續用粗言穢語謾罵他們,還朝他們扔水和噴灑不明液體。
「她高喊,『你們怎麼敢來我家人購物的商店,你們怎麼敢來毀掉我的國家。你們就是我一家人沒法掙錢的罪魁禍首』,」有一半華裔血統的法萊米爾回想道。
法萊米爾說,她嘗試與那名女子爭辯,但對方譴責她為那對夫婦翻譯,還朝她扔了一瓶水,淋濕了她的腿部與腳部。
當他們一行人在櫃台排隊付賬時,那名女子又走過來,朝他們噴了似乎是空氣清新劑或消毒劑的東西。她還跟著那對年長夫婦到他們的車旁,一邊拍他們的照片,一邊高呼「這是你們的錯」,用髒話罵中國、「那些骯髒的人」以及「共產主義」。
「我跑向那對夫婦,用國語告訴他們快進車裏,我幫他們把買的菜放進車裏,從窗戶把蛋遞給他們。」那名女子則開著她的車,一路尾隨法萊米爾,直到法萊米爾把車開近一個警察局。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 (STOP AAPI HATE)數據庫收到來自45個州份與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新冠病毒相關歧視報告,加州和紐約州的案件佔了其中的大部分。
這些事件涉及的種類廣泛,其中口頭騷擾最常見。但推搡、肢體攻擊、職場歧視、禁入場所、打砸等等,都涵蓋在數據庫當中。而比起男性,女性更容易成為目標。
在舊金山州立大學研究亞裔美國人的張華耀(Russell Jeung)教授管理這一數據庫,他發現在許多案件中,當事人「被朝著咳嗽與吐口水」,因此他新增了這一類別。
那正是泰德·嚴(Ted Nghiem)的親身遭遇,他生活在費城,是一名37歲的越南裔美國人。在三月,一名男子朝他高喊「滾出這裏,是你造成了新冠病毒」,但他當時並沒有太在意。
然而,同月不久後,另一名男子在兩人擦身而過時朝他吐口水,這讓他「在一、兩天內都感到鬱悶」。
「我通知了警方,但我不知道有沒有後續……幸好我並沒有染上什麼病。」
"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數據庫收集的事件來自網上的自主報告。BBC通過採訪及分析美國媒體報道發現,自1月起在美國有超過100起疑似針對亞裔的事件,其中約一半的案件已上報警方。
一些事件到達了仇恨犯罪的標凖。紐約警方指,他們已調查了14宗與新冠病毒有關的仇恨犯罪,其中涉及15名亞裔受害者。
而在加州,一名老人遭遇鐵棍襲擊,一名青少年則因被襲而送院治療。
在德州,一個亞裔家庭在超市中被刀刺傷,其中還包括了兩名分別2歲和6歲的幼童。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獲得的聯邦調查局(FBI)報告,"嫌犯表明他用刀攻擊該家庭的原因是,他認為他們是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的中國人"。實際上,受襲家庭為南亞裔。
有亞裔人士報稱,由於其族裔背景,酒店、Uber司機等拒絶為他們提供服務。
馬特(並非他的真名)是一名華裔美國人,他是在康涅狄格州一家急診室工作的醫生。他稱,有多名患者表示曾有亞裔人士在他們周邊咳嗽,因此要求住院治療。
他經歷的反亞裔偏見似乎更為切身,當時他正嘗試治療一名相信感染了Covid-19的病人。
"我穿戴著防護設備,走進房間作自我介紹。當他們聽到我的姓氏時,他們的反應是'不要碰我,我能見另一個醫生嗎?你可以不要靠近我嗎?'"
馬特說,許多其他少數族裔面臨著"更顯性、更嚴重的歧視",但他依然擔心類似事件會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這是一個壓力相當大的時期,我們的工作量大了很多,時刻穿戴著很不舒服的防護裝備。我們當中的許多人暴露在Covid-19中。"
「如果他看起來像是華人,他就被攻擊」
新冠疫情最初在中國武漢暴發,總統特朗普因此把炮火瞄凖了他口中控制疫情不力的中國政府。
今年較早前,特朗普多次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批評者稱這一詞匯並不區分中國、中國政府和華裔人士。
特朗普稍後呼籲保護亞裔美國人,稱「疫情蔓延不是他們任何形式的錯誤」。但這並沒有停止一些人怪罪華裔美國人或攻擊其他東亞裔人士。
張華耀教授稱,他收到的反亞裔事件報告之中,四成來自華裔人士,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其他東亞裔人士身上。
「這是種族定性的例子:『他看起來像是中國人,他就被攻擊』。」
種族定性(racial profiling),又成為種族歸納、種族貌相,指的是依照某人的族裔特徵,來認定其犯罪或涉嫌某種行為。
來自韓國的23歲大學生吳多賢(Dahyung Oh)記得,早在2月,在美國疾控中心建議佩戴布口罩之前,她站在紐約地鐵月台上,旁邊一名女子充滿敵意地瞪著她。
「她開始向我靠近,指著我說『為什麼你不戴口罩,你應該要戴上口罩』,」吳多賢稱。
這名女子自己也沒有戴口罩,吳多賢認為她「被針對」了,「因為我們周圍十幾二十個人都沒有戴口罩。」
「我當下覺得非常憤怒,我因為身為亞裔而被針對,又因身型嬌小而更容易被人當作攻擊目標。」
這次事件沒有以暴力告終,不過吳多賢是幸運的,紐約在3月出現了兩宗無關聯的案件,都是亞裔女性因沒有戴口罩而遭遇襲擊。同時,許多人又因戴了口罩而被騷擾。
張華耀教授表示,對遭遇歧視的亞裔人士來說,口罩可能造成"雙輸"局面,因為"如果他們戴口罩,他們會被懷疑感染了病毒,而如果他們不戴口罩,則會被質疑感染了還疏忽大意。"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都有多起針對東亞裔人士的襲擊,引起了高度關注。溫哥華警方稱,今年至今已受理了20宗反亞裔的仇恨犯罪案件。
與此同時,在中國出現了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情況。有報道指,數百名非裔居民未被確診新冠肺炎,卻被趕出家門丶強制檢疫和沒收護照。包括一家麥當勞快餐店在內的一些餐廳與酒店禁止非裔人士進入。
「我認為這跟以往的危機時期一樣,某一群體的人通常會被當作替罪羔羊,」紐約市人權委員會主席馬拉斯(Carmelyn P. Malalis)說。她指出,艾滋病危機和伊波拉疫情時也有類似情況。
馬拉斯認為,在疫情之前,「針對亞裔的含蓄歧視」就已存在,但由於報導甚少,公眾對此的意識並不高。「人們認為種族歧視是黑白對峙,沒有意識到歧視是以各種形式存在的,」她表示。
為什麼亞裔美國人仍被看作局外人?
在美國的亞裔人士來自多元的族裔、國家和背景,他們往往有不同的政治信仰與身份認同。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約有2000萬居民是亞裔,佔美國總人口約6%。這其中包括了亞裔美國人,以及在美國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亞裔人士。
在亞裔美國人當中,一些族群,例如不丹裔美國人,較高比例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移民。而包括日裔美國人在內的其他族群,則更可能在美國已生活多代。
每年,單單是從中國到訪美國的遊客就有300萬人。
但無論是對自我認同為亞裔美國人的人士、希望成為美國人的人,還是僅是到訪的亞洲人來說,在美國針對亞裔的種族偏見都一視同仁。
亞裔美國人有許多共同的經歷,例如他們在疫情之前就已被視為「永遠的外國人」。
「種族,就如許多社會分類一樣,是一種任何人一眼就能看見的類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戴比·馬(Debbie Ma)博士說。「正因如此,人們很容易對這些類別加以標籤與刻板印象,例如,東亞裔人士是外來的,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是。」
她在2008年參與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在紐約出生的華裔演員劉玉玲(Lucy Liu)與英國演員凱特·溫斯萊特(Kate Winslet)之間,來自各種族裔背景的美國受訪者們更傾向於認為後者是美國人。
馬特醫生說,經常有人跟他說「你的英語說得真好」,問他真正的家鄉是在哪,儘管他已向對方解釋了他生在美國。
張華耀教授則說:「儘管我的家庭在美國已經開枝散葉到了第五代,我依然被認為是一個外國人。」
這導致人們的亞裔長相、馬博士稱之為「我們明顯帶有的特徵」,成為亞裔人士在疫情期間被針對的原因。
這並非族裔首次被用來邊緣化或針對在美國的東亞裔人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珍珠港襲擊後,大批東亞裔美國人被囚禁。在19世紀,諷刺東亞人的漫畫被用作種族主義宣傳,用來排斥來自中國與其他東方國家的移民。
時至今日,一些亞裔美國人仍形容他們感覺「處在試用期」,需要去證明他們是美國公民。這一情況在疫情暴發後明顯惡化。
曾以民主黨人身份競選美國總統的楊安澤在4月時撰文稱:「對族裔背景一定程度上的鄙視和疏離,已變成了明顯的仇視甚至攻擊。」
他呼籲亞裔美國人「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展示我們的美國特質」,例如幫助鄰居、捐獻防護裝備、穿上美國國旗顏色「紅白藍」的衣物。然而,批評者譴責楊安澤的言論是在怪罪受害者,並且他似乎內化了一種觀念:由於其族裔背景,亞裔人就是不夠「美國」。
特朗普總統與拜登的競選團隊都遭到批評。特朗普的一個競選廣告裏形容拜登對華軟弱,其中展現了一連串拜登與中國官員共處的短片。
然而,短片裏還包括了駱家輝(Gary Locke)的畫面,他是一名華裔美國人,曾任美國前駐華大使。人們譴責特朗普的競選廣告暗示駱家輝是中國官員。
與此同時,拜登的競選廣告也被炮轟,因其中強調在疫情旅行禁令實施後,「特朗普仍讓四萬名旅客從中國進入美國」。不過,這些旅客當中許多人或是美國公民。
兩個競選團隊都否認上述廣告涉及排外主義或針對華裔美國人。
在美國的亞裔如何回應攻擊?
對於一些人來說,反亞裔情緒的高漲感覺明顯且危險。
目前並沒有全面的數據記錄各族裔人士在美國購買槍支的數量,但根據槍店老闆們的反饋,亞裔強制購買者和整體的槍支銷售數量正在上升。
49歲的華裔美國人臧東慧在紐約皇后區組織了社區巡邏隊,巡邏隊的微信小組中有200多名成員,他們輪流開車在社區中巡邏,向警察報告可疑行為。如今巡邏隊以棒球棍自衛,但臧東慧希望未來他們可以持槍巡邏。包括他在內的十多名巡邏隊成員最近已申請購買槍支的許可證。
臧東慧形容自己是保守主義者,他相信華裔美國人應該武裝自己,「以防社會動蕩與犯罪急增」。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讚正這一看法,舊金山和平組織的共同發起人梁國雄(Max Leung )就是反對者之一。該組織近日定期在唐人街巡邏,並稱巡邏有效減少了蓄意破壞與盜竊的案件。
「儘管我深信並且十分支持自衛,我們並不鼓勵成員們持槍巡邏,」梁國雄說:「我們希望在組織內建立促進和平、而非以暴制暴的文化。」
藝術家與喜劇演員也受到啟發而發聲,譬如華人說唱歌手Jason Chu,他發起了名為「仇恨是一種病毒」的倡議活動,還寫了一首關於反亞裔事件的饒舌歌曲。他說,想以饒舌來展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人們有多麼荒謬」,以及「強調亞裔美國人屬於這個國家」。
「我們在美國不是過客,我們在這裏出生,這是父母養育我們的地方。我們想說,仇恨不屬於我們的國家。」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說,人們希望這番對歧視的全新認識,能讓美國的亞裔族群變得更強大,與其他的少數族裔更團結一致。
馬特回想起,在他成長過程中曾聽到不少針對非裔美國人的負面評價,其中有的來自亞裔美國人。
相反的是,「如今我看到許多亞裔美國人為艾莫德·阿伯裏(Ahmaud Arbery)申訴」。非裔美國人阿伯裏2月在喬治亞州郊外慢跑時被槍殺,兩名槍手說他看起來像是個盜竊案嫌犯。
馬特留意到,亞裔美國人群體近年來在政治領域的聲音更大了,在其他領域也越來越亮眼。「我的很多朋友看到這些反華人的言論,對於談論其他族群面臨的歧視更感興趣了。」
張華耀則目睹一些亞裔美國人「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利益,作為一個政治組織或群體動員起來」。他說,來自不同階層、教育背景和族裔的亞裔人士如今因疫情相關的歧視而「發現了他們共同的經歷」。
「我們在一同面對種族定性這一過程,希望終有一天,我們會團結在一起對抗歧視,以共情心對待其他同樣面臨種族定性的人們。」
#社會 #政治 #生活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評價 在 交換學校選擇明尼蘇達大學天普大學 - 留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可以選擇的大學是明尼蘇達大學跟天普大學, 想問問有沒有在這兩個學校就讀的人的心得, 我想去交換的主因是想體驗一下美國文化, 也會想盡量參加活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