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再生能源,那再生建築呢?》
在台灣,水泥產業被社會強烈批判,但台灣的建築政策卻原地踏步不思改革,對其他再生循環的材料、工法一再設下重重障礙。
我們往往也本末倒置,在大量使用傳統的RC結構、耗費了大量高耗能的鋼筋、以及破壞環境的砂石資源後,再來倡議、研究發展「輔助性」的節能與降溫的綠建築技術,豈不事倍功半?
思瑤有機會向一群推動木構造的建築專業者請益,包括台灣在世界知名木構建築《 #北投綠色圖書館》建築師張清華、推動環保建築的先驅建築師洪育成等。
建築界已有愈來愈多有志之士開始推動 #木構建築,做為台灣營建部門節能減碳、再生循環的突破策略。
木構造好處多多,除了材質本身的永續性;興建過程的低碳排放大幅減少對生態的衝擊;木屋其實具備更良好的調溫功能,可以有效減少對冷暖氣的耗能依賴;而搭配最新的工法,木構房舍的營建速度更是比一般RC建築快2~3倍。
看看國際案例:
歐美國家近十年大量投入木構造建築,尤其是高層建築部分,屢創紀錄。
加拿大在2017年完成全世界最高之全木構造~18樓、53米高的UBC大學學生宿舍《Brock Commons》,而這案例主結構體,驚人地只花不到十週的營建時間。
2018年奧地利的《HoHo Wien》將以24層樓、84米的高度,刷新世界最高木構建築的紀錄。
而目前歐美各國設計規劃中的案例,都在20至33樓不等。
在亞洲,新加坡建設研究院近日來台交流,更表示政府已經啟動高層木建築之推動計劃,且星國政府採取補貼方式,作為推動木構建築的政策誘因。
日本,更是將 #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 作為「 #木與綠色的競技場」,建築師隈研吾利用最新技術還原日本傳統木結構建築,「向全世界豪氣發信」!
其實,自從921地震後,台灣就開始有推動木構造的契機;只是十餘年過去了,中國、韓國的木構造發展,已大幅超越台灣,台灣則是不進則退。
思維與法規的落伍,往往都是造成台灣競爭力落後的主因,需要大膽突破!
國人對木構造存有偏見,對於耐震、防火、防潮的功能抱持懷疑,事實上時代技術日新月異,「耐火、防蛀、防震、有益健康」正是木構造的優勢,亟需翻轉國人的認知。
另一方面,政策精進調整更刻不容緩!
台灣的建築相關遲遲不思鬆綁對木構材質的不合時宜限制,具示範指標的公共建設更因為採購單價的原因,成本稍高的再生材料往往不可能被採用。
台灣若能推動木建築,不僅能呼應全球趨勢,也是創造綠色經濟,搭配 #新南向,啟動主導亞熱帶建築發展的契機。
思瑤會努力,啟動相關修法與翻轉建築政策,替台灣建築環境打造更友善的法規,提供永續建築更多元的選擇性,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建築管理機制。
#木構造建築好處多多
#思維突破就是前瞻
#思瑤姐姐全力支持國內建築設計能量
#環保建築 #再生建築
Search
美國生態工法案例 在 生態工法基金會- 【年末回顧 流域公民基本功系列講座(一)】 自 ... 的推薦與評價
延續台灣看待河川、整治河川的方式,老師透過淺談美國與日本幾個河川治理的案例及其今昔變遷,分享國外是如何從明渠水利的觀點,慢慢藉由河相學、棲地生態學等學科的發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