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澎建國是否必定「終將一戰」?台海中線的意義、防空識別區與「『共』機擾『台』」]
🔗 https://wp.me/pd1HGm-k2
直播重點整理EP21】🥜台澎小堅果🌰
時間:6/26(六) pm8
講者:臺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創辦人-黃聖峰 +皮筋兒
主題:
1. 台澎建國是否必定「終將一戰」?
2. 台海中線的意義
3. 防空識別區與「『共』機擾『台』」
其實在推廣法理建國這半年有許多人對「終將一戰」提出很多問題,大家可以到頂置文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有關的問答。
➖➖➖➖➖➖➖➖➖➖➖➖➖➖➖➖
1. 台澎建國是否必定「終將一戰」?
推廣法理建國時,常常會遇到台澎人只要聽到「台灣獨立」、「建國」就會聯想到會見血發生戰爭,這其實就是台澎人從小被中華民國政權洗腦下以為會戰爭被嚇大的結果,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武統是真的;不然就是說中華民國一定不會同意,這種人就是以為需要從中華民國中獨立,而且完全不清楚保護台澎七十多年的台澎法理地位狀態:正因為台澎領土主權歸屬未定,不屬於任何主權國家(無論是PRC/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所以台澎不是中國內戰的戰場;還有人認定台澎拳頭還不夠大,卻不知道建國後成為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能與他國建立軍事同盟更能提升台澎地位與安全,再者,國際上比台澎武力低弱的主權國家也是有的,但他們至少還是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而台澎只是在國際法上自主運作的單位,是二戰盟軍佔領的地域。
其實我們也強調過很多次PRC政權要攻打台澎欠缺法律上的理由,現實上依據法理建國派主張的路線,當建國執行完畢時,PRC政權基本上不敢動,但還是有人認為「無論如何PRC政權一定一定會打過來」,還有人進一步延伸說「為了避免終須一戰」要先讓中共垮台、或者是先發制人要把對方殺光,但都沒想到你先行軍事行動,你依據的是什麼理由?
現實上,法理建國派說過PRC政權對台動武的根據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我們提出的做法會讓PRC政權不敢動。但如果今天台澎人一直卡在一個點上,認為PRC政權就是個瘋子無論如何都會打,如果台澎人揮之不去這樣的認知,那就會很難進行深入溝通了。
在這要提醒大家,現在大家認為PRC政權完全不講理的這種感覺,其實也是ROC政權刻意塑造出來的,因為很多人難以理解PRC政權一天到晚叫囂攻打台灣的依據根源,如果曾經有認真看過法理建國的論述,就會知道PRC政權主張對台動武的根據就是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這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根據就是源自於1945.10.25 ROC政權主張「台灣光復取得台澎主權」的說法。
PRC政權他的理由就是順著ROC政權主張台灣光復主張回歸祖國而來的。
所以PRC政權不講道理嗎?真正不講道理的是誰?最一開始違反國際法上關於領土主權的取得的規則就是ROC政權,就是只要所謂的「外交部長」出來說話大家就會跟著拍手的ROC政權。但倘若不是ROC政權先把舞台搭好、腳本寫好,那RPC政權是要怎麼一直叫囂武統台灣呢?
之前直播中有說明ROC政權的中國政權身分,大家可以去回顧一下(連結中有附上)
-
RCO政權是最早在1945年說「一中」的,也是最早說「台灣光復」的。而PRC政權是在1949.10.1建政後才與ROC政權來爭奪「中國主權國家合法政府代表權」,那ROC政權明明是始作俑者,結果現在裝受害者要跟台澎人站在一起,不是很「幽默」嗎?
所以很多人認知的「終將一戰」這個狀態,到底是誰創造了這樣的狀態?是ROC政權嗎?還是PRC政權?還是台灣人?事實上一直都是ROC政權先使出騙術主張台灣光復的。以台澎法理地位來說,台灣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中國也包括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呀,所以ROC政權老實承認台灣光復是假的,還有他的盟佔代管者身分,這樣PRC政權也沒有依據來威脅不是嗎?
就好比父子要討論房子的所有權,兒子說它要繼承這間房子,因為爸爸說他有取得這間房子所有權,但問題是父親根本沒有這房子所有權,如果今天爸爸老實承認他沒有這房子所有權,那兒子是要怎麼主張繼承這個房子?
法理建國派的做法就是讓當初主張為中國主權國家取得台澎領土主權的ROC政權,「老實承認根本沒有這回事」,則提出的主張以ROC政權的主張為依據的PRC政權就沒辦法繼續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了,因此法理建國派就是要從根源來談起,讓ROC政權停止說它有為中國主權國家取得台澎領土主權,承認它盟佔代管者的身分,就可以讓PRC政權主張的這條依據斷掉。
此時,如果PRC政權要想攻擊台澎的話,那就是跟二戰全體盟軍成員宣戰的意思。中國主權國家當年在清帝國政府時期引來八國聯軍,難道他還想引來二戰全體盟軍圍剿嗎?
所以我們就是要還原ROC政權與台灣的法理關係,這就足以讓武統台灣的威脅降低到極低狀態,因為RPC政權沒辦法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就算他要動手,就是跟簽署《舊金山和約》的48個盟軍成員及與日本簽訂其子約的盟軍成員直接宣戰。我們認為PRC政權沒有蠢到這程度。
另外還有人說PRC政權若想進入到太平洋一定要拿下台灣才可以?請問PRC政權沒拿下台澎的這七十多年裡,難道他的飛機就沒有飛到太平洋上過嗎?他的航空母艦沒有開到太平洋嗎?他的軍機不是有經過巴士海峽嗎?難道PRC政權沒拿下台灣就進不了南海去主張南海是他的嗎?那他現在是在做甚麼人工島呢?重點在於,說PRC政權一定要拿下台灣的人所提出的這些根據是說不過去的。
PRC政權為什麼想要進入西太平洋?是稱霸世界嗎?如果他只是要好好與他國做生意,那也沒有人阻止它進入太平洋的,這些都是不需要透過武力取得台灣就能完成的。
還有一點,我們對於領海、領空的國際法了解太少了,所以才會以為拳頭大就可以橫行無阻,所以等下也會深入來談領海、領空的國際法法理基礎。
其實要回歸現實面,那些主張終須一戰的人的理由到底什麼?如果只是主觀認為PRC政權失去台灣就會垮台,這是真的嗎?PRC政權在1949年執政時,也是同意承認外蒙古獨立建國,也是因為與蘇聯好關係就支持讓外蒙古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這塊這麼大的土地跟台灣相比大多了,所以說沒有奪下台灣PRC政權就會受不了嗎?現實上台灣現在不是在PRC政權手裡,難道台灣人就無法到中國那邊做生意嗎?現在PRC政權代表的中國沒有拿到台灣的主權,兩地還是可以往來交流,難道用武力奪下台灣後往來會比較輕鬆嗎?
其實我們可以知道PRC政權會主張要打台灣,有可能是為了把自己內部問題移轉到「打台灣」外部問題上。但其實PRC也還有很多外部問題「仇美、仇日」的議題可以來操作的,我們常看到中國人抵制他國的物品,但我們沒看到他們因為「仇台」而抵制過台灣的東西,如果真的要操控所謂的「民族仇恨」那美日會比台灣要好操作許多。我們也常聽到「中國人說不打中國人」,好那又主張打台灣,所以到底中國人是把台灣人當中國同胞還是怎樣?
從這就會發現說什麼非得要拿下台灣的說法,其實都是台灣人自己嚇自己。
今天台澎還不是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我們無法利用國與國依國際法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來增加國防的安全。在台澎建國後,國際法上針對國與國之間不得無故行使武力侵犯他國領土主權的保障就會直接保護台澎,直接建立一道國際法的牆阻擋PRC政權。
台澎成為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PRC政權其實也不會損失什麼。中國人有精神勝利法,就是將執念化作可以超越現實層面的精神鼓勵,這也可能在將來台澎建國後,中國人也會找到理由來說服自己不需要打仗的,也可能會說啊華人又建立了一個民主的主權國家之類的說詞,好來平撫之前PRC政權對台的主張而沒有成功所造成的情緒反彈。
-
基本上我們所推動的自決建國在走到「台澎住民真的要行使自決權」那一刻的時候,台澎會處於一個覬覦者再怎麼想動也不敢動的狀態。
當然不是說ROC政權一講出「終止代管、自決建國」這句話的時候,就會如同使出魔法般讓PRC政權一動也不動。重點在於,ROC政權在「什麼時候」講出這句話。
這裡講一個情境給大家想像。
我們都知道美國會跟他的盟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也就是兩年一度的環太平洋軍演(RIMPAC)而這些盟友,若仔細看名單,會發現有許多都是二戰參戰者,《舊金山和約》簽約國。
那麼,假設在某一次的環太平洋軍演進行到尾聲,在美國、英國、法國、澳洲、紐西蘭、菲律賓等《舊金山和約》簽約國在台灣附近進行時,ROC政權宣布「自己沒有台澎主權、自己只是為盟軍全體成員佔領代管」,然後這些國家的艦隊就分別駛往基隆港、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外停駐,並有部分軍艦在金馬東沙附近停駐,接著發表公開聲明:「台澎地位未定,ROC政權係自1945年開始為盟軍全體成員佔領代管台澎至今」。
然後ROC政權便以盟軍佔領執行者身分,在台澎舉行自決公投。在台澎住民自決公投通過建國、並依據決議組成臨時政府後,便立即與這些國家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然後以國家代表政府身分邀請各國進駐港口。《舊金山和約》及其子約簽約國並在公投通過決議後,立刻發布公開聲明,宣布基於《舊金山和約》造就的台灣地位未定狀態,以及聯合國憲章、世界人權宣言、人權兩公約中對自決權的肯認,相關國家承認以台澎住民行使自決權之結果作為台澎戰後最終處置,並承認台澎已建立主權國家,最後並聲明,希望ROC政權與PRC政權以和平方式處理金馬等中國領土之爭議。
緊接著,ROC在台澎完成建國程序後,宣布「盟軍佔領代管」正式結束將中央政府所在地遷往金門,然後於金馬舉辦自決公投。
好的,請問在這個情境中,PRC政權敢不敢動手?
覺得這個情境設想得太過完美不可能嗎?
那麼,假設今天中華民國政權的執政者是瞭解台澎法理地位且有心推動建國的陣營,早已透過非官方單位乃至於密使,與相關國家進行溝通、取得共識,做好一切安排,甚至連共同防禦條約的內容都已經擬好了呢?
所以,各位,這樣可以理解法理建國派所說的,依據史實、台澎國際法法理地位、自決建國程序來完成「和平建國」是怎麼一回事嗎?
可以理解為什麼從法理切入,會是以排除戰爭發生為前提嗎?
可以理解為什麼台澎國際法法理建國連線在 2015 年提出的建國三步驟裡面,如此強調掌控中華民國政權嗎?
還有為了因應「中國立刻扣押在境內工作的台灣人當人質,以他們的生命為由威脅我們停止行動」可能的情形,ROC政權可以在事前實施政策,大幅減少在中國的台灣人。
不過重點在於,PRC這樣惡搞台灣,對它到底有甚麼好處?
當然,也別忘了這時許多國家的艦隊都在西太平洋這裡。前述那些國家藉時若發表公開聲明,譴責PRC的行為,並揚言如果繼續採取這種行為,將對PRC港口進行武裝禁運。如何?
PRC動在中國的台灣人,二戰盟軍各國動PRC黨國高層在各國的家人跟錢。如何?
PRC高層都很清楚「拿下台灣」自始至終就只是個政治宣傳。PRC高層之所以想盡辦法維持共產黨的地位,就是為了方便賺自己的錢。
為什麼法理建國派要不斷強調《舊金山和約》所建構出來的狀態?因為那是共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妥善的運作這些法理狀態來跳脫出「一中兩政權」的框架。
其他政治層面的東西都有可能隨便改變,但透過國際條約所建構出來的東西,可不是你說不存在就會不存在的。
我們好好運用台灣地位未定的狀態,這些歷史脈絡都非常清楚,所以了解清楚來完成終止代管自決建國,和平地完成符合國際法法理的程序來建國,建立長治久安的國家,因此根本不會「終須一戰」。
如果距離法理建國派的實踐拖了太久,在這過程中腦袋不清楚的台澎人做了蠢事,給了ROC/PRC政權併吞台澎的一個根據,那就會很麻煩。
因此我們很積極地要告訴大家事實,就是為了縮短這個進程,來脫離現在這個不上不下的一中兩政權現狀。
台灣要能站在其他國家的角度去思考。台灣人千萬不要覺得這個世界會以台灣為中心,或覺得這個世界虧待台灣、對台灣不公平。相較於其他許多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根本難以解釋為何會變成這樣的事情,台灣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脈絡很清楚,要解決也沒有想像中困難。真正困難的,是把脈絡看清楚。
國際上各國的立場意見可以看 台澎國際法理建國連線的網站
➖➖➖➖➖➖➖➖➖➖➖➖➖➖➖
2. 台海中線的意義
台海中線之前有發過一篇文有提到,大家可以先回顧一下:
一中兩政權的困境:九二共識+ ROC政權不等於KMT+ROC不等於台澎+兩岸衝突的岸+PRC/ROC政權的防空識別區
台海中線是以台灣海峽為區分兩岸界線是韓戰後「台灣海峽中立化」政策出現後開始,而線段正式出現則是《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才劃設。
在1950年代美軍第十三航空特遣隊時任司令戴維斯空軍為了控制兩岸衝突所劃設的一條防空警戒線,這個中線位置隨著時代演進,才有了今日 「北緯27度、東經122度,北緯23度、東經118度」的座標,這個假想線最初含意「越界形同挑釁」概念就被延續下來了。
ROC政權流亡到台澎後一天到晚主張要反攻大陸,就把中國內戰帶到台澎,還帶了眾多中國難民跟中國軍人,因此造成中國內戰延伸到台海兩側,在韓戰爆發時,美國杜魯門總統有發布了「台灣海峽中立化」的聲明,不希望為了追殺ROC政權的PRC政權對台動武,也不想ROC政權趁著韓戰爆發想反攻PRC政權,因此美國派了第七艦隊來這巡防,就是不想中國內戰雙方在韓戰時添亂。後來進一步明確化的,就是被稱作Davis Line(戴維斯線)的台海中縣。
中國流亡政權1945.12.7流亡到台澎時,當時台澎領土主權還是屬於日本,後來1952.4.28《舊金山和約》生效,台澎領土主權歸屬未定,ROC政權想代表的中國沒有取得台澎。
而1949.10.1 PRC政權建政後,ROC政權與PRC政權之間為「爭奪合法政府代表」的中國內戰還未結束,直至今日這個台海中線就是中國內戰的事實上停戰線,若要類比的話就相當於南北韓之間的北緯38度線。北緯38度線雖然是依據《韓戰停戰協定》劃設的停戰線,但因為南韓沒有簽停戰協定,只是依照協定內容照著做,所以在南北韓間的北緯38度線只能算是事實上停戰線 。
ROC政權流亡台澎至今,也不曾與PRC政權針對中國內戰簽署所謂的和平協議或停戰協定,所以台海中線與南北韓的那條線一樣,都是事實上的停戰線,而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停戰線,而且都由第三方訂下而非雙方議定的結果,只是雙方基本上都會遵守。畢竟動輒越界會嚴重影響國際情勢,雙方沒那麼蠢去胡鬧。
目前狀況就是PRC政權有些騷擾台海中線的情況,還有PRC政權治下的漁船越過台海中線,不過ROC政權在過去也會派飛機越過台海中線,去PRC政權治下地區拍照,還有像派水鬼摸到PRC政權治下地區割下對方軍人耳朵,所以其實雙方都有互相越線。
對ROC政權來說,「中共」就是指中國領土上的中國共產黨。因為對方是中國內戰中的敵人,所以也會出現和平協議的議題,這就是一中兩政權的框架。總之,台海中線就是中國內戰的兩個政權彼此之間的事實上的停戰線。
➖➖➖➖➖➖➖➖➖➖➖➖➖
3. 防空識別區與「『共』機擾『台』」
ROC政權防空識別區與台海中間根據差不多,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西北角一大塊畫到中國領土上,為什麼可以這樣畫?
先來理解防空識別區跟領空的差別。
這張圖就是告訴大家國際法上的陸海空。
「領土」就是陸地的部分,陸地與海洋交接處的點會形成「領海基線」;「領海基線」就是確立「領海」的起點。
領海基線往外12海浬之內就是「領海」,相當於22.2公里,就是從海岸線往海洋的方向的22.2公里以內屬於領海範圍。
12海浬之外有個「鄰接區」也是有12海浬的範圍。
領海在國際法上是國家的主權可以完全行使的地方,而國家主權在鄰接區不能完全行使,只能行使一部份,例如針對關務、租稅、移民、污染的部分,在鄰接區範圍內主權國家可以針對這四個事項來進行管理,比如說抓走私貨物、抓偷渡客、或者有海洋污染的情況,那主權國家就可以在這行使管轄權。
而「專屬經濟海域」範圍就是領海基線往外的最大範圍200海浬以內,這個範圍裡這個主權國家可以在這裡捕魚、挖石油,以獨占方式來運用這裡的海洋資源,並讓其他人不可以運用海洋資源,就像是台灣漁船有誤入日本的專屬經濟海域來捕魚,所以日本就可以把台灣漁船給抓起來。
在專屬經濟海域以外的海域就是「公海」。
只要不是領海的海域就是「國際水道」,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航艦、漁船都可以在此自由航行,軍艦在國際海洋公約上有明確的規範,在此不多贅述,而無害通過與自由航行不一樣,無害通過是指領海基線往外12海浬內,只要不損害沿海國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通過。反面而言,只要外國船舶於經過領海時,有損害沿海國和平、良好秩序和安全之情事發生,就不是無害通過。
「領空」就是領土與領海上方的空域,主權國家在領空上具有「排他性」,可以阻止別人飛過自己的領空。
「領空」以外的範圍就是「國際空域」,任何國家在此有自由飛航的權利。但是有些國家會在「國際空域」劃一定範圍稱作「防空識別區」。
其實「防空識別區」這概念尚無國際法效力,但在國際政治上卻有重要的生存空間意涵,因為在實際應用上會牽涉到對空武器及戰機的使用,所以劃設防空識別區是具有高度政治及軍事意涵的動作。
一個主權國家或者治理當局為了防空的需要劃定的範圍,若有其他飛機飛入就必須要表明來自哪,若是具有武力的軍機進入,則會廣播被要求馬上離開,該地的軍機也可能會伴飛來追蹤對方。
並不是每個主權國家或者治理當局都有「防空識別區」。會劃設 「防空識別區」 通常是擔心會發生戰爭,為了避免敵方軍機快速飛入領空,所以劃設「防空識別區」讓自己能及早發現,並可以事先預警阻止敵方威脅,是提高防空安全的措施。
「防空識別區」這個劃設範圍就常理來說不能涵蓋他國領土、領海上方的領空。
但我們看ROC政權的「防空識別區」卻畫到中國領土領海上,從這裡就可以知道ROC政權認為台灣海峽兩側屬於同個國家。而這都是ROC政權流亡到台澎後才產生的問題。
大家可以看一下日本跟韓國之間的防空識別區,並沒有重疊到他國領土、領海。
總結一下:
這張國際法上的陸海空圖裡有幾個重要基本觀念:
1.領海範圍是12浬(約22.2公里)領海之外的海域是國際水道,可以自由航行。
2.專屬經濟海域範圍最大200浬,擁有專屬經濟海域的政權可以獨占利用該海域的經濟資源。
3.專屬經濟海域不是領海,進入專屬經濟海域不等於侵入領海。
4.專屬經濟海域之外的海域是公海,除可自由航行外還可以自由運用海洋資源。
5.領土及領海上方的空域是領空。領空以外的空域是國際空域,可以自由飛航。
6.防空識別區沒有國際法效力。防空識別區不等於領空,進入防空識別區不等於侵入領空。
——
由於ROC政權不是主權國家,上述說的國際法上保障主權國家可以行使主權的領土、 領海、 領空,ROC政權若要主張就有可能會受到質疑與挑戰,基本上如果不是盟軍分區佔領那個框架確立中華民國政權對台澎的治理權限,在台澎它是很難主張這些權利的。
就佔領法的角度,佔領政權所扮演的角色是「相當於國家政府」,所以佔領軍可以「為佔領地」主張佔領地的土地、佔領地領海基線往外12海浬內及領空方面的保護。中華民國政權在台澎之所以能在那裏主張領土、領海及領空,其實是源自於佔領者在戰領地所具有的「準(國家)政府」地位。
再舉個例子,聯合國託管地的託管國,或佔領地的「合法」佔領者,都可以為當地主張相當於領土、領海、領空的保護。但如果是非法佔領者,狀況就不一樣了。非法佔領者的例子,就好比 ISIS。由於 ISIS 對它控制的土地並沒有合法的治理權限,反恐聯合軍隊的飛機就直接進去轟炸了(不存在被承認的領空)、戰車就直接開進去開炮了(不存在被承認的領土)。
這也是為什麼中華民國政權雖然沒有台澎領土主權,但盟軍成員會尊重它「為台澎」主張的領土領海領空的緣故。所以,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為什麼老實承認、肯定中華民國政權具有治理台澎的合法權限很重要。少了這個東西,就真的什麼保障都沒有。而台澎的領土領海領空方面的保障,其實就是源自盟軍佔領權的授與。
若是在沒有治理當局存在的情況下,光是靠「擁有自決權」本身是無法提供領土、領海、領空等方面的保護的。因為終究還是必須要有一個能運作的執行單位存在,才能提供實質保護。而台澎人在合法治理單位的協助下行使外部自決權來建國,就可以在建立自己的國家、組建國家政府後,由國家政府對外主張相關權利並提供實質保護。
換句話說權利必須行使才能發揮作用。台澎住民雖然「擁有外部自決權」,但如果一直不行使,不建國,那 「擁有外部自決權」 本身也沒辦法提供什麼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有的保護作用。
有些人主張:因為台灣人擁有自決權,所以中國不可以侵犯台灣。 這就是錯誤認知。真正能保護台灣的,是行使自決權之後建立的主權國家,而不是自決權本身喔!就好比若別人誹謗你,雖然你因此「擁有控告對方誹謗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但如果你不去提告,對方應付的賠償金是不會自動跑到你帳戶裡的。
記住不要掉入了「擁有權利等於已經主張權利」的陷阱。法條規範存在了,不積極地行使,找一堆理由藉口不行使,權利又要如何保護自己呢?
➖➖➖➖➖➖➖➖➖➖➖
最後再提一張圖是ROC政權公布的限制及禁止水域:
「禁止水域」就是領海基線往外算12海浬範圍內。再往外算12海浬的鄰接區就是「限制水域」。
大家可以看金馬東沙畫的就沒那麼大。
之前有個新聞就是PRC政權要在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莒光鄉的東莒島外海蓋離岸風力發電機,結果ROC政權立委就擔心說這樣使否會影響「國防」安全,然後ROC政權行政院就說:「中方開發位置經海巡署測量,位於馬祖東莒西南方7海浬,經換算約為13公里,屬於我國禁止或限制水域以外之海域,且未涉及兩岸航線。經陸委會洽連江縣政府瞭解,該海域非我漁民作業區域,亦未接獲民眾相關陳情,惟其運作是否可能影響候鳥生態,將予密切關注。」
行政院指出,馬祖東莒西南方7浬海域與中國相鄰且重疊,依「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規定,於該海域從事生物資源或非生物資源之開發,可透過協議方式或互相合作之精神處理,惟兩岸雙方現針對相關合作及開發等事項尚未簽訂相關協議。陸委會等相關部會與連江縣政府已持續觀察後續發展,並作必要應處。
從這就看得出來ROC政權根本沒有主張領海跟鄰接區,只把這裡金馬的限制水域、禁止水域畫得範圍很小,中國內戰根本沒有結束,彼此之間都小心翼翼不要觸碰這個問題。
❤️ 本集整理就到這了,有空的人可以聽直播原音,有任何問題歡迎入台澎小堅果社群。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
美國 航空母艦 目前 位置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鍵圖表 長賜輪有多大,我們把「塞住」蘇伊士運河的它放到台北市了】https://bit.ly/3u4jqpJ
在埃及當地時間3月23日上午,一艘由長榮海運租用的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輪(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擱淺,整個船身打橫阻塞住運河。
根據長榮海運表示,長賜輪是被突然來的強風吹襲,導致偏離航道而擱淺。
#擱淺的位置
靠近蘇伊士運河的紅海入口,根據「勞合船舶日報」指出目前約165艘船隻,被卡在運河中或無法進入運河。
蘇伊士運河是亞洲通往歐洲,與中東通往歐洲的重要海運航線,勞合船舶日報估算每日通過運河的貨櫃貿易額約96億美元。如果持續堵塞,對全球石油與經濟影響很大。
#長賜輪到底有多大
長賜輪其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的貨櫃輪之一,它最大長度為400公尺,寬度為59公尺。若跟其他船艦比較,甚至比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還長。
那麼如果將長賜輪的船身直立起來,和建築物比較呢?它的船身比高雄85大樓還高,與台灣最高建築物台北101大樓也僅差108公尺。
如果試著把長賜輪停放到台北市的敦化南路,長賜輪的船頭若停放在仁愛圓環,則船尾會落在忠孝東路和敦化南路交叉口。
#大排長榮影響有多大
蘇伊士運河航線是現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海運航線之一,尤其由中東運往歐洲的石油,主要是靠此航線運送。
根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Suez Canal Authority)的資料,2020年共有近1萬9000艘船通過,佔全世界貿易的12%左右。
如果長賜輪持續無法脫困,導致蘇伊士運河長時間封閉,其他船艦們就需要考慮其他航路來回歐洲、中東與亞洲之間。
替代航道應會是繞行非洲的好望角航線,但這會增加多少航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https://bit.ly/3u4jqpJ
#蘇伊士運河 #航道 #埃及 #長賜輪 #長榮 #大排長榮 #資訊圖表
美國 航空母艦 目前 位置 在 486先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解放軍距你有點遠,但美軍距你非常近!
2018-11-08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是說在討論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時,常常希望能破除一些迷思,讓國人瞭解中國解放軍其實並沒有辦法突然發動大規模的對台作戰。因為集結大量部隊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在這個衛星時代,不止衛星時時監看,預警雷達的偵測範圍也廣達數千公里,要調動集結數量龐大的部隊,幾乎不可能不被察覺。而在論述這個觀念時,最常舉的例子,就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時,以美軍運輸能力之強,也是花了好幾個月才讓部隊一一抵達作戰位置。也因此目前運輸能力還遠不如當時美軍的解放軍,要集結空軍戰機、海軍艦隊、登陸部隊、載運登陸部隊的兩棲艦艇,恐怕要花費一番心力才能辦到。而另一個好例子則是台海九六年飛彈危機時,解放軍以演習之名進行兵力集結時,其動員規模還未達可以發動大規模渡海作戰的程度,前前後後卻已花費了數個月時間準備,其困難度可見一斑。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擁有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的美軍就是例外。
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安全防禦承諾的美國,常常會面臨需要緊急介入各國危機的情況,也因此一直在研究如何讓部隊能快速反應,立即機動部署到衝突地區。從越戰開始,到過去兩次的波斯灣戰爭,美軍對於自己的表現有諸多檢討,並認為還有極大的精進空間,所以慢慢發展出了一套有效的新模式,可以讓地面部隊快速趕到需要的地方。一般來說,想到美國的快速反應部隊,許多人腦海里第一時間出現的都是美國陸軍的82空降師與101空中突擊師。只是這兩支部隊雖然戰功彪炳,但空降或機降步兵都屬於輕裝步兵,雖然可以一聲令下,立刻由其中輪值快速反應任務的戰備旅,在幾天內部署到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但輕裝步兵的缺點,在於很難抵禦敵方的機械化重型部隊。因為傘兵為了可以快速部署,捨棄了裝甲車與重裝備,因此雖然可以快速趕到戰區,卻不一定能擋住敵人。
因此另一支也常常被視為是美軍先鋒部隊的海軍陸戰隊,就必需要負擔起這樣的作戰任務。海軍陸戰隊除了也能夠快速部署,趕赴戰場外,還可以快速發動一定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將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各種載具等重裝備開上灘頭,投入戰場之中。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性質不同的海軍陸戰隊與陸軍傘兵,就要有不同的策略。陸軍傘兵由於是在輕裝的狀態下,可利用運輸機進行長程運輸,在美國擁有龐大機隊與空中加油能力下,傘兵部隊只要部署在美國本土即可,只要讓不同的旅級單位,輪流擔任戰備,負責快速反應任務,就可以兼顧日常的作戰訓練與人員輪休的需求。畢竟這世界上沒有一支部隊可以長期擔任戰備任務,不斷保持可以隨時出動的警戒狀態。但擁有各型重型武器,又以海運為主的海軍陸戰隊,就不能採用這樣的方式了,若部署在美國本土,將無法即時趕到世界各地的戰場,但如果讓部隊長期維持在作戰狀態下部署於海外,又會讓海軍陸戰隊師老兵疲,因此需要另外想辦法。
美國想出來的辦法,就是「前進與預置部署」,也就是預先將海軍陸戰隊集結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而且作戰環境又適合海軍陸戰隊的地區。像歐洲戰場是典型的大陸型作戰環境,海軍陸戰隊所能扮演的角色較小,但太平洋戰場大多是濱海國家與一連串的島鏈,是海軍陸戰隊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是還有日本這個盟邦可供駐軍。也因此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遠征軍,就長期駐紮在沖繩。第三遠征軍是所謂的「空地特遣隊(Marine Air-Ground Task Force,MAGTF)」作戰編組,包含指揮參謀單位,下轄地面部隊,空中作戰聯隊,與後勤支援群,可以發動一場兩棲登陸作戰,並獨力作戰一段時間,等待後援抵達。空地特遣隊的最大優點是組織靈活,可以視作戰任務的需求,快速調整編成規模的大小,一般是分為三級,規模最大的就是海軍陸戰隊遠征軍(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其次為規模較小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而規模最小但最靈活的則是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
目前美國有三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第一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位於美國西岸,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則位於美國東岸,而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就是前進部署在美國本土以外的部隊。第一與第二海軍陸戰隊遠征軍,下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與遠征隊,會輪流擔任戰備任務,而第三海軍陸隊遠征軍則只下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由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以輪流派駐的方式擔任戰備。擔任戰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會與海軍的兩棲戰備艦隊(Amphibious Ready Group,ARG)一起配合,在接到命令的一、兩天內,就能立即開拔前往衝突地點,同時會攜帶可供獨立作戰15天的彈藥補給。兩棲戰備艦隊通常包括一艘兩棲突擊艦,兩艘的船塢登陸艦,物資運輸艦與油彈補給艦,當然還有海軍的水面軍艦與水下潛艦擔任護航任務,以保護這支兩棲戰備艦隊的安全。美國目前常保兩支的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甚至在很多時候,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就裝載在兩棲戰略艦隊中,在各地參與演訓,只要調轉航向,就能一刻也不耽誤的地立刻開往戰區。
2.jpg
上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與「兩棲戰備艦隊」的編成表,可搭載一個完整的陸戰隊遠征隊(MEU),下圖為神盾艦護航下的兩棲戰備艦隊正在進行訓練。
美國就是用陸戰隊遠征隊(MEU)加上兩棲戰備艦隊(ARG)的方式,確保美國可以隨時將重裝武力投射到全球各地。第三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轄下的第31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駐紮在沖繩,距離台灣非常的近,從沖繩航行到台灣,只需要不到一天的時間,若再加上裝備上船的時間,不到三天就能抵達台灣,並立刻發動一場小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即使正在亞太地區別的地方演訓,航程比較遠,但因為節省了裝備與人員上船的時間,最遲也差不多三、四天的時間就能抵達台灣。因此一旦台海突然爆發戰事,或是美國想要攻打台灣,那第一階段就是由空軍發動第一波打擊,美軍的大型空軍基地就位於台灣附近的沖繩與關島上,台灣會在幾個小時內受到第一波攻擊,空襲可能會持續數波,同時就在西太平洋海域巡弋的第七艦隊軍艦,會航向台灣,並發動長程巡弋飛彈攻擊,隨後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會趕到,與空軍一起發動更大規模的空襲,並清理出安全的灘頭,掩護趕到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展開首波的兩棲登陸作戰,建立起灘頭堡。
當然,只有兩千多人兵力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只有15天的作戰能力,並沒有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來結束戰事,只能確保灘頭堡的安全。這時候就要動用另一項秘密武器,也就是「戰略預置艦」了,而其中的一個中隊離台灣也很近,就部署於近在咫尺的關島。當來自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在登陸台灣時,美國本土的海軍陸戰隊員也正在登機,會「空手」搭客機抵達關島,準備啟封長期停泊於海上的海軍陸戰隊「戰略預置艦」。
長程運送部隊,其實困難的不是人員,而是人員所使用的裝備與後勤輜重,一架運輸機可以搭載上百名的武裝士兵,卻運送不了幾輛的悍馬車與主力戰車。美軍在記取過去的幾次教訓後,發展了出一套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預先將裝備與補給裝載於大型運輸艦上,部署在可能發生衝突的地區附近。一旦需要出動海軍陸戰隊時,只需要空運「空手」的海軍陸戰隊員到達當地,登上這些大型運輸艦,將裝備啟封後,就能立刻投入作戰,速度快又有效率,甚至還可以節省寶貴的空軍運輸能量,直接租用民間的客機來載輸人員即可。這種平日載滿各種武器彈藥的大型運輸艦,就叫「戰略預置艦」。過去美國擁有數個戰略預置艦中隊,遍布全球,但隨著近年來情勢改變,目前縮編到只剩兩個,一個位於印度洋,另一個則位於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預置艦,平日就停泊在關島的附近海域,等著有狀況發生時,從美國本土搭飛機來的海軍陸戰隊員啟封裝備。
1.jpg
美軍戰略預置艦隊的編成組合與可以籌載的武器裝備與彈藥數量,能提供一個陸戰隊遠征旅約1萬5000人的部隊,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
一個戰略預置艦隊,共包括五艘的大型運輸艦,滿載各式各樣的重裝備,包含兩棲突擊車、主力戰車、火炮、武裝攻擊直升機與各種戰術支援車輛。另外還有一艘彈藥補給船,一艘機動登陸平台(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其武器裝備與彈藥補給,可支援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獨立進行30天的作戰任務。在戰略預置艦的幫助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可以在10至14天內,啟封裝備並趕到責任區的任何一個地點,並在已經建立灘頭堡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幫助下,快速上岸參與地面作戰。而且甚至不需要有碼頭,因為又被稱為「半潛船」的機動登陸平台,可以像海上浮動碼頭一樣,讓大型運輸艦卸下裝備,再由小型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直接送達灘頭。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旅擁有接近有1萬5000人,並擁有強大的空中支援火力。以關島距離台灣之近,美國的陸戰隊遠征旅,從啟封裝備,到登陸台灣,應該花不到兩個禮拜的時間。
2.jpg
機動登陸平台MLP正在替運輸艦卸下裝備,再以登陸艇或氣墊登陸艇接駁到岸上,不再需要深水碼頭,即可快速將作戰裝備運送到灘頭上,等於是一座浮動碼頭。
由於美國本土仍然擁有擔任戰備任務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這些戰備部隊在其他海軍水面艦隊的協助下,也會不斷趕到戰場,因此在作戰開始三十天後,其地面部隊的規模,理論上會擴充到一個完整的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超過三萬人。而海軍陸戰隊需要獨立作戰,並支撐三十天的目的,在於這是美國陸軍的重裝師從美國本土抵達戰場所需要的時間。雖然美國陸軍也一樣有戰略預置艦的設計,平日已將部分裝備與補給裝載在大型運輸艦上,美軍的運輸能力也獨步全球,但陸軍的重裝師擁有更多的人員與重型裝備,因此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讓部隊進入備戰狀態,並將陸軍的重裝師運送到戰區。這也就是說,如果在一個月內戰事仍未結束,那美國陸軍的重裝師也會開始陸續投入戰場。在一個月的時間裡,美國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部署最少一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與一個陸軍的重裝師,再加上最少兩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打擊群,而這樣的戰力已經遠遠勝過世界上多數的國家了。
因此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可以說是十分驚人的,但是這樣燒錢的速度,也是十分的恐怖。且先不談要維持航空母艦打擊群有多麼昂貴。光是要讓兩支兩棲戰備艦隊隨時待命,就代表要擁有數倍於這個數量的兩棲作戰艦艇,才能隨時維持兩支兩棲戰備艦隊可以隨時出動作戰。而完成戰備,並前進部署到沖繩的海軍陸戰隊遠征隊,也需要不斷輪調,其費用也是極為驚人。至於戰略預置艦中隊,除了本身租用大型運輸艦的費用外,也代表必需要多採購並封存一整套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的裝備與補給。以目前美軍擁有兩個海軍陸隊戰戰略預置艦隊來估算,就等於美國差不多要多採購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師的裝備與後勤補給,平日都不用,就閒置在海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還要再花錢檢修這些閒置的裝備,更新有保存期限的食物與耗材,確保所有的武器在戰時都可以立刻啟用。美軍之有錢程度真的不是一般國家可以想像的,才能用這種方式維持快速反應能力。
一般國家當然無法像美軍一樣做這樣的事,畢竟平日裝備說不定就不足了,怎麼可能再多買一套,裝載在船上,事先預置於可能發生戰事的地區,而且還不止是海軍陸戰隊有這種設計,包括陸軍、海軍、空軍在內,都有這種物資預置艦隊的措施,分布在全世界的美軍基地附近,隨時可以啟用。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美軍的戰略預置艦隊,真可以說是完美詮釋這句話的最好例子。一般的國家在發動跨海作戰之前,要先集結部隊,並讓部隊達到作戰狀態,再籌補後勤物資,最後一一將部隊與維持部隊作戰的後勤補給都一一裝上船,在確認已完全奪取了制空權與制海權後,才讓兩棲登陸艦隊出發,在軍艦與戰機護航下渡過茫茫大海,靠近灘頭,發動兩棲登陸作戰。這是一般國家的作法,因為一般國家不需要隨時準備進行攻勢作戰,沒有協防它國的義務,所以平日不需要花費這麼鉅額的軍事費用,維持如此巨大規模的快速反應能力。
所以美國與一般國家的作戰動員模式完全不同。一般國家需要很長時間來進行的準備工作,美軍已經事先做完了,並且在擁有全球空中打擊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與壓倒性的海空優勢下,可以迅速發動兩棲登陸作戰,投射兵力到任何地區。因此解放軍看起來離台灣很近,中國的軍事基地距離台灣只有一水之隔,但是中國的軍事動員能力與一般的國家一樣,甚至因為國土較廣闊,備多力分,所以集結部隊的效率還要更差一點,所以在計算「時間」這個因素以後,其實沒有多數台灣人想像的那麼快速。而美國本土看起來離台灣很遠,但多數台灣人並不知道美國為了維持前進部署與快速反應能力花了多少心血,再加上美國這個國家目前並沒有攻擊台灣的企圖,戰時是否會出兵救援台灣,也維持著模糊的態度,好讓美國擁有外交折衝空間,因此不會特別強調美軍在台灣附近的兵力部署情況。這也讓許多人台灣人誤以為,美軍若要救援或攻擊台灣,必需從本土出發,辛苦地越過遼闊的太平洋,才能趕到台灣附近海域。
美軍是否會救援台灣也許不是百分之百確定,但是很確定的是,如果有一天台灣成為了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就要面臨美國的軍事威脅,「美國攻擊台灣」這個戰事想定就會變成事實。那台灣面臨的可不是需要幾個月的準備,才能進攻台灣的解放軍,而是幾個小時內就能發動一連串攻勢,幾天內海軍陸戰隊登陸,一個月後陸軍重裝師就能抵達的超級強權。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建立了這個架構來確保自己在西太平洋的利益,而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與美國在實戰中所獲取得寶貴經驗,也讓美國的全球快速反應與部署能力遙遙領先。只是美國身為一個民主國家,不會以文攻武嚇的方式來恫嚇盟邦,但若因此以為美國對西太平洋的軍事衝突沒有準備,那就未免太過天真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屯駐大批的軍火,而台灣就位於這個軍火庫的旁邊,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戰略地圖。
★ ★ ★ ★
photo.jpg
九六年台海危機時,美國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打擊群到台灣海峽,其中一艘為尼米茲號
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政策是否已過時?
2019-03-13 方格子
王臻明 經營部落格「假圖天國」,專長為戰史、中國近代史、軍事、國際關係與地緣戰略,持續提供非主流、非熱門的軍武發展分析與國際政治情勢解讀,也常回顧重大歷史事件與戰史。
如果台海爆發戰事,美國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一直是台灣政治人物很愛操弄,同時民眾也很關心的敏感話題。而美國到底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之所以會變成如此曖昧模糊,倒也不是台灣內部的爭論與分裂所造成的,反而是美國有意為之,而這也是研究美、中、台關係所一定會學到的第一課,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故意不講清楚,萬一台灣受到中國攻擊,會不會派兵救援台灣,而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是有深思熟慮過的,原因可以分成幾個層面來談。
首先,美國因為「聯中制蘇」而承認中國,並與台灣斷絕正式外交關係,在法理上等於不承認台灣政府,理論上不再是台灣的盟友,但問題在於美國也不想放棄台灣這個重要戰略據點,更想利用台灣牽制中國,在「聯中制蘇」下又「聯台制中」,因此形成了既不承認台灣的政府,卻又繼續出售武器給台灣,支持台灣國防的奇特狀態。美國一方面說不會介入兩岸事務,不會擔任兩岸調人,卻又要求兩岸問題不得用武力解決,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在台灣過去長期無意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下,就形成了目前的僵局。
這樣的僵局其實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美國不止不希望看到中國攻擊台灣,也擔心台灣故意挑起戰事,這在卜睿哲的公開信中,已經講的很清楚了,美國過去非常提防蔣介石出兵反攻中國,而將美國捲入戰爭之中,也不贊同過去陳水扁所發動的防禦性公投。因此故意保持模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避免防衛台灣的承諾淪為一張空頭支票,讓台灣「肆無忌憚」地與中國爆發衝突,將美國捲入不必要的戰事之中。而這樣的戰略性模糊,在過去四十幾年間,對美國來說是個很成功的外交策略,不止幫助美國拉攏中國,打贏冷戰,也在很多時候成功打台灣牌來牽制中國,而更重要的是,這還阻止了台灣出現任何不利於美國的政治路線。
但是任何政策都有副作用,美國的戰略性模糊最大的問題,就是台灣社會一直以來都懷疑,在中國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堅持地支持台灣。而這也是過去台灣社會內部統派勢力的最有力論述,認為美國的安全保證並不可靠,在中國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之際,美國越來越不可能會像九六年台海危機時一樣,為了保護台灣而出兵,台灣萬萬不能冀望於美國,因此與中國維持良好的關係,是台灣很重要的自保之道。雖然這樣的論述在過去算是少數派,但是很明顯目前情勢已經有所改變。原因在於中國已經明白文攻武嚇的效果並不佳,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環境,用收買媒體與操控網路的方式,來瓦解台灣的民心,是比較方便而且已經證明有效的方式。
在這樣的媒體與網路攻勢下,中國不斷強調解放軍的軍事發展已經有能力嚇阻美國馳援台灣,意圖讓台灣社會失去對防衛自己的信心,而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則剛好成為了這種宣傳攻勢的操弄重點。在美國不正式講清楚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下,台灣社會的信心在中國無孔不入的宣傳攻擊下,正在一點一滴的流失。而台灣獨立運動團體在這樣的危機感之下,想要儘快尋求獨立,以反制中國,卻又因此違反了美國所劃下的紅線。其結果就是美國的這個戰略模糊政策,現在已經反過來成為了中國對台統戰的幫手,還限制了台灣自我防禦的機制。
近來中國發動「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攻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目的就是要打破美國不准中國攻打台灣,要求兩岸問題要和平解決,但台灣又長期不願意進行政治談判,結果形成兩岸僵局的這個架構。因為在這一個架構裡,台灣雖然無法立刻走向獨立,但仍保有不被中國統一的安全,只要台灣不躁進,美國其實是願意遵守其防衛承諾的。但是中國利用其媒體與網路攻擊,削弱台灣社會對美國承諾防衛台灣的信任感,想讓台灣社會在感覺到自身安全已受到威脅下,選擇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最後簽下所謂的「和平協議」,打破美國所建立的這個架構,使台灣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攻勢,美國與台灣卻都缺乏足夠的反制手段。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不可能走回頭路箝制新聞與言論自由,在台灣政黨輪替已成常態下,也很難保證親中政黨上台時,會不會立刻啟動與中國的政治協商,而打破美國為保護台灣而設下的防火牆。美國本身則長期奉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灣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多數的官員也早已經習慣這樣的戰略性模糊政策,雖然目前美中關係因貿易戰而陷入谷底,但短時間內要徹底改變也有其難度。因此海峽兩岸未來數年可能出現的問題,其實不是台灣獨立運動團體所推動的獨立公投,畢竟這有法令的限制,除非修法否則不可能出現,反而是統派團體與親中政黨想要進行的和平協議談判,已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危機。
一旦台灣在媒體與網路的操弄下,自己走向終局統一的陷阱,那將會嚴重損害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國家利益。美國才剛剛將中國與俄羅斯兩國,定位為未來的重要戰略競爭對手,若讓中國先馳得點,在台灣問題上取得上風,則美國可能要花費千倍萬倍的力氣,才有可能扭轉這個劣勢。在這樣的危機下,目前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性模糊策略雖然仍在某些層面上對美國有益,但就整體來看,則已經是個過時且被中國所利用的錯誤政策。美國其實需要重要思考一套新的政策,來避免最壞的情況快速在台灣海峽出現。
近來AIT利用台灣關係法四十周年紀念,展開一連串的活動,頗有向台灣社會重申美國承諾的意味,但無奈目前台灣的媒體已無法發揮正常的新聞報導功能,這從AIT理事主席的專訪影片都被下架,就可一葉之秋,因此效果恐怕很有限,在美國繼續維持戰略性模糊下,不易扭轉情勢。或許更進一步來說,美國過去以戰略性模糊來換取中國的合作,但當美國認為中國是敵手,未來的競爭無法避免時,再維持這樣的戰略性模糊無異是多此一舉。
而對台灣來說,台灣社會必需要理解,美國這種戰略模糊的出發點,與為什麼美國不願意給予台灣百分之百的防衛承諾。台灣應該要明白「美國不作兩岸調人,並要求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而台灣長期拒絕與中國進行政治談判」,其實就是一種維持現狀的架構,並以美國目前獨霸全球的強大軍力做擔保。因此不談判、不簽和平協議,就是台灣目前維持現狀的最好方法。一旦開啟政治談判,與中國簽署和平協議,從歷史的殷鑑來看,除了無法獲得任何的保障以外,還自己打破了和平的現狀,選擇走向統一了。
https://vocus.cc/sophist4ever/5be3e8cffd89780001d871b8
美國 航空母艦 目前 位置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面對日本的重大天災,國際社會發揮了同舟共濟的精神,現在已經有十幾個國家派出搜救隊伍,而美軍更是出動了七艘軍艦。今天下午還傳來一段插曲,就是美軍三架直升機、跟機上的17名軍人、因為飛過福島核電廠附近的空域、遭到接觸到少量的輻射粒子、返航時還連帶汙染了雷根號航空母艦,還好接觸量非常輕微,經過緊急處理,已經安全去除了放射性物質。
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雷根號戰鬥群,十三號從西太平洋抵達日本投入救災。不過第七艦隊發言人戴維斯證實,其中搭載17名海軍的三架直升機,因為飛越福島核電廠附近一片有放射物的雲霧而接觸到微量的輻射物質。
戴維斯表示,機上十七人所接觸到的輻射值大約相當於執行飛行任務一個月,所吸收的太陽與其他自然界輻射物,返航後輻射物也接觸到雷根號航空母艦上,但是量非常輕微,不具危險性。目前17人都已經接受消除放射性污染的程序,成功去除了身上所有的輻射粒子。
目前美軍已經派出七艘軍艦抵達日本,雷根號就停靠在距離福島核電廠東北方160公里外的海域,輻射感染事件後,七艘軍艦都已經改變停靠位置,避開福島核電廠的下風處以免再受汙染。
除了美軍大動員之外,國際間的協助也是源源不絕。俄羅斯派出75人搜救隊,法國民間的救難團體也帶著最先進的設備前往協尋生還者。
13號晚間,來自紐西蘭的搜救隊伍已經抵達了東京成田機場。紐西蘭第二大城基督城2月22號發生強震,造成166人死亡,當時日本也立刻派出救難隊前往。如今日本有難,國際間也展現出八方相助的共患難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