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怕死,為何我最怕
陳時中當上指揮官後,這兩天最窩囊,他最堅持的三個「中央、地方一致」一夕破功。首先是六都中的五位市長,有藍有綠,對「微解封」中的餐廳有條件開放內用,一致「反時中」。未幾,台南、台東、南投、彰化、花蓮跟進,等於本島通通「反時中」,中央政令無法下達,莫此為甚。
難道地方首長都是天生流行病學專家?他們擔心梅花座、間隔板實施後會帶來嚴重的疫情反彈?非也!我在5/25的臉書貼文《民粹指導官僚,官僚在意聲量》一文中指出:「中、高、南、基等市的確診案例都寥寥可數,但他們對三級警戒延長,禁止室內用餐…都搶著表態開第一槍…。」。現在,也是這些地方官首先拒絕遵行餐廳內用。何以故?他們只是被民意牽著鼻子走,在「三級延長,適度鬆綁」宣佈後的第一次民調,在所有「微解封」的項目中,人民反對高居第一名的即是餐廳內用,達55%,民之所不欲,我豈敢不放在心?
為何大家反對餐廳內用?當然是怕疫情反彈,簡言之,「怕死」也。螻蟻尚且偷生,世人無不怕死,但台灣人多怕一點點,生死立判,沒有模糊空間,這多一點點的怕死,經群眾心理學的放大,則後果不堪設想矣!
就三級解除的兩個要件而言:(1)不明感染源小於10例,(2)社區感染每週小於3起,陳時中如果語帶興奮,明確地宣佈三級警戒於7/12後不再延長,我敢保證全國沒有一個縣市長,沒有一家餐廳會「逆時中」!
但陳時中表達的內容卻是:疫情在達標邊緣,社區感染「大概」有3起,我們應該還要謹慎。語氣中充滿戒慎恐懼。台灣人「Got the message」,那多一點點的怕死就怕定了,立馬席捲全國,蔚為定音。
我於同一篇貼文,別忘了,是5/25,整整一個半月前,預言:「新確診案的走勢即將從三位數下墜,但不容易落到個位數,歸零則不可能。」,又說:「我不贊成延長三級警戒…無端斷喪許多人的經濟命脈實在沒有必要…。」。誠哉吾言!但奈何,奈何!
一週後,如果疫情和今天一樣,疫苗覆蓋率起碼接種一劑者達20%,請問大家願不願解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親密關係這一詞,對你來說很生疏嗎? 沒關係,我也一樣。 收到書的那一天 我以為我買了一本辭海 天阿,也太重太厚了吧 然後我隔兩個月才開始看。 看得過程中呢 我可以明顯感受到 這本書跟坊間的感情書籍大不相同 沒有太主觀的觀點 作者純粹用群眾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伴...
「群眾心理學」的推薦目錄: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沈富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Erebus / 巴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ptt 的評價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群眾心理學歷史、烏合之眾書、群眾心理現象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群眾心理學歷史、烏合之眾書、群眾心理現象在PTT/mobile01 ... 的評價
- 關於群眾心理學 在 部分謬論和怪奇的想法藉由群眾心理的影響力,毫無預警地置入 ... 的評價
群眾心理學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抽獎贈書活動】《#失控的群體思維》x2本
🙋你聽過這個說法嗎?「你身邊最親近的五個人,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的獨立,而是受到周遭群眾影響的產物。從這本書中你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power-of-others/
.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
《失控的群體思維》的作者是心理學及人類行為學家麥可.龐德(Michael Bond),他認為人類社會的「群性」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行為和思想,使用得當可以帶來凝聚和團結的好處,但若不稍加注意反而會引起激烈的衝突和極端的偏激。
我認為在個現象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更顯得有趣,兩派陣營之間的衝突和對立,也延伸到台灣社會繼續發酵。兩派彼此攻訐,政論節目也推波助瀾,替對方貼上琅琅上口的標籤,支持川普的人就是「跟魔鬼交易」、支持拜登的人就是「中共同路人」。針對事實的艱難討論,往往不敵同溫層裡的互相取暖。
「群體會影響個體」這個概念雖然不是新鮮事,但是跟我們每日的生活之間,有什麼具體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這些理論之中學到什麼?我們常聽到的「同儕壓力」和「同溫層效應」是怎麼形成的?身為團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群眾之中保持清醒?如何在獨處時找回理智?
我希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認識群體如何影響了個體?而身為個體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
.
【這本書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作者提到群體的力量,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團結,帶給人類個體一種安定、愉悅和滿足的感覺。但是反過來說,當人們往同溫層不斷靠攏,也可能發展出激進的思想,引法許多爭端和衝突。人類的「群性」有其演化的必要性,彼此之間的互助合作和戰爭撻伐,形塑了當今的社會。
尤其,在這個社群媒體當道、容易令人分心的數位時代,虛擬世界推陳出新的資訊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和思考,而且影響的程度只會越來越大。什麼時候該順應群眾?什麼時候又該當個獨行俠?如何號召群眾集思廣益?如何面對孤獨與疏離?這本書試著指引一些方向。
.
1.為什麼容易被別人影響?
.
研究指出,人類有一種「社會模仿」的特性,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起另一個人的動作;另一方面,人類也會讓自己接受對方的「情緒傳染」,以便建立更親近的人際關係。所以你花最多時間相處的人們,平均起來就是你的樣貌,這也是在一起相處很久的伴侶會有「夫妻臉」的原因。
類似的現象也讓我聯想到股票市場的漲跌,最近因為疫情和美國總統大選的關係,市場上不斷出現劇烈的波動,社群媒體上更充斥著大量的市場情緒。但如同價值投資之父班傑明.葛拉漢所說:「短期而言,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長期而言,市場是一台體重計。」與其著急做出買賣決定,不如靜下心來思考,你是被別人的情緒牽著走?還是那些公司本質上發生了什麼改變,才影響你的決定?
.
2.為什麼要懂群眾心理學?
.
歷史上一些最擅長操控人心的極權領袖,例如列寧、史達林、希特勒,是最熟悉「群眾心理學」的人。他們利用三種工具來鼓動群眾:認同肯定、反覆宣傳、傳染擴散。也就是說,把一件事情簡化並且清楚描述,不斷地反覆宣傳讓消息不脛而走。再加上充滿魅力、令人崇仰的個人特質,輕易就能收服人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要試著瞭解群眾心理學背後的科學,避免自己變成極權領袖口中所謂「奴性深重的羊群」。至於,我們該如何辨識政治人物談話的弦外之音?我推薦另外一本探討群體知識的書《知識的假象》,在這本書中給出了兩個具體的指引:
可以這麼做:專注於議題和政策本身,他們究竟支持什麼政策,該政策造成那些直接的影響,影響會帶來哪些餘波。
不要這麼做:總說既有觀點的理由,引述看法相同的人士,說明政策反應的個人價值,以及前兩天剛從新聞獲得的資訊。
.
3.惡的平庸?平民也能變英雄?
.
書中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就是作者對於恐怖主義和英雄主義的解析。以往的我會認為,自殺炸彈的恐怖分子一定是精神狀態或心靈思想極端邪惡;挺身而出的英雄一定具備非凡的高尚情操。然而,作者以「群性」的角度去解讀,發現「英雄就與惡人無異,往往都相當平凡。」
首先,他發現促使恐怖分子走上絕路的主要推手,是來自社會的驅動力。例如巴勒斯坦的社會,營造出一種自殺炸彈客犧牲小我、完成國家大我的氛圍,街道上張貼炸彈客的照片彰顯榮耀,整個社群也會共同讓炸彈客的遺族獲得更好的照顧。在群體的影響下,炸彈客可以是任何一個剛好挺身而出的平凡人。
反過來看,作者爬梳歷年來接受過勳章表揚的戰爭英雄,以及在社會事件挺身而出的草根英雄,發現他們也是平凡無比的一群人。若真的要說英雄之間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對於別人的關懷更多一些,也比較無私,在剛好的時機選擇幫助別人、挺身而出。反而是大眾對他們的過度期待,常常忘了他們也是有缺點的凡人,有時反而帶來適得其反的效果。
因此,作者才會說:「自殺恐怖主義和戰爭英雄主義,是一體兩面。」一旦瞭解人類有多麼容易受社會力量的影響,我們才會將目光放到社會體制和文化的改善,而不單純妖魔化個人故事、或對英雄產生盲目崇拜。
.
4.為什麼太過團結反而有害?
.
「團體迷思」是這本書探討的重點之一,作者說所謂的「團結」有時候是一把雙面刃:「因為團結會帶來愉快的感受,強化個人自尊,感覺充滿力量,使得眾人產生強烈動機,不惜犧牲一切也要維護群體向心力。但是,大家往往更不願發表可能危害群共識的意見或分享相關資訊,因為團體內任何人只要提出反對意見都會被排擠。」
甚至,當我們面臨恐懼的時候,過度的團結就會演變成「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當我們越感到恐懼,越會緊密地依附自己的小團體,並且藐視敵對者。」此時,若媒體也跟著提油救火,用羶腥色的影像報導刺激流量和銷量,會更進一步加深社會分化,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難題。
.
5.孤單和獨處的差異?
.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孤獨」的解析。同樣都是「一個人」孤獨相處的情境,卻能分成兩種心境:「孤單」是一種自認為孤立無援的感受;「獨處」則是一種心懷社群連結的美好時光。前者表達的是孤獨的痛苦,後者彰顯的則是榮耀。作者認為,人類對於社群連結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
許多研究指出,如果一個人失去了行動控制權、遭到監禁、斷絕外界聯繫,讓他覺得再也沒人關心他、也沒有人值得他關心,很快地,精神狀態跟心智能力會大幅受損。反而,在極地求生的氣象觀測員、或在荒島待援的人們,無論遭逢幾個月的與世隔離,最終獲救時的心神狀態都屬正常,因為他們感覺精神上仍與隊友相繫、總有一天能見到家人,這種無形的社群連結幫他們維持了心智的穩定與健康。
這讓我回想起科幻電影《星際效應》中,科學家艾米莉亞在登陸第一顆星球失敗後說的話:「愛,是唯一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的事物。」主角庫珀最後獨自進入立方體空間,雖然獨自漂流而且看似毫無生存機率,卻堅持向女兒傳遞訊號(無論她是否接收的到)。這種無形的連結讓他心繫仍在地球上的女兒,也成為拯救全人類的命運的關鍵。
如同作者所說的:「孤單是通往內心深沉的痛楚,形成抑鬱苦悶的情形;獨處則是朝向外部的覺知,通往更大的自我意識。」當我們與他人脫節、斷絕外界的聯繫,我們通常會變得相當耗弱;但換個角度評估,更樂觀的看法也同樣成立:即使是孤身一人,還是有可能建立連結,在自我之外找到慰藉。
.
當一個人面臨困境時,決定他能否堅持到最後一刻或委靡不振的關鍵,很大程度取決於他所抱持的信念。
.
【後記:面對資訊洪流的心得和做法】
.
在讀《失控的群體思維》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同步讀了《專業之死》這本妙趣橫生的書,裡面談到「普通人民對於專家的排斥」,在網際網路的推波助瀾之下,已經演變成了一種全民運動。兩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不難發現群體思維的影響,總是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除了周遭的朋友、同事和家人之外,現代人受群體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每天接觸的媒體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當「新聞、娛樂、社群」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許多媒體提供的資訊不再是「實事求是」,而是盡可能「吸引注意」和「寓教於樂」(其中樂的成分只會越來越多),篩選資訊的方式便顯得格外重要。
這篇文章開頭的那一段話,我想可以改寫成這樣:「你最常接觸的五家新聞媒體,平均起來就是你自己。」這些資訊來源,進一步形塑了我們的思想、影響了我們的心情。而這些年來,我越來越覺得新聞媒體讓我的心情很不平靜。
除了偶爾閱讀《華爾街日報》和《報導者》這兩家媒體之外,我也漸漸地「少接觸新聞、多讀書籍」。因為,我發現了透過書籍採取主動性、結構性的理解方式,可以用相對平穩的心境學習到更紮實的知識。
或許逃避新聞只是我的暫時解藥,我仍然好奇是否有「優質的閱讀新聞方式」是我還不知道的。如果你有任何推薦的資訊或文章,也歡迎留言告訴我,說不定也能幫到跟我有一樣疑惑的朋友們。願我們在失控的資訊洪流裡仍保有一絲理智。
.
【抽獎辦法】感謝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1、抽出「2本」《失控的群體思維》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想讀這本書的原因?例如:「我想知道孤獨的人如何保有社群的連結?」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11/17(二)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2名正取,2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11/18(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群眾心理學 在 Erebus / 巴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些關於這個影片的延伸說明】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yBR__oe-yvQ
跟你認識的巴士有點出入?嗯,我也這麼覺得。巴士不像是一個會去站在那種太陽光底下的人。
好,正經的來講,
這次跟 太報 Tai Sounds 合作的這個企劃呢,起碼整個過程滿愉快的,不像之前的一些新聞採訪或是電視節目,其實讓人回想起來就只想嘆氣。主持人 Sophy 若妘 其實整個練習過程操作起來,我真的覺得掌握算滿快、滿紮實的,也可惜最終的影片我不確定有很給人這樣的感覺。
任何的節目畢竟有他們需要拿捏的長度考量,很多的內容必須被精簡化,難免有些比較細節的東西就不會有足夠的篇幅去完整呈現。(不然這整個影片會好幾倍長)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自己在做教學的影片,從來沒在鳥什麼一般觀眾能focus多久啦、廣告效益來說怎樣啦、理想來說抓多少的片長啦、或是什麼百萬訂閱的YouTuber在這方面有什麼建議。
我在做的是教學,不是在做節目。對我來說,觀念說明的完整非常重要。想看就看,不想看沒人在求你看。
節目終究不一樣。我沒有要怪罪誰,這是我們溝通過,也確實感覺他們有心做好的東西了。
這也就來到有些我或許需要進一步說明的部分了。
-
首先,節目嘛,他們會想安排一些節目效果的橋段,這很可以理解。
所以,請你也理解,不要帶什麼西瓜上山去找我。你不可能找到的。我討厭曬太陽,沒特別好的理由不會去爬山,然後也沒特別喜歡西瓜。
-
我想找一個「不象徵任何流派或拳法框架」,但是貌似又有一點武術感覺的外觀,所以選了這樣的裝扮。
有些人可能有注意到,其實是我穿去馬可多劍聚的西斯背心。(這週7/18號有劍聚在花博喔)
-
很遺憾的,在這個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有西瓜受到傷害。
我堅持要放進那個「我認為妳也做得到」那句,因為那是事實。
聽我說,用手劈西瓜就跟流氓打架一樣,只需要一點勇氣,不需要技術。
我從不宣稱劈西瓜象徵任何的程度或技能。
然後,有,我們有吃了那大半個西瓜,並且把現場做清潔。
-
嚴格來講,我不確定我能說我「擅長」哪種武術。
長拳和洪拳我接觸最多,但我也不敢就拿來說我真的「擅長」。
我尤其不敢說我「擅長」巴西柔術。這套系統我到近年內才比較有實際接觸。
我覺得它是一套很棒的東西,甚至覺得其中有些層面重要到所有想接觸武術的人都應該要加減練習。我也確實自從接觸以來,就開始將很多其中的基本功加入我自己的例行訓練裡面。
有些人被我勒過摔過,給我不錯的評價,我很感激。但,我真的不能說我「擅長」。
-
我回答「對那個影片什麼看法」的部分分了三大塊來講,有點在影片中被剪成了融在一起的幾句話。
我把我比較完整的說明放在這裡:
1. 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大家無法理解武術圈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因為大家找錯地方。這個問題不在於武術,在於群眾心理學。
2. 「擴大解讀」的問題。很多人在傳武環境裡面永遠只練一種接一種的「小遊戲」。
一下我們這樣推那樣拉,一下你打我擋然後循環,一下打木樁打得乒乓碰的。
這些東西有它各別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它們終究「不是實戰」。
你不能練幾十種「不是實戰」的東西然後將它擴大解讀為「我有練實戰」。
你這樣的狀態去實戰,尤其是對上比你有實戰經驗的對手,那你就會認識到你沒有練過實戰的事實。
3. 市場的供需效應。滿腦子想著找捷徑一步登天的消費者,四處尋找符合他對武術的各種扭曲想像的神功。久而久之,就會有人出來用一套什麼來收割這些人(的錢)。
我們自以為活在科技發達,知識普及的時代,但是一般人對武術這個領域的實際認知還是有很嚴重的不足,不足到夠讓他們繼續相信「神功」的存在、相信「特定招式」的效果等等...
-
被推時退中下盤的動作,我們沒有時間多講什麼步法。卸力的延伸練習也沒有被剪進去,所以... 就看個大概概念吧。
-
應對被掐,有千百種處理的方式,我舉了最糟的例子 (拜佛 + 太陽萬歲) 希望大家避免,也舉了一個可行的例子,但請不要把我說的就當作是「標準答案」。
武術應用上往往只有「可行」和「不可行」。幾乎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
解抓的這個「搭房子」的做法其實手的最前端要怎麼樣都無所謂,重點在「靠身體帶起來」。肘貼身其實只是一個「新手好上手」的技巧而以。
身體中軸帶動 > 對方抓握結構崩壞 > 將自己的攻防三角往對方推
基本上這樣幾乎所有的抓握方式都會開。
很多來上我課的都有被我帶著練過這個東西,其實真得很簡單,但是影片上的篇幅有點不夠把重點都強調到。
-
頭部保護的擋法,額外強調手掌要包到後腦是怕在距離混亂的情境下被勾到。
-
最後面也是講了滿多,但剩的不多,所以補充一下...
這些東西的實做練習,很大的一個目的是要一定程度的去培養「心理素質」,去減少實際應對力量的時候,沒有相關經驗的人容易陷入的種種恐慌反應。
這些東西不管你看起來再簡單,都是需要花上許多實際的練習來找到感覺的。
真給你看一遍就會,那人家練多久才掌握到的都白癡?我們練武多少年都還在練下去的難道吃飽太閒?
你試一次就做不到就等於我教廢招?
真的沒那麼好、那麼爽、那麼舒服的給你突然就變厲害的方式。
-
最後,不管你感覺我多厲害,或是多受惠於我所做的,都請叫我「巴士」就好。或者,你可以請Google教你念「Erebus」。
但就是不要給我套上一堆尊稱,你會讓我尷尬到無法跟你講話。
希望你終究有被這個影片娛樂到。有什麼問題或建議就放在這邊的留言吧。
(啊,現在FB的排程發文好麻煩... 半夜就半夜!我發![按] )
群眾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哪裡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
親密關係這一詞,對你來說很生疏嗎?
沒關係,我也一樣。
收到書的那一天
我以為我買了一本辭海
天阿,也太重太厚了吧
然後我隔兩個月才開始看。
看得過程中呢
我可以明顯感受到
這本書跟坊間的感情書籍大不相同
沒有太主觀的觀點
作者純粹用群眾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伴侶關係
當中寫到的心理學研究
也著實讓我震驚
哎啊~可不可以不要這麼一針見血
例如作者經然花了一整頁談論單戀的問題。
希望今天這本書的分享
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親密關係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群眾心理學 在 群眾心理學歷史、烏合之眾書、群眾心理現象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在群眾心理學歷史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 ... ... <看更多>
群眾心理學 在 群眾心理學歷史、烏合之眾書、群眾心理現象在PTT/mobile01 ... 的推薦與評價
在群眾心理學歷史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ellen0803也提到足部核心啟動大作戰-足部核心訓練課程(加場) 課程時間:2020年7月5日星期日,上午9:00 ... ... <看更多>
群眾心理學 在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ptt 的推薦與評價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ptt. 1英文單字除了先前推薦的研究所必考1000字我們讀書會還整理了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Gustave Le BonLe Bon的經典巨作對群眾. 社會心理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