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讀|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出版社閱讀邀約書籍
—
人類經過好幾世紀的演變至今,來到我們稱之為的「文明社會」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發展,一切有變得更好嗎?老實說,我對於人類的歷史並沒有特別了解,只不過,在都市成長的我,也習慣了小族群且較偏獨立的生活,儘管如此,我相信人性本善,但是有些時候卻又對此抱持懷疑,尤其是透過媒體或是社群網站的角度去讀取事件時。
《人慈》一書的書腰上印著《人類大歷史》作者的推薦───
「本書刷新了我對人性的長久信念。」
另外,出版上還放上一段比較小的文字,也特別有意思───
「97%的人認為,人性自私又貪婪,
但當危機來襲,我們展現的是人類最好的本質。」
不得不說,在閱讀的期間會不自覺得一直在心中大喊:「我的天啊!真的假的!羅格根本就是偵探!」而時報編輯也覺得某些章節很像推理小說(笑)。
羅格推翻很多到現在都還會被人們提起的研究、報導甚至是故事,例如:《蒼蠅王》、《史丹佛監獄實驗》、《米爾格倫實驗》等這類探索人性相關的議題,實在是有夠精彩。
上面我提到自己會因為媒體報導而產生對人性的懷疑,羅格在第一章就說了關於「新聞」的影響,他用以下這段話來描述新聞,我超級喜歡 ───
「想像一下有一種新藥上市了。它超級容易成癮,沒多久人人都上癮了。科學家進行調查,並很快做出結論,認為這種藥造成人『錯誤認知、焦慮、較低落情緒、習得無助感、輕蔑敵視他人,(以及)減敏作用』。
我們會使用這種藥嗎?我們會容許孩子嘗試這種藥嗎?我們的政府會讓它合法化嗎?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全都是:會。因為我這裡說的,已經是我們這時代最大的一種癮頭。這是我們每天都會用的藥,獲得高額贊助且大規模分發給我們的孩子。
那種藥,就是新聞。」
後面接著補充:「許多研究發現,新聞會危害心理健康。」
當然,這邊指的並不是所有的報導,而是那些偏向標題誇大甚至是與事實不符的內容等,我想大家肯定很熟悉,我們每天都會看到許多為了賺流量的標題,這也難怪羅格會說:「在這個數位時代,餵給我們的新聞只會越來越極端。」並且也分享瑞士小說家Rolf Dobelli的金句來警惕人們───
「新聞之於心靈,就像糖分之於身體。」
在《人慈》裡面不單只有提出新聞對我們看待人性的影響,也談到教育,以及更久遠的人類歷史演化,內容真的非常豐富,非常精采,閱讀完之後我對於人性也有別於以往的看法了。
另外,想要特別推薦收入在書末的十條守則,這些Tips好讓讀者們能夠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人性」,它們分別是:有疑慮時,假設最好的情況/思考雙贏的局面/多問問題/緩和你的同理心,訓練你的同情心/試著了解他人,就算不知道他為何有那種想法/愛你的自己人一如別人愛他們的自己人/避開新聞/不要揍納粹分子/出櫃:做善事不必羞愧/要切乎實際。
我深信人性絕對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惡,只要你開始相信善的存在,它就會擴散!
好推薦大家閱讀這本書,雖然它很厚,但值得。
—
作 者|羅格.布雷格曼( Rutger Bregman )
譯 者|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愛讀者
-
#駐點樂讀人專欄 ─── 陳子楹
更多閱讀互動都在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lovelove_reading/
「習得無助意思」的推薦目錄:
習得無助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無法跳高的袋鼠】
#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前幾天拜訪宜蘭的一間牧場
意外的發現,裡面竟然有袋鼠!
連在動物園都不曾看過的袋鼠這裡竟然看的到
孩子們自然很興奮地搶著餵食
「他會跳很高嗎?」唯可問
「袋鼠應該會跳很高吧」我不確定的回答
「他可以跳像牆那麼高喔!」
一旁的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一道牆熱心地回應
那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
「哇! 可以跳這麼高呀!」我驚呼
「對呀! 不過他們現在不會跳這麼高了」
「為什麼?」
「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飼養空間的天花板比較低,他們跳起來時就會撞到天花板,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跳了」
我聽完之後理解了
同時也覺得心情好複雜
還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也都跟袋鼠一樣
被無形的天花板侷限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可以做得到,但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過往的經驗彷彿無形的天花板
就算活在沒有天花板的天空底下
內心的恐懼也讓我們不敢嘗試再往上跳
這讓我想起一個殘忍的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五十年前塞利格曼(M. Seligman)和梅爾(S. Maier)做了一個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他們讓兩組狗兒不定時接受完全相同的電擊,但第一組狗有控制權,被電擊時只要壓一個板子就可以逃避電擊;第二組狗則完全被決定,不管牠們做什麼,都與是否被電擊無關。
實驗第二天,兩組狗都接受另一個逃避電擊的實驗,籠子中間有道隔板,狗被電擊時,只要跳過隔板就可以逃避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一被電,就會趕緊跳到隔板以逃避電擊。但第二組狗,就是昨天「被決定」的狗兒,放棄了努力,躺下來被動的接受電擊。牠們哀哭,大小便失禁,但就是不再嘗試跳過隔板。結論是:第二組的狗學會一種「做什麼都沒用」的想法,牠們「習得無助」了。
(以上內容取自曾世杰院長)
在正向教養中孩子負向行為中的最後一項
就是無能放棄
當孩子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法滿足內在深層的渴望時
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同時也產生無助與絕望
「沒有用的,放棄吧! 我做不好,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價值,我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對我抱以任何期待與希望,一切都只是徒勞,因為我做不到。」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的退縮、消極與逃避
對於成人的任何作為都毫無回應也毫無改進
進而也讓成人感到挫敗、無助與無能無力
要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就是過度的幫助與保護
如同被眷養的袋鼠
失去天生就有的跳躍能力與自信
只能活在人類所期待,那小小的園區當中
#實驗過後三十年發現名為希望的迴路
2016年7月,兩位心理學家共同發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
通過腦神經研究,實驗顯示當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被決定」的狗兒並非「學會了」無助;而是,因為前一晚不斷受到電擊,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壓力,出現哺乳動物的自然反應—就是抑制了反應(inhibit control)。
原來,腦部的原廠設定是認為,凡是我們感到壓力的東西,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自然反應是「沒反應」。
而有控制權的狗兒,因為在前一晚練習了用壓板子來控制情況,牠們學會了「控制」,因此超越「沒反應」,而做出正常的躲避。
塞利格曼和梅爾稱之為「希望的迴路(hope circuit)」,通過日常的「控制訓練」,建立抗壓性(resillience)。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事做起,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感到有掌控權。
(以上內容取自女人迷womany)
這也和正向教養在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採取的相應作法不謀而合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能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並停止所有負面的評論與責備
陪伴孩子從小事情開始練習
一步一步透過簡單任務的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孩子有顯現積極與努力的部分
那怕再微小,也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慢慢找回可控感
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且值得被愛
✏️本日金句: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願我們與孩子
都能重拾在天空下跳躍的勇氣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
補充: 感謝 糖果家好好睡 的提醒
關於袋鼠因為天花板擋住而「受限」
以及狗兒遭受電擊而「受創」的差異
(話說習得無助這個實驗網路上找到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傳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受創相較於受限所產生的壓力多的更多
不過在我看來兩個最終都會導致受創的結果
差別在於主動跟被動,以及形成壓力的速度
這篇主要想傳遞的意思是
無助會成為一種慣性反應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因著鼓勵與小成功而來的勇氣
一步一步的調整淺意識中的信念
不管孩子亦或成人都是,與你們分享
(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個無助的成人,所以特別有感)
習得無助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是否具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心理諮商室接待了一位因為人際關係問題飽受困擾的來訪者。原來,這位來訪者和他同寢室的一位室友特別合不來。
合不來的主要原因是,當那位室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的這位來訪者總是會盡力幫助;但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對方卻總是擺出一臉嫌棄的表情。
「老師,當我解出一道物理難題,他問我方法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的解題思路。但是當他解出難題的時候,我問他方法,他卻會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你?』」
「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一想到這些事情,我就氣得渾身發抖。」我的來訪者越說越生氣。
「看起來你的室友好像打破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互惠法則。因為你在不停地為他付出,而他卻沒有採取同樣的方式回報你。既然這樣,當他再向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敢拒絕他呢?」我反問來訪者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拒絕別人的話,總是很難說出口,我不想得罪人。」來訪者低下了頭,輕聲地說道。
除此之外,我還觀察到一點。這位來訪者找我做心理諮商的時候,表現得過於客氣和禮貌。他經常會說:「老師,抱歉耽誤您這麼長時間。」「老師,抱歉出了這麼多難題給您。」「老師,希望我的問題不要影響你的情緒。」
過度的客氣和禮貌,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後來我就問這位來訪者說:「你是不是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
「當然,老師,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希望室友能夠按照我對他的那種方式—友好地對待我,難道這個想法有錯嗎?」學生急切反問道。
我回答學生說:「這個想法看起來沒錯。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很容易成為一個人精神痛苦的來源。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到與人為善,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強求自己被每一個人喜歡。」
「因為努力做到與人為善,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然而別人是否會喜歡你,則是你不能控制的。而過度執著於掌控別人對你的想法—希望某個人一定要按照你對他的方式友好地對待你,就很容易讓你產生挫敗感。」我繼續向學生解釋道。
聽完我的話,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曾經讀過一本有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抓人眼球—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你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的時候,你就會努力去迎合每一個人。在迎合別人的同時,你還會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期待—例如,希望別人能夠喜歡你。一旦別人沒有喜歡你,或者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式對待你,你就很容易在心理上遭受折磨,反覆思考如何才能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心情鬱鬱。
而當你敢於承認並且願意接納「無論你做了什麼,有些人就是會不喜歡你、看你不爽甚至還會討厭你」這個事實的時候,尤其是當你不再強求對方一定要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會活得很灑脫,進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我的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曾經問我:「你知道為什麼爛好人特別容易生病嗎?」
他的回答是:因為爛好人最怕得罪人,害怕被別人討厭,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會顯得很敏感。這樣一來,他們在精神上始終得不到放鬆,有憤怒的情緒也不敢表達。由於心理上始終處於壓力之下,身體也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特別害怕被討厭的人。在向學生上幸福課的時候,最讓我難受的事情就是,有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說話、玩手機或者打瞌睡。這讓我感覺他們討厭上幸福課。
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非常認真聽課,對課程的評價也很高,但始終有少數學生,無論我多麼賣力地講課,他們就是無動於衷。開始的時候,我感覺很洩氣,從而影響整個人上課的狀態。
這讓我隱隱約約地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感:「我如此賣力地上課,為什麼卻得不到你們的認可?」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做一個惡夢:我一個人在那裡不停地賣力講課,但是學生卻一個接一個從教室裡走了。在夢中的我,感覺非常無助和絕望。
後來,我透過不斷自我反省,認知到,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我也缺少能夠承受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即使是在課堂之外,處理其他人際關係的時候,我也很容易感覺心累,患得患失,活得一點都不灑脫。
有時候,我在網路上發表新的文章之後,會害怕去看評論。因為我特別擔心看到負面評價,擔心自己寫的文字被別人討厭。
後來我慢慢發現,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寫出多麼棒的文章,被討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過來說,如果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沒有任何人提出負面看法,那就只能說明這篇文章還不夠紅。
就像我之前出新書,剛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的時候,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我知道,那都是我的朋友或學生寫的評價。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這說明書的銷量還很一般,只賣給了很少一部分人。有趣的是,當我在網路上看到第一則負評之後,沒多久,我的新書就開始加印了。
也就是說,活在這個世界上,被人討厭幾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別人討厭過,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活得太封閉,或者是生活圈子太小,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別人討厭。
請不要誤會,我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去做讓人討厭的人。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不要心懷「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幻想,因為這種過分的執著,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那麼,如何才能鼓起「被人討厭的勇氣」呢?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課題分離」。
什麼叫作「課題分離」呢?有一則諺語是這樣講的:你可以將馬牽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強迫馬一定要喝水。
在這則諺語當中,將馬牽到水旁,是你的課題。而馬是否要飲水,則是馬的課題。而「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只能保證完成自己的課題—把馬牽到水旁。而馬是否願意飲水—那是馬的課題,我們不應該去干涉,要求馬一定要飲水。
回到開頭的那個案例當中,我的來訪者對他的室友有著深深的怨念:「為什麼我對室友這麼好,室友卻這麼討厭我?」
我應該告訴來訪者的是:「你非常友善地對待室友,這說明你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課題。而對方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那不是你的課題,而是對方的課題。很明顯,對方沒有很好地完成他自己的課題,這不是你的錯誤。所以,請不要用對方的粗俗無禮,來懲罰可憐的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和我住同一棟樓的一個鄰居,雖然接觸不多,但是他以前見到我都很熱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了。我仔細回想了和對方交往的所有細節,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開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受影響,也曾嘗試和對方好好聊聊,但是對方的臉上一直都是厭煩的神情,不想和我好好聊下去。這件事情,一度讓我鬱悶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忽然想到了「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既然在整個事件當中,我什麼都沒有做錯,那我何必要為這件事情悶悶不樂,拿別人的情緒來懲罰自己?沒有處理好情緒的是對方,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而我能做的,就是確保把自己的課題完成好。
想到這裡,我的心情舒暢了很多。自從我理解了「課題分離」這個理念之後,我覺得自己身上增加了很多「不害怕被人討厭」的勇氣。
.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_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作者:宋曉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其實過度付出,或者努力迎合他人,很難不在心中產生對他人的期待。而期待容易造成失落,持續性的失落則讓人沮喪。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失落或沮喪,我們自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覺察,儘管可能依然失落,但不至於沮喪,也可能對自己多些疼惜。
最近聽到一些朋友一直在家,壓力很大。課題分離,一直是我拿來減壓的概念—把對方要承受的功課,還給他。
岸見一郎先生的說法,版面上介紹很多次了。在目前危難的時機點,再拿出來複習,降低對他人的期待,能活下來都不容易。
祝願您,別拿對方的莽撞無理,來處罰辛苦的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習得無助意思 在 習得無助感解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解決、自我評價(張再明,2014)。 歸因,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對於事. 件結果的解釋。 指一個人 ...Learned Helplessness - 習得的 ... ... <看更多>
習得無助意思 在 習得無助感解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解決、自我評價(張再明,2014)。 歸因,簡單來說就是個人對於事. 件結果的解釋。 指一個人 ...Learned Helplessness - 習得的 ... ... <看更多>
習得無助意思 在 [考題] 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 精華區study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學習原理中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何者不包括?
a.動機性因素b.情緒性因素c.認知性因素d.發展性因素....b
為什麼是b啊??這內容在書上找得到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5.252.25
> -------------------------------------------------------------------------- <
作者: begy (begyN ) 站內: studyteacher
標題: Re: [考題] 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
時間: Sun Jun 26 13:42:07 2005
※ 引述《moonriver (nothing)》之銘言:
: 學習原理中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何者不包括?
: a.動機性因素b.情緒性因素c.認知性因素d.發展性因素....b
: 為什麼是b啊??這內容在書上找得到嗎??
這一題是不是應該是D呢?
Seligman將習得性無助感界定為:「當個人在主觀上,預期自己的反應與結果毫無
關聯,會產生動機、認知、情緒等方面的缺陷。在動機方面,個人的行為顯得非常被動
,不會主動採取達成目標的行為,即使偶做反應,亦非常短暫;在認知方面,個體不相
信自己有能力去學習,自認無能,故對未來不抱任何成功的期望;在情緒方面,則表現
焦慮的身心反應,神情沮喪,自尊心低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166.93
> -------------------------------------------------------------------------- <
作者: joyceli (下禮拜要回屏東囉~~) 站內: studyteacher
標題: Re: [考題] 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
時間: Sun Jun 26 13:50:38 2005
※ 引述《moonriver (nothing)》之銘言:
: 學習原理中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何者不包括?
: a.動機性因素b.情緒性因素c.認知性因素d.發展性因素....b
: 為什麼是b啊??這內容在書上找得到嗎??
答案正確嗎?我在書上看到的是"不包括d"
早期的心理學家,一般採操作制約學習的看法,
而現代心理學家則認為,此種絕望心境的形成中,
包括認知性.動機性.情緒性的三種因素.
(欸...我忘了是哪一本書...不好意思喔)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203.42.186
> -------------------------------------------------------------------------- <
作者: delpine (mushroom) 看板: studyteacher
標題: [考題]昔得無助感
時間: Wed Jul 6 21:53:47 2005
學習原理中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何者不包括?
1.動機性因素 2.情緒性因素
3.認知性因素 4.發展性因素
答案是2
為什麼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90.143
> -------------------------------------------------------------------------- <
作者: yht1974 (just yht) 看板: studyteacher
標題: Re: [考題]昔得無助感
時間: Thu Jul 7 09:36:27 2005
※ 引述《delpine (mushroom)》之銘言:
: 學習原理中習得無助感的絕望心境,何者不包括?
: 1.動機性因素 2.情緒性因素
: 3.認知性因素 4.發展性因素
: 答案是2
: 為什麼呢?
按原文字面的意思
learned helplessness
既然這種無助感是被學習而來的
應該是與情感層面的因素較無關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1.208.3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