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回顧過去、設定新年新希望的時候,但你是否老把一樣的「新年目標」移到明年呢?例如要每周運動、想看 50 本書……?
看過 #新書快讀 整理的《子彈思考整理術》,或許會讓明年的你變得不一樣!
▶ 看影音說書、下載簡報馬上學 >> http://bit.ly/2WSALU0
▌#為什麼我們無法完成目標?
我們太過習慣接受被指派的任務,或硬是幫自己塞了太多任務,卻很少思考這些事情的必要性。你應該也有過類似經驗:一件待辦事項不斷被推延到明天、後天、下周.....最後仍停留在便條紙上。
▌#讓明年的你,#感謝現在的自己!
我們需要一套思考整理系統協助專注、釋放壓力。利用子彈思考整理術,你將更能釐清思緒、化想法為行動,專注最重要的事。子彈筆記和一般的筆記差在哪?該怎麼開始?讓我們帶你實作教學!
#經理人新書快讀|每本書用 3 支影音、1 份精美簡報檔與千字精華,帶你拆解核心概念,一起學習、一起成長,迎來 2021 更好的自己 >> http://bit.ly/2WSALU0
習慣說注釋 在 周慕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次很榮幸能夠為平路老師的新書:《間隙》撰寫推薦序,並且在11/21週六的晚上七點,與平路老師有一場對談,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
另外,除了我這場,平路老師分別還有與賴芳玉律師、蔡詩萍老師的對談,相信一定精彩可期,隨文附上我的推薦序、三場對談的報名連結和購書連結,歡迎大家參考~~
.
.
【在間隙中,仍能擁有一方陽光】
.
若你得知自己或身邊的親人得病,你會選擇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一切?
.
.
面對悲傷或重大災難事件時,心理學家時常用悲傷五階段1來說明其中的心理轉折:
.
.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
.
看似只有十多個字的「說明」,卻是許多人內心各種掙扎的負面情緒循環,就在我們的心裡、腦裡,讓人逃不出,困在想像的牢籠裡面,痛苦不堪。
.
.
「為什麼是我?」或許是我們最常閃過腦海的問題,它抓住了所有注意力,讓我們想破頭、希望找出一個答案:是不是我吃了什麼?做了什麼?還是沒有注意到什麼?
.
.
我們期盼能夠找出一個答案、一個理由,那代表一個可控的結果,能夠讓目前失控的狀況獲得緩解,讓我們驚惶的心可以稍稍平復。
但在找答案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反而更加自責、憤怒、沮喪、痛苦,甚至有時候,還會遇到別人想為我們找答案,我們更覺得被責備、不被理解。
.
.
疾病,似乎包裹住了我們,讓別人無法看清我們真正的樣子;而我們因而無法脫離疾病的框架來看這個世界,與世界的距離,也愈來愈遠。
.
.
當罹病之後,為什麼我們會被「疾病整個包裹住」?
.
.
除了因為周圍的人對疾病的想像與恐懼,在面對你時,會全部投射到你身上之外;也包含:我們對於「原本的自己與生活」,開始往不可控的方向改變的「失落」。
.
.
或許我們會想:「不是我要讓這個疾病影響我,而是它真的很影響我。」
.
.
在這個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或許就是--
.
.
我們對於失去了過去的生活與世界的「#哀悼」,也就是在悲傷五階段中最難達到的:「接受。」
.
.
「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那就是我們認為來到這世界,目的是要過得幸福快樂。」在「執念」的這個篇章,作者用叔本華的這句話,開啟了「哀悼與接受」這個部分的重要思考。
.
.
「疾病,就是要讓我們受苦的。」這句話、這個想法,應該是大部分的人的理解。疾病就像是個牢籠,我們掙扎著想要掙脫,想要變回以前的生活。
.
.
問題在於,當開始罹病的旅程之後,就算疾病痊癒了,我們與之前的自己,其實仍再也不一樣了。
.
.
作者在書中說的一句話,是眾人的癥結,也深刻地打中了我:
「病了,習慣跟自己訴『苦』,跟別人訴『苦』。想一想,我們要表達的僅僅是:生病的日子跟原本的日子不一樣。不一樣讓我們不安……」
.
.
是啊,當我們的生活已經開始改變,開始 #不一樣,那些「改變」與「失控」,很容易讓我們失去安全感;為了獲得安全感,我們希冀用各種控制,各種努力,希望將生活變回和之前一樣。
.
.
這樣我們就不用面對,這個「不一樣」所帶來的未知與不安。
.
.
但作者在這本書中,誠懇地、真實地面對「疾病」,面對自我內心的掙扎,面對這個疾病對自己帶來外在與內在的影響,包含對自己與生活的期待、人際關係,以及對死亡的思考。
.
.
在重大的事件發生,突然讓我們發現:原來日常平靜的一切,是那麼珍貴;原來能夠感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原來,身邊有很多愛我的人;而原本我在意的事,其實在「生命無常」的巨大身影下,居然如此微不足道。
.
.
原來,平常我花最多時間的,不是我最珍貴、最重要的事物。
而在死亡與無常之前,一切卻變得極為清明。
.
.
讀著《間隙》這本書,想著作者如何超越那些一般人定義的苦痛,用清澈透明又溫暖的眼光,讓我們重新看待疾病、自己、他人與世界,也重新看待生命與死亡。
.
.
緩緩爬梳著,如秋日暖暖的陽光、微微的風,輕輕照亮內心陰鬱的一角,吹掃開那些糾結的思緒。
.
.
為你我,騰出一方間隙,讓心靈的靜謐有機會流了進來,帶來平靜與自在。
.
.
在這裡的我們,能夠放過自己,放下追尋已逝去的過往、與擔憂未知而不可控的未來,能夠享受當下;了解疾病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
.
讓我們能夠重新理解生命,認識自己真正的樣子,真正的需要。
這,正是《間隙》這本書最重要的意義:送給受折磨的人們,一個喘息與平靜的空間。
.
.
【注釋】
1 悲傷五階段(The Five Stages of Grief):由美國精神病理學家 Elisabeth Kübler-Ross 所提出。
.
.
#新書對談資訊
.
〈第一場〉
.
□平路╳賴芳玉
病過,人生別有風景……
□時間:11/14(六)19:00-21:00
□地點:森大青鳥(台北市信義路三段59號2樓)
報名https://pse.is/vypqe
.
.
〈第二場〉
.
□平路╳周慕姿
在人生岔路上做生命的功課
□時間:11/21(六)19:00-21:00
□地點:何嘉仁民權店
(臺北市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
報名 https://pse.is/vxtku
.
.
〈第三場〉
□平路╳蔡詩萍
生命中的必然與不必然
□時間:11/29(日)14:00-16:00
□地點: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中山南路20號3樓)
報名 https://pse.is/x46vb
.
.
【購書去】
博客來 https://pse.is/wed7j
誠 品 https://pse.is/u5gu8
金石堂 https://pse.is/vjqg2
讀 冊 https://pse.is/v49be
時報悅讀 https://pse.is/wqh3s
時報出版
習慣說注釋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言文怎麼來的
很多人誤會古人講文言文
其實文言文就是古人的書面語而已
古人還是跟我們一樣講口語的
文言文是怎麼誕生的呢
古代先秦時期記載文字的就兩種
竹簡和絲綢
竹簡非常笨重 絲綢則是昂貴
所以為了在有限的空間
記載更多的事情
於是有了文字壓縮技術
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字
這就是文言文
後來發明了紙
但統治、知識階級
已經習慣文言文了
文言文也變成了"有學問"的象徵
而一般人呢? 一般人當然是用口語
誰跟你講話之乎則也
最近幾年台灣有在討論
高中國文減少文言文比例
我不反對文言文
但我覺得台灣文言文
已經變成了考試的工具
老師只是翻譯機
叫我們念課文、背課文、背注釋
真正文章背後的意義
背景卻相對不重視
為什麼畢卡索、梵谷、莫內
都是世界級的繪畫大師
因為他們的畫作傳達的不只是畫而已
像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只使用了黑色、白色與灰色
畫中沒有飛機大砲坦克
卻生動地傳達了戰爭的殘酷、絕望
如果我們欣賞一幅世界名畫
不懂繪畫的意思 就跟只會背書一樣
看到畫作只會說「畫得很好」
或是「這在畫啥?」
古文很淬鍊、很美
不用廢除
但現在很多人連基本的表達能力都有問題
是不是也要加強一下白話寫作和閱讀能力呢
最後回到這個人的問題
經濟起飛與文盲跟文言文無關
一般人沒事不會講文言文也不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