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看熟、看懂、看透,是您的福氣。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老化的過程 是 從 什麼 時候 開始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看看西方國家民主開放社會的成長歷程,想想台灣的民主發展 https://www.facebook.com/1848679903/posts/10210383608587073
大家好,我現居於德意志維也納這個國家,兩年沒回台灣了。作為一個不接地氣的犁地菁英,我想談一個完全不接地氣的問題:
一系列在選舉和公投中全部槓龜的民主理念和開放社會的價值,是怎麼在過去歷史中生根的、又是怎麼發展到今天這種地步的。
我試著粗略地抓出一條主線,分段說明。大家有閒的話,就當故事聽聽。我沒有什麼好建議,就是寫寫故事。全文5700字,懶得看完也沒關係。
1、這些理念和價值,於歷史上站穩基礎,是在二戰後的北美和西北歐。我暫時限定在歐洲來談。當時人們為了避免二戰前的覆轍,著手處理引發戰爭的兩大癥結:民族衝突和階級衝突。關於民族問題,抓緊戰爭所造成的大規模流亡遷徙潮,順勢重新整理歐洲各民族的邊界,穩固了各個民族國家。關於階級問題,由民族國家出面,以大政府的姿態主導經濟、並且作為仲介的平台,讓勞資雙方達成共識。
2、此時勞資雙方是能互相妥協的,因為戰後急需重建與和解。勞方獲得了工時、穩定工作與社會福利等保障,有時也會接受不調漲薪資的條件(例如奧地利刻意將薪資成長壓在比通膨還低的水準)。資方則接受工會協商、投資改善工作環境、保障員工福利等等。工會與政府關係密切,而且由於大型企業多由國營,政府和資方有相當程度的重疊,所以國家事實上就是一個大型的勞資橋事場。
3、我們現在所想到的很多「左派」的勞權概念,就是在這時候開始大規模落實的。之所以能落實的最主要理由是:此時國家經濟命脈,是各種大型工廠,而社會的中流砥柱,就是工廠的技術勞工,國家要靠他們生產、市場要靠他們消費,講話當然能大聲。
4、這時候人們對經濟運作的想像是:盡可能追求經濟成長,而要經濟成長,關鍵是要不吝於投資,甚至要靠舉債來投資,盡可能提高工廠的生產力;在生產之外,同時還要不斷開發市場、提高產品銷量,怎麼開發呢?就是讓勞工分潤利益,他們工作和生活被保障好、有錢有閒,就會大量消費。大量消費又回頭促進資方投資的意願,形成良性循環。良性循環剛好就表現在每年維持1~2%合理的通貨膨脹上(這時候人們才跳脫20世紀前30年的那種對通膨不由分說的恐懼、以及「遇到經濟不景氣就要撙節開支、減少投資」的迷思)。這種舉債、投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模式,以及勞權和社會福利的保障,在民族國家大政府的介入主導下,成功形成平衡。然後大家就在1950~60年代間爽過了十幾年。西方復活啦~
5、然而,這種經濟模式,是會隨著發展逐漸改變的,然後就動搖了原先的完美平衡。促發改變的關鍵點,剛好就是追求提高生產力的動機本身。要極致提高生產力,工廠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流程的組織都要不斷改進。改進的方向除了砸大錢成立研發部門外,也要把生產流程化整為零、追求每一步驟的專精化,甚至針對一個環節就成立一個公司來做。當產業朝這個方向發展後,科技、管理、溝通,就成為產業運作的重點,而這三項都和一件事有關:資訊/知識的傳遞與交換。所謂的「知識經濟」就出現了。(「知識經濟」不單純是指靠科技知識和「高知識人才」來發大財,而更是指「依賴資訊交換來運作」的經濟方式,秘書和總機的工作,都是最典型的知識經濟型的工作。)隨後,坐辦公室的白領、經理人、研發人員,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逐漸排擠了生產線上的技術勞工。(對此有興趣的人可查詢關鍵字:Fritz Machlup)
6、「知識經濟」模式所追求的是打破原有產業和社會的框框條條,化整為零,然後用傳遞訊息的網路把所有單元都串連起來(1950~60年代,這時候人類社會早已跨進「網路時代」了,只是那時候的網路技術不是光纖和行動通訊)。同時,促進經濟成長的切入點,還從原先針對企業組織更往下突破一步,對焦到個人身上,要求個人要盡可能地發展才能、提高個人的產值。隨著企業生產方式的多元、分散和彈性化,原先「工會 + 資方 + 政府」主宰一切的社會鐵三角也就被鬆動,並且因應地出現了一系列針對個人的新教育理念:讓個人適性、自由、多元發展。相應地,就要提倡改變社會,提供讓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生活風格、不同的文化價值、乃至於不同的家庭形式,都能共存的社會環境。而這一切的背後,有個很基礎的經濟理由:個人的適性解放,是為了促進生產力極大化、消費量極大化。如果以前每個個人都是大工廠裡的小螺絲丁,有上級規範的框框條條和保障;那麼現在,就是強調個性化的「人才」,而這背後的意思就是:每個個人都被鼓勵成為一座迷你工廠,並且崇尚的是在職場競爭中自負盈虧的責任制。大家各自發大財喔~
7、此時差不多就是1960年代後期了,也出現了所謂「新社會運動」,高舉的就是我們現在最熟悉的那些「左派」理念、開放社會的價值:女性解放、同志運動、素食運動、環保運動、少數族裔運動(例如黑人運動)、反核運動(50~60年代的經濟信念是和崇尚核能綁在一起的)、以及「歷史清算」(也就是後來說的「轉型正義」)......等等,並且同時都拒絕一直以來的「工會 + 資方 + 政府」那套權威代理人橋事情的模式。我們要知道,50~60年代運作得那麼棒、讓大家都吃飽飽的民主,不是我們現在理想的「審議式民主」或「參與式民主」,而是在大家都怕戰爭(二戰之後還接著冷戰)、想要和諧穩定的社會共識下,靠權威代理人來橋事情的民主,所以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是滿滿的「父權」和威權的。而當時那種以男性技術勞工為主的硬左派,跟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的那種軟左派,是天差地別。左派文青們如果穿越到當時,你喜歡的應該會是你原本很討厭的右派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也是為什麼,當今有些老左派的信徒,會嘲笑文青左派是拿著Apple蹲咖啡館的假左派真小資)。
8、「新社會運動」從根源上看是當時產業轉型所帶來的趨勢,但實際上則表現為追求新文化和多元價值的運動。容我先簡化地下個評斷:因為搭上正確的浪潮(亦即「知識經濟」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轉型),性別平權、反核、轉型正義......等價值,即使還沒成為政治上的主流,但它們都成了經濟和文化上的主流,在社會生了根,而且聲勢也難以撼動。在70年代初期,我們就看到一連串的政治翻轉:德奧的社會民主黨都收割了這場運動(以68學運為高潮)的紅利而上台,翻轉了過去長期由保守派主導的政治,也開啟了一連串的改革。配合著70年代前半經濟大好的局面,邁向「開放社會 + 社會福利國」的體制。這一段發展,就是我們常常羨慕他們好「先進」的關鍵時期。
9、這段發展的背景,其實正好是知識經濟的白領族群成為產業中堅、而技術勞工逐漸退場失權的時期。這也反映在這件事情上:「新社會運動」的各種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和老左派階級鬥爭路線的價值觀,兩者彼此橋不攏。一個例子就是70年代德國的同志運動,他們曾經嘗試把爭取平權理解為階級鬥爭、並和老左派結盟,但隨後告吹,同運和老左派分道揚鑣。
10、新左派和老左派彼此橋不攏,除了反映兩者在經濟背景和政治想法上的競爭關係外,也反映在兩個族群的不同性質上。白領不像過去的藍領那樣能形成緊密連繫的階級,相反地,白領崇尚的是個人自由、個性表達、和個人生涯成就,這特別表現在新左派運動的特徵上:他們依賴一系列不尋常的詞語和概念來表達自己、並且區分異己。對他們而言,道德價值,與其說像老左派那樣是表現在集體行動上,不如說是先表現在每個個人對詞語的使用上。每每用錯一個詞,你就要有成為眾矢之的的心理準備。要學習正確的詞語使用法,就要訴諸一套政治審美觀、一種特定的生活風格姿態。而這種種不同的生活風格姿態,正是被知識經濟下的「人才社會」所保障。(這些政治審美姿態,隨後就變成現在貶義遠大於褒義的「政治正確」。)如此的白領新左派,既難以形成一個具體且行動一致的「階級」,也難以統一橋出一個窗口和別的階級合作。內部小圈子派系林立、要合作則難有共識、外面有事時則先關門審查隊友的情況,則是常態。
11、就在知識經濟、人才社會、新左派政治成為主流時,遭遇了歷史的偶然(以巴衝突),爆發了兩次石油危機。1950年代以來的那套「大政府 + 凱因斯主義 + 社會福利國」的經濟模式宣告失靈,80年代後期,以柴契爾和雷根為首進行改革,大家把希望寄託在自由市場的自癒能力上。(蘇聯解體、新興市場......中略)從此,實體經濟逐漸讓位給金融經濟,白領族群在經濟上的權力,也逐漸讓位給菁英經理人族群。白領的生產力隨時可以替換,國家經濟命脈靠的不是你土里土氣的才華,才華是留給會玩金融煉金術的菁英經理人在講的。
12、這樣的發展,形同讓本來就沒有固定政治領地的白領新左派,其經濟根基也被釜底抽薪了,新左派逐漸變成了檯面上的紙老虎、沒穿褲子的泳客,就等著被戳破、海水退潮的那一天。而老左派早已死在沙灘上兩次,其中不少人隨時都可以轉投極右派的懷抱。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正好是歐洲又開始零星出現右翼民粹的時候,例如奧地利自由黨(FPÖ)的Jörg Haider。
13、時至1990年代,終於進入了我們現在所稱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普及和突飛猛進,是金融經濟融入知識經濟後,所必然發展的結果。它需要更徹底的化整為零、高速連結的技術。於是就回頭找到了網際網路,這個早在數十年前就被開發出來的技術。頓時,我們才有「網路時代突然降臨」的表象。事實上,「網路時代」早在1950年代就隨著知識經濟而降臨了,1990年網際網路普及後的其社會效應,都是過去發展的延續。
14、網際網路是最適合白領這種生活型態的工具:人際關係可以針對個人客制化、高度流動性、沒有組織綁定、點與點之間可以自由選擇連結或隔離、不必拉起一個點就連起一大串粽子。
15、但是,網際網路的普及,也加速了以白領為基礎之新左派的自我分解:網際網路為形塑各種高度分化的小圈子提供了最方便的工具(例如,有空可以看一下,FB提供了多少性別選項供你選擇)。這一點不必多說了,以當前台灣的台獨運動和性別運動為例,我們可以數一數,至今在社群網路上可以看到多少小圈子和多少派系,以多少不同的風格姿勢和多少不同的詞語習慣,在進行多少不同的唇槍舌戰。處在外面的人,大概都會以為所謂「進步派」是鐵板一塊,事實上遠非如此——從50年前的西方社會開始就不是這樣了。
16、當前,人們面臨的處境是,無論老左派、新左派、還是哪一派,都不再是經濟趨勢所眷顧的天之驕子。在同樣都失去經濟上的主角光環的情況下,白領的整合則更為困難,因為他們之間除了過去的學校和現在的辦公室之外,缺乏共同的組織平台。他們可以有一致的政治理念,但是無法像以前老左派工會那樣,落實成有力的組織行動。因為經濟生活的形式與此不容,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話——啊就上班沒空啊。他們的政治參與,落在經濟生活之外、排擠休閒時間,並且以網路參與為主(所以當然只剩下鍵盤參政啊,不然還能怎樣?工會嗎?),流水席式的政治嘉年華、以及不綁約的小清新講座為輔。但是這樣虛飄無力的白領,卻得負擔撐起過去所有「左派」所累積下來的理念:民主、人權、勞權、性別、環保......。這也許是最沈重的一代。
17、白領本質上其實就是「不接地氣」的族群。「接地氣」事實上應該是指,在一個固定的領地裡你說了算,別人要辦事橋事的話,都要以你的姿態、你的語言、你的腔調為標準,過來「接上」你。換言之,得要進入那些位置、那樣去營生、過那樣的生活、牽起那樣的人際網路、進入那樣的行會組織,然後你的政治觀念就會變成那樣的形狀,因為政治觀念的後面都牽扯到你的利害和動輒得咎的人際網路,於是你就接地氣了。辦公桌、派遣式、接案式的經濟生活是接不了其它行當的地氣的。嚴格地說,白領不是不接地氣,而是自家的「地氣」天生就稀薄。當今歐洲左派一片慘兮兮,所遭遇的根本問題是同一個:多數人感覺社會不公、經濟不好、難民太多,左派剛流失了藍領鐵票(多有轉投右翼民粹者)、又無法組織整合起白領、給予他們穩定的經濟和政治基礎,社會游離出不小的一群曖昧搖擺者,又不知道該怎麼吸納,到最後都變成民粹和「另類勢力」的版圖。這問題目前無解,歐洲人沒辦法,我也不覺得在台灣講「接地氣」就真的會有什麼辦法,因為我們面對的根本上不是說服和溝通的問題,是經濟變化造成社會解離的問題。溝通的姿態,主要作用是讓社會解離的情況不要進一步惡化、或是產生不必要的反效果。但根本的處境,也許必須等到全球經濟轉型、階級洗牌後的下一次穩定期。另外,台灣還面臨一個不可說的「佛地魔」問題,非常嚴峻。
18、總體來看,台灣的情況,就像是《怪醫黑傑克》漫畫裡有一個單元,一個10幾歲的少年因為嚴重意外,在病床上昏迷了70年,昏迷期間都保持少年的樣貌。結果他被動手術醫醒的那一刻,幼小的心智都還弄不清楚狀況,就瞬間快速經歷了全面老化的過程,最後還沒反應過來就死了。台灣是個心智幼稚、身體早衰的社會:人家從前民主進入成熟民主再到後民主,我們民主還沒成熟就後民主了;人家從前事實政治(就是50~60年代的政治橋事場)進入事實政治(70年代的新左派政治)再到後事實政治,而我們才剛要邁向事實政治就又掰了;人家老左、新左、高階經理人一個接一個上下台,完成各階段的政治任務、理念與價值、並留下政治後遺症,我們在短短幾年內得要一次搞定,結果還搞不定就也瞬間都掰了,後遺症則一個不漏地一次爆發。
19、最後,敷衍地談一下我們能怎麼辦:前述那些理念與價值的支持者,也許該做的是增加自家的「地氣」,而不是接上別人家的地氣。所欠缺的是一種半政治式的共同生活平台,能提供台灣人一般欠缺的社會支持(例如照顧小孩小狗......),又能形成政治認同和政治力量的平台。這次歐巴桑聯盟從親子共學起步,我覺得是個很好的模範。
20、在做事之前,「認識你自己」總是好的。我們所追求的那些理念和價值,都有讓它們生根的土壤、成長的氣候、以及枯亡的氣候。過去這一段歷史,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曲曲折折地前進,發現並肯定這些理念的過程。去了解這些經濟、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理念與價值的實現與困境,我認為會讓自己比較坦然一點、也會知道怎麼理解不同意見、乃至於說服不同意見者,而不是空泛地談「同理心」。另外,對自己的理念知道得越多越深入,就比較不會一遇到反駁時就氣急敗壞。因為氣急敗壞,往往都是急著要反駁又臨時組織不出理據,然後就見笑轉生氣了。
以上是我臨時記寫,不可避免地會有缺漏、誤判、或錯誤。談這麼多,不是要宣教,只是想向大家介紹,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理解我們所擁抱的這些理念、我們的位置、以及問題的癥結。然後檢視一下,我們是不是對台灣過去至今所走的路,理解得都還不夠。
老化的過程 是 從 什麼 時候 開始 在 怪獸訓練 (Monster train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快要兩年了
我們對於所要面對的問題
有沒有更深的認識呢?
【清晰而迫切的危機】
人活在世界上要擔憂的事情很多,其中許多事是杞人憂天,許多事擔心也沒用,因此,擔憂不擔憂,有點像是個人的選擇,或是個性的一部分。不過,人如果弄不清楚自己應該或不應該要擔憂什麼事,往往就會被旁人或媒體引導,去擔憂一些對自己不重要的事。例如,商人利用一般大眾對身體形象的焦慮,操弄極瘦身材的美感,造成許多身體健康但體型一般的人對自己的身材產生嚴重的焦慮,進而成為瘦身市場的肥羊,這就是一個商業成功但民眾受害的例子。
擔憂不該擔憂的事是個自尋煩惱的過程,但是否認應該擔憂的事,卻可能會錯過採取行動的重要時機,導致嚴重的後果,而我們目前的社會正在面對的一個大家不夠擔憂的事情,就是「高齡化社會裡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
乍看之下你會覺得奇怪,我們現在是要培養世界盃長青組國手了嗎?中老年人為什麼要「人體運動能力」呢?請聽我慢慢說明。
在老化的過程裡,人體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改變,但是如果我們釐清一下整個畫面,我們會看到,逐漸老去的是人的「身體」,然後,在你覺得我說的是廢話之前,我再補充一下,所謂身體的老化,其實是一段「身體正在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沒錯,老年人之所以體弱多病,最重要的原因是身體在流失有用的組織,更精確講,就是流失了肌肉和骨質。
許許多多我們看到的老化現象都跟肌肉及骨質的流失有關,從過去的經驗我們知道,許多人一過中年,身材就開始變得臃腫肥胖,接著就開始出現各種代謝相關的疾病,許多人把這個問題歸咎在「過胖」,可是其實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過瘦」,更仔細講,人在老化的過程流失了大量的肌肉,又因為肌肉本身是新陳代謝旺盛的組織,肌肉流失會影響新陳代謝,而新陳代謝降低的同時,如果飲食習慣不變,身體開始無法消耗食物的熱量,多餘的熱量可能導致脂肪的堆積,結果就是一個越來越肥胖的中老年人體態。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明明沒有暴飲暴食,但是人過中年腰圍就越來越大。臃腫的身材與過高的慢性病機率有關,跨過了疾病這條界線,整個人的健康管理常常會變成一個吃力又沮喪的過程。
另外一個跟肌肉和骨質流失相關的問題,是老人跌倒的問題。老年人跌倒是一個危險的事,是一個後遺症很多的事,年輕人如果跌倒,起身拍拍灰塵,頂多留下幾天的瘀青,但是老年人跌倒往往導致較重的傷勢,嚴重的可能發生骨折,而骨折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一個代價很高的事情,因為骨折之後可能會致時失去行動能力,除了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料之外,更會因為行動不便而再次大幅降低行動能力,對於某些人來說,這些行動力可能一去不返。近年來我們更知道一件事,就是跌倒與骨折的因果關係未必如我們想像中的簡單,以往我們認為老年人因跌倒而骨折,現在我們知道,在骨質疏鬆加上肌肉無力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先骨折後跌倒,也就是說,骨骼和肌肉已經弱到無法支撐人體姿勢,以至於結構崩解。
就算沒有發生前面的肥胖、慢性病或骨折跌倒等意外傷害,失去自由的行動能力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網路時代經常給人天涯比鄰、無遠弗屆的錯覺,忽略了「最重要的自由其實是身體的自由」,一個人雖然可以透過視訊聯絡千里之外的親朋好友,但是如果想要從椅子上站起來出門逛一逛、走一走都覺得吃力,心裡的失落感是相當巨大的。心情惡劣又行動不便的人,通常不會太好相處。
所以,我們當前面臨的一個清晰而迫切的危機,就是高齡化社會裡,我們對於老年人失去「人體運動能力」這件事,還沒有打算要面對,或是以為自己可以面對。你可能會說,政府有長照政策可以因應,標榜孝道也可以逼迫子女收拾自家老人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方法都不夠好,最好的方式,是盡可能讓老人保持活力,可以照顧自己。
想要老人照顧自己,乍聽之下既絕情又絕義,而且想起來也很不可行,老人不是應該要養生嗎?應該要坐著含飴弄孫嗎?不是應該要被家人伺候,才能夠彰顯子女的孝道嗎?我說,不要再傳播這樣的傳統幻覺了,被人伺候的感覺,永遠比不上自由自在的快樂,所以,我們需要因應的問題非常清楚,就是「如何提升中老年人的人體運動能力」。子女如果要展現孝心,請說服老人接受訓練,來提升人體運動能力。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是一個身體流失有用的組織的過程,人體運動能力的降低、新陳代謝的改變、跌倒出意外的機率增加,其實都跟肌肉及骨質流失有關,在傳統的認知裡,這些東西是一去不復返的(人要服老,不要想動,要保養,要吃靈藥......以下省略三千字),但是其實,人類在另一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其實早就已經掌握了有效提升肌肉和骨質的技術,沒錯,就是「肌力及體能訓練」。
有一群特殊的人稱作「體能教練」,而我剛好是其中一個,我們不是健身教練,我們對雕塑線條和瘦身沒興趣,我們也不是舉重或健力選手,雖然我們都玩重量,但是舉重選手是為了舉更重所以必須變強壯,我們是為了變強壯所以不斷地舉重量,利用重量變強壯之後,可以更用力從事其他的運動;讓籃球員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讓技擊運動員攻擊力更強,更不容易受傷等等,都是體能教練的專長。我們有自己的技術系統,有自己的方法論,有自己的目標設定,但總而言之,「體能教練是提升肌力及體能的專家」。
體能教練是一個出現還不到半世紀的行業,許多人甚至從沒聽過這個名詞,最初的發源,是在體育先進國家裡,為了幫助各種項目的競技運動員變強壯、提高運動表現,並且避免運動傷害的一群人。在過去的十多年來,肌力及體能訓練經歷了科學化的過程,達到今天百花齊放的年代,並且逐漸走出競技運動的小圈圈,開始服務一般民眾。我們有幸活在「新訓練時代」,人類的生活的方式即將發生典範轉移,訓練將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新訓練時代的出現跟高齡化社會有非常重要的關係,人類的生活型態演變至今,進入的高速變化的時代,過去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百萬年都不曾經歷過如此短時間內的巨變,一時之間,人類的壽命延長到前所未有之長,面對這樣的現象,人類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生命的延長拓展了人生的可能性,憂的是我們並不知道該如何對待六七十歲以後的身體。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發現,上一代的經驗幾乎是失敗的,因為在許多的國家裡,老化意味著失能和孤寂,只有極少數的國家或極少數的個人發現,這個難題其實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應對,「訓練」,可以逆轉大部份老化的現象。
先前提過,老化的過程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最重要卻最不受重視的事情,是肌肉和骨質的流失,因為流失的過程不痛不癢,直到疾病上身人才會開始緊張,緊張久了就變成絕望,但這種絕望是不必要的,在肌力訓練的領域裡,體能教練早就已經找到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質的訓練方法,透過針對人體自然動作而設計的訓練動作,再經由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肌力和骨質的提升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雖然沒有魔法的瞬間效果,但是如果操作得當,要脫胎換骨也不是太久的事。
你可能會問,這不就是運動嗎?讓老人多運動不就好了嗎?
是的,基本上是沒錯,老人需要多運動,但真正的問題是,要做什麼運動呢?
除了體育科系以外,很少人會刻意區分「活動」、「運動」、「競技」和「訓練」,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幾個名詞有時甚至是互通的,都是一個把自己搞的一身臭汗的過程,但是對於體能教練來說,差別可大了。
「活動」泛指任何非靜態的人體狀態,「運動」是以身體活動為目的的活動,「競技」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唯有「訓練」是一個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為長期目標的行動。說這麼多不是在拋書袋,而是要凸顯一個事實是,很多人以為自己的運動方式有益健康,實際上卻大有問題。
老化的過程會流失肌肉和骨質,所以訓練的目標應該要以能「提升肌肉量」和「提升骨密度」為首要目標,才能夠進一步提升人體運動能力。但是,在訓練學上面,刺激骨質和肌肉生長的訓練「強度」都很高,以一般日常生活的「活動」如散步、做家事、罵小孩等等,雖然可能把自己搞得疲累不堪,但是操勞的過程沒有任何一個動作有足夠的「強度」,「疲勞度不等於強度,很累的事情不等於很有效果」,所以即使你生活在一種忙碌的狀態,不表示你的運動量足以抗老化,這不表示你就應該要每天躺著不起床,動態生活仍有其益處,但是不表示可以增進肌肉和骨質。
有些人會說,除了每天操勞之外,我還會上健身房,或是在自家附近跑步,或是經常游泳,這樣總可以了吧?的確,這樣至少達到「運動」的程度,但是問題是,就像藥物有很多種一樣,運動也有很多種,吃藥要用對處方,運動也要有對的運動處方,並不是任何運動都有助於骨質和肌肉的增加。每個運動對身體的效果,都是先對身體產生一個刺激,讓身體的整個系統感覺震盪,然後藉著人體自然恢復的過程,恢復到比受刺激之前更好的狀態。所以,任何運動都會經歷一個破壞和建設的過程,用比較文言的方法來講,每個運動都會帶來「分解」和「合成」的過程。
不過,因為運動有很多種,有些的分解效果多些,有些的合成效果多些,所以,各種各樣的運動在體能教練的眼裡,就像是各種處方一樣,必須因時制宜的運用,比方說,又慢又長的跑步,是一個分解型的訓練,身體會加速排除組織,所以很適合讓過胖的人減肥,但是不適合讓缺乏肌肉量的人使用。而舉起槓鈴或啞鈴的肌力訓練,如果重量夠重,高於一個人最大力量的70%以上,就有很明顯的合成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訓練就可以產生肌肉生長現象,更美妙的是,這樣的重量也已經重到足以刺激骨質的提高。
只可惜,近年來所謂的「健身產業」,其實很多骨子裡都是「瘦身產業」,因為減肥的錢好賺,所以健身房裡流行的大多是偏向「分解型」的訓練,例如很輕的啞鈴或器械,或者是所謂心肺訓練區的跑步機和腳踏車,這些訓練通常阻力小,進入門檻低,而且是以延長操作時間為目標,不是以逐步提高阻力為目標,讓初學者容易上手,也容易上癮,流汗之後的暢快感讓人樂此不疲,只可惜,不是提升骨質和肌肉的好選擇。在此也強烈建議中老年人不要亂減肥,即使脂肪度過高需要減,也要先從增加肌肉量來著手,不要用坊間的減肥處方,很多老人是「顯性的胖子、隱性的瘦子」,胖在脂肪過多,瘦在肌肉過少,這時候如果使用了瘦身的處方,不管多小心都會減到珍貴且所剩無幾的肌肉,讓代謝率更差,脂肪更頑固,加上肌肉越來越弱,運動越來越吃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惡夢;反之,如果可以先建立肌肉量,則逐漸提高的代謝率會開始消耗脂肪,讓身體進入良性循環。
另一個容易搞錯的訓練選項,是錯把「競技」當成訓練,所謂的競技,就是有規則有勝負的體能遊戲,找三五好友打籃球,報名路跑比賽,或是去桌球館或羽球館打球,這些都是競技。競技很好,很值得鼓勵,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要先知道,那就是「競技本身不是變強壯的最好選擇,你要先變強壯才能參加競技」,對於骨質和肌肉都成問題的中老年人來說,直接競技的危險性很高,不要說打一場籃球很危險,跑一場路跑其實也很危險,只不過是危險的形式不同罷了,激烈的籃球對老年人來說近乎格鬥,要玩自己要有心理準備,而又慢又長的路跑比賽可能會重複累積細微的傷害,讓人在類似冷水煮青蛙的情況下逐漸累積受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的肌力訓練,由好的體能教練來執行,先清除中老年人常見的動作障礙(例如常見的核心無力、關節幅度受限、代償等等),接著教授有負重潛力的人體自然動作(如深蹲、跨步、屈髖、推拉等),並且逐步實施漸進式超負荷的訓練,這是針對肌肉流失和骨密度降低最直接的做法,而我們也已經知道,肌肉和骨質的流失是後續整個老化的骨牌效應的第一張牌,如果這張牌穩住,後面的骨牌不會倒,肌肉量大、骨質堅實的人,不容易堆積過多的脂肪,而旺盛的肌肉代謝會讓人遠離慢性病,而強勁的肌肉和穩健的骨骼結構讓人保持行動能力,不易受傷也不易跌倒。透過這樣的方式,世界上一些觀念進步的國家已經出現貨真價實的強壯老人,試想,如果有一位長期鍛鍊的老人,深蹲硬舉都破200公斤,推雪橇扛滾木樣樣難不倒,我們根本不需要對他「長照」,他比年輕人強壯多了。
對各位長輩說幾句冒犯的話:在我看來,接受肌力訓練是一種責任,因為大量的失能老人出現,不僅對個人是一個難受的過程,對子女也是一個沈重的負擔,與其倒下來考驗子女的孝心,不如站起來追尋人生的樂趣。
對政府說幾句話:長照政策啟動,我們看到的是摩拳擦掌的財團,結好蜘蛛網等著綑住倒下來的老人和他們的家人,整個長照系統只在下游解決問題,卻無法從上游減低老年人失能的比例,就算目前有祭出一些中老年人的運動方案,裡面的訓練處方都偏向低強度的活動,或是無目標設定的運動,長照政策可能適合已經失能的老人,但是對於尚未步入長照蜘蛛網,卻已經朝那個方向滑落的老人們,我們不能只設一個長照計畫等著接手,我們需要的是中老年人的「常訓」計畫,沒錯,訓練學的知識要普及,訓練的機構要四處林立,因為人類的壽命已經這麼長,我們也都已經知道,傳統的生活方式無法讓身體保用多年,訓練必須是一個中年以前就該介入的手段。
對整個社會講幾句話:如果我們的社會有什麼真正的問題不是媒體操作出來的,不是政客爭權奪利搞出來的,而是我們真的人人都必須面對的,則「高齡化社會的人體運動能力問題」一定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