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耐心等待fed的貨幣政策會議結果,反正,一季內,FOMC極高機率會宣布縮減QE規模,耐心等吧。」
英國金融時報(FT)對49位重量級經濟學者所做的最新調查指出,美國聯準會(Fed)必須迅速縮減寬鬆政策規模不可,並於2022年開始升息,以因應通膨升高,這項調查是由FT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共同執行,結果顯示Fed的緊縮行動將比目前內部的預測、以及市場的預期更為激進。調查結果與Fed內部的「鷹派」官員立場相當接近,略高於70%的受訪者相信,Fed將在2022年至少升息0.25%,近20%的受訪者預料首次升息將發生在上半年;而Fed最新的預測是將在2023年首次升息,全年將升0.5%,另外,大部分受訪者預料Fed很快就會宣布資產購買措施「退場」計畫,並於明年完成整個程序。40%以上的受訪學者相信,Fed將於今年11月宣布「退場」計畫,31%預料會在12月後宣布。但如果中國中國武漢肺炎疫情進一步擴散,且就業成長停頓,約25%的預料要到明年才會宣布。
經濟學者們指出,最頭痛的是供應鏈更加混亂,預料到年底時個人消費支出(PCE)核心平減指數將比2020年同期上升3.7%,遠高於6月時的3%。近70%的學者也表示,這項指數的年升率「有些」或「非常」可能在2022年底之前都一直高於2%,通膨率可能升高到使Fed降低「最大就業」目標,在勞動市場完全療癒之前就先行提高利率,8月失業率為5.2%,經濟學者預料年底時將降到4.9%。43%的受訪者表示,失業率要到2023年才會回降到疫情之前的3.5%水準,23%預料要到2024年才能達成。
不過大部分學者都不認為未來六個月內美股與美債會出現大賣壓,至於主席Powell明年能否續任?80%以上表示他將會再獲任命,18%相信將由現任理事Bullard德接任,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Robert Steven Kaplan表示,只要經濟前景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仍將支持從10月開始逐步減少每月資產購買,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ames Bullard表示,整體而言,今年將開始縮減購債,並將在明年上半年的某個時候結束。
美國8月非農就業機會成長創過去7個月以來新低,針對勞動力市場復甦步履蹣跚的擔憂,Bullard則不以為然,並指出,如果對抗疫情的這場戰役持續改善,明年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非常強勁」,美國聯準會承諾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計畫,購買國債和抵押擔保債券,直到通膨及充分就業的目標取得「實質進展」,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ohn Williams則認為,目前通膨已達標準,仍希望看到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聯準會才會宣布在實現就業目標方面,取得了實質進展。Williams也提到,假設經濟如預期持續改善,今年開始放慢購債的步伐就可能合適。
美國聯準會主席Jerome Powell表示,截至7月他與多數決策者意見一致,皆認為應在今年內開始減少資產購買。但隨後公布的8月就業機會成長放緩,聯準會官員預計在9月21至22日再度開會,美國聯準會的褐皮書指出,美國經濟在8月「略為放緩」,新增的病例數再次打擊餐飲、旅遊業。整體經濟仍面臨疫情後價格攀升、勞動力短缺等問題,對於工人的需求持續強勁,但受到離職率增加、提前退休、托兒需求以及額外的失業補貼等因素影響,招聘變得更加困難。部分地區則受到中國武漢肺炎Delta病毒衝擊,重返工作職缺的計畫被延後。
Bullard表示,工作職缺確實存在,只是勞工可能現在不願意接受這些機會。並認為,應該在第1季結束前逐步縮減購債,以給予聯準會更多調整利率的選擇性,Williams則表示,Delta變種病毒對消費者支出和就業成長帶來壓力,預計經過通膨調整後,美國經濟今年成長料達6%左右,明年則將放緩至約2%。Williams也提到,聯準會將把縮減購債的決定與利率調整分開應對,並稱兩者有非常不同的門檻。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5738160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65784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Fed利率會議,今晚就有結果,理論上Fed還是會按兵不動,但美股科技股已經先擴大跌勢了。」
華爾街日報報導,由於美國經濟復甦較預期強勁,聯準會(Fed)將加快商議如何縮減其寬鬆貨幣政策。Fed主席Powell已裁定,相關討論將聚焦兩大重點:何時開始縮減購買每月八百億美元的國債與四百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證券,以及縮表步伐,商議結果對金融市場至關重要,因Fed官員表明,直到削減購債計畫完成前,不會考慮調升當前近乎零的利率。部份官員主張,若美國經濟復甦較預期強勁或通膨較高,約在明年十月結束購債計畫,以便明年底升息。
報導指出,由於Fed官員已表示在開始縮減購債前將讓市場充分知情,因此在七月與九月的兩次會議上,他們不太可能啟動任何減購措施。而若Fed能在今夏針對相關計畫達成共識,或許在夏末或九月會議上對何時開始縮表提出指引,Fed官員也思考縮表速度。2013年Fed以10個月、8個政策會議的時間內小幅、等量的縮減購債,一些官員對此次是否如此感到質疑。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總裁James Bullard說,「不能確定之前措施必然是最佳之道,因本次經濟成長較快速,數據也比2013至2014年時期更複雜」,負責監督2013年縮表計畫的前Fed官員William English預料Fed將強調可能調整購債速度,他說,「上一次每件事都按照Fed的想法進展,所以未曾進行調整,這一次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預計聯準會(Fed)2022年將開始縮減資產購買計劃,重點在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料Fed將比以前認為的更快速度升息。 略微過半的受訪經濟學家預計,MBS減碼將成比例地快於美國公債。幾位地區聯儲銀行總裁主張採取這種方式給房地產市場降溫,但是主席Jerome Powell和紐約聯邦儲蓄銀行總裁John Williams對這個建議聽起來有些冷淡。經濟學家們預計,到2023年底之前將加息兩次各0.25%,這與6月公佈Fed官員的預測中值一致,在2024年還會再加息3次,遠高於6月調查中的預期。大多數人繼續期待總統Joe Biden將再次提名Powell擔任主席。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於7月28日結束為期兩天的政策會議,預計將把利率維持在近零水準,並繼續每月購買800億美元國債和400億美元MBS。官員們已承諾將維持債券購買,直到經濟走出疫情的復甦在通膨和就業方面出現「實質性進一步進展」。FOMC本次會議不會發布預測。雖然委員會將討論縮減計劃,但Powell已表示他認為現在放慢刺激力度還為時過早。四分之三的經濟學家預計,或者將在8月26至28日懷俄明州Jackson Hole舉行的政策座談會上,或者在9月21至22日的FOMC會議上,Fed將發出早期信號。近一半的受訪者看來,之後可能會在12月正式宣佈減碼;71%的受訪者預計在2022年第一季開始實際減碼。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62470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C%80%E6%96%B0%E8%AA%BF%E6%9F%A5%E9%A1%AF%E7%A4%BA-%E7%B6%93%E6%BF%9F%E5%AD%B8%E5%AE%B6%E9%A0%90%E6%9C%9Ffed%E6%98%8E%E5%B9%B4%E5%88%9D%E9%96%8B%E5%A7%8B%E7%B8%AE%E6%B8%9B%E8%B2%B7%E5%82%B5%E8%A6%8F%E6%A8%A1-002924045.html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二
1. 如本文所說的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 這幾年政府在勞工政策部分,讓企業負擔多了不少費用,所以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增加的,只是沒有反映到薪資上而已。
【為什麼薪資不漲】
黃國昌一直是我蠻欣賞的立委。最近開始看他的「台灣的下一步」演講系列,目前看了第一集華山場,當中一小段剛好可以當作引子。
影片的12:22剛好提到央行的貨幣政策,指出央行從2000年後,資產額膨脹成四倍,「哪一個國家的央行這麼厲害」?嗯,我想想,有耶,有英國,美國,歐洲,日本,….
連結:黃國昌的「台灣的下一步」第一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NlSr4xebs&t=742s
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研究(Economic Research)部落格今年六月有篇短文,以數字呈現各國央行決策的連動關係。其中就有主要國家央行近年來的資產額變化。從該文所提供的圖表可以看出,光是2008-2018的十年間,美國與日本的央行資產就增加為五倍左右,歐洲為3.5倍,英國到2015年的時候約4.5倍。
連結: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短文:
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comovements-in-monetary-…/
其實,若是與黃國昌的統計範圍一致,從2000年一月起算到2018年12月,歐洲央行ECB的資產總額膨脹成六倍,英國央行資產額至少膨脹八倍,美國與日本也都在五六倍以上….所以黃委員的幕僚應該好好補足一下功課,比起許多主要國家,台灣的央行資產膨脹率還不是最高的。(資料來源:FRED與Bank of England)
不過也不怪黃委員,台灣有不少財經媒體甚至學者對央行似乎有種「執念」,想把大部分的經濟問題都推給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什麼說是執念呢?因為有些經濟議題硬要歸咎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實在感受不到什麼說服力。
「實質薪水不漲」就是其中之一。
連結:中研院研究介紹: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
http://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economic-salary-yang-…/
去年中研院有一篇頗受注目的研究,探討為何實質薪資與實質 GDP成長的數據脫勾,進而呈現「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的現象。對我來說,這篇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不同定義下的「實質」,會帶來統計上的差異,進而誤導了我們對統計數字的解讀。我們的「實質」GDP成長,基準是國內生產的數量;「實質」薪資的基準卻是薪資的購買力。事實上,如果我們採用一致的「實質」標準,比如說GDP與薪資都以購買力當基準:
「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也就是說,「脫勾」本身是數字上的虛幻,「停滯」才是真實。但由於數字脫勾的現象討論已久,早已深入許多人的心中,「把虛幻當真實」的前提下,就會繼續解讀該研究:脫勾與來自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貿易條件惡化又與匯率相關,所以央行就是躲在幕後的大魔王,吧啦吧啦吧啦….
該研究部分陳述也容易產生誤導。比如說該研究發現,「我們發現近15 年來產出和消費之相對價格的衰退,應與我國進口物價上漲,但出口物價價下跌(貿易條件惡化) 有關。」你看你看,還說跟匯率沒關係,進口物價上漲耶!貿易條件惡化耶!
事實上,同一時期韓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也就是輸入平減指數的成長率,比台灣還高(2.74 vs 2.23)。但為何韓國的進口物價,沒有貢獻到GDP平減指數與CPI比值的差異,進而擴大脫勾現象?因為韓國在該研究期間內,國內CPI增幅就高達2.82(台灣只有1.25),比進口物價漲幅還高。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有韓國的CPI漲幅,應該就會產生與該研究完全相反的結果:進口物價的上漲,對脫勾現象沒有解釋能力。不但沒有擴大脫勾現象,反而抑制脫勾現象,就如同韓國一樣。
我前面的文章曾經指出,目前一般國家的央行,多將通膨目標設在2%上下,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通膨率會有高估的現象(因為忽略替代效果)。台灣1%左右的通膨率,就算不是已經實際通縮,也相當接近通縮了。如果我們還專注於「物價吃掉薪資」進而歸咎「低匯率導致物價上漲」,真的是放錯焦點。1%的通膨也能吃掉名目薪資成長,這名目薪資成長本身就有問題。
連結: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為何要把通膨目標設為2%?
https://www.stlouisfed.org/…/january/fed-inflation-target-2…
那,名目薪資成長為何停滯?一個直接的理由就是失業率上漲。簡單地說,失業率高,市場上都是人求事,縱使經濟成長老闆賺錢,也沒有多少薪資上漲的空間。
談到名目薪資與失業率,就無可避免要提到現代央行貨幣操作的最主要理論依據,也就是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和它的衍生理論。菲力普曲線的最初模型,描繪的就是「名目工資增幅」與「失業率」的負向抵換關係:失業率高,薪資就增加的慢,失業率低,薪資就增加的快。近60年來,菲力普曲線衍生出許多模型與理論,從工資增幅與通膨的連結,到預期通膨與產出缺口觀念的加入,逐漸形塑現代央行貨幣決策的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觀察近三十多年來每個月台灣的失業率與通膨率,會看到台灣的經濟,在2001年前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01年以前,台灣失業率很少超過3.5。但從2001年二月以後,台灣的失業率,就再也回不去了。以台灣歷史高點的失業率,與趴在地上的通膨率,都暗示台灣離觸發通膨的自然失業率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若從飛利浦曲線的邏輯去解釋,顯著的薪資的增長幅度就不容易看到。
從失業率的角度去解釋薪資停滯,會比匯率更遠離事實,更不可思議嗎?
「台灣經濟的種種問題,都是因為央行壓低匯率」這類說法,雖然頗為流行,但我目前看到的證據都頗為薄弱。央行買匯累積外匯存底其實不是新鮮事,台灣的對手國都在買,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比如說從2010年迄今,韓國的外匯存底累積速度就比台灣還快。所以重點不是有沒有買匯,而應該是買匯的動機與效果。
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 在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Local Busines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5 likes.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是美國的中央銀行體系「聯邦準備理事會」的運作分支,共12個,每個銀行分管自己的聯邦準備轄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