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新聞
英國倫敦史坦斯特機場在巨大危機度過30周年
.
如果你曾從英國倫敦到歐洲旅行,而且是搭乘廉價航空,一定都對倫敦史坦斯特機場不陌生。
這座以廉價航空起降為主,在近日非常默默地迎接開幕三十周年紀念
應該說,是根本沒有任何的活動來慶祝紀念30周年
.
1991年3月15日,由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及機場建築設計師 諾曼福斯特 Norman Foster 共同為這座機場揭幕。
.
London Stansted Airport ,機場代碼 STN,原本是1942年,英國空軍的跑道。從1985年開始施工,1991年完工開幕。第一班國際航班,是來自於法國航空從巴黎降落於此。
一直到2017年,一年的客流量達到25,902,618人,是在倫敦希斯洛機場、蓋威機場之後,倫敦第三繁忙的國際機場。
除了以歐洲線的廉價航空為主之外,近年還增加許多國際航班航線,像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聯酋航空,就有固定營運以B777執飛往返杜拜的航班
.
#現代建築的典範
這座營運30年的機場,他也是現代建築的代表作品。
👉
化繁為簡的旅客動線
Stansted Airport 整個的旅客動線是在同一個水平面,機場航廈建築的一側是道路旅客下車進到機場,另一側就是飛機跑道。
機場航廈分成左右兩側,一邊是入境,一邊是出境。
旅客從辦理登機/通過安檢/進到候機室都是一個順向水平行走,下飛機一直到走出機場,也是同樣動線,只是就跟出境不同邊而已。
進到候機室,還會有另一條航廈鐵軌,負責運送旅客到不同的衛星航廈
👉
把繁瑣運作放到地底
整個機場平面就是給旅客使用,抬頭就是天花板。
至於機場運送帶以及其他各種工作動線,就是移往地底。另外,地底也在後期增設一條銜接倫敦市區與機場的火車鐵軌。
.
👉
以樹幹發想的節能設計
Stansted Airport 的整體建築主幹,你如果查看他的剖面圖,會發現他是一根又一根,從基座往上開展的設計。透過像是樹枝狀的往上到頂端則是遮罩。
不過,設計師在屋頂的設計,特別採用透光設計。可以讓陽光自然穿透,減少機場大廳的採光耗電量,達到節約能源,即使陰天也還是會有光。這樣的設計會讓旅客有明亮的感覺,增加旅行的好心情。
.
👉
經過精密計算模組設計
英國建築設計師 Foster 可以說是英國現代建築的代表建築師,除了倫敦市中心最具代表性的黃瓜大樓、大英博物館的中庭天花板、德國柏林市議會、以及香港新國際機場
這次,Foster 設計的 Stansted Airport 最重要就是這個主枝幹,這是撐起整座機場最重要的設計。透過歷史照片可以看到設計師不只在電腦,還有製作縮小版的模型,測量每一個角度所能支撐承受的重量。
.
這座機場,曾經是我旅居倫敦,非常往返的機場。為了省錢,都是搭乘便宜的廉價航空往返倫敦與歐洲,而且,為了搶便宜,都是搭乘很早出發,很晚才抵達,常常都是深夜在機場等飛機或是降落回倫敦的家。
.
你,也有去過 Stansted Airport 嗎?
聯合航空出境航廈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79年桃園中正國際機場啟用】#國家門戶 #平穩柔美的地氈
國人熟悉的桃園機場啟用於1979年2月
在總面積、跑道、停機坪上均優於松山機場
啟用時的第一航廈面積近16萬平方公尺
加上當時先進的機場設備
使我國航空業向前邁出大步✈
據報導中時任華航航務處長任歌樵所言
在桃機起降「就像降落在平穩柔美的地氈上」
可見其在當時的革新意義
#桃園機場 #松山機場 #華航
#來說說你認識的桃園機場吧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79/02/21
圖說:中正國際機場廿一日舉行啟航典禮,首批抵達中正機場的華航機組人員,接受各界獻花致意。
攝影:聯合報 程川康
歷史新聞
【1979-02-22/民生報/01版/焦點新聞】
我國航空事業邁進新里程
中正國際機場 昨行啟航儀式
【本報訊】再過四天,台北機場的國際航線班機就要改在桃園中正國際機場起降了。這個耗資新台幣一百零三億元興建的新機場,昨天舉行了簡單隆重的啟航儀式。
昨天下午二時廿一分,中華航空公司一架編號B─一八六四的七四七客機,由梁運生駕駛,降落在桃園機場平坦寬闊的跑道上,然後緩緩滑入六號停機坪。
九分鐘後,華航另一架編號B─一八三二的波音七○七貨機跟著平穩降落下來,滑入七號停機坪。華航航務處長任歌樵率領正駕駛梁世保等經空橋到出境走道上,與七四七十多位機員、服務員會合,接受獻花。交通部長林金生,政務次長陳樹曦,民航局長毛贏初等熱烈歡迎他們。
接著,啟航典禮在航站大廈出境大廳舉行,行政院秘書長瞿韶華代表行政院長孫運璿宣讀獻詞。孫運璿在獻詞中說:『中正國際機場的興建,不僅對便利空中運輸,助長經濟繁榮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有莫大裨益,且在國防軍事上也具有深遠的意義。尤以適於國家面臨外逆的艱難時刻啟航,更足以增加我們自力更生與奮發圖強的決心和毅力。』
他說:『現代國際機場的建設除提供航機的安全起降設施外,更須提供民航業及旅客的各種服務與設備。政府不惜巨金,投資建設,深望於啟用之後,精心擘劃,善加管理與經營,發揮高度的服務效能。』
林金生部長在典禮上說,我國民航空運發展十分迅速,在國際客運方面,成長率在百分之十五以上,國際貨運方面,高達百分之廿四,原有的台北機場已無法負荷。
他說,新機場廿六日啟用後,預計每天起降班機八十六架次,出入境旅客約一萬人。如以作業能量計,預測一九八○年客運全年有五百萬人次,貨運二十萬公噸;一九九○年,客運一千萬人次,貨運四十萬公噸。新機場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後,足以適應未來卅年台灣地區航空客貨運成長的需求。
桃園航空站主任董孝誼說,未來桃園機場的管理,將以達到「效率、安全、服務」為原則;在營運方面,他希望達到『企業化、制度化、積極有效、安全便利。』
新機場今、明兩天開放民眾參觀,大小客車走機場旅客專用道進入航站大廈區。行人及乙種車輛,由南崁交流道進入貨運站,再步行到航站大廈區,航空站希望旅客儘量不要帶物品進入機場。
公路局將配合每天上午八時至下午三時,將加開由台北松山機場到桃園機場專車,疏運參觀的民眾。
【1979-02-16/民生報/06版/生活新聞】
華航航務處長的親身體驗
桃園機場起降平穩.舒適.安全
【本報記者楊芳芷】「就像降落在平穩柔美的地氈上,非常舒適。」中華航空公司航務處長任歌樵這樣形容將在本月廿一日啟航的桃園國際機場跑道。
去年十月十七日上午十時許,任歌樵以正駕駛的身分操縱一架波音七○七型飛機,翩然降落在台北桃園國際機場跑道上。這是華航應交通部民航局的要求,為這個新機場各項裝備性能,作一次試飛起降。
民航局說,桃園國際機場的助航、導航設施,達到國際第二類儀降標準。這套設備可以說已經達到世界上最現代化的標準。
各國國際機場的儀降標準共分為三類,而以機場的助航及導航設施決定該機場的儀降標準屬於那一類。第一類標準是,機場能見度在二千四百英尺、雲幕高二百公尺以下,靠著導航、助航設施,飛機可以起降,台北機場正屬於這一類;第二類標準是能見度一千二百英尺,雲幕高一百公尺以下,飛機照常起降,桃園機場屬於第二類。
第三類的最高標準是,能見度及雲幕高達到零時,僅靠儀器助航、導航,飛機還能起降。民航局一位官員說,「國際上自稱儀降標準達到第三類的機場,多少有點吹牛」,第二類標準已經是最現代化了。
台北是個盆地,四周都是山,飛機在松山機場起飛,活動空間較少,桃園機場濱海四公里,沒有山擋住,飛航活動空間大多了。任歌樵舉例說,在寬闊的大道上開車,當然比在窄巷開車舒服。他形容,「在桃園機場上飛行,感覺天空都大起來了。」
這位有兩萬多小時飛行經驗的駕駛員說,就飛行員的觀點說,桃園機場的一切設施,到目前為止,他「非常滿意」。
桃園機場跑道長一萬二千呎,台北機場跑道長只有八千呎,跑道長,飛機起飛載重量大,台北機場天氣熱時,就不能全載重起飛。
桃園機場佔地一千二百公頃,第一期工程跑道尖峰每小時可以起降四十二架次,停機坪客機有廿二個位置,可以同時間停十架七四七廣體客機,十二架七○七較小型飛機;台北機場只有十二個停機位置,同時間只能停兩架七四七,其他十架較小型的飛機。
任歌樵說:「台北機場在尖峰時間,飛機沒地方停。」桃園機場有台北機場六倍大,在啟用後幾年內,不會出現擁擠的問題了。
他說,飛行員重視的是機場的導航、助航設施是不是完善,個人的技術是不是熟練,至於在那個機場起降都是一樣的。他還認為,「桃園機場讓他有很舒適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