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半年前,有個年營收接近千億台幣的大陸企業董事長,親自請我幫忙為企業做些診斷和建議。由於董事長很誠懇的跟我談了幾次,我無法拒絕的接受了這個請托。
每一個月來到深圳,我都會空出一天,與該集團經營管理層的副總裁級成員深入探討,他們負責的職務和面對的挑戰。本週三,集合了董事長和6個副總裁,開了一整天的會議,主要討論的議題就是,公司一級組織架構、矩陣式分工合作、職權責合一、當責文化、利潤/成本/費用中心、KPI等等。
其實我最近寫的《績效管理系列》和《績效管理誤區》兩個系列文章,除了是我多年管理實務經驗的整理之外,也是針對這個案例,寫出來給該集團董事長和經營管理團隊閱讀學習,並且進行企業改造用的。
經過週三的會議,每一個副總裁和董事長都把我的「一對一面談」和這兩系列臉書文草,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消化,並且依照我的方法融入他們的組織架構和日常工作中。
事實上,有許多大企業已經「生病」,而且蠻嚴重的。可惜的是,董事長和經營團隊並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或是拒絕承認自己生病。
我經過反覆思考,最終答應了董事長,為他的企業診斷和建議。歷時半年,前後投入不到10天,效果已經顯現。有些非常明顯的組織架構設計、職權責分工合作、KPI訂定的錯誤,造成了組織內鬥內耗,影響到了營收獲利的下滑。
違反了退休後不再為大企業服務的原則,我幫助這個企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創辦人兼董事長願意聽我的話,願意接受企業改造的建議。在成功的大企業老闆中,確實非常難得。
數百萬台幣的顧問費,我請董事長直接捐給我們的佛學院,我分文不取。董事長也很讓我感動的,由他個人名下帳戶直接捐款。
我揭露這些內幕為的是讓讀者們了解,這些績效系列文章是可行的、價值極高的,對於需要的人、認真去學習應用的人,至少值個幾百萬台幣,已經有一個案例證明其價值了。
或許我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自己說的未必可信。以下是「吐納商業評論」的總編 Fred 在編輯完我的這系列文章以後,寫的一段感慨,其實他沒有誇張,只是我已經退休了,不會開課去賺錢。
讀者們只能夠閱讀我的文章,消化吸收後,化為自己的「個人價值」!
以下是 Fred 的原話:
說實在話,程天縱老師的「績效管理誤區」這個系列是我自己特別有感覺的。
三十年前當小業務時,老闆就丟一句話說「下禮拜把明年的業務成長預估做出來啊」,其實是完全沒有頭緒的,要不是亂寫一通、就是反正把今年的數字加個10%之類交差的就對了(老闆當然不會接受負成長,10%還有可能被打槍)。
後來帶了比較大的部門、自己也創了業,參考數字是多了點,但當時的狀況其實很難跟整個產業做連結;所謂難連結,在不同的公司有幾種可能的狀況:
1. 公司的業務性質是「半獨佔」,競爭對手很少;案子的利潤都不錯,但每個都是特例,缺乏能用於預估的延續性。
2. 如同文中所說的,公司太小、領域很窄,跟產業趨勢或大環境的連結度不大,只能自求多福。
3. 被突然出現、資本額比我大150倍的競爭對手輾壓;這時候只能努力求生存,很難去「預估」明年會發生什麼事。
但也如同文中所說的,如果訂不出目標,就很難往回拉到成本、費用等數字的評估,最後就只能憑空想像、然後努力達成;萬一無法達成,也只能雙手一攤,明年再努力了。
上面這些,也可以簡化成大家朗朗上口的「目標管理」;但至少就我自己看來,中小企業真正用比較科學、比較可執行的方式來訂定目標、然後執行的其實並不多;很多都是老闆先要個數字掛在牆上當蘿蔔,但下面的人仍然是「看天吃飯」。
說實在話,我自己從前常常也是這樣,後來學會方法之後才恍然大悟(雖然讀過商學院,但真的沒教這個……);所以現在回頭看這個系列的文章,講「恍若隔世」有點誇張,但真的非常有感。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是經營公司,這個系列的文章真的值得你每篇讀個十遍,讀到每個字都完全理解為止。
我曾經跟程老師說過,如果他願意親自出來教授講解這個系列(當然還有其他,像是目前為止出的這三本書內容),光是「績效管理誤區」課程就可以收至少10萬台幣的學費;花10萬讓你公司未來多年少做無數白工,一點都不貴。
不過程老師現在不教課,所以沒辦法;但你可以在文章貼出之後一週內免費閱讀,就把握機會好好研究一下吧。
「績效管理誤區」系列文章:
https://tuna.pizza/2QwXgM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8443743900/posts/2027577050867067/
怎麼訂定有效的年度業績目標?:績效管理誤區系列#4/程天縱
「怎麼訂定明年的業績目標」不僅是業務部門的事,包括市場部門、供應鍊、生產製造、文武週邊,甚至企業經營者都應該關注。
上一篇中談到用「市場佔有率」來評估市場行銷部門的績效,可以排除外部大環境與產業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比較客觀;但這適用於新創公司嗎?
https://tuna.pizza/2DS8OUd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500的網紅林佳龍,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19)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司法委員會審查科技部暨所屬中央三級機關組織法草案實質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及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 林佳龍委員首先肯定朱主委在總質詢時勇敢說出12年國教後國中會考就是要分三等級,不應該再分五等級或更多,以免又回到考試主義掛帥的教育制度。但是對3月12日第一次國科會業務報...
職 權 責合一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年5月4日在本站(吐納商業評論網站)發表的文章《「策略」與「執行」,孰重孰輕?》,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有沒有人可以斬釘截鐵的說,哪一個比較重要嗎?
其實,「策略」與「執行」分則為二,合則為一,就似「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互相影響,誰也少不了誰。
例如,2018年5月9日在本站發表的《制訂優勢競爭策略的五大步驟》系列文章,含兩個案例,總共六篇。這是訂定策略的5個步驟,如果不按這5個步驟執行,或是輕率的執行,那麼設定的策略難免會有百密一疏之處。
如果策略設定之後,在執行上鬆鬆散散的,或許完全沒有或是不知道怎麼執行,那麼再好的策略也會失敗。
本《績效考核系列》文章,前五篇寫完就管理理論和管理書籍來說,也可以就此打住了。但是,我的文章與坊間管理書籍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實務性」「可操作性」非常高。
從第六篇開始,分享執行的方法與技巧,搭配我過去的實際案例。我認為這些方法與技巧與理論概念一樣重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一直把按讚和分享數量,做為對我文章的一個回饋。為了擔心《「職權責合一程度」的提升與量化評鑑:績效考核系列#6》這篇專注於執行方法的文章太「硬」,不易理解。我還特地用手畫的圖表來搭配文章。希望能夠讓讀者理解、吸收,從而幫我按個讚然後分享給朋友。
但是,這篇文章的兩個指標,按讚數與分享數,對比前五篇文章都明顯下降。天下事總有不盡人意之處,我只有在第七篇文章更加努力。
書歸正傳,我這第七篇文章,亳無保留的將我在市場、業務成功的精華秘訣寫出來,分享各位。希望各位不嫌麻煩,多閱讀幾遍。融會貫通之後,保證終身受用無窮。
如果讀者們對這篇文章的反饋非常熱烈的話,那麼我的下一篇文章將會更加精彩。我會傳授讀者們,如何做資源分配的判斷。在眾多部門績效項目當中,哪個部門應該加強?哪個部門應該保守?
https://tuna.to/performance-index-53f7bde637d7
職 權 責合一 在 吐納商業評論 Tuna Business Revie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職權責合一程度」的提升與量化評鑑 :績效考核系列#6/程天縱
https://tuna.pizza/2CCDloj
「職權責合一程度」的提升與量化評鑑 :績效考核系列#6/程天縱
前兩篇文章談到「職、權、責合一」,並且以惠普前執行長Mark Hurd的改革為例,來說明這一點的重要性;但有些讀者仍然表示很難理解,不知道如何把「職權責合一程度」量化。
那麼,本文就以企業中的產品事業部當作例子,用圖解的方式來說明。
https://tuna.pizza/2CCDloj
職 權 責合一 在 林佳龍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今(19)日立法委員林佳龍在司法委員會審查科技部暨所屬中央三級機關組織法草案實質國科會主委朱敬一以及研考會副主委宋餘俠。
林佳龍委員首先肯定朱主委在總質詢時勇敢說出12年國教後國中會考就是要分三等級,不應該再分五等級或更多,以免又回到考試主義掛帥的教育制度。但是對3月12日第一次國科會業務報告時,林佳龍委員要求朱主委評估,朱主委也承諾評估的事項卻沒有被納入科技部組織法表達遺憾。
根據組織法草案科技部掌理政府科技發展計畫之綜合規劃、協調、評量考核及行政院交付科技相關事項之審議與管理行政院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而科技會報的任務是國家科技資源分配、重大科技發展畫之審議及管考、跨部會科技發展事務之協調整合及推動。林佳龍委員再度向朱敬一主委喊話,未來的科技不只是維持國科會,將再併入原能會,而各部會的科技政策業務都仍停留在該部會,那麼設立科技發展委員會就已足夠,何必設科技部呢?如果要設立科技部,科技事務的事權必須統一,各部會部分科技業務及功能應納入。另外,林佳龍委員也指出,科技會報的任務包山包海,掌控的資源與權力比科技顧問組時期更大,問題是,科技會報並無長期專職幕僚,大部分成員來自經濟部督導的工研院及資策會,球員兼裁判更形嚴重。林佳龍委員感嘆科技部有長期專職幕僚,但欲推動科技發展或協調重大科技計畫,可能會因缺乏資源分配授權,推動科技事務事倍功半。
林佳龍委員進一步闡述,科技部的定位跟上跟下都有問題,沒有整體性的規劃,長得四不像,科技部既然由國科會轉成「部」就需要有科技政策的決策權與預算權,儼然變成一個有責無權,僅專責執行的部會。科技會報的法源是設置要點也沒有長期專職的幕僚,卻長有計畫審查與預算分配、管理考核及政策規劃,那其法律依據也應該隨組織改造併科技部組織法一起做檢討才對。科技會報與科技部呈現頭重腳輕的狀況,整個科技組織的設計變成要靠「人」來解決,至少要副閣揆來統合才能統籌科技會報及科技部的權責合一。林佳龍委員也詢問研考會宋副主委,組改時有必要修行政院組織法讓政委兼部長也可以,應該重新思考讓整個科技組織一體化,有權有責,但上策還是要讓科技部有權有責,才是一個行政組織法中名符其實「部」的地位。
林佳龍委員也提出,工研院應歸屬科技部,讓科技部可整合產業前瞻技術研發與基礎及應用科技研究;科學園區應該經濟部,現行編定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及科學園區管理辦法不一,租售條件亦異,不但影響廠商的進駐意願,更造成優惠措施或負擔不公平之現象,對優良產業環境的塑造形成負面阻力,經濟產業要發展必須把科學園區必須要把工業區加工出口區做一個整合。
朱敬一主委答覆科技部組織法草案是在他上任前就規劃好,上次與林佳龍委員答詢之後有將幾個方案在行政院內部討論,確實有部會之間的困難。林佳龍委員表示,有困難才要改革,朱主委只要提出好的方案在野黨也會全力支持,林佳龍委員再次向朱主委提出科技組織的建議,期望朱主委再評估,現在的組織法草案猶如西裝太小件,不要讓科技部「穿小衣」,要幫科技部「轉大人」。
林佳龍於3月12日質詢朱敬一時提出目前政府機關存在很多「專家會議」有無違反利益迴避原則?對於接受委託研究又參與相關政策的擬定的專家學者,最後反而成為官僚卸責的白手套,林佳龍要求朱敬一主委盡速清查目前補助的對象有無利益衝突的情形,並研擬規範加以明訂,避免學術界全體蒙塵,但至今尚未收到說明報告。朱敬一主委允諾會盡快給委員回復。
職 權 責合一 在 花了我幾天時間才完成,裡面有許... -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 ... 的推薦與評價
「職、權、責合一」》這篇文章真的很精彩,花了我幾天時間才完成,裡面有許多真實的故事,也有我不外傳的管理經驗。由於文章太長了,所以分成兩篇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