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和足底的放鬆方法]
腳踝太緊、跟腱緊繃或足底疼痛,是滿常見的現象,未必足以稱之為症狀,通常,這些不適感也僅僅只是偶爾發作,初始還不至於影響生活,多數人多會轉變為不至於疼痛不堪但可以和平共處的狀態,另外,有小部分的人們則會因過於疼痛而採取治療。
腳踝太緊、跟腱緊繃或足底疼痛,會衍生什麼問題呢?
腳踝太緊,隨之而來的是脛骨與腓骨(小腿的兩支骨頭)的緊張,走長一點的路就小腿酸痛或水腫、肌肉僵硬,也有可能往上束緊連帶的將膝蓋周遭鎖住。
跟腱緊繃,俗稱後腳筋,會在走跑跳時缺乏彈性,移動的外觀就會看起來比較僵直,日子久了,也會對關節造成負擔,進而膝痛、腰酸,甚至是腰痛,再連動到整個背側、肩膀。
整個下肢緊繃、水腫到背側的緊張,累積下來多少會影響睡眠品質,長久下來休息不足又會令身體難以放鬆和修復,進入惡性循環。
足底疼痛就複雜的多了,不僅只是與結構、長期姿勢(站立、步行或運動習慣)有關係,乃至可能與氣血不足也可能是成因之一。
描述了一些現象之後,這篇是要提供兩個小方法。
第一,躺姿轉腳踝。
當躺下來的時候,若兩隻腳硬挺又直立的腳尖朝向天花板,那就代表整個下肢太緊繃了,記得先把腳鬆開來再進入睡眠,至少要讓兩隻腳都各自外轉超過 45 度角,且兩隻腳落差不要太大。
正面平躺,有沒有枕頭都可以,然後,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轉動腳踝,慢到可以感受到裡面的骨頭像是一塊一塊的小齒輪在互相配合一樣,當然一開始這並不容易,或許就像生鏽得先上點油,轉動一陣子才會鬆解開來。
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順時鐘轉,也逆時鐘轉,太快就什麼都感覺不到也沒有什麼作用,也可以配合整個骨盆的放鬆,要抬起大腿朝向骨盆那一端鬆動,當大腿根部和腳踝都鬆了,膝蓋也會鬆的,整隻腳就會向外轉開來,下肢浮貼於床面。
第二,踩高爾夫球。
首先,你得有一顆高爾夫球。
放在你的辦公桌下或書桌下,一個腳可以穩穩踩在地上的桌椅下方,去找一下足底的解剖圖,看看足底的肌肉走向,一樣慢慢的、慢慢的、慢慢的踩著高爾夫球前滾後滾,順著肌腱的紋理。
記住,不要太用力、不要太用力、不要太用力,不要追求效果、不要追求效果、不要追求效果,不然,很可能自己踩到發炎。
總之,要慢慢的,不要太快,也不要太用力,更不要追求效果,跟自己的身體相處不是交作業給老師,是自己要有感覺。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
「脛前肌發炎治療」的推薦目錄: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兔子推推x深層按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胫前疼痛症候群》你知多少?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肌內效好好玩~肌貼diy - 【運動傷害 脛前肌疼痛 ...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脛骨前肌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脛骨前肌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所謂的十字韌帶是位於膝關節內、連結股骨與脛骨的兩條呈現十字形交叉的韌帶。
前十字韌帶(ACL)「由後往前」和後十字韌帶(PCL)「由前往後」組成,幫助維持關節的穩定性。
十字韌帶損傷較常出現在競技運動中,橄欖球、籃球、足球、滑雪等項目尤其多見。除了膝關節與他人碰撞致傷外,大部分ACL損傷發生於落地、急停加上扭轉等非接觸性動作中。足球運動中,移位防守以及奔跑中踢球相對危險;籃球運動中,側跳轉身以及單腿落地相對危險;在滑雪運動中,由於踝關節相對固定,落地及跌倒時一側滑雪板受阻,特別容易造成ACL損傷。
透過骨科檢查手法可以判斷ACL損傷,比如Lachman Test (拉屈曼測試)屈膝20~30°,檢查者以左手握住右膝大腿遠端,右手握住右膝小腿近端,將小腿向前平拉,如有鬆弛則提示ACL損傷。
另外,ACL損傷合併「半月板撕裂」的發生率很高,而一些半月板在剛剛損傷時可以縫合,但是隨著撕裂瓣反復磨損、變性或撕裂瓣本身再撕裂,會導致半月板部分切除或者切除的比例上升。所以,還是勸大家在受傷後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
通常在受傷當下,會聽到「啪」的一聲,合併腫脹、疼痛、無力及關節不穩,必需透過核磁共振MRI來檢測十字韌帶受傷的程度與是否有造成斷裂。由於前十字韌帶提供下肢在大部分日常生活動作所需的穩定性,通常斷裂後都建議要開刀手術處理,比較不會造成後遺症,例如關節提早磨損、積水發炎、肌力下降等問題。
無論是撕裂或是斷裂術後的復健,都可以透過物理治療的處理與訓練,在8-12週的療程後回復日常生活功能,如果需要較好的運動表現與專項運動銜接,一般建議6個月以上的物理治療加上肌力與體能訓練訓練,強化肌力、平衡、協調、爆發力與肌耐力,回到場上才不至於又造成二次傷害!
———JustWell ———
👁🗨服務項目️️️️👁🗨
✅脊椎側彎✅疼痛處理
✅長短腳✅骨架歪斜
✅動作矯正與優化✅筋膜放鬆
✅運動傷害✅運動按摩
✅顱薦椎療法✅內臟筋膜調整
✅皮拉提斯✅禪柔轉體運動
✅核心訓練✅ TRX懸吊運動
✅重量訓練✅肌力與體能
✅居家服務✅銀髮功能促進
✅鞋墊製作✅足部評估與調整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
JustWell Taipei
📅預約方式 │ 電話或LINE官方帳號預約
📞預約專線 |
0905-531-135、02-2396-9616
📲預約LINE │
@justwell(請務必要加@)
快速加LINE請點 ➡️
https://lin.ee/3njFtgs
🌐JustWell官網 |
https://www.justwell.tw/
📷JustWell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wellclinic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10號1樓
( 東門捷運站1號、2號出口,步行6-7分鐘路程 )
#Just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
#傑思維國際健康學苑
#蔡維鴻疼痛處理專科
#廖奕絜淋巴手法專科
#林竑廷運動傷害專科
#王文妤脊椎側彎專科
#范晴雯筋膜整合專科
#陳曉謙運動矯正專科
#林家祥居家照護專科
#Como皮拉提斯教練
#Iris皮拉提斯教練
#Rainbow肌力體能教練
#LaLa身心動作老師
#整合式運動醫學專家
#解痛事務所
#體態平衡美學中心
#身心健康管理
#健康促進顧問
#運動傷害 #運動防護 #疼痛處理 #脊椎側彎 #身心整合 #銀髮照護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踮起腳尖痛,腳踝也會有夾擠問題?】
(這次文章內容稍長,若懶得看文字內容可直接觀看影片)
大家應該對於肩夾擠、髖夾擠這兩個名詞不陌生,但你有聽過腳踝夾擠嗎?夾擠指的是我們的骨頭過度擠壓到周遭的軟組織,可能是肌腱、韌帶或是滑液膜等等,造成疼痛或角度受限。夾擠是一個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的病症,夾擠症候群底這個名詞底下,可能夾到的組織不同,造成的原因歧異度也非常大,造成評估上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腳踝夾擠雖然沒有像肩夾擠一樣有被正式分類成不同的夾擠類型,但仍能根據症狀呈現的方式跟解剖構造簡單分為前夾擠跟後夾擠,若還要再細分還會分前內側、前外側夾擠,以及後內側、後外側夾擠。
前側夾擠的症狀主要出現在腳踝背屈末端角度的時候,脛距關節 (Tibiotalar joint) 前側的組織受到擠壓。腳踝前側的有不少脂肪、滑囊組織,正常情況,這些組織會在腳踝背屈15度過後受到擠壓,但如果在遠端脛骨前側或是距骨頸有增生的骨頭的話,便可能限縮前側的空間,讓組織提早受到壓迫。如果長期在這角度下活動,就可能進一步造成慢性的發炎,或是造成關節囊韌帶的增生。除此之外,如果腳踝曾經扭過傷,造成韌帶或皺襞增厚的話,也是可能造成前側夾擠的原因之一。
雖然這些解剖構造上的變化已有多篇文章有所描述。但造成這些組織增生的原因卻仍不是很清楚。因為運動員有比較高的比例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前側夾擠可能是因為頻繁地做出大角度的背屈,或是因為運動過程中受到的外力,讓前側軟骨邊緣反覆受到衝擊所造成。也有些學者認為,踝關節的不穩定,造成關節有不正常的微小滑動,也是一個可能造成骨質增生、或是軟組織受到夾擠的的原因。另外在比較早期的文章,一開始學者認為前側的骨質增生可能是來自於頻繁地蹠屈,牽拉到關節囊,進而造成關節處的增生,只是這樣的假設被後來的研究給推翻了。
因為前側夾擠症狀大多是在腳踝背屈的末端角度下出現,上樓梯、跑步、走上坡、爬梯還有深蹲是幾個比較容易會加劇前側疼痛的活動。若未接受妥善治療,在症狀後期可能會因為組織的增生或疼痛,造成更進一步的活動度受限、夾擠和周圍組織的傷害,再回頭限制關節活動度與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後側夾擠的症狀主要出現在腳踝蹠屈到末端角度的時候,脛距關節與距跟關節後側的組織受到擠壓。後側夾擠常出現在需要頻繁把腳踝往下壓的人身上,像是芭蕾舞者、需要頻繁跳躍的運動員等等。與前側夾擠雷同,後側夾擠可能是骨質或是軟組織的夾擠,或是兩者同時存在。距骨後外側 (trigonal process) 的骨質增生是比較常被認為導致後側夾擠的原因。除此之外,頻繁的將腳板大幅度的往下踩,可能會導致後側關節囊、後下脛腓韌帶、三角韌帶的後側韌帶發炎,產生疤痕組織,進而造成組織增厚。另外我們的屈足拇長肌的肌腱經過距骨後側的內、外骨突中間的凹槽,也很容易因為過度使用,或是周遭骨質的增生,造成肌腱病變,像是肌腱或腱鞘炎的問題。
與前側夾擠的疼痛大多較為淺層、可觸摸的到相反,後側夾擠的症狀通常較為模糊,比較難有一個特定的單點疼痛,而且位置較深,通常落在阿基里斯腱底下。這也讓後側夾擠不容易和阿基里斯腱或是腓骨長肌的問題做區分。因為症狀出現在腳踝往下踩的時候,走下坡、下樓梯或是穿鞋跟較高的鞋子是幾個容易誘發症狀出現的活動。芭蕾舞者之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症狀,被認為是因為需要頻繁的做出踮腳站,承重在前足的關係。
雖然影像檢查出來的骨質、軟組織的病變被認為是可能導致腳踝夾擠的原因之一,但實際上研究還是有提到,我們仍然不能光靠這些影像結果證據就判斷踝關節是否夾擠。影像檢查與我們的症狀表現之間的相關程度有限,仍需要結合其他理學檢查做綜合判斷才行。針對踝關節夾擠的介入,目前比較常見的作法仍是先採取保守治療,若在急性疼痛期,需要先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有必要的話也會使用消炎藥來控制疼痛。在非急性期,甚至是已經是慢性問題的個案,我們則需要著重在踝關節穩定、本體感覺的訓練上,畢竟前面有提到,踝關節不穩、扭傷都是可能造成夾擠的原因之一。與其他肌肉骨骼問題一樣,即使解剖構造上的異常也會被認為是造成踝關節夾擠的原因,但大多數的個案都能在不開刀的情況下有很好的進步。若有類似的狀況,一樣記得先找醫療人員的協助,避免症狀隨著時間越變越嚴重。底下的影片 (6:52) 將跟大家分享幾個簡單的踝關節穩定與本體感覺的訓練。
Impingement syndrome is a common musculoskeletal problem in shoulder and hip joints. But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nkle impingement? Impingement syndrome refers to abnormal contact of bony structures or soft tissue, e.g., tendon, ligament, synovial tissue, resulting in pain and restriction. Through different causes of impingement syndrome, it includes different medical signs or symptoms. Therefore, causes of impingement syndrome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make a right diagnosis. Although ankle impingement is not officially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like shoulder impingement, researchers still sort it into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mpingement according to anatomical structures are involved. More specifically,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anteriomedial, anteriolateral, posteriomedial and posteriolateral impingement.
Symptoms of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are generally induced by compression of anterior margin of tibiotalar joint in terminal dorsiflexion. There are adipose and synovial tissues in the anterior joint space. Normally, these tissues are compressed after 15 degree of dorsiflex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However, if there is osteophyte at anterior distal tibia or talus neck, it will take up the space and limit ankle movement, causing early compression. This will result in chronic inflammation, synovitis, and capsuloligamentous hypertrophy. Apart from this, ankle sprain, thickened 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synovial plica are also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Even though structural pathologies are well described in much research, their exact etiologies are still less understood. Research showed that athletes are tend to affected by anterior impingement, and it led to hypothesis that pathologies are caused by repetitive impact injury to anterior chondral margin from hyper-dorsiflexion or direct impact during sports.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has also been hypothesized to be the causative factor of anterior impingement, because abnormal repetitive micromotion may develop bony and soft tissue lesions. In addition, early research hypothesized anterior osteophyte is caused by traction to the anterior capsule during repetitive plantar flexion, but this theory was disproved by later anatomic studies.
Anterior impingement symptom typically presents as anterior ankle pain during terminal dorsiflexion. Climbing stairs, running, walking up hills, ascending ladders and deep squat are common aggravating activities. If anterior impingement doesn’t get treated well, in the later stage, joint mobility may be further restricted due to mechanical block or pain, resulting in vicious circle.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mptom typically occurs in terminal plantarflexion, due to compression of tissues posterior to the tibiotalar and talocalcaneal joint. Posterior impingement tend to occur in athletes who need to plantarflex frequently, like ballet dancers, etc. Similarly, posterior impingement can result from compression of bony or soft tissue in isolation or in combination. Trigonal process of posterior talu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osterior impingement. Besides this, repetitive hyper-plantarflexion may cause posterior capsule,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posterior fiber of deltoid ligament inflammation, scarring, and thickening. Lastly, tendinitis and tenosynovitis are easily found in 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 running betwee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posterior process of the talus. This probably results from overuse or irritation from surrounding abnormal bony tissue. The tissues mentioned above are all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to the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 anterior impingement pain that are accessible to palpation, posterior impingement pain is less specific, deep to the Achilles tendon.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from Achilles tendon or peroneal tendon pathology. Since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mptom is usually irritated by repetitive plantarflexion, walking downstairs, downhill running, and wearing high-heeled shoes are some common exacerbated activities to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ndrome. Ballet dancers are commonly affected by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ndrome due to weight bearing on forefoot in plantarflexion position over and over again.
Though osseous or soft tissues abnormality in radiography is seen to be one of the causes of ankle impingement, it doesn’t mean that we can simply blame patient’s symptom on these structural pathology. In fact, there is a limited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image findings and our symptom. We should integrate patient’s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imaging studies, etc., for accurate diagnosi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remains first option to manage ankle impingement. In acute stage, patient should avoid from doing provocative activities. If it is necessary, NSAIDs can be used for pain management. In chronic stage, clinicians should focus on ankle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training because ankle instability and sprain are both causative factors of ankle impingement. Just like other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even though structural abnormality is thought to be a possible cause of ankle impingement, most ankle impingement cases still respond well 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f you have any similar medical problem, please find medical professions for help. The video below will show you some simple ways to train our ankle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60862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47-019-04459-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65672/
#腳踝夾擠 #踝關節不穩 #腳踝扭傷 #本體感覺訓練 #物理治療 #ankleimingement #ankleinstability #anklesprain #proprioception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Bap6r
跑步:https://bit.ly/2lC1L7V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https://bit.ly/2lBap6r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詹珞瑤 物理治療師 Veronica Rehab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跑步:https://bit.ly/2lEYIvE
跑步:https://bit.ly/2IvkDyh
跑步:https://bit.ly/2MoT4Jk
跑步:https://bit.ly/2KreckO
跑步:https://bit.ly/2tGhW7H
跑步或是騎腳踏車騎到一半,膝蓋外側有莫名的壓力感,在跑下去之後就會變成疼痛,甚至沒多久後會劇烈疼痛,這個就是 髂脛束症候群 ITB syndrome ,大部分馬拉松跑者在突然加劇的訓練過程中,或是沒有訓練好突然跑了比平常多的距離,就很容易有此症狀,當然不只跑步會有這個問題,騎單車或是種訓的人也常見這種狀況
什麼是 髂脛束 呢?
髂脛束不是肌肉組織!!!!這是大家很常見的錯誤,髂脛束並沒有收縮功能,他是一個很厚的結締組織,由大腿根部連到膝蓋外側,是一個傳遞大腿肌肉力量的組織,藉由傳遞力量來給予膝蓋外側的穩定,髂脛束往上可以連到兩個肌肉:臀肌 gluteal maximum 以及 擴張筋膜肌 tensor fascia latae,往下則連到脛骨外側粗隆
髂脛束症候群 的症狀
髂脛束會在脛骨外側粗隆的連接點產生壓力,所以都會痛在膝蓋外側片下方一點,如果有這個症狀的人,通常在跑步完或跑步當下會有問題,坐著超過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膝蓋外側就會有僵硬感或疼痛感,走路也會在外側有感覺,上下樓梯更是會引起疼痛,造成生活上的極大不方便,更別說再回去跑步或騎腳踏車,都常這個症狀很常出現在突然增加跑量的選手,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但是又剛開始要練習馬拉松的初學者身上
髂脛束的放鬆
一般放鬆的方法就是用滾筒 foam roller 和牽拉 stretch,牽拉的方法可以參考下方連結影片
另外滾筒的放鬆方法則是大家很容易做錯的部分!如同上述所提到的,髂脛束不是肌肉!所以不要再拿滾筒來滾髂脛束了,這只會讓它發炎的狀況更加嚴重!!!滾筒可以放鬆肌肉的位置就在髂脛束上方所連到的 臀肌 和 擴張筋膜肌,所以直接針對這兩條肌肉放鬆才能有效的緩解膝蓋外側的壓力
髂脛束症候群的訓練
到目前為止,所有來做髂脛束症候群 物理治療 的病人當中,直接強化臀肌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一般都認為休息和放鬆髂脛束是解決疼痛最直接的方法,但就是因為臀肌肌力不足才會造成髂脛束壓力過大,所以休息完後若沒強化肌力直接跑步或騎腳踏車,還是無法緩解症狀,當然跑量就無法恢復,還有可能使症狀惡化
clam exercise
側躺,雙膝微彎,需要訓練的腳在上方,肚子縮緊,膝蓋往上打開,感覺臀部肌肉的收縮
lunge exercise : posterior slide
弓箭步(類似跑步姿勢),訓練的腳在前方,將重心往前移,前腳站70%的身體重量,後腳站30%的重量,並且輕踩毛巾,感覺前腳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收縮,且注意前腳膝蓋要對準第二腳趾頭,後腳開始前後滑動毛巾,控制前腳膝蓋不要左右或前後晃動,在滑動的過程中,要明顯感受臀肌的出力
參考文獻reference
The Effect of Gluteus Medius Training on Hip Kinematics in a Runner with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Schreiber R, MSc1 Louw Q, PhD1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肌內效好好玩~肌貼diy - 【運動傷害 脛前肌疼痛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主要是因為過度使用小腿肌肉,肌腱(腓後肌肌腱posterior peroneal tendon)和鄰近組織造成發炎的現象,是小腿是非常常見的症狀。主要發生在跑者身上,舞者也可能出現這症狀 ... ... <看更多>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脛骨前肌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小腿肌肉很緊繃羅波腿很痛放鬆不了怎麼辦? 跑步後膝蓋內側痛,可能是鵝掌肌腱炎!與筋膜的深前線大有關係!如何治療呢? ... <看更多>
脛前肌發炎治療 在 《胫前疼痛症候群》你知多少?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您感到腿前部疼痛,那么很有可能是 胫前 疼痛症候群。此类痛感的本质是酸痛、刺痛或者发麻, ... 胫骨后肌的骨膜, 肌肉 及肌腱受到重复性的压力而 发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