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先生在台北門診看了一個 74歲男性無慢性病史👨🏻🦳
主訴右側喉嚨痛兩天,甚至無法好好進食~
就診當天開始上段頸部疼痛,聲音像含滷蛋講話
理學檢查發現「右側扁桃腺腫大合併軟顎紅腫鼓起及懸雍垂偏移至左側」
內視鏡則可看到「咽壁腫脹範圍從口咽至下咽」
因為擔心是 #右側扁桃周圍膿瘍合併潛在上呼吸道阻塞😰
擔心病人可能因為疾病快速的進展導致呼吸困難而有生命危險⚠️
趕緊轉診病人至鄰近醫中做後續處理(因先生一周只有支援台北分院一天門診無法收病人住院)
病人一開始還以為自己只是感冒,拒絕接受轉診
經過勸說後終於願意接受,後續追蹤病人,發現短短不到幾小時病人已經是‘’插完管準備要手術了‼‘’️所幸後來手術完順利出院~
喉嚨痛大部分的人可能都以為是小感冒忍一忍就過了,但其實魔鬼藏在細節裡喔~尤其疫情期間很多時候大家都去藥局買個止痛藥忍一忍就過去了~但其實止痛藥治標不治本,甚至常常會影響到醫師的判斷~
今天來聊聊✨#扁桃腺周圍膿瘍(ℙ𝕖𝕣𝕚𝕥𝕠𝕟𝕤𝕚𝕝𝕝𝕒𝕣 𝕒𝕓𝕤𝕔𝕖𝕤𝕤) ✨
👉🏻定義:因為扁桃腺炎有續發性的細菌感染而產生的併發症,常見細菌為A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或口腔內的厭氧菌…等等。
👉🏻症狀:
🔹扁桃腺腫脹、懸雍垂偏移
🔹發燒或寒顫
🔹牙關緊閉、無法完全將嘴巴張開
🔹吞嚥困難
🔹說話時含糊不清含滷蛋(Hot potato voice)
🔹可能合併單側耳朵痛
🔹口臭
🔹臉、嘴或頸部發紅腫脹
🔹頸部淋巴結壓痛且腫大
⚠️也可能有嚴重的併發症:
🔺呼吸道阻塞
🔺深頸部感染
🔺後咽膿瘍(尤其超過3-4歲的小孩要小心)
🔺Ludwig's 咽峽炎
🔺敗血症
🔺縱膈腔炎。
👉🏻怎樣的人是高風險?
✔️牙周病
✔️牙齦炎
✔️慢性扁桃腺炎
✔️抽菸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
✔️扁桃腺鈣化或結石
👉🏻診斷:
✔️理學檢查
✔️鼻咽內視鏡
✔️血液檢查
✔️X光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
👉🏻治療:
▫️抗生素(口服或靜脈注射、看病人嚴重度)
▫️膿瘍抽吸(抗生素合併膿瘍引流效果較佳)
▫️手術清創(若合併深頸部感染)、或是扁桃腺切除手術~
平常如何保健可以減少扁桃腺膿瘍的發生呢?
🔸請不要抽菸
🔸保持口腔清潔
🔸避免刺激性食物
🔸充分休息
所以有時候不要輕忽一些小病痛,基本上還是要給醫生親自診視後較為準確喔☺️
(以下圖片取自Advanced Family Dentistry )
#佳鴻診所
腦 膿瘍 住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好文分享- 作者 林思偕教授
好友急診科主任。某天接到一位從區域醫院轉來的妹妹, 雖然精神還好 ,但發燒併意識改變, 他覺得「不對勁」,簽她住院。 媽媽還有點不願意。
不料,孩子病急轉直下,不到12小時,就轉加護病房。媽媽一直問:「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會這樣?」
還好他送的早…… 在醫病關係緊張的今天。
這是主任在兒科最前線20多年練就的直覺, 第一眼的印象就能判定,孩子會不會「變壞」,準的很。
我自嘆弗如 。這孩子換了是我看,說不定就在急診CPR了。
這沒什麼好丟臉的 。 行醫難免碰到撲朔迷離的狀況, 要做一些模稜兩可的決定。 甚至犯一些錯誤。
有一次,帶孩子來看我的爸爸, 自己燒了七天, 伴隨背部疼痛。 他告訴我,急診開的止痛藥一點也沒用。我簡單為他做理學檢查,發現他頸部有點僵硬 。
「你的脊柱可能有點問題。 」我憂心的說。
他半信半疑。他還要工作,他不想請假 。我又不是他的醫生。我解釋,這可能是中樞神經感染什麼的, 掛急診檢查一下比較好。
「 醫生,你百分之百確定這個有生命危險嗎?」
我搖搖頭。不想說謊。 醫學上很多事我從來都沒確定過。
「至少回急診打一針什麼的,疼痛比較能控制,你也比較能上班啊。」 我想我言盡於此。
過幾天 。神經外科醫師打電話給我。
「你上回轉診的一位病人。 證實是硬腦膜外膿瘍。」
「兩個禮拜前我們曾看過他,照過相。那時候沒事 。還好你有建議他到急診。 及時開刀,否則現在可能下肢癱瘓了。」……
從醫學院我們就被要求完美, 要做就做最好的醫生 。活到現在,有點洩氣 , 有一點險象環生 。 越來越多無言以對的時分……
我現在知道 ,我做不到。 或許我們該追求做一個「夠好」的醫生就行了。
我們博聞強記, 考過證照。以為這樣就足以應付一切, 病人的問題到我們手上都會迎刃而解。其實不然。
年輕時遇到很多挫折, 感覺似曾相識, 曾經這樣跌過一跤, 使自己往後走的路更謙卑小心謹慎。
最怕聽到同儕對我說 :「你還記不記得看過一個病人……他現在又回來了。」內心開始鬼影幢幢。
病人像座山, 山在虛無飄渺間 ;像瞬間移動的光影, 隨時換位。 病人眼神飄忽,讓人難以捉摸。
有時候醫生太忙,太累 ,太不放過自己, 也容易犯錯,引發無限的自責與懊惱。
其實這只是一種無可避免的統計學。
醫學這一行, 唯一確定的事實, 就是「什麼也不確定」。不能只打穩赢的牌,有時必須勇敢做稍為樂觀的判斷, 寬鬆的解釋 ,把病人放回去。 然後祈禱……
家醫科朋友也有類似遭遇。他照顧一在安養院的90歲老太太。
她是這裡最健康和最健談的住民。大多數病人已無法自理,無法對話。唯獨她,猶渾身是勁,耳清目明,碰到醫生話說個不停。
丈夫已經過世多年, 獨子在海外不曾回來看她。 她的孤獨可以想見。
朋友習慣拉張椅子,陪正聽着廣播慢慢享用早餐的她話家常。 她總會拿出先生和孩子的照片, 說故事給朋友聽。
朋友注意到她吃東西很慢,有點怪 。最近一個月,她開始吞嚥困難。
她拒絕侵入性檢查 。後來因為體重下降太多 ,虚弱到有點脫水,才同意醫生建議,做了內視鏡。
結果老太太得的是喉癌。 它幾乎已經完全纏繞著食道。只剩下一點小小的出口。
跟腸胃科討論過,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個支架,至少可以喝一點流質的東西。
朋友不敢對她說 ,未來幾個月,可能會常常嗆到,吸入性肺炎,發燒,敗血症,種種併發症等在前面……
朋友臉色凝重 ,為何自己沒有提早發現? 是不是漏了什麼? 一切處置都是適當的嗎? 為此,他數夜不能成眠。
朋友的憂心寫在臉上 。以後每次的訪視,都成為他的夢靨。王老太太看在眼裡 , 冷靜對朋友說:
「 醫生。你真是杞人憂天呢! 我現在不是活得好好的 。何況我已經90歲了。我的人生過得夠好,夠久了。」
她微笑望著朋友。那麼泰然自若。還不知道如何對她做「哀傷諮詢」, 這時老太太反過頭來引導朋友:
「時候到了 ,就讓我好好走,沒關係, 別太傷心。」
我也不能確定, 因為我的「疏失」,悲劇一定會發生 。有時我担心的病人 ,竟悠然好轉; 狀況惡化的病人,回來也沒有怪罪我的意思 …
這時我只能激動的感謝上蒼。
腦 膿瘍 住院 在 媽媽好孕,寶寶才好運:婦產科楊濬光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哺餵母奶的真相] 作者:楊濬光醫師
請即將準備生產的孕婦務必閱讀本文,這將會是哺餵母奶成功與否的關鍵!
聽到「餵母奶」三個字,我相信幾乎所有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這樣的畫面:一個臉龐慈光泛發的母親,或躺或半坐臥在一張舒適的椅子上,懷中摟著小寶寶,恣意的吸吮著乳房,好一幅溫馨美好的畫面啊!
其實這絕對是你不切實際的幻想。「餵母奶」三個字,是如殺戮戰場般的可怕的!特別是剛開始的時候。一不留神,一有閃失,就會陣亡!餵母奶本應是最自然的一個過程,只是有太多隱藏在現實生活中,不利於母奶哺餵的情況。
小花(化名)剛生產完,她可是剛經歷了一場長達24小時的奮戰,在眾親人加油吶喊聲中,拚命的用力擠,才終於將重達3500公克的寶寶生了下來。小花側過身子,看著身旁小寶寶安詳的睡著,她覺得這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像在天堂一般的滿足感!
於是,訪客紛至沓來,恭喜聲不絕於耳;小花興奮不已,在臉書上貼文貼照片,昭告世人她已經完成這偉大的使命。而Line、Instagram、Facebook回覆的提醒「嗶嗶」聲,也幾乎沒有間斷過。手機拚命的響,小花也拚命的講,從產兆開始的慌亂、待產的痛、用力時的艱辛、到生出來那一剎那的喜悅,像極了錄音機般的播了又播。
「來,寶寶餓了,我們來學習餵母奶吧!」嬰兒室護理人員呼喚著。小花想,生產那麼可怕的事情都被我完成了,餵母奶,小事一樁啦!
只見寶寶不是扁嘴不吸,就是很急躁的拚命亂咬。一個小時過去了,小花心裡知道,寶寶根本一口都沒吸到。這時,她才意會到,原來,要在寶寶張開大嘴的一剎那,把乳頭包含乳暈整個塞進去,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產前衛教竟然只告訴我寶寶會有「尋乳反射」,好個尋乳反射啊!
既然吸不到,那我擠出來好了。小花回想,產前衛教師有教過,要由外往內,輕輕的推著有些許漲漲感覺的乳房。咦,怎麼沒半滴呢?不然再用力一點好了。怎麼還是擠不出來呢?我有喝黑麥汁啊?難道書上描述「噴奶」的樣子,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嗎?
隔天,嬰兒室護理人員來了。「小花媽媽,寶寶體重降低了150公克!」
「什麼,一定是都沒喝到奶」外婆首先發難了,「要不要餵寶寶喝牛奶?」
又奮戰了一天,「小花媽媽,你的寶寶出現黃疸,需要去中重度病房照光……」話都還沒聽完,小花的眼淚已經在眼眶中打轉。
長輩們開始碎碎念「都是你說要餵什麼母奶啦,說什麼母奶最好啦,餵到小孩都生病了!」
「看寶寶一直哭,手腳都乾乾的,臉色黃黃不好看,寶寶不能餓的啦!」另一位長輩手上已經提了兩罐奶粉過來了。
住院第三天剛起床,就發現因為昨晚沒有起來餵奶,兩邊的乳房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像大饅頭一樣的腫脹,而且怎麼推都推不散。「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石頭奶』嗎?」小花暗叫不妙。更雪上加霜的是,乳頭經過兩天的摧殘,已經破皮到流血了,連衣服的摩擦,都讓小花痛到骨子裡。
接下來的路程,仍舊崎嶇難行。寶寶體重持續的下降、家人反對的聲浪一波大過一波。加上睡眠不足,無法好好坐月子,身心疲累之下……終於,有一天,左邊的乳房裂了一個大洞,膿水混著血水如火山爆發般,不斷的湧出!乳腺炎膿瘍住院,母乳之路就此結束。
行醫十數年,我覺得懷孕產檢時,媽媽多半只專注在寶寶正不正常、生產順不順利這些問題上。對於哺餵母乳,除了逛街準備吸乳器、奶瓶消毒鍋外,幾乎是毫無準備,無論在生理或心理層面上。從傳播媒體、醫護人員口中,也只是接收到近乎教條式的所謂餵母奶的好處,光這樣實在是不夠的,媽媽對母乳的概念,幾乎僅是一些很虛無飄渺的概念。
曾經有媽媽講述她的母奶經驗,竟然是「這輩子從來沒想到會這麼狼狽過!」好沉重的一句話。我也遇過好幾位產婦,因為對於出院哺餵母奶的徬徨,而一再要求我延長她的住院時間,賴著不敢回家面對現實。在兩個月後的產後檢查時,幾乎所有的媽媽都異口同聲的告訴我「餵母奶比生小孩還要辛苦。」
西方先進國家,婦產科門診旁就會有「母乳諮詢門診」,由專業泌乳顧問或資深註冊護士來看診。看診方式與醫師診療無異,由詳細的問診與家庭資源評估,預測未來哺乳可能會遇到的情況;從細膩的身體檢查,判斷乳頭會不會過短或凹陷,影響寶寶的吸吮;孕婦在生產之前,早就擬定出一個完整的哺乳計畫了。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嚇大家,讓大家聞母奶色變。俗話說,「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又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兩句話,用在哺育母乳上是最貼切不過了。母乳最好,所以我們要給寶寶最好的。請準媽咪,好好準備,將正確的母乳觀念,讓你的家人都知道;生產完後,好好休息,並認真學習哺餵技巧。最後,預祝大家的母乳之路順順利利!
#禾馨有泌乳門診請懷孕就來諮詢
#生產完應該手機關機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