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的思考模式】作者:楊濬光醫師
疫情當前,轉貼我的一篇文章,增加科學的觀念,看完更懂疫情
如果觀念正確,便可以貼近醫生的思維。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0)沒興趣知道;(1)沒想過這麼多;(2)因為廣告這麼說;(3)科學家的研究證明的結果。
二、以前說女性荷爾蒙會讓人青春永駐,保護心臟,為什麼現在吃會增加心臟病的機會?
(0)沒興趣知道;(1)藥物成分不同;(2)環境的改變造成;(3)研究方法不同。
三、聽說胎盤鈣化對胎兒很危險嗎?
(0)沒興趣知道;(1)聽起來就很危險;(2)我的朋友告訴我很危險;(3)危不危險應該要聽醫生怎麼說。
請完成這個自我評量表,如果三題總分低於4分,那就別往下看了,這對你來說太艱深了。如果高於8分,那你也不用看了,因為應該早明白這觀念了。如果分數是4-8分的人,就不妨花一點時間往下看吧,應該會讓你有興趣的。
在進入主題前,我先提出三個概念,那就是:1.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2.「安慰劑」的效果;3.「因果」與「相關」。
很多病不吃藥不治療也會好,相信大家都不會否認這樣的說法,畢竟在大家的生活經驗中,打噴涕流鼻水的小感冒,多喝開水過兩天自然就好了;扭傷了腳踝,簡直痛不欲生,但幾天後,大部份也就不知不覺痊癒了;被美工刀畫到手指頭,傷口不深,很快也就復原了……不勝枚舉。可是,其實呢,這個事實有時會被忽略的。所以,當民智未開時,香灰神符有時候就變成了所謂的仙丹妙藥,其實,吃香灰會好的病,就是那些不治療也會好的病。
再來提到「安慰劑」。什麼是安慰劑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作用」,各位也許不知道,心理作用其實有時候也可以治療疾病的。拿最簡單的例子:威而剛,當它剛問世奇貨可居時,世面上有多少仿冒品,根本只是塗上藍色外衣、沒有療效的維他命丸,可是很多人吃了,還是驍勇善戰銳不可當,這就是安慰劑的效果。
至於第三個觀念,「因果」與「相關」,就比較難懂一點,這是邏輯上的概念。我舉兩個事實:「肥胖的人容易罹患心臟病」,肥胖就是心臟病的原因,這是「因果」關係。「住在鄉下的人比較容易罹患癌症」,其實有這樣的統計結果,是因為住在鄉下的人口,年齡普遍較大,才導致這樣的結果,那「住鄉下」與「得癌症」就不是「因果」,而只是「相關」。搞清楚兩件事到底是不是「因」與「果」,十分的重要,不然大家看到那樣的結果,豈不是不敢住在鄉下了!
明白這三個概念後,我們就要進入正題,先看第一題,為什麼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呢?
在這裡先略去前面一大段過程,包括藥品如何被化學家合成,如何在動物實驗中確認療效與安全性等等,我們直接跳到「一顆藥丸問世,我們怎麼知道它可以治療頭痛?」
「因為昨天頭很痛,吃完藥以後半個小時後就不痛了,所以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這樣就可以確定了嗎?
當然不是,大家已經有了「不吃藥也會好」與「安慰劑」的觀念,一定會馬上質疑:「也許本來頭就只會痛半個小時啊?」「搞不好吃維他命丸頭也會不痛啊?」
「如果有一萬個人頭痛,吃普拿疼後都不痛了,那是不是可以更確定普拿疼可以治療頭痛?」
是的,當不只一兩個人有這樣的經驗,而是成千上百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或許,可以讓我們比較肯定是藥物治療了疾病,而不是疾病本來就會好。你想,哪有那麼巧,這一萬個人都恰巧只頭痛半小時嗎?
「那如果讓一萬個人吃普拿疼,讓一萬個人吃不可能有療效的維他命,結果吃普拿疼的大部分有效,吃維他命大部分都沒有效,是不是更能證明普拿疼有效?」
沒錯,這樣連「安慰劑」這個因素都排除了。其實這些,就是醫學上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就是實證醫學的精義:排除干擾因素,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剛剛的問題再延續下去,如果我們選一萬個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吃普拿疼,選一萬個老頭子吃維他命丸,得到同樣的結論,這樣還是可以證明普拿疼有效嗎?在知道答案前,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婦產科近代史上最大的誤會:女性荷爾蒙補充療法。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過程。它代表體內女性荷爾蒙降低,會造成熱潮紅、失眠、情緒起伏不定等等障礙,而女性荷爾蒙療法的問世,讓這些障礙得以緩解。更大的驚奇,是發現補充女性荷爾蒙的女性,得到心臟病的機率,比沒有服用的女性還要低,於是,標榜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荷爾蒙療法,在大約二十幾年前蔚為風潮,回家問問您的媽媽阿姨姑姑,一定有人補充過一陣子的女性荷爾蒙。
可是,一段時間後,發現情況並非如此,補充荷爾蒙的人,得到心臟病的機會似乎不減反增。於是,我們試著去了解,為何以往的研究的結果,與實際不同。
幾乎所有的研究方式,都是醫師在門診的時候,把那些來拿荷爾蒙的病人蒐集起來當第一組,另外再找一群沒有服用荷爾蒙的人當第二組,這兩組人在五至十年的追蹤過程中得到心臟病的機率。
乍聽之下,這樣的方法相當的科學、也相當的合乎邏輯,可是,這樣的編組方式,其實是充滿誤差的。怎麼說呢?會來門診要求醫生開立荷爾蒙的人,她們閱讀健康雜誌、醫學期刊,發現了這樣的資訊,可見得這些人對自己身體健康比較重視。很合理的推論,她們也應該會知道其他保健之道,比方說上健身房、吃健康養生餐、甚至是規律的健康檢查。其實,並不是荷爾蒙讓第一組的人降低了心臟病的機會,而是第一組人原本就比較健康!也就是說,「荷爾蒙補充」與「降低心臟病」,其實是沒有因果關係的。
所以在幾年前,美國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研究,同樣的,他們安排幾萬個婦女服用女性荷爾蒙,當然也安排了幾萬個婦女服用了所謂的「安慰劑」,做為比較。可是,他們選取的方式,完全是「隨機」的,儘量讓這兩組人有相似的年紀、相似的健康狀況,再去比較。結果出來,出乎大家的意料,「補充女性荷爾蒙,雖然可以緩解更年期障礙,但卻會增加心臟病、中風、乳癌的機會。」這不但推翻了以往大家的認知,更一度讓補充好幾年的婦女驚恐不已,甚至有些團體要求藥廠賠償,甚至國家賠償。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科學要建立出因果關係,是需要非常嚴謹的,稍一不慎,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
讀到這裡,相信大家對「實證醫學」的觀念應該相當的清晰了。要回答「胎盤鈣化會不會對胎兒有危險」這個問題應該就會有較為正確的思考模式了吧!沒錯,就是要找一萬個胎盤鈣化和一萬個胎盤沒有鈣化的孕婦,詳細的評估胎盤的功能,寶寶出生後,也要比較兩組的健康狀態是否不同。其實這早有答案了,其實兩組並沒有不同。這其中,當然會有胎盤鈣化的寶寶出生後不健康,但是,胎盤沒有鈣化的寶寶,也有相同比例的寶寶不健康啊!
同樣的邏輯,用在「打無痛分娩會不會比較容易腰痠?」「胎兒解胎便有沒有關係?」「剖腹生產會不會比較安全?」來尋找答案,應該會更接近事實的。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不斷的在孕婦中流傳,希望讀完這一篇冗長的文章,能讓大家建立一套更符合邏輯的思考模式。
腰扭傷看哪一科 在 陳曉謙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重訓?有氧?哪種訓練方式最好】
「聽說中風後可以練重訓?大重量可以治百病」
「跑步會吃掉肌肉?但我覺得因為跑步讓我身體變得更舒服」
最近不管在治療師、教練圈,都在討論相關的議題。也有朋友或學生問我的看法。先說結論,我認為「各種專業、訓練、治療等,就是因爲對他有需求、它的獨特性,因此而存在」,因此,沒有哪種訓練方式最好、也沒有哪顆藥可以治百病,「不同的階段,需要的東西不同;不同的疾病,有適合的藥物及對應方式」,我認為現在缺少的,不是誰比誰厲害,哪個方式最好,而是,「怎麼讓不同需求的人,找到最適合他的方式」
1. 每個專業跟訓練方式都是獨一無二,沒有誰能取代誰
「有氧訓練好,還是大重量訓練好」
這就像是在問「騎機車好,還是開車好」,不同人、時間、經濟考量、距離等都是考量範圍,因此,對於一位馬拉松選手,有氧訓練的比重較高,但不代表重量訓練不重要,只是花費較少的時間在上面,因為彼此都有獨一無二的好處,透過有氧訓練增加最大攝氧量、肌肉的微血管密度等;透過大重量訓練增進發力率、跑步經濟性、減少運動傷害等。
2. 結合不同專業及方法,達成近乎完美的結果
「不管是腦中風後、糖尿病都可以做重訓」
當病患狀況是穩定、且具足夠基本能力的,我認同。前提是負責重量訓練的人,要能分辨「有沒有風險、狀況是不是穩定」,或先經這方面的專家確認過。目前教導重量訓練的多為不同背景的教練、體育科班畢業,坦白說,當我看到教練在幫學生壓脊椎,我都會怕怕的。
「確立自己的能力界線,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
例如開始帶一位中風的阿伯重訓,發現訓練時他的膝蓋沒有辦法伸到最直,怎麼判斷他是『柔軟度不足』還是『痙攣(spasticity)』;或者,一位糖尿病的年輕女性在做完最後一組深蹲,覺得很累、嘴唇稍微發白,是因為『訓練強度足夠』還是『已經低血糖(hypoglycemia)』,然後倒地了,要怎麼處理。
上述的例子,其實只要有經過醫療人員評估、給予建議,都可以讓學生更安心地訓練。神經外科醫師確定腦部沒有再出血、物理治療師確定動作控制能力足夠、營養師確定飲食對血糖的影響。
「不同專業、方法的結合,就像一手同花順一樣,每張牌都比Ace小,但只要花色對、順序對,還是能勝過四張Ace」
3. 只要能改善「他」的問題,就是好的方法
剛從醫院實習完,我曾覺得自己很厲害,不管是五十肩、腳踝扭傷、長期膝蓋痛、腰痛,我只要用一雙手調整肌肉、關節等(又稱徒手治療),就可以處理好所有的問題。但很快地,沒能「畢業(出院)」的病患越來越多,儘管老師想教我其他治療方式,我還是自以為是地覺得自己的方法最好。
我們習慣用自己最厲害的武器,去做每件事情,但是有些盲點,就是要從別人的專業跟角度才能看得到,「當別人手上拿著鑰匙就可以打開門,我們不需要堅持拿槌子硬要把所敲爛」
現在,當我有處理一段時間沒好的病患、教了一段時間沒有進步的學生,我就轉介給不同人,不管是防護員、教練、骨科醫師、疼痛科醫師、其他物理治療師、諮商心理師、營養師、身心學專家。雖然我不是基督徒,但如果信仰能讓人度過生命的難關、緩解疼痛,為什麼不?
4. 結論
近期看到有這樣的討論,我其實覺得蠻好的。因為有彼此都有對自己訓練或治療的信念,也有可能是開創現今科學或研究還沒有的新方法。只是在嘗試新的方式,也要小心翼翼,先考量跟排除掉想得到的風險。就像疫苗一樣,要在短時間內做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需要很多實驗來排除副作用跟風險。
目前不管是重訓界、運動產業沒有像疫情那麼急迫,如果能「排除掉既知的風險」其實並不困難,就是專業合作、充實自己的能力、保持開放的態度、接受不同的觀點,寫這篇文章也是希望提醒自己,如果哪天我也沒做到上面我說的,請我的好朋友們打醒我。
也謝謝不同專業的朋友們:
讓關係.歷久彌新 - 石瀝新諮商心理師
鐘英華 (Yinghua Chung)
疼痛醫師:楊琢琪|Pain Doctor: Cho-Chi Yang M.D.
Dr. M Be Superior 運動醫學 傷害復健 健康促進
練健康
Bob Cheng
郭環棻
王文妤 物理治療師 • Amber physiotherapist
知己|琴床聲動所
彎槓訓練營 Bar-bend Strength Center
曾子桓(幾丸)- 肌力與體能教練
(不知道為什麼,有些粉專我標記不到)
#專業分工 #重量訓練 #有氧訓練 #跑步 #大重量訓練 #物理治療師 #運動防護師 #醫師 #諮商心理師 #教練 #營養師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weighttraining #aerobicexercise #running #resistancetraining #physiotherapist #athletictrainer #doctor #coach #strengthandconditioningspecialist #nutritionist #dientitian #psychologist
腰扭傷看哪一科 在 我中醫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中醫傷傷傷傷科報你知]
怪獸大決鬥你挺誰?
兩位傳奇的大哥正面對打就是爽!
我吃你一拳,你接我一記超級大嘴砲,
你可以拿戰斧K我,我自帶背景音樂!
一見面就爽快地打上一架,這就是男子漢的氣概吧!
激情過後,遍體鱗傷,去哪恢復往日雄風?
中醫除了吃中藥的內科,扎針的針灸科以外,還有什麼勒?
中醫骨傷科?
除了復健科、骨科、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風濕免疫科,
還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都有專精的項目,
那麼,中醫傷科的專精的項目是什麼呢?
什麼時候,傷科可以處理你的不爽快?
幫你神速恢復再去猛打一架!
中醫骨傷科的專精項目有
1.傷科手法:理筋、整脊、接骨、針灸
2.傷科外用藥:薰洗、敷貼個類型藥膏
3.傷科內用藥:內服藥
4.配合復健運動
常聽到的病名
1.關節脫位: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
2.傷筋:扭傷挫傷、肌腱炎、肌膜疼痛,例如落枕、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腰扭傷、足踝扭傷
經過診斷後,醫師會利用各種治療配合,例如理筋手法配合針灸、整脊配合內科用藥,目的讓病痛處以最快的速度痊癒
現代中醫與時俱進,結合各種理論,
除了傳統的理論經絡學,也有解剖學,激痛點學說,筋膜理論等等,
並與其他各領域專家配合,一同努力為治癒疾病努力!
無論今日鹿死誰手,
看完中醫傷科又是一條好漢,
明天過後再次冤家路窄也不怕,
酸麻痛腫我來幫你扛!
ps.身為骨灰級哥老迷不管怎樣就是私心挺爆啦!by某小編嘿嘿嘿
#中醫養生 #中醫 #中醫師 #中藥 #保健 #健康 #養生 #飲食 #針灸 #acupuncture #healthylifestyle #health #chinesemedicine #likeforlike #傷科 #哥吉拉金剛 #哥吉拉 #Godzilla #godzillavs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