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婚姻生活】媽媽的血壓
文/小米嘛
九月初時,猴子拔的公司舉辦了年度例行健康檢查。檢查回來當天,猴子拔分享初步檢查狀況,聽起來沒什麼大礙,無非就是膽囊息肉有沒有長大之類的。
講到最後,猴子拔若無其事地說:「喔,還有,今天量血壓偏高,護士叫我休息一下再量,結果還比第一次量高一點點。」
一開始老婆我沒當一回事,想老娘我每天斷線怒吼罵小孩,血壓都沒飆高了,你一介淡定爹血壓怎麼可能比我高?
沒想到約莫一個月後報告出來,還居然真的是“疑似”高血壓,建議至心臟內科做進一步檢查。
但雖然報告都這樣說了,咱們家這位皮皮的父親依舊無關痛癢似的,一天拖一天,直到十一月中才終於在老婆的催促下買了血壓計回來,決定先量個一陣子後再拿數據去看醫生。
這一量乖乖不得了,不管早上晚上安靜多久,怎麼量都是150上下;想說是不是經常性熬夜所以睡眠不足?開始努力早睡,沒想到早上起來量還比睡前高。又聽說吃太鹹太油可能會高血壓,但自從我轉行當全職媽媽後,開伙的時間已經比以前高太多了。
既然飲食作息都先排除,那無論如何還是先去醫院檢查一下比較安心,這才終於掛了號去檢查。檢查結果當然是:高血壓。
我的天阿,還以為高血壓糖尿病這類的慢性病是上了年紀的長輩比較容易得的,怎麼原來離我這麼近?!於是我們家這位謎樣的男子就這麼開始與降血壓的藥為伍了。
不過話說回來,媽媽我還是對這高血壓的病因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每天生氣怒吼的是我,睡眠時間較短的也是我,怎麼血壓飆高的人不是我呢?最誇張的是,忙得要死趕時間準備出門時,看到一個台北淡定爹安安穩穩坐在餐桌旁“冷靜”,正準備靜下心來量血壓;小孩拼豆撒一地蹲在地上一粒一粒撿、為父的還不為所動在房裡滑手機打電動;娃兒們爭執吵架大聲嚷嚷、孩子的爹還趴在水族箱前抓蝸牛………………老娘我不存在的高血壓都要高血壓了阿!到底是誰比較需要吃降血壓的藥!!
結論是,有沒有人可以跟我分享一下怎麼樣「媽媽的」血壓才會降低呢?爸爸的就算了~~都已經得吃藥了阿阿阿~~~
#媽媽其實每天都被氣到腦充血阿
#真心覺得我的血壓應該比較高
#這有什麼好比的?
#這是什麼這就是你所不知道的婚姻生活阿
「膽囊息肉長大」的推薦目錄:
膽囊息肉長大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看到名人罹癌的新聞,我想大家會想瞭解大腸癌的症狀,我整理如下,供大家參考~
症狀會因為腫瘤長的位置、大小不同而有差異。
長在右側(升結腸)的大腸癌,主要以貧血的症狀表現,如疲勞、呼吸喘、心悸。腫瘤若有出血,大便會呈「紅褐色」。隨著腫瘤長大,肚子會感覺到不舒服。不過因為升結腸的管徑較粗,並不容易造成腸阻塞(有可能腫瘤很大,排便還是正常)。除非是剛好長在結腸和小腸交界處,才會造成小腸的阻塞。
長在左側(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的大腸癌,會有腸阻塞的症狀,特別是在飯後,肚子會有絞痛的現象,排便的習慣會改變,例如排便的頻率增加,每次糞便量減少;腫瘤若出血,可能直接解出鮮紅色的血或是紅色的血附著在糞便上。
長在直腸的大腸癌,除了阻塞的症狀外,排便的習慣也會改變,例如便秘、腹瀉、和裏急後重(感覺一直想大便但又排不出糞便),同樣可能解出鮮血或混有鮮血的大便。
另外大腸癌患者的糞便帶有黏液或有惡臭味,形狀也改變,如變細、便鬆散或變糊狀,這都是可能出現的變化。
要提醒的是以上這些症狀,都是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才會出現的症狀,要知道大腸直腸癌長得很慢,可能在「症狀出現前五年」就存在了,癌症初期時,病患自己感覺不到有什麼症狀,尤其是長在右側的大腸癌,發現的時候常常已經長得很大了。真的有了以上變化,可不要輕忽,應該盡早就醫喔!
以下我把以前有關於大腸癌預防的舊文貼出,大家就複習一下吧!
以下列出跟大腸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和預防方法,加上一些說明,讓大家能充實新知。
1️⃣運動🙆♂️
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機率,在動物實驗中可以看到,運動會使得腸道菌叢改變,增加短鏈脂肪酸,幫助免疫調節及抗癌。
2️⃣加工肉品🙅♂️
加工肉品製作過程的添加物及高溫的製程都會有致癌產物出現。這類肉品富含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肝臟分泌膽酸,而過多的膽酸在大腸會被細菌代謝成「次級膽酸」,次級膽酸會造成腸黏膜病變。最近研究顯示有膽結石或接受膽囊手術的病患長期追蹤發現,右側大腸癌的機率上升,這個族群就該少吃點紅肉、加工肉。
3️⃣酒精🙅♂️
長期喝酒(每日2杯酒)會改變腸道結構,增加細菌的毒素進入全身循環,造成發炎反應及糖尿病,全身代謝異常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4️⃣過重或肥胖🙅♂️
肥胖會增加胰島素分泌,促進細胞增生變異。肥胖和腸道細菌也會互相影響,腸道細菌和其代謝產物改變和大腸癌的生長有關。肥胖會增加次級膽酸的形成,其易破壞DNA,使年輕族群容易罹癌。
5️⃣膳食纖維、全穀🙆♂️
膳食纖維攝取不足,有利於惡名昭彰的具核梭酸桿菌(F.nucleatum) 生長(有關具核梭桿菌引起大腸癌的說明,請參考以前貼文);有研究顯示,改吃高纖低油食物,是可以減少腸道具核梭桿菌的數量。此外多吃高纖食物可以幫助好菌生長,如雙歧桿菌的增加,會產生豐富的短鏈脂肪酸,有助免疫療法的抗癌的效果。
6️⃣乳製品、牛奶、鈣🙆♂️
補充發酵乳製品(如優酪乳),可改變腸道菌相。此外乳製品含豐富的鈣質,鈣可以結合膽酸和游離脂肪酸,減少它們對腸道黏膜的毒害;並抑制食物中血紅素對大腸的致癌作用。
7️⃣紅肉🙅♂️
紅肉在烹煮時常以高溫加熱,易產生有毒物質(多環銨類),紅肉富含血色素-鐵質,攝取過多容易產生活性氧化物質,破壞細胞DNA。
8️⃣Omega 3 脂肪酸🙆♂️
補充海產的Omega 3 脂肪酸(如魚油)不論在減少大腸癌的發生、進展、遠處轉移皆有好處。Omega 3 脂肪酸可以增加抗發炎細菌(乳酸菌和比菲德氏菌),減少具核梭桿菌和大腸桿菌,促進人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同時增加免疫療法的效果。
9️⃣含維生素C 食物、維生素D 、綜合維他命🤷♂️
這幾項補充品的好處多來自動物實驗,在人類的證據力較弱,參考即可。
🔟抽菸🙅♂️
抽煙對增加大腸癌的影響是非常久的,就算戒煙超過25年以上還是有風險(不要放棄喔!還是戒菸啦!),抽煙會影響腸壁分泌黏液的功能,造成病原體不容易清除,影響腸道菌相生態;吸入的化學物質會產生自由基,造成大腸息肉及息肉的癌化。
⚜️結論是請記得多運動,多吃膳食纖維、乳製品或牛奶,少吃加工肉品,乖乖做篩檢💯,即可遠離大腸癌🎉
膽囊息肉長大 在 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網友來信詢問說他有膽囊息肉,應該如何追蹤?我來說明一下:
膽囊息肉在一般人群中的罹患率為 1%~7%。
息肉可分成四種:
1️⃣膽固醇息肉 這類佔的比例最多,膽囊息肉超過一半是膽固醇息肉,這是因為膽固醇代謝異常堆積在膽囊壁上形成。
2️⃣發炎性息肉 顧名思義是因為膽囊慢性發炎性形成。
3️⃣肌腺瘤 膽囊內壓過大造成膽囊壁結構異常,肌肉層增生而成。基本上沒有惡性的疑慮。
4️⃣腺瘤 可以說是比較惡性的息肉(被認為是癌前病變),有一半的腺瘤合併有膽結石存在。
Q : 息肉會變成癌症嗎?
A : 絕大部分中等大小的息肉(0.6〜1公分)都表現為良性的自然進程,但有少數惡性腫瘤性息肉直徑不到1公分(這很罕見我是沒遇過)。在幾項大型研究中,大於1公分的息肉明顯增加發生腺瘤的可能性,癌變的機率開始增加,若大於1.8公分會是膽囊癌的機率就更高了。
Q: 膽囊息肉會長大嗎?
A: 統計起來平均追蹤三年的時間,有6.6 %的息肉會長大,雖然變大的機率很低,但仍有可能。
Q: 超音波可以區分息肉是良性或惡性嗎?
A: 不容易。杜普勒超音波是可以協助判斷是否為腺瘤,不過大部分的息肉用超音波不易區分是否有惡性變化,大多是測量大小推測,有懷疑惡性腫瘤時,安排電腦斷層檢查。
Q : 飲食上要注意什麼嗎?
A :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膽固醇息肉跟飲食中的膽固醇有關,避免高油飲食應該是合理的,尤其有許多人還合併有膽結石,應多留意是否血脂肪過高。
依據息肉大小有以下建議:
☑️大於1公分,應考慮膽囊切除。
☑️0.6~1公分,建議開始每 3~6 個月超音波追蹤 1 次,如果息肉大小未見增加,隨後可每年追蹤 1 次 。
☑️一般檢查偶然發現的無症狀且直徑小於0.5公分的息肉,不追蹤似乎也是合理的。
最後要提醒的是,息肉和結石常常同時存在,有時候超音波很難區分是否有大息肉混在裡面,臨床上也有膽囊腫瘤被誤認為結石的案例,所以不確定時,多做幾次超音波是必要的。以上是一般原則,合適的追蹤方式還是要跟您的醫師討論喔!
~歡迎自由分享~
台大校園杜鵑花季開始嘍!
膽囊息肉長大 在 田逸堂中醫診所- 患者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膽息肉約1.1公分 ... 的推薦與評價
患者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膽息肉約1.1公分> 另外抽血報告直接膽紅素0.7(過高) 眼白看起來有<黃疸> ... 3 減少膽息肉(即使是良性) 而後長大超過1公分時需摘除膽囊的機會. ... <看更多>
膽囊息肉長大 在 消失的膽囊息肉??為什麼不是誤診??[轉載]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無論術前或術後,法官也都符合開刀標準了!術前,那顆超音波可見,但是不符合病理定義的息肉,追蹤多年,也從0.7cm長大到1cm了。術後,病理報告證實,有膽囊結石、有慢性 ... ... <看更多>
膽囊息肉長大 在 [自介] 意外的膽囊癌- 看板Anti-Cancer 的推薦與評價
(文長請見諒)
原po目前34歲
去年11月初在公司每兩年一次的健康檢查中被告知肝臟有兩顆腫瘤
大小分別是1.4cm & 0.8cm
同時膽囊還有一顆瘜肉0.6cm
腹部超音波是在公司的一間會議室內做的
記得我剛起身時醫生就問說你肝臟有兩顆腫瘤
以前做超音波有發現嗎?
當下我的頭皮整個發麻
心裡想著怎麼會這樣
過了好一陣子才回答說過去幾年做了幾次腹超都沒有發現肝臟有腫瘤
以前只被診斷有脂肪肝
醫生說這兩顆看起來像是血管瘤
但要回院做更精密的檢查
當天下班我馬上奔到另一間大型的地區醫院要求做超音波
同時去健檢醫院安排肝臟MRI
隔兩天另一間大型醫完就幫我做腹部超音波
結果一樣是高迴音病灶(暗示血管瘤居多)
三個月追蹤一次即可
接著兩週後健檢醫院安排做完MRI
報告顯示為肝血管瘤多顆
主治醫生還在那邊幫我數血管瘤顆數大大小小約10顆左右
不只腹超顯示的那2顆
最大的一顆約1.4cm
醫生說MRI對血管瘤的確診率在90%以上
叫我可以放心了
後續定時追蹤就行
今年1月中旬回院追蹤肝血管瘤和膽瘜肉
因為血管瘤為多顆
因此醫生就只追蹤最大那一顆的變化
腹超結果肝血管瘤一樣1.4cm
而膽瘜肉0.7cm
醫生說基本上沒什麼變化
三個月後再來追蹤
3月下旬我又去醫院做腹超
結果依然沒變
於是我在想過了快半年了都沒變大
應該就是血管瘤了
因此我就改成隔6個月追蹤一次
今年9月中下旬回院
我發現醫生在幫我做腹超時做的特別久
結束後我問醫生結果如何
他叫我下週回門診時再來跟上一次的結果做比較
而不是像上次一樣直接就跟我說沒變化了
於是我懷著忐忑的心隔了一週再回門診報到
醫生說你的肝血管瘤一樣沒有變化
但是膽瘜肉從半年前的0.7cm變成約0.9cm
現在最應該要注意的反而是這個膽瘜肉了
我問他說膽瘜肉一般不是超過1cm才會建議手術摘除膽囊嗎
那我現在要怎麼做?
他建議我再追蹤3個月
因為量測可能會有誤差
3個月後再來看一次
我不是那種坐著等待的人
隔天我馬上掛外科的門診
一進診間我就問外科醫生說到底要不要手術
他看一看超音波照片就說看來不像惡性的
但是既然有長大也是可以開一開
所以決定權在我
我心想0.9cm離開刀標準1cm也沒差多少了
看來早晚都要開
加上外科醫生在旁邊說即便是惡性的
這麼小顆的腫瘤拿掉整個膽囊就沒事了
於是我就決定開刀了
3週後我動了單孔腹腔鏡手術
肚臍內開了一個不到2公分的傷口
術後的痛楚比預期還輕微
推回病房後不到1小時我就自己忍著痛下床走到廁所小便了
兩天後排氣出院
隔了一週回院拆線同時看病理切片的報告
我躺在診間的床上讓護士幫我拆線
醫生隔著簾坐在電腦前對我說幸好你有來開
我有點傻住了問他是什麼意思
「是膽囊原位癌」
我聽他說著
腦海中一片空白
病理上顯示膽囊完全拿掉了
沒有轉移
癌細胞只在表層
腫瘤實際測量大小是0.5cm*0.5cm*0.4cm
最後他說你很幸運
膽囊癌非常麻煩
腫瘤這麼小顆就拿掉了
沒事了!半年追蹤一次即可!
我問他說為什麼這麼小的瘜肉會癌化呢
不是說超過1cm的瘜肉才有可能成癌嗎
若我沒有積極的處理
等三個月再追蹤的話不就來不及了
醫生說這沒有一定的
醫生會依據過往的臨床經驗來判斷
但總有一些例外...
兩個問題請教各位板友
1.因為只摘除膽囊,我有沒有需要再開一刀清除膽囊附近的組織?
例如鄰近的一部份的肝和淋巴..
2.有沒有人是和我一樣或者有親友也是意外發現膽囊原位癌?
若有的話是否可以分享平時要多吃什麼食物
或者維持怎樣的生活習慣才不會讓癌細胞復發
最後我有一個很重要的心得
醫學上沒人可以保証百分百
身體是自己的
積極面對才能保住一線生機
祝福各位板友和家人也都能有健健康康的一生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3.189.8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