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欺負媽媽|
受朋友之邀,週末帶女兒去看了巴黎台灣電影節的《陽陽》。這部2009年發行的電影是鄭有傑執導,張榕容主演,劇情是一位在台灣長大的台法混血女孩的故事。
電影開始沒多久,我和女兒兩人就因為晃動的鏡頭與太多沈重的既視感而感到頭昏眼花胃翻攪想吐,我們兩撐到電影的最後可以說是奪門而出,摘掉口罩大口呼吸才好些。有那麼嚴重嗎?嗯,我想這部電影在某些程度上戳到了我和女兒的痛點。
影片中,當混血兒的陽陽被學長稱讚很漂亮時,她的同學小如在一旁露出不高興的神情。一連串的「妳長得好像洋娃娃」、「妳是混血兒?會不會說法語?」「法語的XX怎麼說?」這些都是女兒經歷過的。
混血兒在台灣好像很受歡迎,佔盡優勢?我想除了外表跟大家不太一樣,其他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反倒是自我認同的路程,就像電影裡的陽陽一樣辛苦而漫長。
那混血兒的媽媽呢?我在台灣陪讀的二年讓我深感不易,無論是身邊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或女兒學校的師長同學或家長,看到我隻身帶女兒在台灣唸書,都以為我的家庭狀況出現問題。親近一點的朋友會直接問,不認識的人搞不好就像那位攻擊某位網紅媽媽離婚的台灣男士一樣,覺得我「被離婚」。
這樣的情況也讓我母親很尷尬,在台灣緊密的社會關係下,她好像也很難跟左鄰右舍交代。好險我們工作時間比較自由,我另一半可以安排一年三次到台灣和我們相聚,以平息眾人悠悠之口。但他只要一回巴黎,鄰居媽媽們就會問我:「妳ㄤ回去囉?!」再過一陣子就是:「妳先生怎麼沒來?」這樣的過度關心,也是疫情這二年我不回台的原因,不想造成台灣家人的困擾。
無論是異國婚姻CCR或LGBTQIA+都是個人的選擇,我們怎麼能知道別人外表下隱藏的辛酸與現實?(你以為我不會和另一半吵架嗎?當然會,不然我的法文怎麼會進步這麼快?😂)對我來說,攻擊異國婚姻混血兒的媽媽,就像攻擊LGBT的護家盟一樣。尤其是同在異鄉的台灣人,如果看到感情遇到問題而無法伸出援手給予溫暖,那好歹閉嘴不要落井下石。
其他在法國的部落客或網紅不敢也不想惹事,大家就默默的任由他人攻擊。今天帶種的巴黎地方媽媽在此就把話說開了,什麼事情躲藏也沒有意思。網友們如果再看到有這種網路上惡意中傷攻擊台灣人的情況,請不用再截圖給我了,大家應該群起而攻之。想想我們在外的台灣人這麼少,而且大家多努力維持我們台灣人的形象,千萬不要讓一顆屎壞了一鍋粥!
下圖:陽陽電影海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向著光飛去 」介紹 訪問: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種愛,需要許以千年的誓約,這份愛,可以抵得住所有的打擊與背叛嗎? 都說父親是最初的戀人,被剝奪父愛之後,女兒可以如何堅強卻又偽裝地存活下來?四位各有一方天地的傑出女性,在其美好的外表下,卻因著歷經白色恐怖的...
自我認同的 意思 在 Francis Tsai 法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歡自己獨處的時間💛
當天下午奔出門,趁日落前去做咖啡
享受涼涼的🌆時光+冰拿鐵
之後在誠品翻書翻到甘願才想離開,
一眨眼就是4個小時,
比逛街還無聊的行程,當然是自己獨處時才有可能自在的完成😆
上次在限動發文,覺得現在誠品、博客來排行前10名的書籍都跟如何做自己、成為自己內在英雄、善良必須有點光芒、被討厭的勇氣這類書籍有關,得到很多人的回覆。
我覺得如果你不知道從何開始著手讓自己找回自我認同的感覺,試看看和自己獨處吧。
當你夠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當別人批評你的優點請為自己大力發聲、支持自己,當別人批評你的短處你也能自我接受(因為你早就知道這是你的缺點),你就可以反問批評你的人「 如果我想進步,你有什麼好建議嗎?」
如果對方只是一味的打擊你的信心,卻沒有想要你進步的意思,就請他離開。
我覺得光以上的步驟,應該可以幫你內心強壯指數加上很多分數💪🏻
晃過4小時的誠品,走進旁邊的永心鳳茶
決定替自己選擇一樣當下想吃的晚餐,
發呆放空一下,之後遇到朋友:「哇,你怎麼會一個人在這裡上吃飯!」
以前總是會在腦海裡說:「自己吃飯怎麼了嗎?你試過自己吃飯的小確幸嗎?」但現在也選擇用微笑點頭回應,因為⋯⋯我心情很好☺️我也不需要跟誰解釋這是什麼感覺,然後餐點上菜都是我喜歡的食物,我心滿意足的結束了獨處玩樂的一天❤️
對我來說,能自我滿足的快樂、
自己有能力提供自己的快樂,
才是真正的快樂❤️
(最後一張照片是這次在誠品為一本我想咀嚼的書-反智,在推翻現在社會的一些想法與存在,滿能檢視自己)
#francistsai法蘭 #francistsai法蘭遊記 #獨處的快樂 #自己相處時間 #認識自己 #享受的一天 #法蘭murmur #自我認同比等待被認同更重要 #小小方法 #內心強壯點
自我認同的 意思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性內在反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
。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
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
#全文:
儘管從系統觀來看,事情最終的結果是由各項因素綜合而成的,包括物理環境、技能熟練、命運機遇、他人影響、身心狀態、個性態度…但人們習慣「從簡」認知,只做「個人歸因」:不是對方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
而人的問題就是指「個性態度」。
「行為」是客觀事實,也沒什麼好說的,錯了只能收拾或下次改,但人們就喜歡「找人扛罪」,往他人或自己「內在」去責怪,「欲加之罪、何患無詞,說「你/我的個性喔,真是糟糕!」不落井下石就是不愉快。
「個性=我」,很多人並不喜歡被說個性不好,因為否定一個人的個性=否定那一個人。
當然個性並非不能改,而是某個範圍可以改,但範圍內若要改,就等於被否定了。
。
「個性」、「性格」、「特質」、「態度」?
#特質:面對某事情或情境的叢集能力,影響效果與效率,例如內斂特質,在思考領域較能縝密,但行動上就略嫌緩慢。
人格心理學對特質「Triat」的解釋:是個體所具有的神經迴路特性,決定個體行為的基本特性,形成個體所特定的行為模式,讓個體在環境中有一致的反應。
不妨把特質視為某種「性向」,如語文性向高者在學習上領悟力高,能又快又好,事半功倍,但相對低者則是事倍功半,則需要兩倍以上時間才能完成相同效果。性向是針對「事物學習」的天生能力,「特質」則多與「人際互動的學習」有關,像是溫暖、敏感、固執、優雅、分析、領袖…
#態度:面對處境時心態上的解讀與選擇,像是樂觀或悲觀、積極或消極,這影響人們是否全力以赴或有所保留。
#個性、「性格」:兩者同義。由多重特質與態度組成,更為抽象與「個人化」,例如:春嬌大剌剌的個性VS志明大剌剌的個性,雖然同一形容詞,但兩者內涵除了大同還有小異,並不完全一樣。
#人格:加入「時間軸」等面向,是經由歷練所淬煉出來的一個整體,例如:志明的人格真是高尚。人格不會出生就高尚,一定有其過程累積而來。
以上是我自己的分法,其他也有人說「人格由諸多特質組合」。
。
#人的個性是內建的嗎?
心理學研究「人格特質(性格)」的稱『人格心理學』,一般有三種討論:特質論、整體論和建構論,簡單分類即是先天(與生俱來)和後天(學習模仿)的比例差別。
人格是每個人的核心,像每個人的名字一樣,有各自的特色與獨一無二,人有「主動性」可人定勝天,能超越環境使其「貧民窟裡出企業家」或「富不過三代」。到不穿鞋的村開發賣鞋業務,樂觀與悲觀的人看到的點就會不同,但「哪個人」究竟是怎麼去看的,樂觀與悲觀個性的決斷瞬間,只有那個人才知道。
回到最初〈當個性被否定時,也會覺得自己被否定了〉,這句話確實有它的道理。人們是根據先天的性格狀態,加上後天的學習模仿,改良或調整,而形成「現在」所看到的樣子。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些「內在」基底,再視學習往「外」添加不同成分與比例。
基底以外部分,擴充擴大後,隨時可收放。例如說一個天生內向的人,在有所歷練後,他可以在眾人面前外向、活潑、主動,然而並非就變成另一種人,而是像「面具」一樣,獨處時又回到內向安靜。每個人都是如此,或多或少會有面具,以減少社會眼光的侵襲,或者拿來討好社會。
個人是否能「意識到」面具/外殼,能否「自主決定」穿脫範圍,是人生中「自我認同」的課題與任務。學習過程中,最終會在圈圈的核心點產生「SELF:自我」,做決定與指揮的中心概念。當他越能接受「本來的樣子—即天生特質的特性與限制」,就越自在,不再害怕他人的否定,從而發展「自我」的擴充圈。
自我懷疑的人是連本身所擁有的特質都一律否定,當人連基底都不認同,自然感到空虛,即使後來往上添加的面具/外殼也一樣空虛。如果只剩「面具=我」,就會產生很多人際困難,像是關係界線不明。
#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原廠設定
近年來,許多的心靈課程、心理測驗或信仰,都以此觀點協助人們接受自己,從內在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特質,接受原廠設定,再從此設定往外擴充,失敗了也沒關係,因為你還有自己的內在。
接受自己的特質,也能知道「原來如此,我是這樣的」、「難怪之前我會如此作為」,脫離社會要你「應該做的」,逐漸演變成「我就是我!」、「我就是這個樣子,有好也有壞。」
萬一被否定了,個性外圍倒是無妨,本來就不是自身的一部分,充其量要改變的是「角色行為」,被批評時我會想「要改的是心理師這角色,而不是我」,調整就比較容易進行。萬一有人批評內在呢?說什麼「你就是爛!」、「內向就是不好」,當你意識到這部分,就直接反抗吧,管他的,沒有人有權指正你的內在該是什麼樣子。
#何謂活出個性?
『所謂「個性」或是「活出個性」,究竟是什麼意思?』河合隼雄《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回答「就是勇於把賭注放在毫不明確、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面。」
自我認同的 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向著光飛去 」介紹
訪問:施又熙
內容簡介:
如果有一種愛,需要許以千年的誓約,這份愛,可以抵得住所有的打擊與背叛嗎?
都說父親是最初的戀人,被剝奪父愛之後,女兒可以如何堅強卻又偽裝地存活下來?四位各有一方天地的傑出女性,在其美好的外表下,卻因著歷經白色恐怖的童年歲月,而讓她們的感情路顛顛撲撲:知名的編劇幼年遇刺,驚惶不安的家居日常是她的生活寫照,離婚後再遇一個美好的對象卻遲遲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心;活潑的藝術家看著父親在自己面前被警總一臉是血地拖走,自此別離十一載,總說自己被偷走了十一年的青春,轉而與年輕男子交往;自美返台的大提琴家原該展開舞台生涯的,卻因為父親的緋聞從此告別舞台,藏身在音樂教室裡教琴,苦戀著有了丈夫的女人;唯一在幸福婚姻關係中的,也曾是跌跌撞撞,心裡永遠住著小警總的大學老師。父親缺席的童年讓這些女性不得不自立自強,但這樣的人生到底產生了甚麼副作用?白色恐怖的扭曲時代對一個世代的某些女性又造成什麼影響?
作者不想以苦難紀實的方式去記錄一段歷史,而是選擇以愛情故事述說原生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特別是在一個高度政治扭曲的社會底下,狀似美好的外在,卻有著傷痕處處,不為人知的內在,只有在最細微處,才得以察覺。原來,受苦難的不會只有受難者的家庭,其實是整個社會,都是受難體,許多我們以為很遙遠的,毫無干係的,卻也深受影響,人生驟變...
作者簡介:施又熙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原名施珮君,2012年改名。1969年生於高雄市白色恐怖家庭,一生與知名父母有著難以擺脫的糾結,矛盾的情緒每每在作品中不斷呈現。從小展露寫作天分,高中時兩度獲校內大獎,卻因背景與自我認同的矛盾衝突,18歲即成文字逃兵,直至36歲才為自我的療癒而重新提筆,目前定居於新北汐止。
專擅刻畫人性,無盡黑暗處仍可得見溫暖陽光。走出憂鬱風暴後,近年加入社福團體宣導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文字更添理性與療癒之風。
2013年首度嘗試舞台劇劇本,啼音初試即獲獎,作品並於2014年台北嘉義兩地公演。
目前除專職寫作,亦教授書寫療癒課程、精神障礙者家屬教育團體,並以文學與精神醫學等相關議題於各大專院校演講。著有長篇小說《月蝕》、《五芒星的誘惑》,散文集《風與南十字星的對話》、《勇敢》、《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傳記文學《台灣查某人的純情曲—陳麗珠回憶錄》,劇本《多桑的百合花》。
者粉絲頁: 施又熙。書寫療癒
出版社粉絲頁: 遠足文化第一編輯部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