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心能量 需要新能量】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因應現代人習慣,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萬的網紅3Q陳柏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防治酒駕?當然不是酒駕唯一死刑。
系統性問題切入,或許會更有效。
#好過日全員誓言與酒駕搏鬥到底
#除了簽署聲明更提出防範酒駕通盤策略
文: 市議員候選人 三民惟新 陳柏惟、 陳信諭 醫師、 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 洪正 Âng Chèng 、 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酒駕肇事案件頻傳,不是新聞。議員關說酒駕,不是新聞。議員本身酒駕,也不是新聞。甚至議員公開反酒駕但自己酒駕,或質詢時「反抓酒駕」,這些怪陸光離的事件仍屢見不鮮。
雖然輿論一致撻伐,大家都知道不能酒駕,然而,酒駕傷亡人數雖有下滑(10年約減半)仍造成嚴重傷害。根據警政署2016年統計:A1類(24小時內)酒駕致死是102人,但運研所統計(30日內死亡)更高達533人,約所有車禍死亡的1/5,每年造成數百家庭的破碎與巨大社會成本!
好過日協會本次競選公職夥伴們,全部都已經簽署「TADD酒駕防制共同宣言」,以零容忍原則,團隊任何人酒駕一律辭職或解職。我們更要立即落實第四條:「推動酒駕防治相關政策」,不論在議會或民間都來努力推行!
#四階段多策略防堵酒駕
「酒駕」顧名思義,分成兩個部分:飲酒和駕駛。在防範上,也必須從飲酒行為與交通兩大方向下手。而從酒精進入體內,到酒駕肇事之間,還有一段落差,一定是「每個環節」都出錯才造成不幸。那種「意識清醒的成年人,心懷惡意故意喝酒堅持開車」的自由意識論,或「只是一不小心喝了幾口」的與我無關論,都不是完整事實。
因此,我們再次要用「瑞士起司理論」,多重防堵酒駕悲劇產生的環節。
1. #降低問題性飲酒人口
首先,不喝酒的人絕不會酒駕吧。然而,很少有政治人物在談到酒駕會想要從頭防範飲酒問題。
以一種合法成癮物質而言,對比菸害防治的積極,「小酌怡情」,甚至低度飲酒有助健康這樣的說法卻仍被普遍接受。而在全國調查中,台灣飲酒盛行率達到58.8%(2014),和2005年相比上升了13%。酒精使用疾患(酒癮)的盛行率可能高達10%,其中大部份均未接受適當治療。
以WHO「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酒精使用對全球人口失能的影響是67種危險因子的第五位,比大家視為萬惡毒品的大麻、安非他命都還要高。根據成癮科學研究,最易酒精成癮的族群是青少年,且未成年的酒精暴露不但影響腦部發育,也增加其他高風險行為與毒品使用機率。在國內一項國小學生(10~12歲)調查中,竟然有36%曾經飲酒,更有6.7%是自行買酒!在成年人中,酒精濫用除了失能外,與暴力、自殺、家性暴等行為具有關聯性,其危害不只是酒駕而已!
然而,含酒飲料零售的管制極為鬆散,酒商廣告也未被限制。酒精不但被讚揚為「男子氣概」、「成年象徵」、也被美化為「合法低風險的放鬆途徑」甚至「生活態度」。固然酒精伴隨著許多儀式、文化意義,但對風險的刻意忽視和飲酒宣傳,對於酒精暴露及相對社會成本增加難辭其咎!
我們認為,必須從教育和公衛做起,限制酒精廣告,加強酒精危害教育,加強未成年飲酒零售限制(抓到重罰零售商),對於「啤酒節」等大型酒類相關活動,必須附帶執行公衛宣導預算。並在高中與大學階段強化篩檢危害性飲酒或酒精使用疾患潛在個案,提供專業輔導資源。
總之,初級預防最為重要,但往往投入預算最少。必須藉由中央地方合作,公衛醫療資源投入,以減少台灣整體飲酒人口與酒癮盛行率。
2.#降低在外酒醉可能
其次,在家裡喝酒的人不會酒駕吧。
社會對於「在外喝醉」的接受度非常高,例如我們跑公共場合,常常被要求飲酒,不喝就是「看不起人」等等。甚至據筆者了解,連精神科醫師或成癮次專科醫師聚會,也會把喝酒看成重要社交過程。這類文化習慣,的確是宣導酒精危害的一項阻力。
在這個情況下,要開車騎車者拒絕敬酒,業者勸導酒駕,基本上都會承受很大社會壓力。以日本作法而言,是「修法連坐」,敢酒駕的話業者朋友都一起罰進去,提供酒駕者酒類飲料的人,坐在酒駕者車輛上的人,處2~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30~5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因此日本的居酒屋絕對不賣酒給可能酒駕的客人,甚至會先確認客人有無指定駕駛。
然而,要等立法院通過「連坐法」太慢。
我們會要求從行政單位做起,要求市府與下轄單位內部聚會「自肅酒精使用文化」,提供榜樣。 針對酒店、酒吧或相關聚會密集區段,建立情資網增加熱點酒測頻率,亦要將酒駕納入酒精使用相關行業、工地勞檢項目。若該店顧客發生酒駕,連續於門口設點稽查若干時間。以加強店家「防範酒駕」意識。
3. #降低喝酒前後駕駛行為
再者,要是本來就不開車騎車的話,怎麼喝醉也不會酒駕吧。
除了「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我們更要推行「不開車去喝酒,知道會喝酒從早就不要自駕出門」的交通概念。 目前,高雄私有運具佔機動運輸比率超過9成,我們仍需強化大眾運輸路網,並配合MaaS制度,提供計程車等副大眾運輸優惠點數供市民使用,讓民眾能因替代交通方式的便利化,而降低堅持開車騎車的頑強抵抗。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求所有和酒醉者相關人士協助強制代駕或叫車,並推動代駕業者立法納保納管。除了以上提到的酒精販賣連坐法。日本連提供車輛給酒駕者的人,也比照酒駕者的刑度一樣重罰。如果酒駕者無法正常駕駛,借車給他的人也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這樣對於某些「借超跑來開」的酒駕小屁孩,便更有防範效果。
4. #加強取締效率與打擊再犯
到了酒駕發生的最後一個地步,才是一般強調的加強取締效率,與加重處罰。
許多酒駕的犯人,其實有潛在成癮問題,必須以「病犯」概念進行強制治療(病犯是指其犯罪不能減輕刑責,但要附帶治療)。以目前來說,高雄地檢署、橋頭地檢署及高市衛生局已合作,提出「大高雄地區預防酒駕處遇合作計畫」,針對大高雄地區酒駕案件的刑事被告,由檢察官及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採取機構外輔導方式,辦理酒駕個案社會復健處遇輔導。這部分我們支持持續擴大推動。
另外,針對酒駕犯,應考慮立法強制其車輛裝設吹氣啟動或遠紅外線吸收光譜儀,若未駕駛限定車輛就是犯罪。而累犯除了永久禁止駕駛外,更可考慮強制配戴酒精感測手環(例如琳賽.羅涵就被美國法院強制配戴過),飲酒會被強制紀錄。
最後,危害道路安全的不是只有酒駕,分心駕駛(使用手機),闖越號誌,超速行駛,違規行駛人行道......等等犯行,造成的危害不遜於酒駕,但受到的社會重視與譴責卻沒有酒駕這麼大。而若能擴大攔查、電子監測,來嚇阻超速、危險駕駛,也有助抓出更多酒駕犯,在其肇事前防範未然。
我們任何成員如果進入議會,將全力要求警方進行各類交通執法,除了不關說違規外,同時不刪除交通罰單歲入,反過來,我們認為該擴大見警率與交通違規執法。不只是「酒駕零容忍」,更要「危險駕駛零容忍」,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過日全員誓言與酒駕搏鬥到底
#除了簽署聲明更提出防範酒駕通盤策略
文: 市議員候選人 三民惟新 陳柏惟、 陳信諭 醫師、 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 洪正 Âng Chèng 、 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酒駕肇事案件頻傳,不是新聞。議員關說酒駕,不是新聞。議員本身酒駕,也不是新聞。甚至議員公開反酒駕但自己酒駕,或質詢時「反抓酒駕」,這些怪陸光離的事件仍屢見不鮮。
雖然輿論一致撻伐,大家都知道不能酒駕,然而,酒駕傷亡人數雖有下滑(10年約減半)仍造成嚴重傷害。根據警政署2016年統計:A1類(24小時內)酒駕致死是102人,但運研所統計(30日內死亡)更高達533人,約所有車禍死亡的1/5,每年造成數百家庭的破碎與巨大社會成本!
好過日協會本次競選公職夥伴們,全部都已經簽署「TADD酒駕防制共同宣言」,以零容忍原則,團隊任何人酒駕一律辭職或解職。我們更要立即落實第四條:「推動酒駕防治相關政策」,不論在議會或民間都來努力推行!
#四階段多策略防堵酒駕
「酒駕」顧名思義,分成兩個部分:飲酒和駕駛。在防範上,也必須從飲酒行為與交通兩大方向下手。而從酒精進入體內,到酒駕肇事之間,還有一段落差,一定是「每個環節」都出錯才造成不幸。那種「意識清醒的成年人,心懷惡意故意喝酒堅持開車」的自由意識論,或「只是一不小心喝了幾口」的與我無關論,都不是完整事實。
因此,我們再次要用「瑞士起司理論」,多重防堵酒駕悲劇產生的環節。
1. #降低問題性飲酒人口
首先,不喝酒的人絕不會酒駕吧。然而,很少有政治人物在談到酒駕會想要從頭防範飲酒問題。
以一種合法成癮物質而言,對比菸害防治的積極,「小酌怡情」,甚至低度飲酒有助健康這樣的說法卻仍被普遍接受。而在全國調查中,台灣飲酒盛行率達到58.8%(2014),和2005年相比上升了13%。酒精使用疾患(酒癮)的盛行率可能高達10%,其中大部份均未接受適當治療。
以WHO「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中,酒精使用對全球人口失能的影響是67種危險因子的第五位,比大家視為萬惡毒品的大麻、安非他命都還要高。根據成癮科學研究,最易酒精成癮的族群是青少年,且未成年的酒精暴露不但影響腦部發育,也增加其他高風險行為與毒品使用機率。在國內一項國小學生(10~12歲)調查中,竟然有36%曾經飲酒,更有6.7%是自行買酒!在成年人中,酒精濫用除了失能外,與暴力、自殺、家性暴等行為具有關聯性,其危害不只是酒駕而已!
然而,含酒飲料零售的管制極為鬆散,酒商廣告也未被限制。酒精不但被讚揚為「男子氣概」、「成年象徵」、也被美化為「合法低風險的放鬆途徑」甚至「生活態度」。固然酒精伴隨著許多儀式、文化意義,但對風險的刻意忽視和飲酒宣傳,對於酒精暴露及相對社會成本增加難辭其咎!
我們認為,必須從教育和公衛做起,限制酒精廣告,加強酒精危害教育,加強未成年飲酒零售限制(抓到重罰零售商),對於「啤酒節」等大型酒類相關活動,必須附帶執行公衛宣導預算。並在高中與大學階段強化篩檢危害性飲酒或酒精使用疾患潛在個案,提供專業輔導資源。
總之,初級預防最為重要,但往往投入預算最少。必須藉由中央地方合作,公衛醫療資源投入,以減少台灣整體飲酒人口與酒癮盛行率。
2.#降低在外酒醉可能
其次,在家裡喝酒的人不會酒駕吧。
社會對於「在外喝醉」的接受度非常高,例如我們跑公共場合,常常被要求飲酒,不喝就是「看不起人」等等。甚至據筆者了解,連精神科醫師或成癮次專科醫師聚會,也會把喝酒看成重要社交過程。這類文化習慣,的確是宣導酒精危害的一項阻力。
在這個情況下,要開車騎車者拒絕敬酒,業者勸導酒駕,基本上都會承受很大社會壓力。以日本作法而言,是「修法連坐」,敢酒駕的話業者朋友都一起罰進去,提供酒駕者酒類飲料的人,坐在酒駕者車輛上的人,處2~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30~5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因此日本的居酒屋絕對不賣酒給可能酒駕的客人,甚至會先確認客人有無指定駕駛。
然而,要等立法院通過「連坐法」太慢。
我們會要求從行政單位做起,要求市府與下轄單位內部聚會「自肅酒精使用文化」,提供榜樣。 針對酒店、酒吧或相關聚會密集區段,建立情資網增加熱點酒測頻率,亦要將酒駕納入酒精使用相關行業、工地勞檢項目。若該店顧客發生酒駕,連續於門口設點稽查若干時間。以加強店家「防範酒駕」意識。
3. #降低喝酒前後駕駛行為
再者,要是本來就不開車騎車的話,怎麼喝醉也不會酒駕吧。
除了「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我們更要推行「不開車去喝酒,知道會喝酒從早就不要自駕出門」的交通概念。 目前,高雄私有運具佔機動運輸比率超過9成,我們仍需強化大眾運輸路網,並配合MaaS制度,提供計程車等副大眾運輸優惠點數供市民使用,讓民眾能因替代交通方式的便利化,而降低堅持開車騎車的頑強抵抗。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求所有和酒醉者相關人士協助強制代駕或叫車,並推動代駕業者立法納保納管。除了以上提到的酒精販賣連坐法。日本連提供車輛給酒駕者的人,也比照酒駕者的刑度一樣重罰。如果酒駕者無法正常駕駛,借車給他的人也是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00萬日幣以下的罰金。這樣對於某些「借超跑來開」的酒駕小屁孩,便更有防範效果。
4. #加強取締效率與打擊再犯
到了酒駕發生的最後一個地步,才是一般強調的加強取締效率,與加重處罰。
許多酒駕的犯人,其實有潛在成癮問題,必須以「病犯」概念進行強制治療(病犯是指其犯罪不能減輕刑責,但要附帶治療)。以目前來說,高雄地檢署、橋頭地檢署及高市衛生局已合作,提出「大高雄地區預防酒駕處遇合作計畫」,針對大高雄地區酒駕案件的刑事被告,由檢察官及專業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採取機構外輔導方式,辦理酒駕個案社會復健處遇輔導。這部分我們支持持續擴大推動。
另外,針對酒駕犯,應考慮立法強制其車輛裝設吹氣啟動或遠紅外線吸收光譜儀,若未駕駛限定車輛就是犯罪。而累犯除了永久禁止駕駛外,更可考慮強制配戴酒精感測手環(例如琳賽.羅涵就被美國法院強制配戴過),飲酒會被強制紀錄。
最後,危害道路安全的不是只有酒駕,分心駕駛(使用手機),闖越號誌,超速行駛,違規行駛人行道......等等犯行,造成的危害不遜於酒駕,但受到的社會重視與譴責卻沒有酒駕這麼大。而若能擴大攔查、電子監測,來嚇阻超速、危險駕駛,也有助抓出更多酒駕犯,在其肇事前防範未然。
我們任何成員如果進入議會,將全力要求警方進行各類交通執法,除了不關說違規外,同時不刪除交通罰單歲入,反過來,我們認為該擴大見警率與交通違規執法。不只是「酒駕零容忍」,更要「危險駕駛零容忍」,才能保障市民的安全!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3Q陳柏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軍人心理衛生議題,每每在軍隊中發生自殺或自傷事件就會被重啟,去年(2019)曾發生陸軍一週兩起自殺(包含營外自殺),隔月再陸軍士官自殺案件,人才培訓不易,如此人才喪失,也對我國國軍戰力上有所減損。因此,我希望能減少相關的憾事,也維持我國戰力。目前軍中的心理健康促進及處遇,主要靠我國國軍的心輔分為三級防處,分別有初級發覺預防、二級專業輔導、三級醫療處遇。
所謂的初級預防的工具之一,我關心的是網路所提供的心輔資源。我本身是網路使用者,也在網路上查了一些相關網站的資料。我留意到第一、相關的點閱率不高。第二、資料比較老舊。像是是「衛生署安心專線號碼」,號碼其實已經改了,而衛生署現在也轉制了。還有一個內政部的男性關懷專線,也早併入衛福部了。這些資料其實都需要更新、需要維護。 甚至,我也提出可以研發app把相關線上資源統合,可嘉惠更多的官兵。
此外,提升軍中心輔人員的專業性也非常重要,目前軍中心衛人力的結構中,心輔官及心輔士主要由政戰學院相關科系,或非本科105-165小時的職前訓練來擔任(心輔員則主要是引進民間非軍職,具有專業證照者)。心輔官及心輔士(具軍職者),不一定要如民間考取諮商心理師,需要相關科系、且具備碩士學位,才得以考取、取得執照,然而民間招聘之心輔人員編制僅30人,為總編制7%;而目前具有心理師或社工師執照者僅有77人(若包含本身就有照的心輔員),其考照率僅近兩成,實有予以提升之必要。
接續針對二級專業輔導的部分,則有賴軍中專業的心輔人員來支援。目前國軍現役人員約20餘萬人,在平時的心理健康促進及專業輔導上僅由現有編制405人來協助,平均一個人負責500人的心理健康,更遑論戰時要進行戰鬥壓力控制(找到壓力源預防處置)、處理戰鬥疲乏、戰時心理疾患處置,人力應有持續成長之空間。
然而,還有一個軍中的文化並非統計數字可凸顯的問題,就是所謂的「權力關係」難以突破,從相關質性研究及評論可知:無論是軍階高的長官要向軍階較低的請求輔導諮詢,可能礙於面子有執行的困難;而軍階低者有時也可能擔心被標籤化,或礙於軍階的關係無法真實透漏心中壓力。
其中也會面臨「倫理」議題:國軍心輔人員其身份角色上,具備心輔專業、政戰專業兩者雙重身份,在謹守長官命令及期待之際,完成專業輔導諮詢工作,還須維持著諮商倫理,這其中確實形成組織文化、心輔實務推動上的矛盾與衝突點。需要保密?還是揭露諮商的內容?甚至國軍提供鏈結的民間諮商機構,也必須將諮商內容撰寫成報告回報軍中,恐怕亦有專業倫理上的問題。因此本席認為,增加「非軍職」的心輔專業資源是重要的。比如政戰局推出「鏈結民間輔導資源方案」,由國軍地區心衛中心辦理招商來鏈結民間諮商機構,提供國軍多元諮詢管道。
另外,退除役心理官具備在軍中的經驗及輔導實務,立法院曾決議應於其退除役後協助增強其專業及實務能力,並作為回流軍中以非軍職身分服務。目前觀察退輔會已有相當的輔導作為,根據退輔會所提供的數據:為增進退除役官兵專業學能,就讀大校院全額補助學雜費用2-8萬元, 108 學年度申請心理諮商類就學及進修補助,計有 43人,也請「國防部」來持續研議這類人員以「非軍職」回聘之機制,提升國軍心輔能量。
所以我特別向國防部建議:
1. 更新線上心輔資源資訊及調整相關心輔提材以提升點閱率,甚至研發app來統合相關資訊。
2. 應在營中盡可能增聘「非軍職」心輔專業人員,有助於提升專業度以及擺脫軍中的權力關係,讓「具軍職」的心輔專業人員來研擬初級的心理健康促進計畫,避免權力關係上的敏感。
希望說未來在國軍心理衛生層面,我們應可以「work hard play hard 」。除了認真的訓戰外,在心理健康這邊, 也要跟我們的防疫一樣 ,有國際級的部署、世界級的水準!
#3Q陳柏惟 #中二立委 #台灣基進
===============================
◆ 訂閱3Q的Youtube → https://www.youtube.com/c/3QChen
◆ 追蹤3Q的FB → https://www.facebook.com/3Q.PehUi/
◆ 追蹤3Q的IG → wondachen
◆ 追蹤3Q的噗浪 → wondachen
◆ 追蹤3Q的推特 → https://twitter.com/wondafrog
===============================
◆ 台灣基進官網 → http://radicalwings.tw/
◆ 訂閱台灣基進官方Youtube → https://pros.is/L8GNN
◆ 追蹤台灣基進官方臉書 → https://www.facebook.com/radicalwings/
◆ 捐款支持台灣基進 → http://radicalwings.tw/support.ph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Mnl1KYekgU/hqdefault.jpg)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校園自我傷害三級預防工作實施計畫 - 南港高工 的相關結果
一)成立本校學生憂鬱與自我傷害三級預防推動小組(如附件一)、自我傷害危機處置小組(如附件 ... 一)初級預防 ... B 結合社團及社會資源辦理憂鬱與自殺之預防工作。 ... <看更多>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自殺防治人員工作手冊-政府機關網絡 - 衛生福利部 的相關結果
宣導活動,強化初級預防工作。 2) 持續宣導民眾求助管道,包括:衛生署安心專線(0800-788-995 請幫幫救. 救我)提供民眾24 小時自殺防治諮詢服務;所轄社區心理衛生 ... ... <看更多>
自殺 初級預防 在 校園憂鬱自傷初級預防經驗分享- 協會通訊 的相關結果
三國故事也可以拉入自殺主題的探討。例如: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孫權,何人曾出現過自殺意念呢?事實上,三國演義31 回提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