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自然產傷口腫脹」的推薦目錄: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生產] 自然產陰道傷口多快恢復-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產後會陰發炎,竟比生孩子還痛?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惠心婦幼診所- 表皮生長因子可用來促進傷口癒合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自然產後陰蒂脹? - 親子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自然產&剖腹產10 【蟹足腫&剖腹產的傷口照顧】(陳彥廷醫師)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生產] 生產時小陰唇的撕裂傷提問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自然產傷口的推薦評價,PTT、BABYHOME、親子天下和媽咪 ...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生產] 自然產後會陰腫起來@@ | BabyMother 看板| 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Re: [生產] 產後會陰持續裂傷、滲血、腫… -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生產] 生產時小陰唇的撕裂傷提問 - PTT評價 的評價
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產後兩週 vs 產後兩個半月
不用我標明
應該也看出哪個是兩週哪個是兩個半月吧 😆
還記得當時在月子中心
我非常難過地跟高老闆說
已經卸貨了兩週為什麼肚子還是那麼大
手臂還是壯壯的
腰也是很粗
任憑他如何安撫我
我都覺得整個世界似乎快塌下來
而我再也回不去孕前了
產後荷爾蒙的變化也真的會加速悲觀想法
後來自己冷靜了就開始找方法
我在床上做產後操
吃產後調理丸
很勤勞地親餵寶寶及擠奶
然後綁束腹帶
你看右邊這張照片
就算高老闆非常用力地替我拉緊束腹帶
我的肚子還是鼓了出來
但我還是堅持綁
尤其坐月時
出月後因為各種忙碌而稍微怠慢
但效果還是看得出來
如果你問我產後要不要用束腹帶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要
不僅僅是為了瘦身
其實更重要的
是支撐因生產而變化的子宮與腹直肌
讓內臟回到原來的位置
如果是剖腹產的話是固定傷口
減緩術後疼痛
我用的是雙層魔鬼顫式束腹帶
有雙層加壓的效果
這一款是 Upspring Shrinkx Belly 束腹帶
也可以有效減少腫脹、發炎和腹脹
主要材質是竹炭纖維
增加血液循環和修復速度
這一款是自然產和剖腹產都適用唷 😉
/
其實女人真的不要對自己太苛刻
懷孕與生產是一件太不容易的事
雖然瘦下來真的很重要
尤其我的工作性質很常需要在幕前
現在體重已經恢復到孕前
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要好好緊緻肌肉
特別是腹部與手臂
除了飲食就是運動吧
我來想想我應該要怎麼做 😆
#不再只是生個孩子而已 #upspring #postpartumbellywrap #shrinkxbelly
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伊哈滿月了
以前看別人懷孕、生小孩都覺得好快呀!
怎麼輪到自己時
卻覺得度日如年
(媽媽苦笑)
.
這一個月,我是這樣過:
#30天不洗頭洗澡
身為現代女性
當時聽到坐月子不能洗頭洗澡時
我還嗤之以鼻
心想什麼年代了!
結果自己卻是30天沒有洗頭洗澡
(臉已腫)
每晚婆婆煮好青草熱水幫我擦澡
再以酒精幫我清頭皮頭髮
達到清爽舒適
而且我連刷牙、洗手用的水
都必須是煮沸過的
真的很厚工。
#傷口照護
都說自然產的傷口恢復較快
這是真的
約莫在產後第4天
會陰部的腫脹幾乎消了
產後第14天
縫會陰的線頭自然脫落
而我為了要讓傷口恢復快一點
一天溫水坐浴2~3次
坐浴完再擦藥
不過主治醫師說惡露要排6~8週
第4週時,改成使用自己的衛生棉
惡露量較少時,使用衛生棉比較舒服。
#月子餐
很多人以為我是到月子中心
沒有喔
是婆婆專程北上幫我做月子
搭配訂購的月子餐吃
餐食從第一週的豬肝
第二週的豬腰到後面的藥膳食補
我都覺得有合口味
每天都還有甜品呢!
#伊哈的作息
從醫院回家時
伊哈的作息非常混亂
後來發現伊哈有嚴重的脹氣
半夜不睡覺哭鬧不休
H先生連續2天奔波在不同的藥局
一下買肚肚膏一下買益生菌
不斷上網查新生兒排脹氣的方法
那幾日搞到所有人累到歪腰
幾日後漸入佳境脹氣也消了
發現伊哈是天使寶寶
如果不叫醒喝奶可一口氣睡5~6小時
不過我因為脹奶還是會把她挖起來喝奶(笑)
#擠奶
這大概是所有媽媽的共同煩惱
不是奶量上不來就是奶太多塞奶
在醫院時,護理師就說我的泌乳量還不錯
(第四週時奶量已經追不上食量了⋯⋯)
回家時也都是親餵
不過親餵時間若不固定
很容易漲奶
第二週時深受漲奶之苦
後來體認到伊哈就是最棒的通奶師
只要脹奶就請伊哈疏通一下
才讓我得到舒緩並享受親餵時光。
#腸絞痛
這大概是所有新手爸媽的終極惡夢😈
約莫第三星期開始
傍晚喝完奶4-5點
伊哈很難哄睡
放在床上哭、抱起來也哭
只有親餵安撫喝奶時不哭
但是結束親餵時又瞬間醒來開始哭
一直反覆這些動作直到凌晨1-2點才消停
伊哈明明很累很睏
卻因為腸絞痛哭鬧不停
看得好心疼
(媽媽都要哭出來了)
有打電話諮詢醫院嬰兒室
初步研判是腸絞痛
查了很多腸絞痛的資料
最多的答案是 #時間會治療一切
長大就好了⋯⋯
#睡眠
每天都好想睡覺💤
家裡有新生兒
全家都睡不飽
永遠被時間追著跑
只有伊哈睡覺時
忙完手邊事情跟著睡1-2小時
半夜還要起床擠奶
睡眠被切割到躺在床上都秒睡
以前睡覺時怕光怕吵
現在窗簾沒拉上、白噪音很大聲
我躺在床上竟也不知不覺睡著
發現自己不是不好睡
是不夠累啊😑
#彌月蛋糕🍰
真的是邪惡的存在!
懷孕時要控制體重
完全不敢試吃彌月蛋糕
做月子期間要調養身體
也害怕塞奶
也不敢試吃彌月蛋糕
最後決定購買公益性質的彌月蛋糕(完全沒有試吃)
讓喜憨兒們有工作機會及收入
也讓這份新生喜悅更有意義。
#育嬰留停
H先生已經辦理育嬰留職
準備好要當我的後援
H先生留停我有鬆一口氣的感覺
因爲隊友會和我一起分擔
才不致於孤軍奮戰
而且H先生已成為100%的女兒傻瓜
以前很討厭長輩圖
現在很熱衷做伊哈的長輩圖給親友們
每天都要說1000次伊哈好可愛
狂聞伊哈的嬰兒香
現在辦理留停可以伊哈看到飽了
媽媽表示開心。
#感謝🙏
謝謝我的婆婆北上幫我坐月子
每天忙碌穿梭在廚房、浴室、臥房
溫熱我的月子餐、幫伊哈洗澡換尿布拍嗝哄睡陪玩、做家事、煮晚餐、幫我擦澡擦頭髮
有時候伊哈腸絞痛還要抱著耐心哄睡
真的非常非常辛苦
在此謝謝我的婆婆❤️
也要謝謝這段期間獻上㊗️福的親朋好友們
做月子期間因為非常勞累
都婉拒探視
現在已經稍微上手一些了
想要來看伊哈的你們
歡迎約時間喲!
(順便帶食物餵食plz)
.
林林總總很瑣碎
當了一個月的媽媽
也許還不太熟練
不過已經漸漸了解伊哈釋放的需求是什麼
想到她才出生一個多月
很沒有安全感
我們會給予伊哈最滿的愛與耐心
陪伴她長大❤️
#Hija伊哈成長記事
#每天都被伊哈療癒到
#做完月子了_好想去全身按摩SPA
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產後會陰發炎,竟比生孩子還痛? - 媽媽經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會陰會產生血腫?因為會陰部血管很多,所以生產時的外力傷害,或是生產的傷口有較大的出血,就有可能發生血腫, ... ... <看更多>
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惠心婦幼診所- 表皮生長因子可用來促進傷口癒合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也就是說: / 自然產時會陰傷口會有腫脹或是疼痛的感覺,在傷口癒合前塗抹皮表生長因子,可以幫助組織刺激血管的增生,可加速血管的修補,使傷口加速 ... ... <看更多>
自然產傷口腫脹 在 [生產] 自然產陰道傷口多快恢復-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板友好
昨天清晨四點多生產
自然產 有打無痛
之後就是陰道口傷口痛 無痛分娩的傷口痛(我覺得還有些微後遺症是暫時的腳略為沒力)
跟腹部痛(子宮收縮)
以上剛好綜合起來都是下半身弱點
變成上下床 、
病床上位置移動跟走動都很怕痛
照護我這床的護理人員一直強調我的陰道傷口不大
恢復狀況也正常
不應該那麼痛
並問我是不是有痔瘡 才會那麼痛(沒有)
昨天也說很多生完半天的孕婦都下床走動了
要多走動才能不會難恢復
可是我姐說她看邱錦伶的書明明是建議多臥床
而且我隔壁床的產婦是跟我不同的護理人員負責照護 例行檢查
我也聽到她說很痛(一樣是打無痛、自然產)
但她的護理人員就沒有講得...那麽誇張
想請問大家陰道傷口都是什麼時候不太影響行動的呢
謝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3.14.1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96035417.A.A30.html
然後其實也是可以走動
就是慢慢的
坐平面 例如床 比較會痛(因為平面感覺壓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