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生活】據《傳習錄》記載,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曾遊會稽山,與友人談論一花樹:「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是說人心對萬事萬物感應,在於我們的心如何觀看,感而遂通。
在琉光溢彩的瓷畫,畫家把自然詩境、心靈感知,凝聚於筆墨的收放之間,化成瓷器,走進生活,感悟雅致美學。
欣賞瓷畫美學:https://bit.ly/3DJBviQ
本港瓷畫師陳潘鳳潔(Amy)提到,繪製瓷畫講究筆法要精緻仔細,連貫流暢,也重視顏色運用,如何展現背景顏色,襯托花朵,這都是依靠經驗累積,用心觀察。「以畫花為例,我們要不斷賞花,在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去觀看花的變化,才會捉到它的神髓。像太陽在這邊照射下,花的哪個地方會深色,哪裏會淺色,或者形態如何。落筆時要知道哪裏落重,哪裏光亮。」
---
《明周文化》推介:
【審美生活】微觀盆景 感悟生死
https://bit.ly/3ePY9v4
【路過北角】將藝術注入舊區公共空間 罕有海上裝置重建昔日泳棚風光
https://bit.ly/3mNJhC0
---
更多精彩內容,請訂閱 iPad 版明周:
https://ebook.mpweekly.com/bookshelf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瓷畫 #畫畫 #繪畫 #藝術 #生活美學 #瓷器 #工藝品 #手繪 #美學 #我就是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
自然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夏日一場山與海的約會日記
充滿綠葉香氣的濕熱空氣
在午後挾帶豐沛的雨
浸濕疲憊的城市心靈
看著綠色山巒擁抱藍深海的海
腦海古典優雅的旋律
讓人響起全部的你🌱🎵
.
.
.
(未來若能住在人煙稀少的山海之間或鄉下田邊
非常安靜的自由創作,
絕對是一種幸福享受,
盼彼此能互相提醒珍惜自然環境,
才能讓美好能持續延續,
而教育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事!)
.
.
.
#充電
#自然
#北部輕旅行
#台灣之美
#尊重自然
#詩意
#山景
#歹灣郎
.
#ilovetaiwan
#naturewithhousemusic
#colorful views colored me
#respect the nature
#peacefulmood
自然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廢墟 ◎陳強華
我們看見,
隨手拋出去的紙屑果皮;
又輾轉回來,凌亂擺放在
木板床、洗手間,
書桌上、衣櫃裏……
菸蒂甚至在滾熱的咖啡中沸騰。
我們喊不出聲音來,
四方也響不出聲音來。
青菜葉顯得薄弱,蟻群稀疏
乾瘠的毛蟲停滯在緩慢的成長。
蛻變的毛蟲啊毛蟲,
我們不曾歡呼,孩子不曾
蝴蝶也不曾飛來。
蝴蝶再也不曾飛來,
我們看見,汽車呼出的黑煙
又流轉回來。
瀰漫整個城市,和村鎮。
縱橫的阡陌,魚苗泯滅
白鷺鷥匆匆驚離,
紛紛墜下頹喪的羽毛
在農業的風中飛揚……
我們從來不習慣嘆噓,或者惋惜
溝壑裏的蒸氣不斷上昇;
我們銅壁般的情懷逐日暗黑了。
空氣濃稠,沿著河堤荒蕪堆積的殘柱;
有人縱燒電線,
蜥蜴焚斷尾巴逃命了。
我們懶於思考,
我們要休憩,回到
最隱密的居所,做愛,睡眠。
那岌岌的樓房在風中樹立,
恐嚇著我們的光芒啊,
霓虹燈在喊些甚麼呢?
掙開擠腫的人羣,
走進充斥著檳榔渣的地下道。
我們要回到最隱密的居所,
在棉被裏做愛,
擦精液的衛生紙散舖滿地;
彷彿是在垃圾堆裏繁衍後代。
啊,終於,終於我們發現
我們生活在自己設置的廢墟上。
--
◎作者簡介
陳強華(1960-2014),1960年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州大山腳鎮,台灣政治大學教育系畢業後,返回檳城日新獨立中學任教,曾任韓江學院文化館館長及中文系系主任。
1991年創辦「魔鬼俱樂部」詩社,發行《魔鬼俱樂部》詩雜志(1994年9月)。並曾主編《金石詩刊》,參與編輯《馬華當代詩選》(陳大為主編,1996年),1997年創辦《向日葵》人文雜志,培育許多馬華詩人、影響馬華文壇甚鉅。
--
◎小編 #三進 賞析:
在談詩作之前,先岔題聊一下背景。
誰是第一個喊出「生態詩」呢?這個過程可能很緩慢,新聞詩、自然詩、環境汙染詩、環境生態詩......「生態」與「詩」兩組字走到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歷程。
在紙本報刊出版品為王的年代,報紙副刊的定調,始終起到指標性的作用。1981年,在蕭蕭與李魁賢的策畫下,《台灣時報》詩學月誌推出「生態‧自然的呼喚」專號;其後,1984年,時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向陽策畫了長達兩個月「生態詩‧攝影展」,邀集了多達22位詩人參與發表了24首詩。
此時生態詩已被作為一種明確的類別,得到詩人們挹注關注、共同定義的機會。
雖然每位詩人關注的面向各不同,有人關注環境汙染、有人細細觀察生態、有人田園詩、有人詠物,但在看似分散的面向上,生態詩的特質已經漸漸得到聚焦。
今日分享陳強華的〈廢墟〉,便是1984年7月2日發表於《自立晚報》「生態詩‧攝影展」的詩作。陳強華為馬華重要詩人,來台求學後返回馬來西亞擔任中學教師,並積極籌辦文學報刊,從校園及文學圈兩方面影響著馬華文壇。
從陳強華參與《自立晚報》生態詩專題,不難看到他當時活躍的程度。〈廢墟〉一詩觸及的面向,幾乎盤點了生態詩面臨的各種問題,不妨藉由陳強華的眼睛,窺看一九八O年代生態詩成型時,眾人的目光落在何處。
雖然後來陳強華爆發了抄襲事件,多數人都無法置信,寫作三十餘年的馬華宗師級人物會發生這樣的失誤。黄錦樹曾撰〈他在詩理生了病〉一文,對這件事發表了推論與判斷。不過讓我們回到〈廢墟〉一詩,透過它,讓我們回到了1984年,那時候創作力方興未艾的青年陳強華,熱情正昂揚、向世界綻發著才華與企圖的光芒。
*延伸閱讀:〈他在詩裡生了病〉黄錦樹
http://freesor.blogspot.com/2013/08/blog-post_3553.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陳強華 #馬華詩人 #廢墟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8.html
自然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