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精神疾病診斷是怎麼樣的?一般來說,應該是由精神科醫師問診後判斷,或是由本人自己填寫量表吧!但從來沒有做過這些量表的川普為何時常被認為有精神疾病呢?
這其實是「隔空診斷」的結果,專家透過川普的自傳、旁人對他的描述以及他在公開場合(包括推特😂)的發言紀錄,來推斷他在量表上的位置,進而做出的診斷。各方精神醫學相關人員隔空診斷出川普有嚴重自戀型人格障礙,並聲稱會對國家造成危險,應該依法以「不適任」為由解職;另一派則認為川普的奇特行為是他精心打造的品牌策略。
不管川普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疾病,近年來人們傾向將精神疾病視為正常的「神經多樣性」,大家都看得出來川普的行為確實和一般人非常不同,但不能否認的是川普的過度自戀、躁鬱症、偏執人格反而造就了他突出的人格魅力,吸引大批選民。
你覺得隔空診斷準確嗎?你認為在「川普到底有沒有精神病?」這個議題中媒體、醫學界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延伸閱讀:
自戀的總統比較懂得治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49202
別再把暴力事件與精神疾病連在一起,統計顯示謀殺犯「正常人」才佔高比例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5474
______________
斗內泛科學、支持好科學!
你的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力量,贊助泛科學:https://lihi1.com/mJSba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自 戀 型人格 抹黑 在 Heiward Mak 麥曦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晚,我們說起【盲目】。
城市爆發一場「讓人突然只看見一片白茫」的傳染病,醫生的太太是唯一沒有被感染的人,見證人性扭曲墮落。政府下令將首批感染者,全部送往一個廢棄的監獄隔離;醫生太太佯裝自己也是失明症病患,跟隨醫生往政府安排的「隔離場所」。但「奇症」傳染的速度太快,無數感染者被送進監獄,新一批感染者中,惡人頭目領着團伙,瞬間支配了整個隔離監倉、掠奪了所有物資。
人變成弱肉強食的野獸,臣服於野獸定義的「規矩」。在疾病面前,並非人人平等,大部分弱者盲從附和,將自己的財物拱手相讓;甚至同意讓自己的妻子和不認識的女人們被逼列隊,輪流「奉獻」給趁火打劫的惡人施暴;以換取食物及求存的機會。
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羣起反抗?為什麼,會願意屈服於這種喪心病狂的掠奪者?
當大部分人都自認普通善良,加點自私和懦弱,只要少部分人足夠邪惡,殺一兩個反抗者,就足以死亡的恐懼,威脅大部分人噤聲,屈服於不文明的制約,接受不合理的掠奪、資源分配,揸頸就命。
從前被小說震懾,現實同樣荒誕吊詭。
惡人團伙不僅惡劣卑鄙,滿口謊言,缺乏常識,卻任社會要職,霸佔資源。疫症迅速蔓延,站過前線、有抗疫經驗的醫護人員、專家學者,紛紛提出文明社會基本的應對和處理;早早預告現時醫療措施根本不足應付海量病人,卻被站在高位的團伙致力抹黑。臣服於權貴壓逼還自以為會被保護的人,被幾個口罩收買就拉起橫額跟着劇本叫嚷,謾罵、侮辱罷工的醫護人員是逃兵。這些人沒讀過罷工聲明,也不會讀,執念於顏色而淹沒常識,一如既往拒絕理解,醫護提出的每項訴求,全部和錢、工時無關,也從沒有要求不進入隔離病房;僅是勸諫政府「量力而為」:在醫療系統有缺陷的情況下,全面封關減低傳播;呼籲全民戴口罩;提供足夠隔離病房及配套,暫停非緊急服務;嚴格處理病人逃走;提供足夠防護裝備給予醫護人員;如此基本,為何要爭取?因為連基本都沒有,不給就是不給。
醫管局高層總說著「一個都不能少」,連各區醫院的隔離病房設施是否足夠也未敢回應,就早早叫醫護人員抽生死籤。
團伙頭目採取大開中門至假封關的「激烈手段」,面對民眾生死的嚴肅話題,卻撇嘴歪眼訕笑,封不封關,戴不戴口罩,像街市鬧劇,脅迫醫護人員上戰場,說着「唔會得逞」、「口罩戴咗都要除返」的賭氣話,完全不是處理公眾事務,倒像是私怨,不只是自戀型人格違常,更是反社會人格障礙。在全城缺口罩時,情緒化地表演「戴下又唔戴轉頭又戴返」,不知浪費了多少個口罩。
作惡姦淫,擄掠社會資源的團伙,在醫療負荷面臨崩潰邊緣,每天揮棍打向民眾的後腦;反對隔離營建在社區的民眾,被打至頭破血流。手染鮮血者,有源源不絕的口罩提供,明明不對外發售,只屬官員可配戴,連醫管局都說沒有收過的口罩,卻被發現多到可以分給公園歌舞團。當在公立醫院工作的工友只獲分配普通口罩,被包裝為忠誠勇毅的團伙,進醫院時,包膠防護如像到訪火星。最近頻頻出現市民昏倒在地的照片,僅戴外科口罩上前救市民的背影,只有消防和救護,「拉闊啲睇」,不,要拉很闊,才見到賺盡OT的英勇身姿。
過去八個月,不屈服而願意站出來反抗的人為數不少,明白事理的是多數,勇敢的、付出代價的、不要命的人也已經夠多了。
醫護人員奮力爭取但苦無回應,在社區爆發邊緣,決定暫緩罷工,遵從最初定下的文明制約,互相尊重同僚的決定,重返崗位,與全體醫護人員並行,履行「沒有獲醫管局承諾提供最基礎保護」的職務。
由罷工的初衷至暫停的決定,堅持文明與道德,願意守護香港人,為香港人打這場仗的,是醫護人員。
威脅、綁架醫護和香港人的,是反智措施、不合理配套,橫蠻霸道的制度。
這一切,僅由醫護人員去爭取,去背負,本來就不合理。
當醫護需要排隊自費買口罩的片段流傳,意味着不再只是醫護,消防,記者在最前線;海關,食環署的清潔工人,公共交通工具的司機,超市/便利店的店員,街市檔販,大廈保安⋯⋯ 接下來,只要出門返工,搭個的士,全部都是抗疫前線。
民眾嘗試網購口罩卻被海關扣起;成功入貨發售的好心店家,卻遭掃場拆場咒罵,優先正常價格賣給香港醫護,都被怪責為歧視、不夠大愛。排通宵都撲不到口罩,叔叔向有線記者展示半個月戴同一個口罩,Now報導了葵涌獨居基層人士手上只剩一個複診時得到的口罩,連信封都沒了,用報紙和防潮劑包起;TVB採訪另一位叔叔,排了三四次連一個存貨都沒有,欲哭無淚,後來區議員找到這位叔叔,解決燃眉之急;同時,有大媽在網上炫耀家中犬兒有特權,囤積CSI 口罩,諷刺蟻民「乜口罩要排隊買」。口罩荒未解決,坊間開始搶購廁紙、衞生巾、水、可樂,朋友說,這是擾亂民眾,誤導封關等於鎖港,延續封關會影響經濟、阻礙貨物出入口的謬誤;民眾會怕是人之常情,謠言能乘虛而入,是因為連公共衛生安全都被出賣,怕生活沒有任何保障。
團伙早就不介意輿論,也不介意民眾信不信。請放棄幻想,會把同為公務員的海關、醫護性命,甚至同僚的安危放上枱面作籌碼的賭徒,不會有一刻惻隱,考慮普通民眾的生死。
小說中,唯一能「看見」的醫生太太,設法反抗,一舉殲滅惡人團伙,帶着其他人逃出監獄,卻發現連把人們逼至絕境的政府也全員染病退場,所有人因失去視力而恐慌,無法繼續履行社會崗位,整個城市的秩序,崩壞瓦解⋯⋯「白盲症」最後不藥而癒,人們重新看見,在「盲目」時經歷的一切,如像一場惡夢,人,在重建中,返回原有的秩序。
現實中,我們是否真的 Okay 重複,每次劫難之後,悼念哀傷?提出問題的人被謾罵,說真話的人被壓迫,重複又重複,沒有任何人該承擔的比任何人重,也沒有任何人的責任比任何人輕;沒有任何一個人,需要因為他人的怠惰、貪腐、反智、心地不好而賠上性命。
小時候,在【盲目】中學到「在世界失序時,人如何盡其所能不失序」;
但如果這個秩序本身就是失序呢?
違反倫常的假象,早被戮破的謊言;團伙欺凌的,不只是醫護,不只是任何一個被亂棍毆打的人,而是每一個,同樣沒有做錯任何事,奮力想活下去而「看得見」的人。
書中的「盲目」,是只看見一片白茫光亮。在復明的瞬間,第一個盲人先是意識到眼前一黑,才意覺身處黑夜。這場疫症也許是為了提示人們,被虛無虛構的「光明」蒙蔽,是因為長久以來對陰暗面視而不見。
除了戴好口罩,勤洗手,保護身邊人;
當「看得見」,還有什麼可以做?
例如,如果還沒加入工會,請儘快與同路人相認🙏🏼
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的可行,但凝聚本身一定有其意義;願盡量,在前路未明時互相依靠,像【盲目】小說的封面。
作者薩拉馬戈,在【盲目】(Blindness)之後的續編,名為【Seeing】,是講述這場瘟疫後四年的一場選舉,出現了令執政黨疑心生暗鬼的異象,唯一「看得見」的人醫生太太,被「秋後」,誣陷為密謀造反者的故事。
自 戀 型人格 抹黑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腦中小劇場 重大公告 好消息與壞消息】
再過一個月,小劇場開場就滿兩周年了,在這裡宣布兩個消息,一好,一壞。
首先,我要感謝每一位讀者的支持,無論你是死忠腦粉,或是萍水相逢路過點讚就再也沒有回桌的讀者,我都感謝你的追蹤或是那個讚,因為這一萬四千多個讚,我才有被看見的可能。確實,網路當道的時代,要求忠誠度是極度不合理的,訊息更新的速度,知識傳遞的精準度,笑點埋伏的密集度,才是圈粉的條件,因此我很感謝那些沒有忘記這個專頁,願意留守到現在讀者們(鞠躬)。
正如某個韓國球迷說過的:「沒有球迷的支持,球打得再好,終究也只是球匠。」
這些文字,如果沒有讀者口耳相傳,我也只是個普通的寫手,所以我衷心感謝。也因為如此,我才得以在去年底出了第一本書,《人生障礙俱樂部》。
好消息是,我在今年四月「簽了第二本書約」。
感謝 寶瓶文化 願意給我第二次機會。畢竟第一本書實在太任性,坦白說,要出一本「內文在粉絲專頁上都找得到,每篇故事動輒五千字,沒有任何『指引原則』,而且不主打愛情與職場議題,作者毫無顏值可言」的心理書籍,別說社長或編輯,連我自己都替出版社捏把冷汗。
不過最終我還是出了一本任性的短篇小說集,雖然我從來沒有因為這樣走在路上被認出來,新書榜最好的名次也只停在十七名,而且這本書已經出現在二手市場了,但如果人生中有任何可以稱得上是夢想的方框(雖然我一直以來都很排斥談夢想,我認為知道自己要幹嘛比較重要),那個框基本上已經打勾了。
於是這一次,不能再任性!我必須認真考量市場需求,這與版稅無關,而是與「能見度」有關。沒有市場,沒辦法被店家放在新書推薦區,沒辦法和相關區塊產生連結,就算賺不了錢,至少也要賺到它被路人拿起來翻的機會。
經過討論,我們決定把第二本書的主打客群定位在青少年與家長,這次談教養,不過想也知道不會正正經經地談。同樣會練肖話、同樣有精彩的故事,但內容會更簡潔凝鍊,會有清楚的「指引原則」與「相關理論基礎」,字數控管在三千的字以內,讓讀者便於消化。但基於前車之鑑,也為了保障文字的新鮮度,這本書的內容,不會出現在粉絲專頁上。
因此壞消息是,我可能會「顯著減少更新粉絲專頁」。自從四月離開醫院,獨立接案之後,一邊當奶爸,一邊準備演講稿、撰寫劇本拍片、錄製節目、書寫書籍推薦序與雜誌文章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不巧的是這些文字都沒辦法出現在粉絲專頁上,加上新書撰寫進度,要為粉專填上文字又更顯捉襟見肘。但我看過太多為了撰寫新書,幾乎放棄粉專經營的案例,對那些前輩而言,這確實是個進退維谷的困境,畢竟經營粉專,帶來的是能見度,但如果書賣得好,能見度自然超越粉專效應。
然而對我而言,粉專是我斜槓的起點,哪怕在觸及率這麼糟糕,每天都被建議要買廣告,一個不小心就會被讀者遺忘的緊要關頭,我還是會盡力發文。即便《人生障礙俱樂部趴吐》應該是遙遙無期,我還是會試著補上那些會談室奇譚,包括:「泰國潑水節後居然得到恐慌症」、「自戀型人格的奧客之旅」、「通靈少婦修復版」、「怕蛇的小龍女」、「偷窺狂的二十五連拍」、「跳針人生強迫症」、「罪惡沒有極限–反社會人格」、「尋人啟事–失智症與其家屬」、「你以為是附身,但其實是躁鬱症」等。但更新的速度不會太快,畢竟書約是一個需要履行的進度,故事情節也不會憑空出現,但只要時間允許,我還是會試著讓這些精彩的故事浮出屏幕。
拉里拉雜寫了這麼多,坦白講,就是怕被忘記而已。但什麼都怕,就是不怕丟臉,畢竟粉專經營到後來就是這麼脆弱,患得患失,被稱讚就要想辦法寫出更好的文,被罵就要不斷檢討內容,被抹黑還要勸自己放下,會說不關心按讚數或觸及率,大概都是在裝堅強而已。
不過贈書活動依舊會持續,在這裡感謝各大出版社輪番支持,一張圖系列也不會中斷,小劇場會嘗試以更簡明的形式,讓讀者輕鬆吸收各種心理學知識。
兩年前,我的讀者只有老婆一人,兩年後,增加了一萬四千倍,我相信自己夠幸運了,期盼讀者定時回來逛逛也太過奢求,但只要你對心理學知識有興趣,這個專頁不會有任何有變動,也不會自我放棄。
再次感謝,每位路過與留守的讀者。
P.S. 下周會上線與呱吉「上班不要看」合作的短片,內容聚焦生理回饋儀與相關實驗,雖然不知道最後會剩多少鏡頭,但內容絕對正經不喇賽,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