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嘅嘢]感覺呢間嘢都幾唔掂,「仲要海濱花園」,「仲要出埋中文廣告」。一係就出簡體字算啦。「但我懷疑簡體字人未必吼」
1. 即係,我英文都唔係十分好(拎個B仔啫,況且畀高我啦)。所以一般都唔會指正人或乜。況且有時語文嘅嘢,都真係幾多主觀,約定俗成,現代用法同五十年前又唔同,鬼佬日常用同你讀書又唔同,搞搞下就變成語文塔利班或者何文匯,十分煩膠。
2. 不過啦喎,真係久病成良醫,我睇得多英文,自己寫就唔得啦,但大約都識分邊啲好邊啲唔好。呢段東西,唔少位我都覺得怪怪地,「完全好似我寫咁」,等你地專家出嚟指正。
3. 但,30,000 square foot,係feet 下話?
4. 而我相當肯定,個advance是錯的。陳芷菁mode,話晒本人啲Proof Reading都幾高分的。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8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5. 順手自抽,我本新書都唔少錯字。有個讀者全部幫我列晒出嚟整咗個list,都好似有廿幾三十個(未計佢未見到嘅),7萬字,「兩千幾三千字先一個,又好似唔係好多」
6. 但實情,編輯嗰邊已經睇咗第一次(係有捉到不少錯字的),我又都睇咗第二次。都仲係有二三十個,所以我同個讀者講,早知搵你做義工校對。
7. 不過啦喎,「都仲係有啲唔同」,首先我嗰啲好多係打錯字,意義上有啲唔同。二來,我唔係出廣告嘛。三來,我唔係教人Grammer或開國際學校嘛。四來,你出個Post圈我啲錯字,咁都係冇得投訴的,因為真係錯嘛。五來,我篇文仲要講多兩千字幾多嘢嘛!
8. 講開國際學校,本人識條鐵,反正又冇小朋友。不過呢,第一印象當然係「逃學威龍」。第二印象就係大學年代有一期我在浸會(大學,唔係醫院)返暑期工,做打雜,咁放工成日都在又一城,睇下書(Page One)睇下戲(AMC)睇下女(好大個冰場,但我係睇看台上面嗰啲女,唔係踩冰嗰啲)。呢,台上面嗰啲女,就好多係附近國際學校的。
9. 後來到我表妹都讀國際學校,就詳情不方便透露啦,陣間又有人唔高興。不過呢,我就未變態(其實有乜咁戀態?)J我表妹的,我大佢十幾年,「雖然佢啲仔仲老過我」,但我舅父好撚煩的
10. (好似以前都寫過文講我舅父,我對佢嘅感情就複雜啲,外甥多似舅,是真的,我情況絶對係,我唔似任何親戚,但真係講最似,唔係老母唔係老豆唔係叔伯父表哥,而係舅父。都話佢比我十五六年入港大,雖然係雞科,但都係勁,仲要真係窮門,石圍角公屋咋,唔好話自己房,係連碌架床都冇,在廳瞓帆布床咋。而當年我就係睇佢啲讀者文摘呀,地球的奧秘呀,甚麼二十世紀大事回顧呀,咁學埋好多嘢,所以影響我幾大)
11. 之後呢,港大年代,我都周圍幫人補習,托賴高考成績好,港大個招牌又呃得下人,啲家長都唔介意我係大西北窮書生(雖然有啲會擔心我溝咗佢個女,事實亦有啲家長幫個女補習唔會請男仔,咁又事實我第一次上床就係同個補習女學生,可見啲家長嘅擔心合理,雖然擺明條女唔係第一次,應該係我老母去投訴佢個女多啲)。
12. 嗰時都補唔少名校學生,咁又出得起錢呢,況且太雞嘅我都費事補。咁除咗令我見到啲有錢人嘅屋企外,亦都真係發現—屌,有錢人啲女仔都真係靚啲,冇得講。反而仔我覺得分嘢冇咁大,有啲幾有錢讀名校嘅都係七六一條。
13. 咁當然,國際學校嘅女都有補,so happy,係靚啲的,打扮都唔同。有啲仲要講英文添,都有啲吃力,但又令我啲英文冇大幅下降。旨意讀港大就真係含得撚。我一路都話我港大畢業後嘅英文水平,一定低過中七嗰時。當然都好大程度係我自作自受,刁,我年代嘅價值觀呢,大學唔係教埋你英文下話(而家就大學中學化,教埋你普通話,教埋你英文,甚至教埋你見工,教你創業,爭在未教你點扑嘢)
14. 國際學校啲女,係真係唔同的。有個當年隊草添,真係對我嘅三觀造成幾大嘅衝擊。放心,冇甜,不過佢wing 下 wing下,我就錢照數。而我當然係幾年後去到英國先知嗰啲係草味。
15. 回想返,當時我都真係一個補習之霸。雖然我年代其實唔係好多地方洗錢:你見我暑假返浸會大學做打雜咋,嗰時邊撚興咩一年去幾次日本,澳門都冇得你去啦。咁有女,但梗係帶返宿舍或自己屋搞啦。又冇埃瘋,真係冇咁多嘢洗錢的。但冇法,嗰時真係開始接觸到花花世界,瘋狂補習,係多到有錢剩的 — 我仲要交租喎(第二年我在正街住,第三年住西邊街)。
16. 另外都要再提,嗰時有個好過癮嘅補習學生,其實應該相認到,皇仁仔,讀醫,住置富的(你老母不如開埋人地名丫,好似姓劉的)。過癮在,佢會考係9A的,勁過我,但都搵我補。佢老母(真係佢老母!)有玩試鐘(有錢畀返啦,都唔係罕見),個仔同我就一拍即合。高手過招呀,佢都叻,但我就數學叻佢些少咁多,就係可以幫佢突破到再多一層。補足兩年,佢如願讀醫,十分生,老母都好安慰(冇病),臨尾好似醒咗一兩皮嘢酬金畀我,真係十分感動。
17. 而家諗返,雖然補習嘅經歷都唔少(甚至令我有得做愛,雖然就算冇嗰個學生都遲早有愛做),但都係有啲後悔的。亦係我書有講嘅嘢。學生年代,真係唔好去搵錢,因為你根本搵得唔多(你去援交另計,但有其他問題,例如會衝擊你三觀,另文講)。後生細仔吸收力大,你畀我揀多次,我就寧願唔好補咁多習。講真咪多幾千蚊個月,一萬蚊好未?小錢嚟的。但當時應該去裝備自己,睇多啲書又好,學好啲煲冬瓜又好,學好啲德文法文日文韓文又好,睇多啲戲又好,乜都好。就係拎去搵錢,唔化算。因小失大
18. 呢個亦係我搞呢個「馬蘭頭獎學金」嘅原因,雖然十劃未大一撇。順手澄清返,我本書,128蚊本,初版2000,你當賣晒,你估我好多錢落袋咩。根本就算賣晒都係我倒貼啦,定你以為我啲獎學金一千幾百咁仆街?所以唔使小人之心覺得我借呢啲嘢cap 水。我又係嗰句。「我打次方榮記都千幾銀,使唔使寫7萬字呃你錢?」
==============
月頭訂最抵!2021比別人知得多。subscribe now(https://bityl.co/4Y0h)。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已經1800人訂! 畀年費仲有85折,20/40年費VIP 送本人著作一本。
==============
舅父日文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淪陷區生活 (李怡)
我的童年回憶,真正有點滴印象,是四、五歲從香港到了上海時開始。
1936年在廣州出生後兩個月就來了香港。1937年抗戰爆發。大約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父親去了桂林參與抗日文化運動。戰時的桂林,文化名人雲集,文藝創作、戲劇活動十分活躍,桂林《大公報》在報道時局和輿論監督方面,更是中國報業的圭臬。我母親就帶着姐姐和我,從香港去了上海。
剛到上海時寄居舅舅家中,生活拮据,我又患了肺病,那時沒有特效藥,我整天躺在沙發上靜養。後來我父親從桂林輾轉到了上海,不知甚麼原因就富有了起來,搬進高級住宅,我也開始上學。父親改名李炎林,改行做生意,做些甚麼我不知道。根據後來的一些記述,當時有許多在淪陷區與國統區(國民黨政府統治區)之間倒賣物資的所謂「路路通」的商人,我猜想父親做的就是這種買賣。有歷史學家認為對「路路通」商人不必作民族主義的深責,因為倒賣物資是戰時敵對統治區相互封鎖下的交流管道。但要「路路通」就顯然要跟兩邊政府官員作利益「溝通」。不知道是否這原因,我們家曾到南京住了一年,後又回上海。
我在哪一年從香港移居上海?父母沒有確切告訴我。大約是1940年汪精衞在南京建立附日的所謂「偽政權」之後。向來的歷史書寫,都將汪精衞指為「大漢奸」、「賣國賊」,汪政權就是「偽政權」。但以我那幾年在上海、南京淪陷區生活的童年記憶,當時的社會秩序堪稱良好,人民經營商業活動受法律保護,經濟算繁榮。黑道、流氓好像都銷聲匿跡。小朋友唱《義勇軍進行曲》這樣的抗日歌曲,都沒有問題。如今回想在中國人統治之下,除了北洋政府時期我沒有經歷過之外,汪政權統治時期應該算是人民最能夠安居樂業的時候了。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展開。中國在救亡圖存的社會意識主導下,國共再次合作抗戰。但以當時中國的國力軍力,實難以抵禦日軍之進侵,而歐美等國為應付西戰線的德國納粹,也無暇東顧。因此,有識之士對抗戰的前景都很悲觀。1937年7月14日,著名學者吳宓在日記中錄了他與另一學者陳寅恪的談話:「晚飯後,與陳寅恪散步。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此次事變,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保全華南,悉心備戰;將來或可逐漸恢復,至少中國尚可偏安苟存。一戰則全域覆沒,而中國永亡矣云云。寅恪之意,蓋以勝敗繫於科學與器械軍力,而民氣士氣所補實微。況中國之人心士氣亦虛驕怯懦而極不可恃耶。」
中國古典詩詞學者葉嘉瑩在她關於汪精衞詩詞的談話中說,七七事變後,她在淪陷區念中學,上課常常要把課文整頁撕去,後來1940年某一天,她伯父、母親都說廣播中有汪精衞的演講,那是汪精衞在南京建立所謂偽政權的第一次講話。她說,那時長輩們認為,如果完全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下,就沒有人為自己國家的人民講幾句話,現在有汪精衞過去,總算是個代表中國的人,可以緩和一下局勢。
汪精衞的附日,可能是錯判形勢。他沒有料到在一年多後有珍珠港事變,美國捲入亞洲戰場。眼看抗日軍節節敗退,同胞在淪陷區飽受蹂躪,汪精衞與日人合作組偽政府來管治淪陷區,很難說他不是抱着「曲綫救國」理念。
舅父日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讓台灣人改兩次名字的,總是日本人。
--
本文貼出之後,有書友來與文獻相認,認出是她外婆家族的資料,曹天華是她的阿祖(外曾祖父)。在大家的敲碗期盼之下,書友補充家族資料如下:
1. 外曾祖父是士林人,外曾祖母是淡水人,兩位都是老師,任教於四結的時候我外婆出生。
2. 外曾祖父是被招贅,所以第二個女兒從母姓。
3. 改姓起初是邀約制,僅限於地方仕紳,後來好像只要去派出所申請就可以改名,改名的時候不知道要姓什麼叫什麼的話行政人員會幫你取名字
4. 阿嬤因為出養給姓林的人家,皇民化時改姓小林,光復後,才再請行政人員改回來,據我阿嬤所言,鉛筆劃掉(戶口名簿上的)日文名字就算改掉了。
5.外曾祖父極有可能自己孩子太多記錯,因為我外婆的四妹很年輕就過世了(但不是早夭),上面的四女其實是我五姨婆,也就是我阿嬤的五妹。至於次男由於家裡沒有人聽過二舅舅/二舅公的存在,如果不是筆誤就是早夭了。
6. 我的舅公們兩位都是台大畢業,但大舅公是大學教授(土木系?),小舅公是台大醫學系,兩位後來都留日,入籍的時候都選了日本姓氏和名字,但是姓氏都不是豊田,而且兩兄弟還不同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