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氣質流露的優雅城市|奧地利維也納Vienna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與最大城,雖然距離奧匈帝國的瓦解已經超過了一世紀的時間,但維也納依然處處閃耀著舊皇城的貴氣與優雅。除了賞心悅目的街景外,整體城市的氛圍與步調相較其他歐洲大城市又顯得更悠緩一些,也是最宜居城市的榜上常客。像我一樣喜歡建築、古典樂和歷史的人,也必定會相當喜愛維也納。
▌維也納的宮殿
作為哈布斯堡皇室的居住地,維也納共有兩座宮殿。一是位在市區的霍夫堡皇宮(Hofburg)與市郊的美泉宮(Schönbrunn)。位在維也納市中心的霍夫堡皇宮過去是哈布斯堡皇朝統治者的主要皇宮,在今日則是奧地利總統的起居與辦公處所。皇室過去居住的區域如今對公眾開放,包含最熱門的皇家公寓,可一窺過去末代奧皇約瑟夫與受人喜愛的茜茜公主過去的生活與辦公環境。
位在維也納市郊的美泉宮則是奧地利皇室的夏宮,除了宮殿本身外,還有幅員廣大的花園,堪稱奧地利版的凡爾賽宮。這座有1441間房間的皇宮無論在建築、文化、歷史上都是奧地利最重要的宮殿之一,也是了解奧國女皇特蕾莎時期歷史與建築的最佳去處。美泉宮十分熱門,遊客眾多,我會建議安排一大早就來參觀,避開人群。
但因為這兩處皇宮內部都是禁止攝影的,因此如果想拍照記錄皇宮的華麗,我會建議去同屬霍夫堡皇宮建築群的奧地利國家圖書館,此圖書館過去是皇家圖書館,建築華美外也開放拍照,值得一訪。
▌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過去做為帝國的首都,是貴族、上流社會雲集之處,也因此藝術發展蓬勃,而維也納又以音樂最為世人所知。古典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家如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海頓、舒伯特、馬勒等人皆曾在維也納居住工作。但對近代維也納影響最大的音樂家,當屬華爾滋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他的著名作品『藍色多瑙河』,到今日仍然是維也納愛樂新年音樂會的必奏曲目。
而即便帝國崩解,古典樂仍在維也納留下豐富的觀光資產,各類音樂表演從較正式的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廳到一般小型的演奏廳都有演出,在維也納街頭也常有人分發傳單並介紹當天的演奏會,有興趣的人不妨先做好功課再去。
不過著名的樂團通常在旺季的七八月會休假,想聽音樂會的人可以避開這個季節,而想參觀與拍攝像是國家歌劇院這類場館的人,則可以趁此時前來參訪。
此外,維也納的中央墓園也是許多古典音樂大師如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約翰史特勞斯父子的長眠之處,想看古典樂巨頭跨時空相聚的樂迷,可前往維也納中央墓園的音樂家區一訪。
▌維也納的建築
在十九世紀中葉時,過去曾保護維也納免於土耳其人入侵的中世紀城牆反而成為都市發展的阻礙,因此皇帝下令拆除,城牆遺留下的空間就成了寬敞的環狀路。由於許多知名的維也納景點都座落在環狀路旁,又彼此有著不同的建築風格,例如新古典式的奧地利國會大廈和新哥德式的市政廳等建築,讓環狀路以及在其上循環的一號電車成為自助旅人遊覽維也納市景的最佳首選。除此之外,維也納還有許多著名的教堂建築,如壯觀的聖史蒂芬大教堂、金碧輝煌的卡爾教堂與彼得教堂等都值得一訪。
▌維也納的咖啡館
自從土耳其人入侵引進咖啡後,維也納便發展出數百年悠長且著名的咖啡館文化,甚至有以維也納命名的咖啡(維也納咖啡,即黑咖啡上加打發奶油)。通常在維也納咖啡館點咖啡都會附一杯清水與一顆巧克力。但我發現其實不只限於維也納,在布達佩斯亦同,或許是奧匈帝國遺風吧。過去維也納的咖啡館除了是社交場合,有精美的裝潢之外,也有許多人把咖啡館當成自家客廳的延伸,在咖啡館讀書、閱報數小時,也不會有人去打擾。有些人因為在咖啡館的時間很長,乾脆把自己的寄件地址改成咖啡館的地址,如中央咖啡館的常客Peter Altenberg,「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前往咖啡館的路上。」的名句也因此誕生。
維也納是座內外兼具的美麗城市,能欣賞美麗的建築外,也可以參加許多藝文活動。維也納也鄰近許多名城,如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與捷克的布拉格,不妨可以搭配火車、客運甚至遊輪串連造訪。
更多我的旅行照片請參考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YorkPa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瑞士蘇黎世|舊城區必到景點 有誰跟我一樣剛看完韓劇《愛的迫降》嗎?看完真的會愛上瑞士呢! 剛好上個月去了蘇黎世,現在回顧旅行片段,不知不覺走過了劇中的場景-蘇黎世舊城區,有看這套劇的朋友一定會覺得似曾相識呢! 瑞士蘇黎世舊城區必到景點 ?Rudolf Brun Brucke ?St. Peters...
舊 聖 彼得 大教堂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城市天際線屬於誰?】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舊公園路鐵橋旁一起計畫中的15層樓建案,引起軒然大波,許多在地團體紛紛大樓恐遮掩柴山天際線,以及破壞當地文化景觀價值,希望市府應把關。然而,也有部分意見認為私人產權應受尊重,或是不認為柴山天際線的保留特別重要,到底天際線該不該受管制呢?
#天際線可以管嗎?
世界上當然有很多高度限制,最實用的理由自然是飛航限制,但除此之外,許久以前就有多個城市限制建物不得超過某些紀念物,例如帝俄時代,聖彼得堡的建築不得高於冬宮,就是要彰顯城市中的權力關係;而雅典的建築不得超過帕德嫩神殿、羅馬城內的建築不得超過聖彼得大教堂圓頂,當然是歷史保存的緣故。
至於以天然景觀而言,加拿大的蒙特婁保護皇家山的景觀(限高200m但有例外)、溫哥華保護「#景觀廊道」來確保北岸山脈景觀(但有超額機制)、漢米爾頓規定建築不可高於尼加拉斷崖、美國波特蘭限高保護胡德山與西山景觀都是類似原因。
相對的,也有城市要求市中心建物達到一定高度,營造集中的天際線,最近的例子如台北信義計畫區有些街廓有「#限低」就是一例。
京都在制定城市景觀政策就強調,建築雖是私產,#但地景是公眾利益,需要市民共同來守護。為了在這兩者間取得平衡,各個城市就得制定能兼顧開發需求與景觀的各種遊戲規則。
#高雄的天際線有法可管嗎?
天際線的管理,大致可分為「硬規則」與「軟規則」,前者如透過法律明定全市或分區限高,後者則是透過建築許可審查等方式來進行。
高雄目前並未有針對都市景觀的規範,但在都市設計及土地開發許可審議委員會中,就會討論建物高度、造型與色彩對城市景觀風貌的影響。而本案其實尚未進入都審機制,連計畫都還沒提,市府現在也無從反對起。
問題就來了,針對高雄的歷史或自然景觀街區,有沒有需要明文法令來管理呢?
#市民對高雄城市景觀有共識嗎?
在哈瑪星開發案中,許多論者曾提到京都的景觀政策。京都是日本、甚至世界上對於景觀管理最嚴格的城市之一,早在1930年就劃定各風致地區,包含市區週邊的山林和有歴史資產的區域,進行建築管制。而在戰後快速成長期,因為京都塔等開發案的爭議,因而在1967年在《古都保存法》之下劃定特別保留區,1972年推出全日本第一部城市景觀政策。更在屢經檢討修改後,在2007頒布了更嚴格的景觀限制令,將全市建築高度分區限制在10~31m以下。不只限高,京都的景觀政策還包含建築設計管理、眺望景觀與借景維護、戶外廣告管制、歷史街區保護,合為「#五大支柱」。這是奠基於市民、政界乃至商界高度的共識之下。
舉例而言,從平安時代(起源說法不一)持續至今的五山送火,就在京都的景觀規範政策內,要確保在市內都能看見,甚至在某些特定觀看點,要透過視線模擬的方式,清出「遠距離景觀保留區域」。
比起京都民眾的高度共識,歷史僅百年的高雄,由於市民多為移入、城市景觀變遷快速、過去鄉土歷史保存意識不被重視,居民對於代表性「城市景觀」的共識較低。近年標誌性的高雄意象,往往是霸氣的新建築,更讓市民難以對歷史景觀保存有所共鳴。
#利益的調整不是零和
對此,針對市民熟悉,被大量傳播的「特定觀看點」(例如忠烈祠眺望)來討論景觀保存,增進市民對城市認同,並且在「限高」以外,也在都審等機制中,討論建築語彙與色彩設計、歷史街區保護、人本街區營造等方向,更能喚醒市民對地景保存的重視。
另外我們也要強調,文化保存與開發利益並不衝突,與其叫文化局去檢討都發局已經依法頒布的「增額容積」規範,不如討論更彈性的容積轉移(例如可以額外轉往市中心其他區域),與其說不能蓋15層高樓,不如討論如何減少量體、如何退縮,在保留最大樓地板面積下(其餘可轉移),避免影響景觀。或比照溫哥華等城市,對於保留歷史建物之地主,進行額外的容獎,讓他處基地的容積與高度可以突破。
唯有在誘因上做好管理,才能在維護城市景觀、保護歷史建物同時,繼續讓大眾運輸場站沿線具有相當的發展價值!
舊 聖 彼得 大教堂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德國情景:冬季的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
柏林大教堂是德國柏林的一座基督新教路德宗教堂,位於柏林市區博物館島的東部,曾是德意志帝國霍亨索倫王朝的宮廷教堂。由於其英文寫作Berlin Cathedral,柏林大教堂有時被誤譯作「柏林主教座堂」,但該教堂並不是主教座堂,也從未有主教進駐。柏林的信義宗主教座堂是馬利亞教堂(Marienkirche),位於柏林電視塔附近。
柏林大教堂建於1895年至1905年。早在1465年,柏林大教堂的現址附近已經有一座教堂,當時是霍亨索倫王家宮殿的一部分。1747年在柏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上,約翰·鮑曼(Johann Boumann)設計建造了一座巴洛克式風格的教堂做為普魯士王室的宮廷教堂。1822年被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改造成古典主義風格。1894年,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下令拆毀這座教堂,並由尤利烏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重新設計建造了帶有文藝復興式風格的柏林大座堂,作為基督教新教的主要教堂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分庭抗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柏林大教堂遭到盟軍轟炸並發生火災,由於無法接近並滅火,圓頂被大火燒毀並落入地面。戰後人們搭起臨時的圓頂來保護大教堂。修復工作從1975年開始。1993年教堂重新開放。重建後教堂原先的很多設計和裝飾被簡化了。
柏林大教堂座東朝西,東面背靠施普雷河,南面曾經是民主德國時期建造的共和國宮,拆除後正在重建柏林城市宮,西邊面對娛園(Lustgarten),東邊面對東德博物館(DDR Museum),東北邊是舊國家博物館(Alte Museum)。
教堂內部裝飾華麗。可以容納500人左右。地上建築有4層。遊客還可以登頂俯瞰柏林市區。一層還停放著德國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Kaiser Friedrich III,1831-1888)、選帝侯約翰·西塞羅(Kurfürsten Johann Cicero,1455-1499)、大選帝侯(„Große Kurfürst")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及其夫人Dorothea von Schleswig-Holstein-Sonderburg-Glücksburg(1636-1689)、普魯士第一位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及王后索菲·夏洛特·馮·漢諾瓦(Sophie Charlotte von Hannover,1668-1705)等人的靈柩。教堂的二層的模型展示了柏林主教座堂在各個時期的不同樣式以及當時的設計方案。樓梯牆壁上的照片記錄了教堂在二戰時被轟炸和損毀的情景。教堂的地下一層安放著霍亨索倫家族各個時期成員的靈柩。
舊 聖 彼得 大教堂 在 YorkPau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瑞士蘇黎世|舊城區必到景點
有誰跟我一樣剛看完韓劇《愛的迫降》嗎?看完真的會愛上瑞士呢!
剛好上個月去了蘇黎世,現在回顧旅行片段,不知不覺走過了劇中的場景-蘇黎世舊城區,有看這套劇的朋友一定會覺得似曾相識呢!
瑞士蘇黎世舊城區必到景點
?Rudolf Brun Brucke
?St. Peterskirche(蘇黎世聖彼得大教堂)
?Fraumünster(蘇黎世聖母大教堂)
?Grossmünster(蘇黎世大教堂)
?Limmat River(利瑪特河)
?Lindenhof(林登霍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