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這一天除了掃墓祭祖也少不了草仔粿(或稱艾粄)
因鼠麴草或艾草做成的草仔粿被認為可以驅邪🤔
再加上台語的「粿」與「貴」同音
有掃墓後請祖先保佑後代富貴的含義
後面其他的就是拜拜時常看見的麵龜囉~
·
台北4/28的課程也開放報名啦!
這次受邀在巧手本舖和平店開課~
內容就是先前先開在台南的蔬菜們囉~
台北場:4/28(日) (下午13:00~17:30±30min)迷你現採蔬果
台南及台中也同步招生中唷
台南場:4/14(日) (下午13:00~17:30±30min)迷你現採蔬果
台中場:4/21(日) (下午13:00~17:30±30min)迷你壽司
精緻小班教學;課程不需任何經驗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下面連結看到更詳細的教學內容及報名表
https://forms.gle/YMfiyeCzW3oF8D569
有任何疑問都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透過私訊聯絡我唷~
·
#手作 #手工藝 #handmade #黏土 #軟陶 #polymerclay #袖珍 #miniature #miniatur #dollhouse #微縮 #diorama #迷你 #mini #tiny #袖珍食物 #miniaturefood #tinyfood #仿真食物 #食玩 #fakefood #療癒 #可愛 #cute #ミニチュア #ドールハウス #미니어처 #草仔粿 #清明節 #清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少康戰情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tnm0xY_ir0o 今日議題:林佳龍執政新丁粄變綠了 文化活動也分顏色?地方人:綠新丁粄聯想清明節艾草粿!怪怪的?客委會辯是創意 綠色新丁粄拍林佳龍馬屁?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快來訂閱➔http://bit.ly/2fXdOIH 每週一至週五...
艾草粄台中 在 幸福.原來在這裡-池上鄉福原社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9線上的驚歎號──池上黑色騎士又一章
晚近,池上有一著名的黑色騎士團隊,各自以當地特產,創造許多美好的事物。
此一團隊經常到大坡池野餐,聊天。他們的成員來自不同行業,其中有一位是送瓦斯的,但腦海請不要有既定想像,以為是位粗壯男子,專門做苦工幹活。反之,這位騎士是位客家女生,叫力尤。
力尤並非從小就留在家鄉,而是先在外讀高中、工作,直到祖母過世回家奔喪,才種下返鄉的心願,結果一待迄今十五年。力尤的父親是公務員出身,當時為了日後家計,開了間瓦斯行,但兒子還是選擇到外頭打拚。力尤回來後,沒多久便毅然接下這樁吃力的工作。
冬天時,瓦斯需求量大。只見她開著載滿瓦斯桶的發財車,又或扛著接近體重三分之二的瓦斯,提供小鎮人家日常生活的需要。夏天是送瓦斯的淡季,過往阿嬤在池上鐵路宿舍賣過剉冰,糖水做得特別甘醇,因而頗受歡迎。約莫四年前,她也嘗試在自家擺攤。
一切工法遵循舊規,黑糖先炒香,再慢熬兩小時,加上紅豆、綠豆、花豆、蓮子等配料一樣煮得鬆而不化。這等慢火需要大量燃料的成本和時間,一般製作冰品餡料很難如此耗費。所幸,瓦斯是自己的,費用相對減低。有好的餡料做為基底,她們家的剉冰再次成為此間的熱門商品。
米苔目是池上傳統美食,有些剉冰會加入此料。萬安村有家清河堂早有製作,遠近馳名。但米苔目遇到冰會變硬,為了講求口感,她並未放進裡剉冰裡。
冬天送瓦斯,夏天兼作冰品生意,力尤還有餘暇和樂趣,埋首於食材的研究。後來,她鼓勵母親搬出客家點心絕活。自家門口便掛出「田味家」招牌,跟原先的「成信煤氣行」奇妙地並列門口。Gas & Cafes,不知者還搞不清是什麼。
一屋二店,乃空間有限下,小本生意最常使用的經營模式,藉此減低成本開銷,但也最怕兩頭忙碌下,沒有一個工作可勝任。力尤可不,美工出身的她,把門面裝潢成充滿藝文氣息的精緻小舖,相當適合旅人歇腳。但瓦斯行也繼續營運,反正池上人皆知,因而隱藏到後面的充氣站。
田味家的傳統客家小食,主要為艾粄和牛浣水,此皆為池上的點心特色,在不同時節推出。
客家人有句老俗諺,「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即閩南人的草仔粿,主要材料以池上的糯米磨成粉,做為粿皮。採自郊野的艾草去除苦澀味後,保留香氣,揉進糯米裡。
艾粄的內餡主要為蘿蔔絲。細密的食材以古老的手工曝曬,讓整塊粿點添增了原有的菜頭香氣。接下,再搭配爆香後的豬肉、油蔥和蝦米等一起炊熟,風味更是完整呈現。講究的艾粄,表面還會捏出一道長長的紋路,高高隆起。隆得越高,表示歡笑越多,象徵新的一年都會豐收。
冬天時,她們還推出牛汶水。母女兩人做事都很龜毛,每天花許多時間備料。前一天,先把圓糯米泡水、磨漿,壓在長板凳上脫水。當天現搓現煮,全靠手勁搓出米食的彈性,做為配角的薑汁糖水也下足功夫。
此一食材也是麻糬的一種,但做法和吃法皆不同。白胖胖的麻糬,中間有一凹陷,泡在黑糖水,再加點花生或芝麻粒添香。整個食材構圖猶似水牛躺在池塘裡,只露出頭與背,俗稱「肚臍粄」。因為用糯米製成,質感黏密,有連結的寓意。早期客家農村文化中,此粄也有象徵,祈求秧苗穩固成長,來日好收成。
三年前,她們再加上一道料理,古早味的杏仁茶。每天親自磨南杏,加上腰果、白芝麻,搭配在地米漿特調。文火煮開後,靜置四小時,待水氣蒸發。
我和黑色騎士們去野餐時,喝的飲料便是她製作的杏仁茶。我因小時在台中常喝,略知杏仁食材和製作過程的一二。田味家因真材實料,慢熬緩煮,香氣特別濃郁。驚得連長住池上的美學作家蔣勳都為她喝彩,幫忙在臉書推介。
其實回到池上後,力尤最大的收穫是鄰里間的互動。半路上送貨,遇到了,停下腳步就閒聊。或是送瓦斯,老板不在家,交給她鑰匙,讓她自己進去。那是放鬆、放心的感覺。人與人的信任,讓池上的生活步調不只趨緩,繼之而來的是和諧。
這樣環境製作的點心不會量產,而是以分享為前提。後來,力尤就是在這個信念的共識下,結交了其它黑色騎士成員。八名騎士或在地,或從外地來落腳,每個人都嘗試把自己的創意跟地方結合,把對池上的關懷化做紮根的力量。
當我品嚐田味家的小食,或者享受其它人的餐飲時,常以這個角度,回顧最近的池上。
(後四張照片為「走走池上」提供)
艾草粄台中 在 黃暐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紅粄綠粄分不清
說真的,要不是今年台中東勢的「新丁粄」變成「綠色」,我還真的搞不懂「紅粄」和「艾粄」到底有什麼不同?
不過我可以不懂,客委會主委不能不懂,客家人自己的習俗都不知道?這像話嗎?
客家人種米,也食米飯,米食文化是客家文化重要的一環。
客家人把米糰蒸熟,抹油放進模板,做成「粄」,每逢喜慶,塗上食用大紅色素,做成「紅粄」。這東西客家人叫「粄」,閩南人則稱之為「粿」,客家人的「紅粄」,就是閩南人的「紅龜粿」。
農業社會,重男輕女,家裡「添丁」,是件大事。有幸添丁的家庭,每逢元宵,會製作紅色的「新丁粄」來謝神,並祈求男丁健康長大,這就是客家庄「元宵新丁粄」的由來。
到了清明,家家掃墓,這時大家會帶著用艾草做的綠色「艾粄」,掃墓後吃,既美味又去晦氣,也稱為「墓粄」。這綠色的「艾粄」,閩南人叫「草仔粿」,是四月必吃的小點。
於是「元宵新丁粄、清明吃艾粄」,長久以來,已經變成客家人的生活習慣。
真沒想到,台中市客委會,居然在今年的「新丁粄節」記者會上,做了一個超大的綠色粄,由市長林佳龍與客委會主委李永得共切,說要慶祝元宵。一般人看不懂,以為這不就是「草仔粿」?有什麼特別?但客家人看了晦氣,不免嘀咕:「這是把元宵當成了清明啊」!
這個綠色的「新丁粄」出現在媒體面前之後,地方鄉親傳出了不滿。媒體詢問,客委會主委劉宏基卻說:「這是創意!這是融合了台中各地的名產美食做出的創意粄」,他還不悅地反問:「文化,為什麼要分顏色呢」?
劉宏基問得好:「文化為什麼要分顏色」?
明明「元宵紅粄、清明綠粄」就是百年以來的習俗,為什麼偏偏今天台中要搞「創意」?還搞了一個「墓粄」,觸人眉頭?文化禮儀,約定俗成,要辦客家人的活動,就用客家人的習俗,就像日本人喜事用白,台灣人紅白有別,難道也要因為「不分顏色」,婚宴給「白包」,過年包「綠包」寫「綠聯」,才叫「有創意」?
錯了就是錯了,台中市客委會實在沒必要多解釋元宵用「綠粄」是怎樣的「地方創意」。活動當天,市長林佳龍與地方耆老一起拉開蓋著「新丁粄」的客家布時,一群地方鄉親心裡還七上八下:「會不會真用綠的」?
結果拉開之後,大紅色的新丁粄映入眼簾,一群人這才眉開眼笑,放心下來。
如果真的沒搞錯,又何必事隔三天「改回來」?
紅粄綠粄分不清,一般人可以不懂,但客委會主委,不能不懂。與其反問鄉親「綠粄為什麼不行」?台中市客委會不如跟大家說說,顏色這麼多,為什麼會偏偏挑了「綠色」,來當這空前絕後的「創意」?
暐瀚 2017-2-13 de 台北
艾草粄台中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完整內容:https://youtu.be/tnm0xY_ir0o
今日議題:林佳龍執政新丁粄變綠了 文化活動也分顏色?地方人:綠新丁粄聯想清明節艾草粿!怪怪的?客委會辯是創意 綠色新丁粄拍林佳龍馬屁?
✔密切鎖定【少康戰情室】快來訂閱➔http://bit.ly/2fXdOIH
每週一至週五21:00至22:00 TVBS 56台首播
隔日中午YouTube官方頻道/TVBS官網回播
●完整內容在這裡也看的到:http://bit.ly/2gE9vqk
●TVBS官網:http://2100.tvbs.com.tw/
●按讚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