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空賞。
#一個試用了兩年才寫的推薦
#廠商要我選兩樣推薦我全推了
#就是那麼厲害
#有一天官網換後台我以為他們不做了瞬間好迷惘
#就是那麼愛
除此之外
#內附十日蔬果昔日誌前兩日心得
#還有爆料家有學姐跟急救寫不出稿子作者的日常
寫這麼清楚就是即便去業配也看一下嘛的意思,我沒有放我自己拿著產品照的照片是因為我買的燈都已經兩週了還沒從韓國來,我也想打美燈啊,哭。
但除了廠商提供的美照,我個人也有提供保養品的生活照啦,記得照片要看到最後喔!每張都有圖說,來看看我用了多少空瓶😆
=以下正文開始=
今日是十日蔬果昔的第二天,早上秤了體重,週六吃詹記造成的水腫傷害已消失,內臟脂肪恢復3,體重跟體脂肪也下降。
我並沒有照著陳月卿老師書上規定的食材,主要是用冰箱有的搭配。
像火龍果、奇異果、芒果(你們應該知道這種甜度只能一點點吧)、藍莓、香蕉,我都有混合使用。
青菜就是之前買的蔬菜箱,所以空心菜、黑葉白菜等,都汆燙過使用。當然還有配薑、芝麻黑豆粉或豌豆蛋白粉、自製希臘優格等。
早上起床時就是一包滴雞精,下午餓了一顆水煮蛋。
很多人問我是減肥嗎?我覺得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最近吃得太雜亂,再來就是想做一點體內保養。
這邊的熟朋友都知道我是過敏兒,朋友俗稱銀針來著。而我過敏症狀就是臉花。
戴口罩導致下巴起疹子這種標配當然有,吃錯東西臉像青春期超多小痘小疹也有。
而且我的過敏是放出照片沒人敢贏,常說我也ㄏ過敏的人看了都說失敬(到底在比什麼🤣)
(但尋麻疹的朋友,我沒有要跟你們比,這邊是在說一般過敏喔!)
除了食物過敏,我對保養品也過敏。小時候有個保濕叫八杯水,大家都說爆好用,我一擦就疹子帝國。曾有保障自己過敏兒專用的廠商送產品來讓我試用,說好的七天變身,我第三天就開始長痘,太營養了🤦🏻♀️
也曾被皮膚科醫生叮嚀不能敷臉、不能瓶瓶罐罐,人生就是一罐乳液,不要化妝水,洗臉的東西不要複雜。
我就這樣一直過到四十歲⋯⋯
對,都四十歲我還是只有一瓶。
而且那些用了不是讓我皮膚變好,只是不出事而已。
但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我也是會老,而且我也想要醫美,之前蔡女又叮嚀我臉上有過敏不能去(哭)。
但你們知道,今年四月時我去了,而且不是用什麼去皮膚科吃完藥臉好才去這種硬弄。
我就是靠飲食跟用對保養品。
保養品不單是要對,還要「好」。
四十歲就是要走下坡,不保養要怎麼好好走不滑坡、不撲街啊?
總之,兩年前我的朋友T小姐,也是過敏兒的她開了一個品牌 @好美物所 代理她喜歡精油、香氛跟保養品牌。
而我試用兩年的是來自西班牙的有機品牌 #AYUNA ,AYUNA不提供動物實驗、獲得多項有機認證、不添加有害成分與爭議性防腐劑成分,更獲得許多媒體好評推薦(請見留言處油一)。
一開始會被當白老鼠實驗是因為T小姐當時來參加作者簽書會,看了我一眼說,「妳這臉不行」。
我心想我這天已經算不錯了😂
她就先送上它們的「AMMA輕柔亮澤輕巧組」讓我試用,裡面有SOPA琉璃苣手工滋潤皂(超好用的橄欖皂,之前我在貝銀針的過敏兒社團有送給大家過);CREAM輕柔亮澤霜;ESSENCE煥光溫和去角質;BLAM黑曜石淨化面膜。
收到時坦白說我還拖了一陣子才開始用,你知道過敏兒總是比較膽小,而且這些日子以來已經有太多掛保證讓我失望🥲
但大家應該也知道,老于的皮膚好到炸,瓶罐比我多,我跟他拍照還不能美肌,因為兩者差太多,我OK他會變很好笑!
誰知道,一試用我的媽啊,我 #統統都可用。時隔至少十幾年後,我久違的去了臉部的角質、還敷了面膜不會癢。
我雖然不敢造次每週用,但我可以一個月用一次。
再來就是「SOPA琉璃苣手工滋潤皂」,完全大愛,洗上去好舒服,不緊繃也不會刺癢(過敏嚴重時我只能用清水洗臉),擦隔離霜用它也可以洗乾淨。
它的成分很簡單,就是活性碳、琉璃苣籽油、維他命 E、AYUNA 特調精油(古雲香脂、祕魯聖木、沒藥、洋甘菊、迷迭香、圓葉布枯)、 橄欖油酸鈉、椰油酸鈉、植物甘油。
#為了給大家看成分多天然我接下來都會放上成分表
肥皂很難拍空物,因為洗完就沒了,本人每天晚上洗一次(白天用清水)、家中隊友偶爾偷用的狀況下,目前用到第三塊。
這是很好的AYUNA入門商品,所以當時才做社團選了五塊讓大家投稿過敏經驗抽獎用。
後來T小姐也玩上癮,所以後來AYUNA的新產品都會給我試用。
像是Velo極美六合一保濕潤色乳(SPF30)
(成分:水、碳酸二辛酯、辛酸/癸酸甘油三酯、二氧化鈦、蠶絲油、十一烷、氧化鋅、植物甘油、鯨蠟硬脂醇、十三烷、乳 酸桿菌發酵物、椰油基葡糖苷、山崳醇、辛乙二醇、二氧化矽、維他命 E、海藻糖、摩洛哥堅果油、乳酸桿菌、荷 荷芭酯、黃原膠、多羥基硬脂酸、椰油醇、橄欖油鯨蠟醇酯、椰子果萃取、藥蜀葵根提萃取、紅沒藥醇、維他命 E、 大豆油、葵花籽油、氧化鐵(CI 77491,CI 77492,CI 77499)、AYUNA 特調精油(古雲香脂、祕魯聖木、沒藥、 洋甘菊、迷迭香、圓葉布枯)
這我很愛,出門只擦它。
Cellular Oil植力幹細胞能量精萃,這我已經用到第二瓶,夏天只擦這個。
這是實驗室團隊秉持以天然有機為信念,從千年野生橄欖樹中的細胞膜抽取出微脂質以獨家專利技術抽取出其幹細胞,搭配44%有機原材料調配出輕盈質地吸收力佳的「植力幹細胞能量精萃」。
(成分:葵花籽油、甜杏仁油、榛果油、辛酸辛酯、癸酸、十一烷、玉米胚芽油、植物油、十三烷、橄欖油、橄欖果油、橄欖油愈傷組織培養物裂解物、植物甘油、維生素E,四角豆膠,黃原膠,β-穀甾醇,角鯊烯,檸檬酸、AYUNA特調精油(古雲香脂、祕魯聖木、沒藥、洋甘菊、迷迭香、圓葉布枯))
過敏起疹子擦也不會癢,而且攜帶方便,我去健身房都是帶著它,洗完澡擦上去就好。
秋冬換季我則用「CREAM輕柔亮澤霜」
(成分:有機檸檬活水、丙二醇、十三烷、十一烷、鯨蠟醇、植物甘油、硬脂醇庚酸酯、甜杏仁油、乳木果脂、硬脂醯基麩 氨酸鈉、乳酸、硬脂醇辛酸酯、葡萄糖酸內酯、微晶纖維素、珍珠岩、植物角鯊烷、麥芽糊精、乙醯丙酸鈉、薑黃 專利萃取、乳酸桿菌、大豆油、綠胡蘿專利細胞溶胞、棉花愈傷組織、紅石榴籽細胞溶胞、大茴香酸鈉、黃原膠、 氫氧化鈉、纖維素膠、椰子萃取精華、維他命 E、β-谷甾醇、檸檬酸、植物角鯊烯、焦糖、苯甲酸鈉、AYUNA 特調 精油(古雲香脂、祕魯聖木、沒藥、洋甘菊、迷迭香、圓葉布枯)
主要成分細節: 植物角鯊烯─由橄欖提煉含豐富的植物角鯊烯,能替代存在於肌膚中的角鯊烯具保濕、減淡)
這瓶我已經用到第四瓶(少一個空瓶是上次老于帶我出門小度假時,用完就留在那了😂)。
這瓶很好,大A之前寫稿寫到過敏時,我還有空投給她,跟她說別怕,繼續擦繼續寫喔🙈
但她同時念念不忘的還有塑顏舒沁水潤霜(醋、麩氨酸、琥珀酸、1,3 丙二醇、植物甘油、氯化鈉、甘油辛酸酯、覆盆子果萃取、乳酸桿菌發酵物、椰子萃 取精華、葡糖酸內酯、乳酸菌、葵花籽油、生育醇、β-穀固醇、檸檬酸、檄樹、AYUNA 特調精油(天竺葵、花梨木、 古雲香脂、祕魯聖木、沒藥、洋甘菊、迷迭香、圓葉布枯)),因為有醋和覆盆子的莓果味,我很愛,T小姐卻有點怕,哈哈。
這罐我也用到第二瓶。
是臉很油,或者過敏到脫皮又犯油時會用,因為我不太常用,是緊急備品,強烈懷疑老于有用,他真的很愛用我的東西,我最近新買一個沐浴露也秒空,不愧是我朋友口中的「學姐」。
最後,謝謝你們看到這,看到的請舉手,我要推薦他們明天即將推出小尺寸(50ml),也是主圖商品,這瓶因為單價非常高(100ml 就要破萬)的「Terra Bella光璨神仙霜」。
神仙霜很妙,擦完臉就是覺得緊(為了確認這件事我昨天還擦了一下),只有過敏嚴重,臉乾燥我都會擦它,緊急救援商品來著。
網站上介紹——「首創從大麻籽中抽取幹細胞成份並榮獲In-Cosmetics Global 2020「最佳成份獎」。大麻籽幹細胞融入肌膚時會刺激表皮神經分泌反應,從而增加皮膚中 催產素 含量,喚醒皮膚自然修復及再生機制⋯⋯」
我自己的感想是真的很救急,吃錯食物過敏擦兩三天就好了。
上次去找蔡女皮秒初體驗,後來也是靠這瓶保養。真的在兩位大神的保護下,我成功去醫美保養,並且沒有起任何疹子刺激反應。
疫情剛開始焦慮臉爛時,也是靠神仙霜急救,畢竟這種時間我不會出門看皮膚科。
但事實上,我也好一陣子沒去皮膚科報到了。這真的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去的那間只能自費,一次要一千多多年來加起來看診的錢,都不知道能買多少AYUNA了😂
如今,不但能皮膚(不亂吃時)穩定,有狀況時趕緊修復,真的很開心。
而且我還能去醫美,過敏兒就知道這有多難。
好了謝謝你們看我的落落長,我有幫大家談好康。
AYUNA X BERRY 獨家優惠
即日起至2021/7/31止,輸入折扣碼iouberry購買AYUNA任一商品即享有88折優惠。
https://reurl.cc/3aedkV
芝麻葉爭議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提升身體免疫力」,
👉🏼⬇️降低呼吸性疾病感染機率(特別是COVID-19)的 🌱天然營養素與食物」
原文連結🔗
https://reurl.cc/LbMxb3
前言
「免疫力」,就像是身體對外敵的軍隊。
當身體的免疫力-對外第一道防線,能夠維持良好的功能,可以降低感染機率,維持身體健康的平衡。
「影響免疫力的因素」
則是生命狀態平衡的顯現,
日常作息、飲食習慣、環境、壓力、運動習慣、心理狀態、等等......都是影響免疫力的因子。
「圖文參考文獻」
此篇圖文,參考2020年的一篇文獻回顧(連結附於文末),整理出提升免疫力的營養素及建議攝取量、富含相關營養素之天然食物給大家做簡單選食材時的參考。
👩🏻⚕️「小叮嚀」
營養素並不是越多越好,非天然食物的營養攝取,易攝取過量,造成其他身體負擔及問題。如需補充營養品,請找專業營養師做諮詢。
「圖文補充說明」:
👉🏼DRIs:台灣食衛署的每日營養建議攝取量
👉🏼Prevention: 文獻建議減少感染機率的預防攝取量
👉🏼蔬果右邊的數字代表此食材每100g的此重點營養素含量。
( 硒的食材部分以碗或片作為單位,圖片有註明標示)
💪🏼「鋅」較高的食物:
像是 南瓜子、腰果、核桃、黑芝麻、芋頭、鷹嘴豆、糙米飯、豆皮......
🌾 「硒」較高的食物:
巴西堅果(有天吃一顆即可超過當日建議攝取量)、以全穀雜糧為主食 像是糙米飯、全麥麵包、麥片......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維生素A」比較高的食物:
可以維持黏膜組織的完整,像是「深綠色」或「橘紅色」的蔬果
小松菜、黑葉白菜、紅蘿蔔、南瓜、木瓜、芒果等等....
🍋「維生素C比較高的食物」:
(可以幫助抗氧化、維持免疫力)
像是芭樂、龍眼、奇異果、小番茄......
🦠「腸道益生菌的部分」:
天然益生菌非單一菌種,較無法 定量、確認活性、所以文獻上無法並給予單一菌種劑量建議。
👩🏻⚕️飲食中可以攝取天然發酵食物、全穀雜糧食物、適量新鮮蔬果,足夠的膳食纖維及天然食物👉🏼即可長養腸道好菌。
(1)👍🏽含有天然益生菌之食物
天然發酵的食品,含有天然益生菌:
如: 天然發酵泡菜、天然發酵味噌、天然發酵康普茶...... (在家開始練習自己發酵食物吧!)
⚠️天然發酵的過程,才會培養出天然好菌。
⚠️益生菌怕熱,高溫烹調或殺菌會使益生菌死掉喔! (像味噌如果煮湯就被滅菌了😆)
(2)👩🏻⚕️攝取益生質-益生菌(腸道好菌)的食物
🥬多吃富含膳食纖維蔬果,就可以增加腸道的益生質,支援和支持腸道好菌的菌群生長喔!
🤔「Q.每天要吃多少蔬果呢?」🤔
☝🏼選擇未精緻的全穀雜糧作為主食(糙米、地瓜......)
✌🏼每餐至少吃到一碗熟的🥬蔬菜、和一個拳頭大的🥝水果
☀️ 「陽光の營養素」
(1)維生素D: 每天到陽台曬太陽10-15分鐘,可以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提升免疫力和幫助骨骼強健。
(2)抗憂鬱:曬太陽也能夠提升腦內血清素,使心情愉悅,減少憂鬱來。
⚠️維生素D較有爭議的部分:
維生素D圖裡的紅色數字:
(1) 台灣食衛署的每日營養上限攝取量:2000IU
(2) 美國農委會(USDA)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及上限攝取量:4000IU
👉🏼文獻建議的5000IU皆大於上面兩個單位的上限建議量!?
👩🏻⚕️若需補充,建議在食衛署建議的上限攝取量以內。若需額外補充超過食衛署的建議攝取量,建議找專業營養師做飲食評估與營養諮詢。
🏃🏽♀️「適度運動」
讓身體的氣流和機能流動,也是喚醒免疫力作用,提升免疫力的方式之一喔!
🧘🏽♀️「環境與休息」
選擇友善環境的無毒原型食物、適度休息、適度的壓力的釋放與排解,都可以減少體內壓力,使身體的免疫力不被抑制而順暢運行。
👩🏻⚕️營養整理/圖畫:姚茶瓊營養師
📜參考資料:
(1)本篇主要參考2020年的一篇文獻回顧,整理出文獻中建議的預防感染之建議攝取量、對提升免疫力有幫助的營養素與食物。
Enhancing immunity in viral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COVID-19: A review (2020)
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XWVNE7
(2)台灣食衛署的每日營養建議攝取量(DRIs)、食品營養資料庫......
(3)美國農委會(USDA)的每日建議攝取量及上限攝取量
(4)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食物營養成分
(5)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維生素D
謝謝好孕工作室特約營養師茶瓊的分享
請追蹤 純植物慢生活 ChaCha- Green Life-姚茶瓊營養師
芝麻葉爭議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疫情時期,如何做好遠程採訪?】
最近疫情蔓延,很多工作或者活動企劃,都只能轉為線上溝通。那麼,原本就非常仰賴當面溝通的採訪,又該怎麼做比較好呢?
底下的分享出自中國作家葉偉民,他分享了疫情時期,採訪改為線上進行時,所需要注意的三個重點。
一起來看看吧。
-
遠程採訪的三個錦囊 / 葉偉民
最近收到幾個諮詢,都是問如何遠程採訪?犯懶了不是?好東西都是用腿跑出來的。不過,我很快意識到自己的遲鈍,疫情反復,確實跑不得。
採訪是溝通的藝術。不能見面著實惋惜,錯過場景和細節是一方面,諸多潛在的損失才不可估量。如一見如故、談笑風生的可能,或激烈交鋒、金句頻出的互動,又或翻出舊相冊為你娓娓道來的寶貴場面。
不過,我們也要尊重現實,如果遠程採訪已成為必要,也能通過一些方法和技巧來對沖不利。
錦囊一、功課要更足,問題要更短
採訪前的準備永遠不嫌多,遠程採訪更是。對方看不到你,只憑聲音建立信任的難度要更高。這時候,如果對方寫過的文章,說過的話,你都能信手拈來,他會很驚喜。
其次,做好採訪提綱,提前給到對方。如果是電視電臺等遠程連線,最好先和對方溝通練習一遍,效果會更好。
真正採訪時,問題要短,不要疊加提問。相互看不見,缺乏表情、肢體語言輔助,長問題會讓對方疲于應付,回了芝麻忘了西瓜。
我們要學會分解問題,把大問題拆為一個個具體的小問題,減輕對方單位時間的跟進壓力,回答自然更飽滿放鬆。
遠程採訪還有個隱患,有些話會被對方誤解,遇到性子直的,還會有言語衝突。這不是壞事,代表對方被激發了,有激發才能露真容。
這時不要慌,耐心溝通,不可意氣用事。要多從對方立場發問,同時用「借嘴」的方式提出質疑或反對意見。
最後,要做好速記,或征得對方同意後錄音。
錦囊二、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
採訪終究是強實踐的活兒,像升級打怪一樣,要多刷經驗值。採訪中如何說話、應對、追問,如何獲得對方的信任,有時候比問題本身更重要。法寶有兩個,換位思考和堅持。
換位思考,也就是想別人之所想。採訪者要懂得問,更要懂得聽。沒有人有義務接受採訪,他想要什麼?他為什麼憤怒?他為什麼撒謊……所有疑問和困難,只從自身出發是得不到答案的。
再是堅持。很多時候,採訪的難,不在別人在自己。有些作者拿起電話前,要做大半天的心理建設,無非是畏難心理作怪,怕被拒絕,怕尷尬,怕發揮不好……
在做好功課的前提下,最好的採訪時間就是馬上。很多困難都是想像出來的,真要來,早比晚好,集中比分散好。
保持平常心,多想辦法解決,找中間人,從週邊入手……只要堅持,最後都會有好事發生。我在十多年的記者生涯裡,也無數次驗證過這個事情,它真的行!
錦囊三、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提綱很重要,對寫作者來說,是工作方式、邏輯、思考高度的體現,對受訪者來說,見面前是開啟信任的鑰匙,見面後是啟發、指引、交鋒的藍本。
所以,不管是面對面還是遠程採訪,做好採訪提綱都利人利己。
1、做填空題,不要做論述題。
採訪缺乏章法,容易掉進兩個坑:一是大而無當的開放問題,例如「你怎麼看互聯網?」;再是掉細節堆裡,盡問些芝麻綠豆的事,例如「你是先綁右腳還是左腳的鞋帶?」
第一點是論述題思維,第二點純屬閒聊瞎扯,都很糟糕。轉換一下,用填空題思維,提前捋清框架脈絡,找出資訊、邏輯斷層和爭議點,聚焦那裡發問才最有價值。
2、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關係再好的物件,採訪時間都不可能無限長,窮盡所有資訊是不實際的。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問題,保證每次提問,一定是剩餘問題裡最重要的。
同時也要多準備些問題。比如對方只給15分鐘,除了15分鐘版本的提綱,還要準備更多細化的問題。如果運氣好,聊嗨了,對方沒主動結束,你就繼續問下去。
當然,如果可採訪時間足夠長,此原則可以適度放寬。
3、要讓對方舒服,又不能太舒服。
採訪不是挑刺,要讓對方舒服,不然人家為啥要費勁和你聊呢?但採訪也不是溜鬚拍馬,你好我好、無棱無角那是宣傳稿。
必須有些「錐子」問題,不時紮對方一下,激發他,讓他摘下面具露出真身。
4、認真是好,但有趣更好。
採訪狀態過緊或過松都不好,太端著板著,一副公事公辦的樣子總讓人有審問感,太嘻哈閒扯又讓人覺得不靠譜。鬆弛有度最好,談完驚濤駭浪,再聊聊家庭、孩子和寵物就挺好,得到的故事也更有血有肉。
5、悄悄告訴你,準備兩份提綱。
當然不是建議你給一套問一套,而是粗細各一份。隔行如隔山,一般人只要看見十來個問題就頭大了,甚至會被嚇跑,因為他會想到做卷子而不是聊天。
給對方一個簡單版提綱即可,列上最核心的問題,不要超過15個。自己那一版就儘量詳盡,上百個也不過分。當然,也要綜合考慮可採訪時間。
有種採訪叫「創造性採訪」,區別於簡單的一問一答,由採訪者主導,在獲取資訊的同時,雙方都達到意想不到的愉悅和高度,即相互激發了。這個說來話長,有機會另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