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目前剩 10名額)*隨時更新
(1/23 目前剩 14名額)
【World STEAM Vision— 走、訪、談‧芬蘭、愛沙尼亞的STEAM Stream】
在無所不變的世界,孩子怎麼長養關懷環境的觸角並具有面對未來社會的能力?芬蘭的教育模式、愛沙尼亞學生的程式教育,因為在世界相關表現排名優異,總是讓教育者、家長們想一探究竟『他們做了什麼?!』。
今(108年度),我國課綱將「資訊教育」列為國、高中必修科目,要引導孩子的我們準備好了嗎?教育產業或教育界的夥伴看懂市場趨勢了嗎?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整理過去教育與產業鍊結的精華,自己規劃了「芬蘭、愛沙尼亞STEAM創新教育參訪團」。
NOW~!! 開放部分名額給與我們一樣關心創新教育的夥伴,名額快速減少中,欲報名請直接與我們聯繫 (或點報名網址:https://goo.gl/JY1f1t)。
出團資訊:
★ 限額20名
★ 日期:2019/2/17(週日)~23(週六)(含飛行時間)
★ 費用:定價NT 140,000元起。(包含住宿、早餐、午餐、茶點、工作坊等費用,詳細內容請洽報名首頁)
★ 對象:教育科技學習產業(STEAM、ICT)夥伴、教育單位管理者、家長、教育研究人員、大學教授或學生等。
★ 必參訪:
1. 芬蘭最大的STEAM教育組織LUMA:
由政府、各級教育單位組成STEAM教育組織,也是歐盟的STEM聯盟成員之一。
2. 芬蘭教育極具特色的各級學校:
如坦佩雷理工大學(Tampe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技職學校、幼兒及學前照顧學校。
3. 愛沙尼亞TBC:
愛沙尼亞如何用教育扭轉劣勢驚嘆全球?
如何用創新商業與人才孵化培育出4家獨角獸企業!
愛沙尼亞國土小、資源少,人口不到北市一半,已是世界數位化最高的國家,人均新創世界第一的小國,大家除了知道他們的孩子5歲開始學程式,現在還能跟著我們一探他們是如何突破小國的限制,成為科技與創新教育的領導者!
#來來來出國去去去北歐
芬蘭 學前教育特色 在 主播竹幼婷的芬蘭芬分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送過孩子上學的都知道,他的分離焦慮讓父母無比的guilty,即便我是在教育出名的芬蘭。
設計再北歐風的教室,比家裡多的玩具,我們甚至遇上了音樂專才的老師,小貝殼班比其他教室傳來更多的兒歌,都無法讓小鐵人停止拍打教室玻璃門,停止哭喊媽媽。每天出門,都拍拍自己的胸前說“怕怕”,我實在無法勝任送他上學的任務,所以請求鐵人幫忙,但是連爸爸和他說再見,都說有衝動想把他抱回家。
然後,我告訴自己,我必須理智的處理我的分離焦慮。所以,我又像採訪新聞一樣,我googel所有有關芬蘭學前教育的文章,我想著,為什麼世界第一沒有讓我兒子少哭一點?我又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送他去學校?基本知識充足之後,我就開始“訪談”。我問了我所有認識住在世界各地的朋友和鄰居,想知道香港,美國,台灣,內地,德國對待孩子入學的態度有何不同,我最後甚至問到了俄羅斯和克羅埃西亞的媽媽。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告訴我,這是過程,有一天,他就不哭了。我知道。
但是,我不想有一天他停止哭泣,是因為沒有選擇“反正我媽就把我丟在那了”。
soft landing的過程我很在意。芬蘭的老師首先要我相信學校,因為三歲前的孩子所感受的感受,基本上就是媽媽對世界的感受。所以,我如果相信我是在做對的事情,那小鐵人也不會覺得daycare是個可怕的地方。好在,在芬蘭他們不是所有新生同時開學,而是分開在不同的禮拜進入班級,這樣老師可以專心照顧好一個新生,等他適應一些以後,另一個新生才會再加入。一比四的師生比例也有助於老師觀察孩子。正式開學前,老師和家長有個會談,我告訴了老師小鐵人常用的幾個中文單字,他的習慣是什麼,他喜歡什麼。老師用拼音一一寫下。
我陪著他在教室整整一個禮拜,然後開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抽離,日複一日的哭泣,一個多月後,直到最近,我去接他時,他說不想回家。
我想分享的是,不管教育專家怎麼說,真的只有媽媽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什麼,前提是,如果你真的有認真陪伴。芬蘭的教育理念是培養獨立的人,因此,孩子的大哭換不到過分的關注和討拍,老師要讓孩子自己停止哭泣,自己觀察除了哭其實我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以玩。學著自己安撫自己,這個過程媽媽看來可能會覺得老師冷淡了一些,但是,既然在家裡面我的關愛氾濫,我最後想通這是芬蘭教育的特色之一,任何一個價值觀都會帶來一體兩面。小鐵人只有一歲半,但是,他要學習尊重他人,所以要等其他小朋友穿好衣服換完尿布才可以一起出去玩,午睡起來想找特定的老師,但是老師有自己的coffee time,所以他也必須接受其他老師抱抱他。剛開始,我想,這位老師就不可以犧牲一杯咖啡的時間去抱一下這個剛來的小朋友嗎?後來我想,家長也應該尊重老師的個人空間,他沒有足夠的休息也無法有足夠的耐心長時間照顧孩子。尊重,我也學習著更多。
老師非常正面和歡迎我們隨時約時間討論小孩的情況。我曾提出換到一間更近的daycare,校長完全沒有認為我對學校有任何冒犯,他說:可以,但是在等待下一個daycare有空位讓小鐵人轉去之前,讓我們一起幫忙他在現在的環境適應,這樣也會是換到下一個daycare的基礎。然後,他也解釋著2019年芬蘭政府的學前教育理念which我們網上也都可以下載,告訴我們,芬蘭政府注意到了社會開始多元化,因此政府安排的一個muti culture的consultant給老師諮詢,幫助老師了解怎麼幫助像小鐵人這樣不是芬蘭家庭的孩子適應。老師不會無助。正面的解釋和幫助,正面的解釋和幫助,讓身為家長的我很感動。
芬蘭的老師擁有很高的位置,他們對自己的班級有全權設計課程的能力等,但是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不優越。家長不用費心機買禮物想討好,因為我觀察他們對孩子是一種使命,不是人情。公立學校的老師不會和家長有過多的私人關係。這個分界,我非常敬佩,比起我從小知道的老師,佔著各種家長給予的資源,“你孩子在我的手上”,所以接下來你看著辦,或是拿著各個家長之間的資源互相比較,take for granted,我才知道,當我以為芬蘭老師比較冷淡的時候,其實,他們是就事論事,以及用著芬蘭式的方式關心著家長和孩子,這種公平,也值得我搬到這了。
我想,不粘膩的芬蘭人際關係原來從小就開始了,但這不表示對孩子的愛就減少,從這個過程再次學習對愛的表達是有著千萬種。芬蘭的好處在於從社會到學校,時刻在幫助著家長孩子一起了解整個教育過程並且同步的實踐著。或許很多父母急於把孩子送到不同國家,以為“第一”,“最好”可以帶給孩子快樂。這樣的出發點已經設定了孩子不快樂,也對不同的教育制度給予不切實際的期待。我當初真的以為那個“傳說中”厲害的芬蘭教育可以讓孩子少哭一些。但是,成長過程不可能沒有眼淚,我深深知道,讓他少哭一點的,只有大家每個人的陪伴,好在在這裡,舉目無親的我還可以依賴政府。沒想到吧,我竟然說了,依賴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