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早大認識的好友陳昱伶,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很特別,談的是旗袍,以及旗袍背後的人生。我為她作了一篇推薦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另外,她在下週有場新書分享會,歡迎大家去迪化街逛逛參加。
-
推薦序|思念一個人最美的方式
張維中/作家
一件女人的旗袍,究竟是如何與一個男人發生連結的關係呢?當我閱讀著《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這本書時,一邊沈浸於兩位女性寫作者娓娓道來旗袍的相關事,身為男性的我,不免也一邊爬梳起自身的往事。
對旗袍真正留下深刻的印象,應當是青春期從文學讀本和影視作品而來的。高中後期開始閱讀張愛玲,無論是在她的小說、散文,或甚至在《對照記》中自身公開的照片集裡,旗袍,總是一個搶眼的符號。旗袍指涉著她,一個女人,對於親情、青春與愛戀的投影。張愛玲愛旗袍,穿起旗袍來也是美的。但於我而言,那種美,並不是婀娜多姿的艷冠群芳,而是透過旗袍,散放出了一種獨有的氣勢。在看似緊緊包裹身體,低調的穿著中,卻撐起一股氣場十足的架勢。旗袍穿在身上,明明看來是含蓄婉約的,但從睥睨的眼神與自信的身姿中,卻彷彿又向世人暗示,女人,可不是你所看到表面的溫柔而已,骨子裡也充滿著堅毅的信念。後來,在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裡,飾演蘇麗珍的張曼玉,一身旗袍經典裝扮,那股氣勢也帶給我同樣的感覺。
旗袍蘊藏著反差的力量,讓一個女人擁有又柔又剛的形象。這或許就是身為男人的我,最初對一個穿著旗袍的女人,留下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
多年後,我沒有想到讓我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與旗袍有所連結的是我的好友陳昱伶。第一次見到昱伶,是旅居到東京的第一年。當年的她,給我的形象是很洋派的,難與旗袍聯想在一起。幾年過去的某一天,昱伶忽然在聊天室線上傳來一張她穿著旗袍的照片,告訴我,她參與旗袍派對的事。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她穿上旗袍的模樣,很驚艷也覺得神奇。為什麼那個始終洋派的她,忽然在旗袍裡,能夠變成另外一個盈滿著東方情調,風姿綽約的女子呢?又柔又剛,又內斂又外放,昱伶讓我見證了旗袍的神秘力量。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早在多年前,當昱伶在倫敦留學的二十歲世代,就已經與旗袍有所牽繫。在碩士課程的一門指定課業中,當班上的洋人都千篇一律以二〇年代的西方服飾作為研究標靶時,她突發奇想,決定研究同年代的東方旗袍,成果令全班師生大開眼界。
這樣的昱伶,懂得旗袍蘊藏著反差力量的她,來為《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書寫人物訪談,是再適合不過的了。
這本書前半部讓人學習到旗袍的典故與知識,讀到後半部壓軸的人物特寫時,那些旗袍忽地有了溫度,立體鮮明起來。我想,那是因為透過細膩的訪談,我們得以在昱伶的筆下窺見受訪者,那些人與旗袍之間的故事。
昱伶常在訪談尾聲的反思,更擴展出旗袍儷人們的自我價值。作為男人的我,彷彿間接地經由旗袍,更認識了女人一些。
我很喜歡昱伶在訪談何安蒔,描述受訪者穿起奶奶留下的旗袍時,寫著「再也沒有比這樣思念一個人更美的方式」。因為在敘說故事之際,旗袍早已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了。旗袍有生命,從衣櫃裡活出一場場的家族史。
從外表到內在,從思念到展望。這些人那些事,叨叨絮語著成長與愛,如同旗袍的細緻工法,一片美好的交織。
-
《打開民國小姐的衣櫃》新書分享會
8/17(六)14:00-16:00
地點:URS155團圓大稻埕
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155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0546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