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 新起點 新希望
9月1日我參加了「花蓮縣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揭牌啟用典禮,對於這個防治所的啟用我是滿心期待的,我在第19屆第五次定期會議時,曾經就 #藥物濫用 及 #社區精神醫療 等問題和朱局長交換意見,並建議能夠成立 #社區復康中心,當時朱局長回覆:將結合 #精神醫療、#心衛中心 及 #毒品防制 等3個單位,成立「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如今,這個整合 #教育、#社福、#司法、#警政 及 #衛生醫療 等資源的防治所成立,期待能夠提供給民眾更 #專業、#便利、#可近 的服務。
當天與會的來賓中有許多是 #精神醫療、#藥物濫用 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大家對於 #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 的啟用給予肯定,期待能促進社區精神病人接受連續性治療,並協助病人及其家庭連接其他服務體系,同時集結民間團體及公部門的資源,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在防治中心得到全方位的協助。
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分成1至4樓層,1樓提供醫療門診服務,2樓提供心理諮詢諮商服務,3樓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4樓毒品防制危害中心。目前防治所進駐一位在身心科醫師,有需要的民眾可以直接到防治所預約門診,另外提醒大家,只要你覺得有需要,每人每年有免費的1次諮詢5次諮商,大家可以多多使用這個資源。
身心健康及成癮防治所的啟用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未來該如何運作、連結,才不會漏接任何一個有需要的個案,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方向,期盼能建構出一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及毒品防制服務網絡,達到維護民眾身心健康的全人照護。
延伸閱讀:
藥物濫用引發社會隱憂 花縣將成立防治所主動出擊
https://reurl.cc/MAYd2L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追蹤【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網】(https://n...
花蓮 諮 商 中心 在 馬家四公子 VS 馬氏夫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免費藝術治療課程分享】---8/26一起來當線上同學^^
粉絲專頁按讚➕留言➕分享,就可以免費參加大師級的藝術治療體驗課程喔!
「藝術治療」--以多樣化的藝術材料為媒介,透過正向互動與引導,協助個案自我發掘,從認識自己開始,進而改變自己。
透過此次體驗課程,我們可以清楚藝術治療的輪廓,以不同觀點重新解讀孩子們的藝術畫作,看見孩子們用語言說不出來的潛意識!
-----------------------------------------------------------------------
1.FB轉分享全腦科學教育協會的藝術治療體驗課程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E5%85%A8%E8%85%A6%E7%A7%91%E5%AD%B8%E6%95%99%E8%82%B2%E5%8D%94%E6%9C%83-107546281184277
轉分享後至以下網址報名👇
https://forms.gle/NpWUPEaoNySfh5XK8
-----------------------------------------------------------------------
時間:8/26(四)上午10:30-11:00
對象:家長
☀️主題-「讓你的畫,說你的話」
🌸透過這次線上講座,讓您認識藝術治療,並進一步發現超越語言的溫柔療癒力。
本次講座將包含:
1.畫中有話(藝術治療vs美術課程)
2.讀懂畫裡的雲彩(從畫作看孩子發展)
3.藝術治療的應用(對幼兒之助益)
4.個案案例分享(幼兒、青少年、樂齡)
------------------------------------------------------------------------
講師介紹:郭韻筑藝術治療師
學位證照
- 英國皇后瑪格麗特大學藝術治療碩士
- 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諮商學士
- 英國HCPC註冊藝術治療師
現任
- 全腦科學教育協會 藝術治療師
- 新竹心星語言暨職能治療所 藝術治療師
- 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 藝術治療師
- 台北適康復健科診所 藝術治療師
- 台北市政府心理衛生中心 合作講師
專長
1.對象:兒童、⻘少年、成人
2.一對一藝術治療:
情緒困擾、人際互動議題、個人自我覺察。
3.藝術治療團體:親子、支持性團體
--------------------------------------------------------------------------
『全腦科學教育協會-光明學院』
(新竹縣竹北市光明一路128號3F)
☎️ 歡迎來電預約報名
⚡️ 03-5588-004
⚡️0919-921-909
🔗有需要可以私訊或是使用我們的官方賴線上預約或是詢問課程內容
https://lin.ee/uCEZTY2
花蓮 諮 商 中心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見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
#借鏡他國遠距教學經驗
#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的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初步蒐集
#數位落差不只是硬體
#監督各部會局處整合改善
疫情警戒期間,我辦公室收到來自老師、家長、校方等各方許多意見,反應因應「停課不停學」的 #遠距教學 問題。例如老師必須緊急應變、準備、進修、處理軟硬體設備;學生家裡網路頻寬不夠、家長必須邊工作邊協助小孩上課蠟燭多頭燒;學校擔心有學生學習進度落後等等。
但其實遠距教學不光是因應疫情而來,已是數位科技快速成長下的各國趨勢。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完善遠距教學的各項準備,當時的重點在保障 #弱勢或偏鄉學生 的學習權益。
七月警戒期間,我請我辦公室在花蓮與台北市大安區服務的同仁柯青余、王格致和徐邱宜婕,請教多位校長、教師及家長在教學現場的實際狀況,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
📊 #花蓮縣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共訪問:11位校長5位教務主任1位老師4位家長(涵蓋11所小學、7所國中與1所高中)
➡到課率
學校間差異頗大,有學校到課率為百分之百、也有學校的到課率和實體一樣、還有學校的到課率變為60-80%。有趣的是,還有一所學校表示,到課率比以往實體上課時高。
➡數位硬體資源
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校有告訴我們比較明確的狀況,他們表示,硬體部分沒有問題,缺少部分學校都已想辦法補及借給學生。有提到借用數量的學校,通常學生出借平板率為2%到5%;有兩間學生人數較少的學校出借平板率為20%。
➡教學現場實況
① 除了兩間學校表示出席率幾乎百分之百外,不少學校都有零星缺席狀況,並表示。比實體上課時差,需要老師加倍努力克服。包括打電話提醒學生上線,像有受訪者提到,有時學生是睡過頭,老師電話提醒後就會上線。四所學校表達他們有事前演練過,其他則未告知演練狀況。
② 一所缺課率高達20-40%的學校的校長提到,過去實體上課時,出席率其實非常好。他認為遠距學習會造成高缺課率,主要因為該學區位於都市與鄉村的交界,許多家長已另外花錢將學生送往都市學校就讀;留下的學生多數來自隔代教養家庭或社經弱勢家庭,部分家長較不重視學生數位學習,但許多則是因為家中無人照顧小孩,只好將小孩帶到工作場所,到田裡或到工廠,導致學生無法專心遠距上課。
③ 針對線上缺課部分的彌補:
部分受訪校長認為,學校的老師都已經非常盡力去叮嚀與家訪,但要改善家長的重視還是很難;但,學校已經準備規劃實體補課,希望可以彌補線上學習不足的地方。也有受訪老師及校長表示,老師已針對少數缺課學生特別聯繫家長,透過家長手機進行個別補課。
④ 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部分學生表現比實體上課時好,更能發表意見;但也有些校長認為遠距數位學習效果並不好,只能是過渡作法,希望能早日回到實體上課。
⑤ 有家長擔心無法進行實體考試,會影響未來升學。也有家長反應,老師之間數位能力落差相當大,效果很不一。也有家長建議,希望讓北部都市的老師與花蓮進行數位交流,交換課程,讓學生透過多元師資幫助學習。
📊 #北市大安區 遠距教學實況整理
受訪者:20位校長、1位主任、1位老師、6位家長(分布於21所公立國中小學)
➡到課率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也願意提供比較具體的狀況,他們提到學生到課率95%以上、幾乎百分之百(有些睡過頭就沒辦法到課;或是低年級有家長因防疫把小孩送到鄉下阿公阿嬤家,比較沒在管。)
➡數位硬體資源
所有的受訪者中,有一半的受訪者有回應數位軟硬體資源的部分,他們表示硬體設備上沒有問題。其中有四所學校的受訪者很具體的提到,全校需要借平板或網卡的只有一兩位或個位數。
➡教學現場實況
① 有三所學校提到事前演練過,多數學校表示在調整後,整體教學狀況良好。有些國小因低年級注意力較難集中,會以非同步教學方式進行或在晚間上課,因為需要家長陪同。有些老師和校長提到,遠距效果沒有實體好,期待早日回到實體上課,因為前一兩週新鮮感降低後,學生專注力容易下降。
② 帶給家長的挑戰與機會:
部分受訪者提到,家長都很配合,只是過去實體上課時老師負責的課堂管理,會移轉成為家長與學生間的衝突。但,也提供了機會,讓有些家長更了解孩子狀況,與老師更緊密合作。
③ 對體育藝能等課程的挑戰很大:
部分受訪者提到,體育課與表演藝術課等過去很靠實體互動的課程,受到很大影響,非常依賴老師能否找出新方法,例如利用互動軟體來保持學生興趣。
④ 評量方式的公平性:
有些家長相當擔心評量方式能否公平;也有家長擔心,學生上網時間過久,變成網路成癮。
⑤ 部分受訪者提到,原本資訊能力較弱的老師特別辛苦,需要自學或學校資訊小組的協助。當然,資訊能力強的老師,對學校幫助也很大;例如,龍門國中因為有老師資訊能力特強(被稱為龍門國中唐鳳),還自行開發了軟體,成立「龍門雲端聯絡本」,讓學生家長與老師透過這個系統互動。
【#數位落差 不是只是硬體】
相比其他國家因為疫情超過一年以上的遠距教學,台灣的教學受到影響的程度相對較小,且也有較多的準備時間,但,我的團隊蒐集到的訊息顯示,準備的仍然很不足。特別是,硬體的電腦、平板或網卡相對仍比較容易快速補足,可是,數位學習高度挑戰家庭的支持能力,因為家庭空間環境、家長職業或家庭照顧支持系統不足所導致的學習上的落差,卻沒有解決。
自去年上任以來,我便持續透過質詢及預算審查,要求教育部參考國外經驗來完善準備,包含網路建置、強化頻寬、充實載具及設備、軟體與數位平台的支援,特別是教師的數位能力以及教育的整體思維等各面向;我尤其強調必須要保障各類弱勢學生的學習權益,不能讓數位落差成為他們的學習阻礙。
但可惜的是,即使教育部都有努力,但,這次停課不停學開始後,實務現場的狀況看出還是準備的不夠好:教學使用的軟體、硬體及教學方式等各面向,規劃應變多半只能靠學生、教師、家長、行政人員自己,辛苦測試執行;不少學生學習也因此中斷,根據民間團體調查,全班皆能在家線上學習的國高中小學生僅佔50%(之前記者會訊息)。
【疫情下的教育與不平等:借鏡他國】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蒐集的各國資訊顯示,疫情下的停學以及遠距教學,會使得原本就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平等,更加的擴大。
也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建議政府增加教育資源,優先關注如何彌補學校停課或改為線上教學時,學習機會受到較大影響的弱勢學生。另一個重點建議則是,全面協助教師培養數位能力。教師的數位能力不是只是會技術操作電腦與軟體,還包括如何更為彈性地結合數位與實體教學,以及,有能力依學生個別差異而調整的教學方法。最後,各國教育政策都相當關注學生以及老師在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心理健康與情感支持。
【重返學校後該做的事】
📍彌補不平等與跟上計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政府以鼓勵課後輔導,以及鼓勵建立學生的同儕教練網的方式,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核心課程跟上。OECD也認為建立學生彼此教導的關係,有助於同時幫助學生的學習與社交。
法國政府去年就宣布增加教師額外150萬小時的財務支持,讓老師能在課後輔導落後的學生。荷蘭政府則額外拿出244百萬歐元幫助學校彌補covid-19帶來的影響,主要也是補助各校舉辦假期中與課後的補課活動。
📍支持老師們發展數位能力、共學交流,以及安全的數位平台與教學軟體
政府應拿出資源協助老師們學習如何專業地將數位工具與教學整合,並支持老師們建立共學網路,交流並發展創新的教學方式。
此外,政府也有必要,開發或提供能夠保護個人資料安全的平台以及教學軟體,確定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安全地使用。
📍關注與提供學生心理與情緒支持
疫情期間,許多學生在家庭中,以及缺乏社交活動,往往面臨更高的心理壓力或情緒沮喪,恢復上課後,非常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心理諮商支持以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例如,韓國與希臘決定聘用更多的學校醫護人員以及心理諮商人員。
【監督教育部 如何全面縮小數位落差 讓每一個老師與學生都被培育】
去年審查前瞻三期預算時,我已提案要求教育部應加快培育 #教師數位教學能力 以及 #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近期,綜合以上第一線實況以及國外經驗,我在紓困4.0預算審查中,持續針對遠距教學及停課提出4個提案,包括教育部應先全面盤點居家線上學習實際執行現況(特別是針對資源不足之偏鄉、弱勢及特殊需求的學生)、針對遠距教學進度落後的學生提供 #補救教學、針對遠距學習常遇到加倍困境的 #特教生 須成立專門小組處理,以及停課期間學校仍應提供學生 #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 。
目前教育部已執行:
❶ 公告放寬學習扶助要點結餘款的繳回條件,讓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學生可以獲得補救教學。
❷ 正在推動編纂 #各類特教生線上學習參考指引。
❸ 發佈「嚴重特殊傳染性疾病期間各級學校及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通訊關懷與輔導諮商參考原則」,確保學生輔導支持不中斷,接住上萬學生。
保障學生受教權,特別是弱勢學生,一直是我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我會持續追蹤。最後,數位教學,並不會如同許多師長認為的,只要回到「正常」生活,就不用再面對。從國際組織的趨勢看到,數位學習勢必是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教育趨勢。我們如何幫助老師在能力與思維上準備好,也才能將其整合到教育中,真的是未來的重中之重啊!
**感謝花蓮縣與台北市大安區這些願意受訪的校長、老師與家長們的寶貴意見,讓我們對遠距教學的現況與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花蓮 諮 商 中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追蹤【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提供您每日即時新聞、深度報導及新聞議題分析,帶您看見更好的未來!
———————————————————
追求真相 · 深度紀錄 · 多元觀點
———————————————————
看更多新聞:
■【P#新聞實驗室】(https://newslab.pts.org.tw)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https://pnn.pts.org.tw)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花蓮 諮 商 中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精神科醫師,沒說的事」介紹
訪問作者: 鄭光男(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內容簡介:
憂鬱來襲 是臣服,還是擁抱?
每一顆藥的背後,都是醫師無助的心。
很多人,能有比藥物更好的幫助。
除了開藥單 我還能做什麼?
「精神病,要不要吃藥?」
許多患者的死亡原因,不是因為精神病,
而是,長期服用藥物引發的慢性病。
85%的憂鬱症患者,一輩子只會發生一次!
專業的醫師都知道,一旦出現憂鬱症的現象,大部分的病人只是長期服藥控制,很難痊癒。憂鬱只是個過程,須從生活中找出癥結,才能走出陰霾,而把抗憂鬱藥劑列為優先解決之道,藥物一吃,就停不下來。
吞下藥丸,同時 也吞下醫師無助的心。
本書作者是專業精神科醫師,因為一桶瓦斯,而頭也不回地投入非藥物治療的研究。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親眼看見藥物帶來的痛苦,遠遠超過疾病本身。書中網羅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數據、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化為悲天憫人的感人文字,只希望表達一個信念:身心困擾並不是非藥不可,很多人,可以獲得比藥物更好的幫助。這本書就是提供大家相關的資訊,了解非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以及作法。少了煩寧、百憂解 ,人可以活的更好。
作者介紹:鄭光男
現任光能身心診所院長
人氣部落格--鄭醫師的部落格 版主
經歷:
國防醫學系畢業
國軍花蓮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花蓮大漢技術學院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花蓮新生活教育中心顧問醫師
花蓮家扶中心特約諮商輔導醫師
國際人類排毒服務註冊會員

花蓮 諮 商 中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最近連續傳出多起疑似過勞死案件,勞委會宣布從今天開始國內九大醫院將陸續開設「過勞門診」專門提供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如果醫師認定工作超時威脅到健康,就會開證明協助勞工請假。
醫院""過勞諮商門診""開辦第一天,就有勞工擔心自己工作時間超時,是否會影響到健康,趕緊到醫院求診。
由於近來傳出多起疑似過勞死事件,為避免類似案件一再發生,勞委會宣布、國內九大職業病防治中心,要專門為勞工增設「過勞門診」,一旦醫師認定工作超時、威脅健康,就會開立證明、協助員工請假。
包括台大、北醫、林口長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大、高醫,以及花蓮慈濟醫院,最近兩到三週內,就會成立「過勞門診」,提供勞工健康風險評估,及過勞預防建議等。,
醫師說,每個月工作時間超過252小時,就是過勞高危險群,因此提醒民眾,如果出現三高、失眠、頭暈、記憶力減退等徵兆,最好趕緊就醫檢查。勞委會強調,未來勞工如果證明自己有過勞可能,雇主還置之不理、導致勞工過勞死,勞委會將依刑法「業務過失致死罪」求刑。
記者綜合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