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台南秀明自然農法課程】
永續農業的優等生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利用自然生態系循環之原理 兼顧農產品收穫及環境保護的農法 無農藥、無肥料 除了枯草、落葉製作之草葉堆肥以外 不加入任何不純物質 讓土壤能發揮原本的力量 ---秀明農法理念。
上課日期:2016/2/25~3/5
詳細資訊: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5782
草葉堆肥製作 在 Mimi Bla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薰衣草森林》一個充滿夢想、理念與堅持的地方,你/妳過去造訪是否只是喝杯咖啡、買了紀念品就離開了?看看這篇文章,找時間再回去一趟,會有不同感受的
■■螢火蟲外的光芒
新社中和村的山區長年生態保護良好,每年春末時溪谷固定有螢火蟲大量現身,因而成為花海之外的熱門景點。前些時,我還專程去觀看。
十五年前,那兒還只是一條崎嶇的泥土路,深入最內山。兩個女生卻異想天開,在此築夢,以薰衣草花園為主題,開設精緻的簡餐咖啡店。豈料,此一別人以為飛蛾撲火的投資,意外地成功。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並且絡繹於途,創造了年輕人在偏鄉創業成功的案例。
後來,當然也有其它企業想複製類似的營運模式,但好像都很困難。日後他們回顧創業過程,一直謙稱時機恰巧,運氣絕佳才是關鍵。從外界觀察,也有人以為,那是嫻熟於文創包裝,迎合了當時的旅行風潮。這回親臨,我卻有另一番有趣的觀察。
在這遙遠山區,他們邀請實行秀明自然農法的老師,定期前往教導。幾十名員工摸索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利用一塊舊有農地,以森林生態體系共存共榮的倫理,學習一邊復育土壤,一邊種植蔬果。
他們開闢的菜園,不施農藥和化肥,除了枯草、落葉製作的草葉堆肥,絕不添加任何不純物質,只讓土壤發揮原本的力量。自然農法的老師還認真地教他們,唱歌給種植的蔬果聆聽,讓它們快樂長大。我在現場看到各種菜種實驗,有些栽作七零八落,明顯未成功。但他們興奮地敘述挫折的經驗,期待來年能跟人分享食物的收穫。
透過自然農法的精神,他們鼓勵員工更進一步摸索,如何永續經營這一山區。有位員工因為深受感動,意外地決定返鄉,準備從事同樣的耕作模式,大家亦深表認同,給予祝福。
前些時,他們又有另一嘗試。員工一起搭蓋木屋,重新回想當年創辨的艱辛。首先,他們邀請一位富有創想的年輕建築師,依此地山林環境,設計一木屋草圖,融合於肖楠和柳杉的森林中。
從未興建房子的員工,一起學習量材、鋸木、釘房,慢慢地蓋出一間大家夢想的房子。落成後,長桌擺設在地的自然精典好書和繪本,只販售實踐公平貿易的雨林咖啡。
該公司過去即以贊助員工旅行,休假比其它企業多,贏得諸多口碑。平時亦常舉辦各類一日遊程,邀請地方達人帶領同仁見識台灣各地鄉鎮特色。從公司營利角度,自然農法和興築木屋,同屬不計成本,額外耗費心力的勞動。一日小旅行,也不是什麼非辦不可的員工活動。
他們實踐的生活信念,還有學習新知的面向,跟許多地方生態文史團體規劃的活動接近,都在積極參與在地社造,只是從不同的方向接近。中小企業的發展,過去我較少注意到的這一傾向。或者,旅遊服務業本該就有如此探索的勇氣,才能在社會風潮改變愈來愈快的同時,既捉住營運初衷,也能掌握脈動。
我不知這家以年輕人為主的服務業,未來走向為何。但此一友善環境的正面力量,已然隱隱散發。很期待他們的實驗一如當年的追夢,成功地從這遙遠的山區再次傳遞下山。
草葉堆肥製作 在 洪震宇的田野思考與觀察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克襄老師提到薰衣草森林,這個品牌一直在探索與變形,我也曾參與其中一部分的探索變形,過程中,我收穫很多,不論是一起去北海道的旅行、還是帶店長們去台東鸞山部落、海端、池上旅行,或是美濃、甲仙小旅行,甚至是田野調查與創新。
一個企業要有探索未知、引領社會風潮的勇氣與使命,才能不斷成長與突破。
■■螢火蟲外的光芒
新社中和村的山區長年生態保護良好,每年春末時溪谷固定有螢火蟲大量現身,因而成為花海之外的熱門景點。前些時,我還專程去觀看。
十五年前,那兒還只是一條崎嶇的泥土路,深入最內山。兩個女生卻異想天開,在此築夢,以薰衣草花園為主題,開設精緻的簡餐咖啡店。豈料,此一別人以為飛蛾撲火的投資,意外地成功。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並且絡繹於途,創造了年輕人在偏鄉創業成功的案例。
後來,當然也有其它企業想複製類似的營運模式,但好像都很困難。日後他們回顧創業過程,一直謙稱時機恰巧,運氣絕佳才是關鍵。從外界觀察,也有人以為,那是嫻熟於文創包裝,迎合了當時的旅行風潮。這回親臨,我卻有另一番有趣的觀察。
在這遙遠山區,他們邀請實行秀明自然農法的老師,定期前往教導。幾十名員工摸索最原始的耕作方式。利用一塊舊有農地,以森林生態體系共存共榮的倫理,學習一邊復育土壤,一邊種植蔬果。
他們開闢的菜園,不施農藥和化肥,除了枯草、落葉製作的草葉堆肥,絕不添加任何不純物質,只讓土壤發揮原本的力量。自然農法的老師還認真地教他們,唱歌給種植的蔬果聆聽,讓它們快樂長大。我在現場看到各種菜種實驗,有些栽作七零八落,明顯未成功。但他們興奮地敘述挫折的經驗,期待來年能跟人分享食物的收穫。
透過自然農法的精神,他們鼓勵員工更進一步摸索,如何永續經營這一山區。有位員工因為深受感動,意外地決定返鄉,準備從事同樣的耕作模式,大家亦深表認同,給予祝福。
前些時,他們又有另一嘗試。員工一起搭蓋木屋,重新回想當年創辨的艱辛。首先,他們邀請一位富有創想的年輕建築師,依此地山林環境,設計一木屋草圖,融合於肖楠和柳杉的森林中。
從未興建房子的員工,一起學習量材、鋸木、釘房,慢慢地蓋出一間大家夢想的房子。落成後,長桌擺設在地的自然精典好書和繪本,只販售實踐公平貿易的雨林咖啡。
該公司過去即以贊助員工旅行,休假比其它企業多,贏得諸多口碑。平時亦常舉辦各類一日遊程,邀請地方達人帶領同仁見識台灣各地鄉鎮特色。從公司營利角度,自然農法和興築木屋,同屬不計成本,額外耗費心力的勞動。一日小旅行,也不是什麼非辦不可的員工活動。
他們實踐的生活信念,還有學習新知的面向,跟許多地方生態文史團體規劃的活動接近,都在積極參與在地社造,只是從不同的方向接近。中小企業的發展,過去我較少注意到的這一傾向。或者,旅遊服務業本該就有如此探索的勇氣,才能在社會風潮改變愈來愈快的同時,既捉住營運初衷,也能掌握脈動。
我不知這家以年輕人為主的服務業,未來走向為何。但此一友善環境的正面力量,已然隱隱散發。很期待他們的實驗一如當年的追夢,成功地從這遙遠的山區再次傳遞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