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大灣區發展 支持制訂全面鄉郊發展政策】
3月25日的立法會大會,劉業強議員動議了「制訂全鄉效發展政策」議案,該議案經何俊賢議員修訂後最終獲通過。
我本人亦投贊成票,並在發言時提出了4點提議,希望發展局在考慮鄉郊發展時可予以考慮及接納。
首先我希望政府在考慮香港的鄉郊發展時,要有更宏觀的視野,配合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才能夠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並以此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發展策略《香港2030+》建議,在邊境地區發展「北部經濟帶」,涵蓋東西現有7個陸路關口。此外,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科技園亦是在這條發展帶之上,亦應該包括入整個發展政策當中。
另外,我認為現時政府在發展新界東北的土地時仍未有一個完整政策去發展新界的土地,所以到今天2021年仍要處理今天鄉郊的食水、電力及交通問題。就新界東北及北部,我們已討論皇崗與河套區如何聯動發展,亦可以預見皇崗口岸會成為最重要的陸路口岸。但這個發展仍未夠全面,我過往在不同會議亦曾建議,政府要將包括沙頭角內的整個北區連接起來,進行一個大都會規劃,包括從發展旅遊角度,興建商城等,如果政府能將所有這些基建配套納入規劃之中,日後到河套區發展的青年可以「生活在北區、工作在北區、玩樂亦在北區」,他們就不會有覺得自己是開荒牛的感覺。
第三點我亦想提出,我同意劉業強議員的建議,設立「鄉郊發展及建設基金」,就「發展基礎建設」、「文化傳承」、「鄉郊旅遊」、「自然保育土地發展」及「緊急事故支援」等五個分項推動鄉郊的可持續發展,我亦認同何俊賢議員修訂案中提到在沙頭角海魚養殖區進行休閒垂釣的可行性,以推動區內多元經濟,改善區內經濟及就業情況。因此這個規劃不單只包括民生,亦是經濟發展的問題。
最後一點是,現時香港政府成立的鄉郊保育辦公室,只負責活化生態價值高的地方,但對一些長期缺水電的偏遠鄉村,例如荔枝窩及沙螺洞,卻從未施以援手。因此我希望政府能盡快發展鄉郊旅遊,放寬沙頭角禁區方便市民到沙頭角墟、荔枝窩、吉澳及鴨洲等地旅遊,以打造新界東北旅遊圈,從旅遊作為切入點,支持該區的經濟發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部,是昔日新界東北群村最富庶的鄉村之一。村落臨海而建,背靠攀背頂,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枝窩歷史悠久,村名始見於1573年的《粵大記》。據1955年的紀錄,該村共有村民445名,全盛時期人口更達千人。荔枝窩背山面水,由於昔日海盜猖獗,故村民於村前興建十多門大炮以作防禦,如今廣場前仍立...
荔枝窩吉澳鴨洲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鴨洲這麼的小,海是那麼的大,彼岸是那麼的多,島上的人終究渴想張望外頭,看看能否有別樣的命運。
鴨洲村民琅琅上口一句:「有教堂,有學堂,有水塘。」來自老村長陳秀冬的歌謠,但大家都沒有續歌謠的下一句:「有學堂,有水塘,現在(村民)都去了英國開車房。」鴨洲逐一地建成,後來逐漸地人都走了,彷彿小島只剩餘肉身。
1960開始,鴨洲人往香港市區打工去了,往英國搵食、落地生根去了。一個接著一個,鴨洲與鄰近的荔枝窩、吉澳或遠一點的西貢鹽田梓等客家村落的「移民社區」無異,大半條村移民外國,十室九空,人口凋零。
最早去英國有兩種方法,坐一個月的客貨輪船,或者四日三夜的螺旋漿客機。離鄉謀生是村中大事,也是家族榮耀,男人出國前賒來一套西裝,打扮成英國紳士。帆布袋捆著棉被,皮箱裡有聖經、「故鄉水」和少量英鎊。村民簇擁,放爆竹歡送,站在碼頭要看著艘漁艇完全消失為止。抵埗的鴨洲人要從零開始,日子艱難,多在中餐館、外賣店打雜,不懂英文的,都困在廚房切薯仔、發芽菜或者洗大餅做啊做。寄外匯回鄉,也期待有一日衣錦還鄉。
離鄉村民寫回來的家書有一句:「若然有路可步行回來,也想走路回來。」
夏季號《就係香港》以鴨洲為例子,回溯六、七十年代時,本地鄉郊地區居民因為無法繼續以漁農業維生,集體移居外國打工的經歷。離開了原居地,人更意識到身份認同的歸屬所在。即使小島只餘肉身,能夠回來,終究比只能遙想的好。
立即訂閱 #linkinbio
#2020就係香港夏季號 #移民 #鴨洲
荔枝窩吉澳鴨洲 在 Hikipedia 山上。山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呢啲都閂埋
新聞公報: https://bit.ly/2WmK4vE
// 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今日(七月十四日)宣布,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有需要採取措施,減少社交接觸,以下公共設施由明日(七月十五日)起暫停開放,所有學校及公眾活動亦會取消,直至另行通告:
1. 香港濕地公園
2. 八間郊野公園遊客/教育中心,包括林邊生物多樣性自然教育中心、昂平自然中心、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戶外展區除外)、城門郊野公園遊客中心、香港仔樹木廊、清水灣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大帽山郊野公園遊客中心及西貢郊野公園遊客中心(申請許可證櫃檯除外)
3. 七間香港地質公園遊客中心,包括位於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的香港地質公園遊客中心、西貢火山探知館、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大埔地質教育中心、鴨洲故事館、滘西村故事館、吉澳故事館
4. 位於長沙灣政府合署的瀕危物種資源中心
漁護署發言人指出:「現時漁護署轄下的郊野公園內的163個燒烤地點及41個露營地點,亦由明日起關閉,該等地點的詳細資料可參閱漁護署網頁 http://www.afcd.gov.hk。在以上設施關閉期間,任何人均不得在郊野公園進行燒烤及露營活動。署方會加派人員巡邏相關地點,如發現有人違規,會採取適當跟進行動。」//
#訂閱Fitz電郵通訊 即享保險15%折扣優惠
https://bit.ly/FitzNewsletter
#Fitz #GetMoving http://fitz.hk/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itzhk
FB: https://www.facebook.com/fitz.hk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itzhk
投稿: https://fitz.hk/contribute/
商業合作: info@fitz.hk
荔枝窩吉澳鴨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荔枝窩位於新界東北部,是昔日新界東北群村最富庶的鄉村之一。村落臨海而建,背靠攀背頂,因盛產荔枝而得名。荔枝窩歷史悠久,村名始見於1573年的《粵大記》。據1955年的紀錄,該村共有村民445名,全盛時期人口更達千人。荔枝窩背山面水,由於昔日海盜猖獗,故村民於村前興建十多門大炮以作防禦,如今廣場前仍立著兩尊大炮。荔枝窩的客家村落保存完好,當中九橫三直的排列、屋內左廁右廚的設計及其風水佈局等,都深受文化影響。此外,荔枝窩亦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共錄得八個品種的真紅樹及全港覆蓋最廣的日本大葉藻床;而銀葉樹林、白花魚藤及空心樹都是極富特色的物種。故此,荔枝窩是一個具傳統、文化、歷史及生態研究價值的地點。如要徒步前往荔枝窩,可由烏蛟騰走經三椏村到達;或取道烏蛟騰郊遊徑再經分水凹下降;也可選擇以鹿頸作起點,走經谷埔及分水凹前往。此外,村落附近亦建有碼頭,假日亦有渡輪服務接載遊人往返荔枝窩及馬料水。
鴨洲位處沙頭角以東,在沙頭角海和吉澳海之間,與細鴨洲、鴨螺春、鴨蛋排及白墩排等小島嶼與相毗鄰。鴨洲島外形扁平,北端較瘦長低矮,有一海蝕拱;南端則較高闊;兩端中間下陷;遠看形似眼洞、頭、頸及身體部位,猶如一隻半浮於海面的鴨子。鴨洲原是一條漁村,全盛時期居民逾千,漁船數十。自六十年代起,村民陸續遷居往海外謀生,現時只剩少數村民仍居於島上。鴨洲的岩石由多種沉積岩組成,包括角礫岩、礫岩及砂岩,是全港兩個擁有角礫岩的地區之一(另一地區為吉澳)。除著名的鴨眼洞外,島上還有其他風化而成的鴨腳、綿羊、和狗頭等奇石。2009年,鴨洲被納入中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的印洲塘景區。
印洲塘是位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大鵬灣內的一個內港,以水面靜謐而著名。它由往灣洲、娥眉洲、吉澳等大島,以及三椏灣沿岸一帶所包圍,陸地之間只有陝窄的海峽連接附近海域:東面經直門頭到黃竹角海;南面經紅石門到黃竹角海;西面經青洲瀝到吉澳海;北面經橫門海到大鵬灣。由於大鵬灣本身已經受到新界大陸和大鵬半島的保護,再加上以上島嶼的保護,印洲塘波平如鏡,即使打風時亦不會有很大的風浪,是天然的避風塘。這亦是印洲塘英文叫做Double Haven的原因,意即「雙重避風塘」。香港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西貢半島和白沙灣半島之間的白沙灣,Hebe H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