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美的荷蘭🇳🇱風車村
從市區開車約莫ㄧ小時左右的車程
其實蠻快就到了,在荷蘭租車開過去也頗方便的👌🏻
原本想買kkday的一日行程,但叛逆個性不喜歡被綁住
沒有時間限制就是開心💕😈
好多風車排排站看起來很壯觀,還有荷蘭木屐鞋工廠跟乳酪工廠可以參觀
我妹在乳酪工廠大吃了一頓免費把費🤣
缺點是會花很多時間😅拍到後來要去outlet的行程
只剩一小時能逛街😭嗚嗚
#荷蘭 #風車村 #荷蘭景點 #風車 #holland #windmillsvillage #zaanseschans @ Windmill Villag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雞場街Jalan Hang Jebat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古城中華人聚集的區域,細看雞場街的建築,走馬騎樓、古老樓房、華僑會館等等,全都帶有老香港的情懷。這條古街有許多販賣古文物的商店,所以又稱古董街。此外,街上還有不少珠鞋、木屐或陶瓷精品店,以及不同的食坊,選購手信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裏選過滿足。在荷屬馬...
荷蘭木屐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雞場街Jalan Hang Jebat是馬來西亞馬六甲古城中華人聚集的區域,細看雞場街的建築,走馬騎樓、古老樓房、華僑會館等等,全都帶有老香港的情懷。這條古街有許多販賣古文物的商店,所以又稱古董街。此外,街上還有不少珠鞋、木屐或陶瓷精品店,以及不同的食坊,選購手信的朋友也可以在這裏選過滿足。在荷屬馬六甲其間,公務員和荷蘭統治者以前住在附近的Heeren Street。然而,荷蘭人離開後,它變成貴族的街道。富有的土生華人們開始在這些街道轄區範圍內做生意,讓大街上瀰漫着根深蒂固的種族和文化氣息。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始建於15世紀,位於該國馬六甲 Tokong 街25號,數百年來除了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青雲亭的擴充工作多由葡國治下最高華人代表甲必丹負責任,英國人廢除甲必丹制後,青雲亭亭主仍充當同類角色,直到1911年為止。當年廟宇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為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儒、釋、道各一座。
甘榜吉寧清真寺Jalan Tukang Emas是馬來西亞馬六甲一個古老的清真寺,靠近Sri Poyatha Moorthi Temple和青雲亭。最初的建築為木質結構,由印度穆斯林商人建於1748年,1872年改建為磚砌建築。該清真寺是馬六甲傳統的清真寺之一。仍然保留了其原有的設計,混合了蘇門答臘、中國、印度教和馬六甲馬來風格。其叫拜樓類似佛塔,與沐浴池和門拱,與主體建築同時建成。
聖保羅堂St. Paul's Church是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一座古老教堂,最初建於1521年。它位於聖保羅山之巔,是今天的馬六甲博物館的一部分。其他是聖地牙哥古城門廢墟、荷蘭總督府和其他歷史建築。最初的建築只是一個簡單的小教堂,供奉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恩寵聖母)或Nossa Senhora da Annunciada(山上聖母)。小教堂由葡萄牙貴族杜阿爾特科埃略建於1521年,以感激聖母保佑他逃脫了南中國海的風暴。1548年果阿主教將小教堂給了耶穌會。小教堂更名為天主之母堂Igreja de Madre de Deus。同年,聖方濟•沙勿略在此設立了一所學校。這也許是馬來半島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所學校。聖方濟•沙勿略將此教堂作為他前往中國和日本傳教之旅的基地。在一次旅行中,1552年他在中國上川島去世。聖方濟沙勿略的遺體於1553年從上川島運回該教堂暫時安葬,最終葬在果阿。曾埋葬聖方濟•沙勿略的空墓,今天仍然存在。1641年荷蘭征服馬六甲,教堂歸屬荷蘭歸正會,名為聖保羅堂,繼續作為荷蘭人的主要教堂,直到1753年基督堂建成後,聖保羅堂改為世俗用途,成為馬六甲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堂內用作墓地。
荷蘭木屐鞋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風車猶如是荷蘭的「地標」,阿姆斯特丹的新士堅斯風車村ZaanseSchans保留了多座風車在運作中,多是圍著小運河而興建。風車對於荷蘭人來說不單是名勝,當年實在是作為「築堤攔海」、「排除水患」與及「農田灌溉」的工具。新士堅斯風車村位於贊河(Zaan River)的河畔上,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車村」,簡直是一座「露天博物館」。但卻是免費入場的,難怪每年成千上萬世界各地遊客們紛紛湧來造訪。在2010阿姆斯特丹的運河連環圈已加入為世界文化遺產。恬靜的風車村至今依然保留著那些建造於中世紀時代遺留下來的風車,在別有特色風采的風車群中建有富地方色彩的田間小屋,讓人恍如置身於童話世界中。風車村內雖然只得8座風車,但每一座都各自有其歷史故事。隨著荷蘭人民圍海造陸工程的大規模開展,風車在這項艱巨的工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這種風車被稱為荷蘭式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以前貧窮的荷蘭農民買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腳在結冰的地上走,於是就把木頭雕空製成鞋底厚實、鞋頭上翹的船形鞋,鞋內填充稻草可以禦寒。這種鞋穿在腳上又舒服又暖和,於是木鞋就在荷蘭流行起來,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荷蘭人,尤其是農民和漁民仍有穿木鞋的習慣。荷蘭木鞋的製作原料為白楊,它具有不易劈裂、不變形、不滲水、不沾泥、透氣等特點。木鞋能讓腳掌保持良好的外形,不受壓迫。如今荷蘭男士大多魁偉,平均身高1.83米,女子往往平均身高1.7米,均居世界之首,也許這和他們的祖輩穿木鞋有關。很早以前,荷蘭王室有一條規定,凡是謁見國王的人,必須身著禮服足蹬木鞋,以示對至高無上的國王的尊敬和臣服。荷蘭嬰兒出生後,父母要為小寶寶準備一雙小木鞋,以表示作為荷蘭人一生都要與木鞋為伴。荷蘭男青年談戀愛時,要設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腳形與尺寸,親手送她一雙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