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凶靈祭》,因為太過驚嚇,香港與台灣特設「開燈場次」,真的有這麼恐怖嗎?
我看的是「熄燈版」,我可以肯定,開燈根本沒有用﹐那種令人心寒的恐怖,會持續非常久。
「恐怖」元素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鬼怪突然彈出來的驚嚇(jump scare),這是一種最直接的視覺或聲音驚嚇。
另一種則是讓觀眾猶如置身現場,令人不寒而凜的恐怖,從心底裏感受到的恐怖。
這種恐怖雖然不及Jump Scare強烈,但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嚇到你半夜不敢上廁所,不敢獨處,不敢關燈睡覺…
要比喻的話,驚嚇就像被人一拳打在心臟,而恐怖就是有頭髮刺進你的皮膚,偶爾刺痛你一下,令你沒法忘記。
《凶靈祭》模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讓觀眾更相信所拍到的事件都是真實發生的,這部分導演處理得非常好,訪談片段不會沉悶,而且能表達出最核心的主題:「你相信神靈嗎?」
我說開燈也沒有用的意思是,那種心寒會持續很久,我在上星期看的,但到現在還會想起某些情節,而且愈想愈心寒。電影中只有幾個Jump Scare,但我覺得這不是最恐怖的元素。
導演非常懂得營造恐怖氣氛,不斷用「倒數」「漸進」的技巧增加壓逼感。
這是很多電影都會用到的技巧,試想想看,特務電影下載敵人的犯罪資料,那隻USB手指總是下載得超慢。敵人的炸彈,總是會倒數幾分鐘,讓主角在最後幾秒有機可乘破壞敵人的計劃。
特別一讚是女主角演得很好,被鬼附身的微細徵狀,最後完全失去人性演得非常逼真。
不過有讚亦有彈,故事最後的驅魔儀式,還是避不過角色們智力急降的問題,劇情由心寒變成B級血腥,起初我不理解原因,但當我看完回家之後,再慢慢回憶劇情與角色們的訪談,原來……
劇情並沒有暴走,魔鬼在細節,當刻我全身雞皮都豎起來!
不劇透的提示:女主角的母親不覺得賣「天堂肉」有什麼問題,所以附在女主角及其他信徒身的是…
**很多人留言問紅色車子的問題,有朋友留言解答:這本身跟泰國民俗文化有關,泰國的文化喜歡用這種方式 他們相信這樣可以騙過鬼 讓鬼找不到祂們想找的人或物
我頗喜歡這樣的結局,尤其是最後的訪談,整個故事都很乎合「萬物皆有靈」這個主題。
《凶靈祭》有別於外國和日本的恐怖電影,值得在電影院親身感受,因為用紀錄片形式拍攝,在家看很容易會分神,影響效果。
後補感想:
最近幾套戲都頗看重觀眾口味的,跟前幾日介紹的《沙丘瀚戰》一樣,評價是兩個極端,喜歡就喜歡,不喜歡覺得很悶。
我個人很樂於看到這情況,希望將來有更多挑戰觀眾口味的電影,不過……年尾Marvel的攻勢超強,看來有點困難。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致境] 古代黑夜的重現:#奈良春日大社節分万燈籠 / 李長潔 . 每年的2月3日是奈良春日大社的「#節分」,所謂「節分」指的是冬季與春季的分界,在經過漫長惡寒的冬天後,萬物生長的春天在臨,是一年輪迴的起始。在關西地區諸多廟宇神社有節分祭,像是京都吉田神社著名的「#打鬼」儀式,或是,京都八坂神社的「...
萬物皆有靈日本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作者/ #岸見一朗
出版/ 感謝 #皇冠出版 #平安文化
今日介紹8月新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家的全新力作,近期收到的邀約裡我最期待此書了。讀完令我心情平靜,對生老病死與未知的未來不再那麼恐懼,書中也多次提到阿德勒心理學,此學派的思想果真能好好運用在生活之中呢!
此書分為八章,探討在人生中如何面對必將歷經的生、老、病、死、與人際關係,以及人生為何總是那麼苦?又該如何積極面對當下?作者也不時加入自己的人生經歷,配合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金句,細細解說,來改善你心底最深層的恐懼。
摘錄我的劃線段落(「」內為摘要):
📌關於〔人生很苦〕:「生病成為一個契機,讓人開始覺得過去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那是因為『破壞性的大浪』也就是死亡逐漸逼近,人終於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我也是如此,在大病一場之後,人生真正的價值與該做的事才慢慢浮上檯面。如同作者所說的「挫折反而比成功更能學到東西。」
📌關於〔生病〕:「家人生病的時候會放大家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有正面的幫助,也可能摩擦增加而造成不愉快。
「不要把未來跟希望連結在一起,與其說不要,應該是說未來無法和希望連結,因為未來並不存在。」
→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能體會「未來並不會來」這件事,只有「當下」才是永恆不變,我們永遠活在「當下」,有什麼想做的就要當下去做。
📌關於〔老〕:「只要活在『當下』、『此時此地』就不會老也不會死。衰老和死亡,沒有所謂的好或壞。」
「人不是因為衰老才無法增長智慧,而是因為怠於學習才會衰老。」
→將近30的我也開始對於年齡感到恐慌,路上背著書包的女學生們是那麼青春洋溢,而我只能駝著身子帶著黑眼圈上班去,仿佛是為襯托她們而活著…。唉,我想多了,是吧?
📌關於〔沒有意義的實用性〕:「即使不是因為生病,也有可能為了照顧孩子或雙親而無法在外工作。這種時候,人也不會因為無法工作而失去自己的價值。」
→有不可逆的因素而無法工作時,真的很讓人懷疑自己在這世界的實用性啊!或許也需要厚臉皮一點,讓自己好好休息,總會進入到新階段的。
📌關於〔忘了死亡也無所謂〕:「活著本身就有價值,活著就是對家人的貢獻,這一點從平常就要傳達給父母知道才對。」
此書心理學的觀點不會太難懂,能讓自己在這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找到一方平靜之地;讓對萬事萬物皆充滿刻板印象的現代人,有轉換思考的機會。像是給人心理諮商般,那些你所煩惱的事或許是多慮了,一同與作者來場心靈對話吧!
畢竟,「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說不定,盛開的花叢就在下個轉角等著你。
-
-
-
-
#心理學#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學#日本文學#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書蟲#書單#心靈勵志#勵志#勵志書籍
萬物皆有靈日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關在房間 4 天不講話、常常離家出走:梁朝偉,一個古怪的王者】
有些人,僅管不常出現在江湖,江湖卻從未忘記過他,像是今天《尚氣》上映,梁朝偉的演技,依然是神一般的存在。
後輩們無不期盼與他並肩前行,最終依舊只能望著他絕塵的背影,神秘、難以忽視,兩相矛盾的形容詞,放到梁朝偉身上沒有二元對立,反而交互襯托,存在感強烈,倒是成為無雙。
李安形容,梁朝偉是導演們的夢想;王家衛則說,梁朝偉是一個永恆的演員。
一個演員能做到讓人看見夢想、洞見永恆,無非就是長存赤子之心罷了,如何讓自己永保童心,梁朝偉做的只有兩件事:獨處,以及有意識地生活。
—
演藝圈皆知梁朝偉熱愛獨處,甚至已到孤僻與古怪的程度。
早年,妻子劉嘉玲會邀請林青霞、王菲和張國榮湊桌打麻將,梁朝偉不大會出來打招呼,而是關在房間聽很大聲的搖滾樂,吵得客廳的張國榮直喊「我頭好暈」。
好不容易,梁朝偉走出房間,自行跑去廚房泡龍井或普洱,喜滋滋走到牌桌向朋友們逐一介紹茶品與茶道,不過大家忙著算牌、無人搭理他,最後一樣是張國榮不耐煩回應:「隨便啦,你弄個茶包給我就好。」
與朋友身在同個空間,梁朝偉彷彿活在異次元,用自己的方式向朋友傳遞善意,所幸朋友們願意理解。
張國榮就曾說:「梁朝偉是一個古怪,但是心地非常善良的人。」
—
梁朝偉的古怪,是他鍾情於一個人的悲歡,還是個「想到什麼就去做」的人,從未在乎時間與場合。
他崇拜作家村上春樹與三島由紀夫,遇到喜歡段落能夠一字不漏背出。
因讀完《挪威的森林》而一個人飛去日本住好幾個月,夜夜待在居酒屋,盯著紅男綠女們酒酣耳熱的姿態,想像他們就是村上春樹口中「身在無人島、為了寂寞相擁的光屁股孩子」。
他曾搭飛機去倫敦,在公園餵一個下午的白鴿,當天夜裡就搭機返港。為此,香港知名作詞人黃偉文還曾在專欄中提起這件奇事:「雖然心想『他有沒有搞錯啊?』,但心裡還是恨不得馬上去試一次。」
梁朝偉被問起這段餵鴿奇談,笑著回答誇張了,仍向記者承認:「我是喜歡一個人跑來跑去沒錯。」
—
劉嘉玲數次提及梁朝偉的「怪」。
她透露某天家裡施工來一堆陌生人,丈夫不喜噪音與人群,直接拎著行李箱就走,直至工人離去後才返家。
拍攝《阿飛正傳》,因一場吃梨子畫面拍 27 次都拍不好,梁朝偉回到家一語不發做家事,幾天後向她拋出一句「原來王家衛只是要我一個背影呀」如此前言不搭後語的體悟。
但最讓劉嘉玲難忘的,依舊是張國榮過世,梁朝偉把自己關在房裡四天,不說話,不想吃飯,直到第五天才嚎啕大哭起來。
—
一個遺世獨立的奇特隱士,不見得代表他無情,而是把他的心思花在值得的人事物上,並且深情以待。
梁朝偉是浪漫的,曾醉心於 Lawrence Block 的偵探小說,去美國宣傳《2046》前主動寫信給作家,只想與偶像暢聊文學一個晚上。
他是念舊的,某年聖誕節前夕與張震小酌閒聊,有感而發說出十年前拍攝《東邪西毒》的對白,長達三分鐘,讓張震暗暗心驚。
他是熱情的,因《一代宗師》練詠春拳上癮,成天與導演好友麥兆輝與莊文強討論練拳體悟,煩得麥兆輝都說:「好了,別再來找我聊天了。」
甚至,他首次參加維多利亞港的帆船大賽,開心地說只想與帆船好手以船會友,結果當天比賽奪得亞軍。
一個人,梁朝偉可以做很多事。
可重點是,他都能把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到最好。
—
梁朝偉會愛上村上春樹,我並不意外。
村上春樹是一個熱愛獨處的人,除了寫作,他也是爵士樂愛好者,每天早上出門慢跑,還深耕「翻譯」學問,將自己喜歡的英文小說翻譯成日文。
歷史中許多知名的思想家都知道「獨處」的重要性。
盧梭堅持每天獨自步行 6 小時,出版《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強調孤獨有助人類靈魂解放;吳爾芙早上十點都要獨自外出散步,聞花香、聽鳥鳴,就擁有寫作靈感;梭羅直接將自己流放到瓦爾登湖,透過半隱居學習專注。
但我認為,若想成為一位懂得感受的人,「獨處」不過是第一步,還是最粗淺的,畢竟這兩年因疫情緣故,我見到很多人都「被迫獨處」,卻也不認為他們有多開心。
於是這便回到我一開始說的:不只獨處,你還必須練習「有意識地生活」。
—
王家衛說過,演員有三種。第一種演員很聰明,讓他練 30 遍他只練 3 遍就會,接著便不練了;一種比較規矩跟認真,像是劉德華,讓他練 30 遍他就會練足 30 遍。
「但是梁朝偉,他是那種你讓他練 30 遍,他會練 300 遍的人。」
一個 30 遍的事情,為什麼梁朝偉可以練到 300 遍?
這已經與「認不認真」沒有多大關聯,梁朝偉是發自內心在感受與享受這門技藝,測試看看自己能把這件事練到怎樣,是一種以玩樂心態去摸索,觀察自己可以走向哪裡。
張曼玉跟劉嘉玲,一個是演戲上的知音,一個是相愛 30 年的妻子,她們對梁朝偉的共同評價是:偉仔,他就是一個小朋友。
讓我們回想小孩子是什麼模樣?
大家是否見過小朋友獨自在家,明明給他一個破紙袋,他不但能自得其樂,甚至還會竭盡所能去「開發」這個破紙袋,把它當成包包,把它當成帽子,諸如此類。
尼采說過,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回到孩童狀態,天地萬物皆為遊樂場,抱持著這種心態,你自會在冒險裡有意識地專注,學都不用學,是一種渾然天成的行為。
梁朝偉,能把泡茶變茶道、打拳變拳道、玩帆船玩到亞軍去,把自己放進世界裡,進行無窮無盡的探索。
這種人,演戲演到被封神,我絲毫不覺得奇怪。
#尚氣
#尚氣與十環傳奇
https://www.adaymag.com/2021/06/12/leung-chiu-wai-and-his-solitude-philosophy.html
萬物皆有靈日本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致境] 古代黑夜的重現:#奈良春日大社節分万燈籠 / 李長潔
.
每年的2月3日是奈良春日大社的「#節分」,所謂「節分」指的是冬季與春季的分界,在經過漫長惡寒的冬天後,萬物生長的春天在臨,是一年輪迴的起始。在關西地區諸多廟宇神社有節分祭,像是京都吉田神社著名的「#打鬼」儀式,或是,京都八坂神社的「#撒豆」儀式,都是一種驅除厄運的動作。而奈良的春日大社,則以「#萬燈籠」的夜間參拜,來慶祝春天的到來。
.
春日大社是奈良時代保護平城京的重要神明機制,不意外地,其也是皇室權力結構變遷的展現。因此,春日大社的地域規模、建築形式與歷史積累上都有著相當厚重的底蘊。特地為節分祭的萬燈籠趕在2月3日來此(另一天點萬燈籠則是盂蘭盆節),就是希望看到巨大森林裡燈火明滅的幽微景象,與春日大社典雅細緻的萬燈映照。
.
■ #2000座石燈籠
.
在2度低溫的綿綿細雨中趕到春日大社,已經看到許多人在排隊了,趕緊跟上人龍。傍晚時分,白天與黑夜交接之際,春日大社境內傳來祭祀鼓樂,周遭的人們興奮卻又矛盾地全都安靜了下來,像是在等待著什麼神諭。一列點燈的神社人員從漆紅的宮門步出,他們手提著木箱,裏頭整齊排滿蠟燭,而後在一瞬間竄入春日大社的2000座石燈籠間,安靜迅速地點燃燈火。
.
■ #陰翳美學與光影關係
.
眼前的景象因為落了點冰霰而顯得模糊,「#看不清處」的視覺將燈籠、森林、宮殿暈染成某種曖昧且深邃的層次。在東京藝術大學的 #清水泰博(2015)在《意.象.京都》中提出了12種解構京都空間的概念,他藉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美學」談了歷史性空間中的「#光影關係」。為甚麼是「歷史性空間」呢?
.
因為電燈是現代的表現之一,而以然燒火焰作為照明的燭火,則是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的社會生活中,與黑暗共處的重要輔具與真實情境;而日本人則從此光影自然形成的的陰影、深邃、模糊的「看不清楚」體驗中,#發展出與黑暗共處的美感形式。
.
在昏暗不明的春日大社前,彷彿來到了幻境,光影的關係解離了主體在時空中的限制,萬盞石燈籠與烏雲中透出的月光灑下一片靈氣,黑夜的「看不清楚」比白天「一目了然」來得更容易使人們產生豐富的想像力,日本各種的夜間參拜就擅用了這樣的陰翳美學。
.
■ #看不清楚的趣味與意義
.
天空完全的黑了下來,才開放進入春日大社進行萬燈籠參拜。神樂依舊如電影配樂般襯底,大社的全部空間沒有開上任何一盞電燈,只有一片排列整齊的青銅或金銅的釣燈籠,那光度十分低,以至於你能見到的只是光影。燈籠的紅色燭光,腳下自己的黑影,參拜使用的燭火,還有燈籠上各式各樣的雕花陰影。
.
驚覺原來之前白天來看過的燈籠上的花樣,原來在此刻才發揮它真正美學效果,在只有光與影的關係中,在「看不清楚」的視野中。這是只有古代人才能領略美感啊。
.
參拜後,我終於找到黑壓壓人群中的妹妹,她開心地捧著一隻瓷器小鹿,鹿嘴咬著一封籤詩,突然一個不小心,小瓷鹿滑出手心掉落在地,鹿的嘴角破了一小塊,連籤詩都咬不住了。妹妹因此在離開春日大社的一路上,眼光都含著淚,但因為神社境內漆黑而難以察覺。
.
不過,反過來想想,這不是挺有趣的嗎?因為幽暗不清,人類的五官感覺與肢體行動皆進入一種奇異的、有別於白天的「#異常」中,這瓷鹿破的嘴角不就正是古代真實黑夜的某種微妙的表現。更何況破的那一角,是一直到奈良公園廁所的電燈下才被看清楚。
.
#帶著媽媽去旅行 #萬燈節 #奈良 #到底哪裡可按HD
#2015.8 著書 意・象・京都〜12のキーワードがあなたに京都の空間意匠を体感させる(日本語訳)清水泰博 尉藍文化出版(台湾)
萬物皆有靈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金工創作展 廖偉淇專訪
實習主持人: 吳政頡
(世新大學-公共關系暨廣告學系)
拙納自在,心空無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金工創作過程中,鍛敲工藝技法的運用,常會使用到許多專業的工具及設備,當中還需對於材料科學、物理及化學,彼此間產生的原理變化有相當的理解,這也包涵在創作時,對金屬材料造形構成的重要因素。
金工創作者—廖偉淇把鍛敲當作修鍊手與心的工具,金屬從全平面到立體蜿蜒,他將創作時律動的肢體與心意合而為一,透過形而下—身體勞動的創作過程完成作品,再經由作品的呈現,傳達出形而上精神層次的心靈感受,達成身心合一的融合境界,也提升工藝創作的精神層次。總是全心地投入創作,廖偉淇在謙虛中學習並體驗,就像是一位虔心修習的僧侶,在藝術的世界之中修練,探究真善美的境界。
浸心在萬物與自然之間
週末的休閒時光,廖偉淇經常與家人出遊,往返臺北文山區附近的山林中,他特別喜愛在散步時,享受在大自然中放鬆的愉快感受,他試著去感受那空氣裡,因各種花草植物、土壤、山石,伴隨著風所帶來的豐富生機。每當靜心在自然之中,由山林間所帶來的各種感官經驗,不僅使廖偉淇的心境產生變化,對於萬物的空間讓他更覺親近,不禁忘卻時間的步伐。如此的存在感受,就像專注投入創作時的心境,專注體察週遭環境帶來的感官體驗,成為廖偉淇閱讀大自然詩歌的線索,閱讀這些詩歌的感動,也體現於他的想像力當中,成為日後作品造形的基礎。
這些藉由大自然空間誕生的感官詩歌,將廖偉淇的想像加以轉化,再運用鍛敲工藝來敲塑作品,在千錘百鍊的金屬鍛造工法裡,虔心來表達他得之於大自然的感受。經過金工敲塑創作的完成及自述,廖偉淇也希望從作品的造形來映照觀者,去反映人們內在的美感精神。
萬物之於廖偉淇—是生命共同體,對一草、一花、一木及一切的眾生,都生起同理心,需以真心對待,對於萬物都能夠感同身受的話,內在的慈悲之門就悄悄的開啟了。我們也從此可見,他以「感恩惜福」的生命哲學,來領受空間中更親近萬物的存在。
談到創作中使用的鍛敲造形技法,廖偉淇必需不斷反覆將金屬材料運用高溫來退火,使得材料具有良好的延展特性,接著再操作許多的鎚塑工具,反覆敲鎚材料來塑形,使敲鎚受力之處延展,變長變薄或收縮變厚緊密,其中反覆的鍛造工藝過程,考驗著創作者對於技術原理的科學理解,以及協調肌肉的肢體運動經驗。
從原生藝術到禪藝美學
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Philippe Arthur Dubuffet)拋開了傳統的美學標準,他認為繪畫、雕塑及工藝等創作,皆來自創作者對於事物的強烈感受,過程完全始於創作者自己內在的動力,盡可能地不模仿,依賴古典、傳統藝術,及減少受流行與文化的訓練與薰陶。多顯現自我的心靈的創作特徵與自發性、神秘性及非商業性,形式上並非於描寫外在世界的敘述性,而多是著重於創作者的內心一面。因此尚•杜布菲提倡出著名的藝術運動Art Brut「原生藝術」。
日本學者鈴木大拙提出「禪」是一種神秘主義,認為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超越者,宇宙中存在著一種具有超越性的普遍理性。無論藝術家作品所選擇媒材、形式與表現,這都是創作者一種觀念的延伸,脫離神秘主義的曖昧差異之後,東西方文化對於禪的藝術詮釋,仍是一種思維,也是一種創作的精神關照。
當下即是的禪藝
的內心態度決定其對應之關係,常受到爭議的是禪思維過於抽象,如同以「空」來解釋虛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無法以科學的依據衡量而辯證定論。
「即使一切皆空,但也不等於虛無。」廖偉淇表示:這是其所形成的觀念真實存於人們腦海之中,創作者藉由生活行動、創作過程、作品的產出呈現等等.....任何形式所呈現的都是禪思語彙所傳達「當下即是」的美學精神與體驗。對於他來說,這種「空」本身並非是一種什麼都沒有的情況,而是代表另一種精神層次的參悟本質。
廖偉淇簡歷: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藝術學士畢
個展紀錄:
2016 「拙納自在」廖偉淇工藝創作個展,新北市板橋,致理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2015 「恩喆洁金工木印」廖偉淇金工個展,臺北市,亞典藝術空間
萬物皆有靈日本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銀翼飛行金屬雕塑展 #楊鎮遠專訪
若是陸世界已汙染使萬物無法存活,人類該往何處去?
也許是天際,或許是深海。藝術家楊鎮遠發想近未來,人類將以科技主導演化,使人有了翅膀得以飛行、拓展生存場域,本次展出作品將以不銹鋼與金屬材質,演繹百年後科幻異世界。
出生於台中市,排行老二的楊鎮遠,父親是一位機械技工;而母親是位樸實的家庭主婦,影響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美術的薰陶。童年沒什麼機會購買玩具的楊鎮遠,從國中開始自己動手製作手工玩具:以文具店常見的鐵絲為材、偷偷使用父親的機械工具,將鐵絲凹折成各種人型與動作,加上路邊撿到的免費現成品 - 充滿台味的皮帶鐵鍊、金屬十字架和骷髏頭,將之合成於自己的作品中,開啟了對於金屬加工的喜好與基礎。
到了大學就讀台藝大雕塑系的鎮遠,發展出鐵絲人偶的進階版,他將金屬雷切為人型,加上精細的配件:刀、弓、矛,把象棋和棋盤立體化,可謂東方版的西洋棋,尺寸有整個桌面的棋盤十分壯觀生動,彷彿人型將會於夜間開始活動。
藝術家楊鎮遠覺得自己個性執著、在創作與待人處事上十分有耐性。雕塑系分組時,從小與金屬便有淵源的鎮遠,想當然爾選擇了金屬造形為他的分組第一志願。進入金屬造形組後,對於創作很有自己的想法與期許,學校的金屬組的教學導向於意象與抽象性的、並且需配合上完整全面性的理論,在他表達出自己所想要創作的方向時,指導教授適時給予意見了,並且尊重於他的理念與思想,因此大學四年慢慢造就了這次展出的系列作品。
雖沒有各式商業玩具充斥童年,但電視卡通倒是沒有少看,可說是各類型皆有涉略,例如日本的海賊王,美國迪士尼的《亞特蘭提斯-失落的帝國》長篇動畫等更是能啟發他的想像力。說到DC美漫與日漫就侃侃而談的楊鎮遠,與筆者討論起2016年3月在台上映的電影《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英語: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分析起蝙蝠俠與超人的故事背景,以及雙方對立的原因。而另外一個影響楊鎮遠創作頗深的為日本動畫公司GAINAX出品的《新世紀福音戰士》;《新世紀福音戰士》想必為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此部動畫描述在洪荒時代之後,因物理化學反應,地球上開始生長生命之樹,人類因『心的屏障』而產生隔閡,生命間冷漠而悲哀,孤寂充滿心靈,使得人類尋找新的生存之道。原創的歷史與神話發展出福音戰士的新世界。其中動畫劇情結合了許多元素:宗教(ex.諾亞方舟、基督教的使徒)以及機械、生物科技等,加以縝密的細節設定與充滿科幻的劇情發展,引發楊鎮遠對於人類的未來的想像,創造出飛行系列。
根據考古學家提出的研究,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分化始於500至700萬年前,古代人的遺骸指出人類某些生活特徵是近期快速演化而來,例如人類的狩獵與採集生活大約於1萬1千多年前,轉變為農耕與生火熟食;同時生理構造也跟著改變。隨著生活型態與飲食,漸漸演化出現代人的外貌與身體構構造,例如隨著人類開始農耕,其後裔較容易產生較多的酵素利於分解食物中的澱粉。
西元1837年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參與小獵犬號的五年航行後,回到英國倫敦便有了生物並非不變的想法,之後所提出的演化論思想更影響了人類對於自身物種的探索,更成為近代生物學的主流學說。
如果要想像,何不自己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與世界?此次個展的主打系列作品-飛行系列,就是楊鎮遠對於未來世界的異想。
18世紀,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被發明且應用於各式機械上:紡織機、蒸氣機車(蒸氣火車),使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變革,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與人力勞動的時代,更造成社會的變革。19世紀中後期~20世紀初,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蒸汽船、萊特兄弟發明飛機、愛迪生發明燈泡與留聲機等…都在此時期出現,便利了人類生活,同時開始高速生產、進入電力時代,強調速度與效率的時代來臨了!
當人們習慣了這些便利與高效,心態也隨之改變。楊鎮遠認為當未來人們的物質生活已進步至一個極致時,即便人類仍不斷地在演化中,或許人將不再滿足於當前的演化速度,開始藉由人工科技來增加或強化生物體的能力。把自身改造成賽博格,加快演化速度。(註:來自英文Cyborg,即為生化人或是機械化有機體)因此基因不再是人類演化的唯一條件。同時在未來世界,人類賴以為生的陸地有可能因為汙染嚴重而不再適合生物居住,比起飛到外太空,也許離開陸地往天空或是往海底發展是更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要如何在高空生存?在楊鎮遠腦中的演化日誌:人類將保有原本的形體,卻有著巨大的金屬翅翼,穿過平流層在空中飛行與自由行動,彌補人類發明的空中載具所缺乏的機動性。
此次展出作品以不鏽鋼為主材,輔以其它金屬作銜接或點綴。楊鎮遠之所以會選擇不鏽鋼,是因為其明亮光潔的表面材質帶有未來科技感,本身強烈的反光明暗對比、銳利的線條,也讓人類對未來的人類多了一層期許與想像。鎮遠的作品在造型上線條簡約,充份彰顯出堅韌材質的美感,他相信只要材質、造型配合能相得益彰,並且不間斷學習、進修,增加自身技能,終有一日將可應用於創作上。(文:金車文藝中心)
楊鎮遠簡歷:
2008 霧峰國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豐原高中 美術班 畢業
2011 就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