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𝐁𝐋𝐔𝐄 𝐌𝐎𝐍𝐃𝐀𝐘 𝐕𝐈𝐍𝐓𝐀𝐆𝐄 ꧂
- Kenzo -
提到世界品牌,不得不想起這個中西文化結合中帶有自由情懷的服裝品牌!KENZO 品牌創始人、推廣日本時尚文化的第一人、元老級亞洲設計師,高田賢三(Kenzo Takada)在 2020 年 10 月 5 日早晨驚傳因染新冠肺炎不幸離開了人世,享年 81 歲。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敬意盤點一下關於最「快樂」的時尚大師高田賢三先生。
Kenzo成立於1970年,是由高田賢三在法國創立的品牌,崇尚愉快、輕鬆和自由。他在七十年代歐洲崛起的一股日本設計師熱中,為歐化最深的一位。Kenzo結合了東方文化的沈穩意境、拉丁民族的熱情活潑,大膽創新的融合了繽紛色彩與花朵,創造出活潑明亮、優雅獨特的作品。並於1993年加入LVMH集團,自此旗下的服裝、飾品、餐具及香水都受到更廣大的歡迎。
Kenzo的圖案往往取自大自然,他喜歡貓、鳥、蝴蝶、魚等美麗的小生物,尤其傾心於花。包括大自然的花、中國的唐裝與日本和服的傳統花樣等。使用上千種染色及組合方式,包括祖傳手製印花蠟染等方法來表達花,從而使他的面料總是呈現新鮮快樂的面貌。
鮮豔的花色圖案在Kenzo設計中始終保有一定出現的頻率,但大寫的粗體「KENZO」或高田賢三先生的親手簽名也是辨別的方式之一。
他把四季都想像成夏天,在顏色裡變換著扣人心弦的戲法。具民族特色的深葡萄紫紅、艷紫、茄子色、卡其和油藍都是他經常使用的,這些構成了流瀉著溫暖感覺的五彩繽紛組合。他設計出的像萬花筒般的色彩和圖案更是令人叫絕,被人稱作「色彩魔術師」。
當然到了時尚並非拘束於高級成衣的今天,Kenzo 可能並非還以價格實惠討取消費者們的歡心,不過我們要切記的是 Kenzo 現在在時尚界的地位絕對是建立在品牌歷年來的人氣之上,而品牌起初的人氣除了來自於服飾設計方面,與 Kenzo 當年獨特的價格以及品牌定位也脫不了太大關係。
KENZO以愉悅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敏銳地感受到世界融合的熱情與渴望,或許年輕、活力、浪漫、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心靈的狀態,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企盼,KENZO就是最好的印證!
❤️🧡💛💚💙💜🖤
秋冬暖心超優惠全店第【2件】5折優惠
謝謝大家予以厚愛
優惠再延續 讓你再厚愛 星期一古著
官網購物還可折200元
即刻下單>>> https://reurl.cc/Xkgrz0
❤️🧡💛💚💙💜🖤
-活動說明-
▸同第二件5折,較低價該件5折
▸活動折扣優惠/會員價擇一使用
▸實體店/官網店活動折扣優惠不得混合使用
▸官網新註冊可使用開卡禮折200元
▸標示:全年無折扣、特殊品、袋包帽飾無法參與此活動
▸星期一古著保有活動解釋、更改、暫停等的權利
🏆🏆🏆星期一古著史上最大獎額🏆🏆🏆
💴💴💴總金額高達八萬💴💴💴
🧧🧧【第二件】5折+再抽購物金紅包🧧🧧
🧧🧧超牛春節購物金紅包(11/21~1/24)🧧🧧
古著界最大獎額
🥇【16888】*1名(限購物參加)
🥈【 8888 】*1名(限購物參加)
🥉【 6666 】*3名(限購物參加)
🎖【 1688 】*5名(限購物參加)
🏅【 1000 】*30名(公開分享活動tag三個好友即可參加,分享不限次數)
▸可至各店參加購物抽獎,可重複中獎,一人最高可獨得55214元
-抽獎方式-
購物參加之摸彩
滿1000可填1 張摸彩券
滿2000可填2張摸彩券
滿3000可填3張摸彩券
以此類推無上限/每次購物皆可參加
▸振興券也可參加購物抽獎
相關抽獎時程&細節活動辦法公佈在官網
▸由此進入>>> www.bluemonday.shop
⠀⠀⠀⠀⠀⠀⠀⠀⠀⠀⠀⠀⠀⠀⠀⠀⠀⠀⠀⠀⠀⠀
⠀⠀⠀⠀⠀⠀⠀⠀⠀⠀⠀⠀
#星期一中山
#星期一古著小額批發 #bluemondayvintage #vintage #vintageclothing #vintagefashion #usedclothing #vintagewhosale #taiwamvintage #vintagefashion #vintage
#usedclothing #古著 #古著女子 #古著男子 #古著店 #台北古著店古董洋裝 #古董衣
萬花筒之星尤利 在 星期一古著 Blue Monday Vinta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𝐁𝐋𝐔𝐄 𝐌𝐎𝐍𝐃𝐀𝐘 𝐕𝐈𝐍𝐓𝐀𝐆𝐄 ꧂
- Kenzo -
提到世界品牌,不得不想起這個中西文化結合中帶有自由情懷的服裝品牌!KENZO 品牌創始人、推廣日本時尚文化的第一人、元老級亞洲設計師,高田賢三(Kenzo Takada)在 2020 年 10 月 5 日早晨驚傳因染新冠肺炎不幸離開了人世,享年 81 歲。今天就讓我們帶著敬意盤點一下關於最「快樂」的時尚大師高田賢三先生。
Kenzo成立於1970年,是由高田賢三在法國創立的品牌,崇尚愉快、輕鬆和自由。他在七十年代歐洲崛起的一股日本設計師熱中,為歐化最深的一位。Kenzo結合了東方文化的沈穩意境、拉丁民族的熱情活潑,大膽創新的融合了繽紛色彩與花朵,創造出活潑明亮、優雅獨特的作品。並於1993年加入LVMH集團,自此旗下的服裝、飾品、餐具及香水都受到更廣大的歡迎。
Kenzo的圖案往往取自大自然,他喜歡貓、鳥、蝴蝶、魚等美麗的小生物,尤其傾心於花。包括大自然的花、中國的唐裝與日本和服的傳統花樣等。使用上千種染色及組合方式,包括祖傳手製印花蠟染等方法來表達花,從而使他的面料總是呈現新鮮快樂的面貌。
鮮豔的花色圖案在Kenzo設計中始終保有一定出現的頻率,但大寫的粗體「KENZO」或高田賢三先生的親手簽名也是辨別的方式之一。
他把四季都想像成夏天,在顏色裡變換著扣人心弦的戲法。具民族特色的深葡萄紫紅、艷紫、茄子色、卡其和油藍都是他經常使用的,這些構成了流瀉著溫暖感覺的五彩繽紛組合。他設計出的像萬花筒般的色彩和圖案更是令人叫絕,被人稱作「色彩魔術師」。
當然到了時尚並非拘束於高級成衣的今天,Kenzo 可能並非還以價格實惠討取消費者們的歡心,不過我們要切記的是 Kenzo 現在在時尚界的地位絕對是建立在品牌歷年來的人氣之上,而品牌起初的人氣除了來自於服飾設計方面,與 Kenzo 當年獨特的價格以及品牌定位也脫不了太大關係。
KENZO以愉悅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敏銳地感受到世界融合的熱情與渴望,或許年輕、活力、浪漫、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心靈的狀態,而是一種對於生命的企盼,KENZO就是最好的印證!
❤️🧡💛💚💙💜🖤
秋冬暖心超優惠
全店第【2件】5折優惠
謝謝大家予以厚愛
優惠再延續
讓你再厚愛
星期一古著
❤️🧡💛💚💙💜🖤
官網購物還可折200元
即刻下單>>>
https://reurl.cc/Xkgrz0
❤️🧡💛💚💙💜🖤
-活動說明-
▸同第二件5折,較低價該件5折
▸活動折扣優惠/會員價擇一使用
▸實體店/官網店活動折扣優惠不得混合使用
▸官網新註冊可使用開卡禮折200元
▸標示:全年無折扣、特殊品、袋包帽飾無法參與此活動
▸星期一古著保有活動解釋、更改、暫停等的權利⠀⠀⠀⠀⠀⠀⠀⠀⠀⠀⠀⠀⠀⠀⠀⠀⠀⠀⠀⠀⠀⠀
⠀⠀⠀⠀⠀⠀⠀⠀⠀⠀⠀⠀
#星期一中山
#星期一古著小額批發 #bluemondayvintage #vintage #vintageclothing #vintagefashion #usedclothing #vintagewhosale #taiwamvintage #vintagefashion #vintage
#usedclothing #古著 #古著女子 #古著男子 #古著店 #台北古著店古董洋裝 #古董衣
萬花筒之星尤利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文章 #料理台灣專欄
一直忘記跟大家分享我在《料理.台灣》雜誌Ryori.Taiwan 的專欄。《料理台灣》是雙月刊,2020年的三四月、五六月、七八月這三期,我都在談 #在地,也因為二月時開始寫第一篇在地的連載文章,才起心動念做了Taster 美食加 的「在地進行式」專題。
半年的時間拖了很長,現在一次把三篇文章貼給大家看,會比較連貫,也希望大家會喜歡。
—
以下三篇原文刊載於《料理台灣》第50期、第51期、第52期
/回溯「在地」興起的推理過程/
日本和牛的沙朗肉片,捲起生蠔醬與酸黃瓜,上頭一撮黑光燦爛的小山,是魚子醬。儼然奢華感的經典符號,任何餐廳的任何料理,需要爭取客人多一點點的認同與滿足時,就會放上這一粒粒烏亮晶瑩的珍饈。
現時在台灣的餐廳吃飯,你嚐到的魚子醬有高概率產自台灣本土。
訝異嗎?吃貨早就見怪不怪。畢竟,台灣已有義式手工乳酪坊,用台灣牧場的優質生乳新鮮製作莫札瑞拉起司(Mozarella)或布拉塔起司(Burrata);台灣也有歐式風乾熟肉工坊,用台灣豬進行義式培根(Pancetta)、義式沙拉米香腸(Salami)、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Chorizo)等等加工。台灣是新興葡萄酒產區,台灣產葡萄酒近年來屢屢在國際競賽脫穎而出;台灣產可可製作的精品巧克力逐漸打開知名度,台灣的咖啡業界人才濟濟,更不用提台灣的茶,向來享譽世界。
米其林星級餐廳擁抱本土食材,台灣的蔬菜、水果、肉類、海鮮太好發揮了。攤開台灣幾間指標性西餐廳的菜單, 主菜不想出牛排要出什麼?台灣的品牌雞、品牌豬本來就好用,想獵奇一點,屏東乳鴿一度曝光率極高,胭脂鴨近來竄起,鵝有之、羊有之,甚至連鴕鳥都登場。過貓、山蘇不唯山產店愛用,皇宮菜、龍鬚菜被換上新風貌,以前看著稀奇的晚香玉筍、火龍果花,在季節允許時也能變身固定班底。主廚去崁仔頂挑魚買魚,台灣好的漁獲做成生魚片毫不遜色,日本料理店還用台灣產柴魚來做高湯呢。
如此洶湧翻騰的在地風潮,除了選用台灣產食材,還表現在文化認同上。皮蛋豆腐可以拿來拆解再重組,錦上添花一匙魚子醬(台灣產的,當然),就是星級餐廳的開胃菜;牛排主菜做膩了,結合上沙茶醬,就產生沙茶牛肉的趣味;麻辣鍋繁複沉鬱的辛香,也能被鎖進醬汁裡,優雅襯托鴨肉。台灣的飲食文化,成為主廚揮灑創作的靈感資料庫。
上述種種顯得理所當然,或有讀者閱讀至此,以為我在說廢話。其實我正在採取一種倒敘法。沒有錯,「在地」很夯,「在地」政治正確,大前提已經被建立起來了,而我們要問,它是怎麼被建立起來的?
回溯這個過程,有點像瞎子摸象。「在地」起一個頭,拉起來才知關鍵詞是一整串,慢食(slow food)、本土飲食主義者(locavore)、從產地到餐桌(from farm to table);牽涉的議題一個扣一個,糧食生產、環境保護、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分析的角度有如萬花筒,折射出農牧業、生態學、貿易、經濟學、社會學等等領域。
可不可以單純從「愛吃」出發?
尤其,當你明白,「吃在地」的一位代表性人物,美國的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緣由,只是因為她很喜歡在家做菜招待親朋好友……
/在地、反文化運動與美國慢食教母/
說起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的故事,必須回到1960年代反文化運動盛行的美國。彼時的柏克萊校園充斥著搖滾樂、性解放與學生抗爭,大四生愛莉絲.華特斯與她的「言論自由運動」男友大衛.戈因斯(David Goines)住在一起。那是1966年。
華特斯與戈因斯的公寓成了某種知識份子沙龍。言論自由運動的老鳥們會聚集在這裡,享用華特斯精心烹調的蝸牛或巧克力慕絲,這類當時頗不尋常的法國食物。華特絲非常受不了她的革命同志老是啃白麵包與工業火腿做的三明治,「單單政治上的解放、性事上的解放是不夠的,你必須解放所有感官。」
華特斯對於食物滋味的追求,源自1965年的一趟法國行。1950年代起,美國餐桌已被冷凍食品霸佔,華特斯震驚於法國人是如何在乎食物,在乎地買、在乎地烹、在乎地上館子,她對食物的感官幡然覺醒。在一間布列塔尼的鄉村石屋裡,她親眼看到餐廳的男主人抓了一隻活跳跳的鱒魚,送到她面前,趕回廚房,不消多久,就與庭院裡現摘的蔬菜一起作為主菜正式登場。這簡直是一種天啓:當季在地食材在最新鮮的狀態下被調理,有多麽美味。
「帕妮絲之家」真正誕生,必須等到1971年。華特斯已經與戈因斯分手,改和另一位柏克萊校友湯姆.勒迪(Tom Luddy)同居,他們主持的晚餐派對更加盛大了。勒迪經營一藝術電影院,在藝文圈、電影圈人脈甚廣,華特斯因此認識了她的餐廳投資人、勒迪的好友與柏克萊的年輕教授保羅.阿朗托(Paul Aratow)。阿朗托為華特斯注入現金與信心,整修了一棟老屋,雇用了一位主廚,華特斯辭去蒙特梭利老師的工作,擔任外場經理。1971年8月28日,帕妮絲之家開門大吉,端上法式肉派、鴨肉與橄欖及沙拉、杏仁塔,三道菜的套餐售價三塊九毛五美元。
帕妮絲之家很快就大獲成功。文人雅士都來了,還有客人專程從舊金山出城來吃飯,前所未見。這種簡單直接、用心烹調、注重食材品質的料理,當時令人耳目一新,和東岸的高級法餐或家庭裡的電視餐完全不同。華特斯也很快就理解到,她不能用美國工業化農業生產出來的食材,滋味差太多了,她必須仰賴在地小農,唯有他們才在乎風味。
華特斯與帕妮絲之家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風味大旗的號召下,許多美國人意識到,原來自己可以吃得更好、過上更好的生活。60年代以降的反文化運動,至此也與傳統上美食(gourmet)的追求合流,個人消費選擇服膺於風味的統治。「好吃」也添上了更複雜的意涵,「在地」則是其一。(未完待續)
/美味是在地的終極目標?/
上一回說到,美國慢食教母愛莉絲.華特斯(Alice Waters)開設加州柏克萊傳奇餐廳「帕妮絲之家」(Chez Panisse),觸發了80年代「加州料理」(California Cuisine)的興起以及「從產地到餐桌」的運動。「在地」成為美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價值,四十年來躍為主流,強調在地當季食材並融入美國多元文化的「新美式料理」(New American Cuisine) 也堂堂誕生,開枝散葉。
閱讀這段歷史,我不免想到台灣飲食圈近幾年火紅的「台灣味」。二相對照,確有相似脈絡,尤其目前台灣味的論述是以西餐作為火車頭,江振誠主廚與「RAW」餐廳的聲量最大,與RAW性質相近的餐廳大多是以法式烹飪技法詮釋在地食材,這與帕妮絲之家的基本設定並無二致。這當然是簡化後的陳述,台灣過去幾年的在地風潮不能只歸咎於一人一事,物產、職人、工藝的互相串連都造就了台灣味的暢旺,吃在地、烹在地也不是新時代的發明,然而若要謂喚起問題意識、梳理身份認同,以西餐作為主軸的台灣味探討確實構成在地風潮的重要論述。
同樣作為多元文化融合的移民國家,如果說美國透過飲食發掘自我的過程走在台灣前面,其有關在地飲食運動的討論值得台灣借鏡。首先,帕妮絲之家的成功,代表二種價值觀的匯流:傳統美食家崇尚法餐的美學賞析,以及60年代以降反文化運動對於工業化食品的厭惡。足以統合二種平行觀點的堅強理由,正是美味。換言之,不論是偏好高級法餐的上流階級,或是左派理想的革命份子,都認同「運用在地當季食材用心烹調的料理比較好吃」。這就是主流形成的起點。再者,「好吃」的內涵也變得更複雜了,從此以後,選擇食物的價值判斷多了某些政治意味,當你站在超市貨架前,你會拾起恆春洋蔥、放下美國洋蔥;當你閱覽餐廳菜單時,你會注視彰化胭脂鴨、忽略澳洲牛小排。如此選擇的原因,除了味道,可能還有以下考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縮短食物哩程、支持在地小農、更營養更健康。
然而,對於吃貨(foodie)而言,支持在地的壓倒性理由仍然是味道:在地食材最新鮮、最有風味,因此具有美學上的巨大優勢。如果美味才是終極目標,小心,美味也會回過頭來推翻在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矛盾,在異國食材上最明顯,好比為了追求西西里菜的正統滋味,不得不使用產自當地的橄欖油與鹽漬酸豆;台灣的日本料理餐廳,仍然崇尚築地市場直送的魚鮮。台灣產的葡萄酒、魚子醬,如果最佳品質仍無法比擬國際水準,就會被自家人嗤之以鼻:不應該為用而用。
面對「美味」,環境保護、永續發展、身體健康未必不可拋。兼顧是理想,不能兼顧的時候呢?雖然沒有必要一刀二斷,複雜的價值判斷,我仍在內心辯論。
—
同場加映:
Taster 美食加 #在地進行式 專題:
https://taster.life/202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