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情人節 (2020)
說來有些尷尬,《消失的情人節》剛上映時我就去看了,進場前還跟同事兩人在猜,這樣的題材跟卡司究竟會賣多少,我說有機會七八千吧,同事則說五六千。而看完電影後,我們尷尬的說,恩大概有三千就不錯了吧,沒想到,9/18上映至今近一個月,票房卻還在兩千上下掙扎,有些意外,但好像也不難想像。
聽起來有點像馬後炮,隔了一個月才在那邊臭嘴說票房不盡理想。但會拖這麼久才試圖寫些什麼,一來是希望大家盡可能都去看,不要因為我的片面之詞而受影響,二來是對於陳玉勳的作品還沒有相當熟悉,所以便回頭從《熱帶魚》開始,試圖去理解我不喜歡《消失的情人節》的原因。
時間回推,1994年陳玉勳經過了先前幾年的電視編導經驗後推出了《熱帶魚》。作品中以綁架一個聯考生為題,精準的撬開了時代縫隙,透過小男孩視角貼近市井小民的生活,捕捉台灣人的小奸小惡、可愛可親與可憐,同時也藉由他的幻想世界,提供了一個逃離出口,讓這個長期被黨國威權籠罩、被儒家思想所侵占的島嶼,有機會稍稍喘息,回過頭來觀看自己所身處的生活與世界。
隨著《熱帶魚》的成功,陳玉勳隔了三年繼續推出第二部長片作品《愛情來了》。雖然當時遭受評價與票房的雙重打擊,但如今以後見之明來看,依然新鮮也相當好看。故事中多線並置,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愛情,但現實逼得他們不得不低頭。只是他們同時也都很蠢,為了某些執著而拚盡全力,這當中或許能夠看出某種陳玉勳的變奏,它比《熱帶魚》更加看清現實的處境,也意識到了想像幻滅的可能,正視生命的無力無常,從而某種純粹的生命力隨著破音難聽的歌聲爆發出來。同時也因為這直率的歌聲,衝破了什麼,也留下了什麼。
當然,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陳玉勳因為當時《愛情來了》的「失敗」,淡出電影圈好一段時間,跑去拍廣告、拍MV,隔了多年之後才又以《茱麗葉》、《海馬洗頭》、《總舖師》、《健忘村》等片重出江湖,看起來喜劇能力依舊、奇想與創意仍然令人驚艷。然而,再回頭少年已不是少年,當年那樣的超前時代的生猛如今已不再新鮮,如今再看《熱帶魚》與《愛情來了》,看似成了某種世紀末的最後吶喊。
回到《消失的情人節》之前,我想再提一下陳玉勳於2010年前後為五月天拍的幾部MV,其中2012年首播的《心中無別人》在公車上巧遇暗戀女同學並藉著她睡著的機會唱歌的橋段,或許某種程度上可視為《消失的情人節》的前奏,若搭配陳玉勳導演在訪談中一再提到這是一個年輕時候便想要發展的故事,不免就令人想多做臆測了。
在《心中無別人》MV中,阿信對著公車上睡著的夏于喬是這樣唱著:
「是你給阮一個夢 未記人生的苦澀 真正想要對你講 甘擱有別項
是你放阮一個人 走過風雨的思念 真正想要對你講 心中無別人」
從這樣的情境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出,阿信平時偷偷暗戀著夏于喬,關於兩人相處,只能從夢中暗自想像,那些說不出口的話,也要藉著同學睡著時才敢說出,這樣的暗戀是充滿想像、也同時充滿挫折的。但正所謂沒有開口,就不會被拒絕;不是真的,當然有機會天長地久。而此類奠基於生活經驗的挫折與懦弱,在陳玉勳的電影中,自然的便長出了奇幻的想像世界。套句不那麼準確的說明,這或許便像是林奕華在《等待香港:青春篇》中所評論的周星馳,他說:「將中國人/香港人的自卑轉化成可被消費的自我膨脹,一直是周星馳電影的最大亮點賣點。」而這再將此挪用至陳玉勳那些成功的電影創作中,他擅長將那些生活中的可悲可憐,以奇想、喜劇的方式轉換成某種精神上的勝利,這或許是陳玉勳式喜劇之所以會成功的原因。然而,私以為以上這些,在《消失的情人節》雖然看似成立,但卻已經難以說服人。
端看《消失的情人節》,故事以一個極度缺乏且需要愛情的女子為出發,透過電影的敘事,觀眾得以發現她從小動作便比人快一拍,加上她父親在成長過程中缺席,造成她怪異少有朋友沒人愛,同時又極度節儉難以相處。在楊曉淇的眼中,她總是與世界格格不入,她像是一個落單的齒輪般遲遲找不到一個與自己相符的人出現,直到她某天在照相館的櫥窗外「發現」,一張自己「正常」的照片…
接下來的故事便依循著這樣的懸念,楊曉淇一路循線追查,她「發現」那個的常常來郵局櫃台買平信八塊郵票的怪胎好像一直寄信給自己、她「發現」自己家中的盒子裡面有一支被遺忘已久的鑰匙,她試圖尋找那把鑰匙相對應的信箱在何方,最後便依循著線索,來到了照片中的那個海灘,終於「發現」了這些年原來有個人默默的愛著自己。於是…
「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
然後慢一拍的阿泰接續登場,翻轉視角試圖解釋在這段感情關係自己是如何參與其中。而他就像是《心中無別人》的阿信一般,在楊曉淇面前晃來晃去,私底下偷偷吶喊,只是這一次因為時間暫停,歌聲終於傳達到女孩耳中,故事也得以進入下一個篇章。
至此,或許我們可以將《消失的情人節》視為一種陳玉勳對於情感論述的反璞歸真,他在影片當中試圖重申了老派愛情的市場,羅列了許多手機世代中漸漸式微的感情生活經驗,並試圖透過這些信件、郵筒、廣播、鑰匙,去談現代生活或許過得太快速,以至於不知不覺地忽略的情感累積的可能。而同時也想要藉著這樣的敘事,告訴我們如果慢下來的話,或許那些過往必須奇幻才能建構出的情節、想像,能夠有具體化的可能。
所以對於我來說,多一天與少一天的那個交集,或許可以視作為陳玉勳想像愛情的終極實現,在那劉志強的熱帶魚想像、阿盛嘶聲力竭對著電視前女同學唱的《牽掛》,《海馬洗頭》提著情人頭來洗的女子,亦或是《心中無別人》中對著睡著女同學唱歌的那些遺憾,全都在《消失的情人節》的時間暫停那一天獲得解決,因為在這樣奇幻的想像設定中,這些無法獲得幸福的、為現實所苦的、懦弱不得志的人,全都因為戀愛對象的被凍結,情感有繼續下去的可能,而那些曾經默默暗想的,情人會反過來意識到自己存在的那份羞澀靦腆的妄想,也因為這暫停的一天,可能繼續推進。
不過回過頭來思考這樣的設定,我不禁好奇,在2020的今天拍一部以一個男性為出發,凍結時間,將幻想化作為真實的故事還會有什麼積極意義?而又電影中人物角色的設計是否幫助電影結論的產生,或更進一步問,這樣模糊真實與幻想的敘事,放在電影的脈絡中是否依然可信。
首先誠如上述,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是一個類似於日本情慾片中「時間暫停器」的概念,在這樣的語境中,一如陳玉勳過往的電影一般,男性角色基於幼年時的浪漫約定,而默默暗戀著謬思。正如同《愛情來了》阿盛為麵包取名一般,阿泰在故事中默默地持續寄信、透過公車載曉淇上下班,然後暗自的希望,他心目中的謬思有一天可以讀懂自己的密碼,然後她能反過來喜歡上自己。然而這樣的故事有問題的地方在於,曉淇這個被「時間暫停」又或者被投射建構的對象,並不像《皮格馬利翁》故事中一般與雕刻者/教授有著實質長時間的接觸,兩人的情感關係也沒有衝突及翻轉。所以導致她在電影中處於一個不知是被動還是主動的尷尬狀態,再者極度缺愛的設定也像是一個設下的陷阱,讓她得以在故事後半段觀點翻轉之後,能夠看起來毫無問題的去承接阿泰的感情,甚至反過來去主動追尋阿泰的蹤跡。
不過,若進一步推敲,這個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反轉,本應引導出「你要好好愛自己,因為有人愛著你!」這樣的結論。然而,根據上述的脈絡,這個要好好愛自己的推論過程,卻被阿泰這些年的癡情(變態)過程給悄悄的帶換成因為有人愛著你,所以你要好好愛自己。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關於故事中一直想要凸顯的楊曉淇的自我認同過程,卻因為愛情故事的介入,而被一個男人的傾慕跟追求給稀釋並取代了。搞得好像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其實真的她的人生非愛情不可也沒關係,但我們在過程中並沒有看見她對於愛情是如何的追求,只看到她是如何的否定自己為何不值得擁有愛情,但尷尬的是若不解決她要如何愛自己的問題,又要如何去解答她值不值得被愛、如何愛人的問題呢?
總的來說,我以為《消失的情人節》問題出在電影把過往由真實世界延伸的想像以奇幻的方式便做真實的那一個霎那。從那刻起,電影將自我認同及愛情關係的個別討論,在敘事中兩個主觀視角的調換下混在一起,然後又無法同時讓觀眾清晰的辨識出當中的奇幻想像以及真實世界各自如何運作。導致在楊曉淇「愛自己」的鋪陳以及推論過程中出現錯誤,進而呈現了一種「因為有人愛我,所以我要好好愛自己」的四不像結論。
以此延伸,又不禁想要追問上述提出的困惑,在2020的現在提出這樣的故事會有什麼積極的意義。陳玉勳導演過往的電影之所以會成功,是在於他對於現實生活狀態精準細緻的觀察,他首先讓我們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不快樂,再提供一個美好的想像世界試圖讓觀者得以喘一口氣,而最後透過一個情感爆發的過程,那些人得以同時體認到希望與遺憾,而有辦法繼續在這樣現實的世界生活下去。
我們甚至可以說,《熱帶魚》及《愛情來了》(我們不討論《總鋪師》跟《健忘村》)成立的原因在於清楚的意識到現實生活的侷限及遺憾,又或者說《心中無別人》中阿信的歌唱之所以真實可信在於觀眾認知到這是一個想像的夢境,而最後起身追下車則是一個回到現實面對遺憾試圖改變的積極作為。但上述這些我們在《消失的情人節》幾乎都看不到。我們只能看到一個被建構出來的童話故事,在這樣的童話故事中,男生只要持續暗戀一個人,到最後一定會天降奇蹟,然後反過來接受男生的感情。這像是每個中年異男的終極想像,一直以為青春年華未逝,誤把回憶、幻想當成現實。但這其中忽略的是,現實中往往不若童話故事美好,更逞論是那種架空女生論述空間的愛情故事。
因此最後不免還是要問,在2020的今天,以一個被愛的故事來成就一個女性自我認同追求的故事,究竟對這世界還存在著什麼積極意義,而這就是真是如此,還是只是我們對於典型愛情故事的膚淺想像。而若真的其積極意義,除了給困頓的人們暖暖心之外,還要說些什麼?
「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既視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 的評價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安中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安中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安中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台南美食】葉明致麵舖傳承76年古早味~ IG網美文青麵店... 的評價
- 關於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x茶工業x新營糖廠x鐵道文化區 - YouTube 的評價
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暱稱「大老師」、「果青」、「俺ガイル」的戀愛校園劇《果然我的青春戀愛喜劇搞錯了。》終於完結動畫第三季。雖然第三季稱為跌Watt,但仍無損佢成為我心目中嘅神作,甚至覺得唔寫一篇感想向佢致敬都覺得可惜嘅程度。
《果青》本身個設定其實同一般青春校園作品設定無乜分別、甚至有啲老土:就係一條毒撚,一個傲嬌娘,再加一個開朗天然呆開展三角關係嘅故事。再加上作為輕小說靈魂嘅插畫師ぽんかん⑧最初畫風並唔討好,所以最初並唔係咁受注意。
男主角比企谷八幡之所以形成毒撚性格,係因為響初中時期多次向女同學告白失敗、再加上性格孤僻而被同學恥笑同排擠,亦因此對所有人際關係感到絕望。去到呢度並無乜嘢特別,但係好快讀者就開始發掘到呢套作品嘅獨特魅力所在:因為比企谷八幡對於呢種絕望,演繹成為一句又一句對於所謂「青春」嘅批判:
===
青春是謊言,是邪惡。謳歌青春的人們不斷地欺騙自己與周圍。永遠以肯定的態度麵對自己周圍的環境。即使有些致命的失敗,也會被稱為青春的象徵,成為值得回憶的過去。
愛與友情以及勇氣改變不了一個人,只有受傷才能讓人成長
孤獨的人不會傷害別人,只會不斷地傷害自己罷了。
===
我響學生時期雖然無受過乜嘢排擠,人際關係大致正常,但卻對於比企谷八幡果種對所謂「青春」嘅怨恨深有同感:我係完全唔明點解果啲校園喜劇一定係充滿住陽光氣息、少年男女可以響嘻嘻哈哈中快樂成長、點解要響群體間生存就一定要埋堆、陪笑、睇人面色(日本叫「閱讀空氣」)──
即使去到今時今日,我對於好多交際應酬場合仍然係感到十分之唔習慣,比企谷八幡各種歪論唔單止深得我心,甚至係衷心受教於佢果套人生哲理,所以點解會被冠以「大老師」之名係有原因。
《果青》吸引力並唔止於主角憤世嫉俗、而係作者渡航將呢個青春戀愛故事「複雜化」嘅努力:我睇過好多討厭《果青》嘅評論,大多數都係話一班角色「無嘢搵嘢煩」、「故作高深」、「簡單幾句說話係要迂迴曲折表達」、「太喜歡計算」,用兩個字總結的話,就係「彆扭」:我諗如果係身心正常嘅人,大都會有呢種感覺。
然而相對於本應爽朗、簡單直接嘅「陽光青年」黎講,呢個世界就係有一班思想負面陰沈、永遠諗多咗嘅死小孩存在:其他青春校園作品當然都有呢種性格設定存在,但大多數都會響閒角、奸角甚至諧角出現。但渡航卻係花咗好大心力去慢慢舖陳呢種「缺憾」點樣成為比企谷八幡嘅「能力」,令佢響唔同嘅人際交往上面透過各種觀察、計算,找出心目中最理性嘅答案。
比企谷八幡成日比人批評響人際關係上面充滿住計算,但佢地唔明白,正正因為唔識同人相處,所以先唯有依靠計算去生存落去。所以對於愈膚淺嘅「對手」,佢係愈唔介意被侮辱,因為呢個早已係預期嘅結果;令佢困擾嘅除咗係同佢相近,思想複雜嘅角色(例如女主角雪乃嘅家姐陽乃),就係佢真正重視嘅人。
《果青》同其他校園動畫一樣,都係靠各種人際衝突同校園事件(例如文化祭、情人節、學校旅行、舞會等)去推進故事,但基於「大老師」扭曲嘅性格,基本上你可以將佢同每一個角色交往都視之為一場「戰鬥」,而每一個校園事件視之為一個「難關」。
作為一個時常參與學生活動策劃嘅搞手,我覺得好多流行文化作品描寫到相關部份時,都係只能寫得出表面果浸:因為搞活動嘅真正矛盾從來係人際關係同效率之爭,你要求後者,就無可避免得罪前者,而如果唔想破壞彼此間嘅感情,卻唯有任由活動停滯不前。呢一點《果青》寫得非常出色,令我懷疑渡航響學生時代係咪長期冷眼旁觀果班口裡說得漂亮嘅「領袖」,然後再藉住「大老師」、一色、雪乃、陽乃之口,將呢班廢人爽快地挖苦到一文不值。
當然唔將作品睇得咁複雜,《果青》仍然係有佢本身嘅吸引力:兩位女角同男主角鬥氣情節其實寫得好好;去到最後三者不能再忍受於虛假嘅和諧關係,大家最終都被希望作出犧牲而令另外兩人獲得幸福嘅決擇亦寫得好感人(感傷到令你覺得胃痛),再加埋Feel. Studio超高質素作畫(尤其係花咗好多功夫畫女生大腿……唔唔)、柳凪神級主題曲……本身已係一套相當高質素嘅作品。
但如果你想真正品味《果青》嘅精華,卻係始終要學識欣賞入面果堆隱晦不清嘅對白:渡航最厲害嘅地方,係將所有重要角色都塑造成聰明人,佢地之間嘅對答都係基於大家理解對方背後含義、響彼此有默契嘅情況之下講出嘅,呢一點可以話同《輝夜姬讓人想告白》果種故意就每個考慮作超詳細說明嘅做法啱啱相反:
所以我好明白點解好多觀眾都唔係好睇得明動畫版部份情節,唔單止係因為動畫版精簡咗部份內容,同時亦因為你必須充份了解佢地當時嘅心境,甚至劇情早前舖排好嘅暗示,先會明白對白背後嘅弘外之音:翻睇幾次,甚至睇埋漫畫版先Get倒哂全部意思──唔耐煩嘅人,就會覺得呢班人實在造作彆扭,但偏偏我自己就係一個好彆扭嘅人,所以呢種「對拆」簡直係我最理想嘅交流方式。
呢種靠對白塑造角色嘅做法,係會令觀眾對佢地投入好深嘅感情。例如陽乃作為全作嘅「大魔頭」,由最初憐憫女主角妹妹雪乃只能夠依循模仿自己嘅舊路走,去到後來妒忌雪乃開始擺脫自己嘅影響而多番刺破佢同主角建立響虛偽之上嘅和諧關係,甚至挑明講男主角時常透過犧牲自己黎幫助兩位女主角,根本就係一種病態的「共依存」關係,可以話係成套作品一面,插得最狠嘅一刀;
以傳統校園漫畫主角形象出場,作為主角「宿敵」嘅葉山,透過多番表達對主角嘅敵意,突顯自己無辦法好似「大老師」可以某啲事情上面做得更果斷、痛心男主角為咗解決問題而樂於扮演壞人角色,完全違反自己嘅價值觀──佢地雖然只係故事入面嘅配角,但只要你能細味劇情對佢地嘅側寫,其實刻劃得相當細緻。
最後當然要講下《果真》備受爭議嘅結局:比企谷八幡起初就係以批判「現充」青春而 聲名大噪;所以好多讀者都曾經預期,佢同兩位女主角之間嘅關係最終係會以悲劇告終,以符合「大老師」嘅人生觀。但如今第三季結束,比企谷八幡卻最終成為佢口中最討厭嘅現充,實在有出賣當初支持佢嘅毒撚之嫌。
事實上《果真》作者渡航亦曾經苦惱於點樣埋尾,小說一度暫停咗年幾先重新續寫,就係佢終於接受咗,人嘅成長始終係要作出犧牲,而犧牲就係摒棄同自己幸福產生矛盾嘅原則,甚至對他人嘅憐憫。
其實對於呢個結局,我並唔係唔可以接受,但《果真》為咗突顯只有雪乃同「大老師」先係真正處於相同思想層次,特意將兩者撮合,選擇好似合情合理;但如果擺響現實世界,性格扭曲、帶有多少情緒病嘅雪乃,同平易近人嘅結衣,100次都應該係揀後者。
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安中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有去過好擠就會知道。 如果還沒來過,從可不可旁巷弄彎進來就能看見。 最後網站叶明致面铺&茶工业复合 ... ... <看更多>
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安中路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有去過好擠就會知道。 如果還沒來過,從可不可旁巷弄彎進來就能看見。 最後網站叶明致面铺&茶工业复合 ... ... <看更多>
葉 明 致 麵 舖 評論 在 葉明致麵舖 的推薦與評價
評分· 3.9(211 則評論) · 1. 麵食實為台灣人最喜愛的美食之一 · 2. 最適合夫妻創業、同業合作、投資創業的民眾 · 3. 煮麵操作簡單,不需專業廚師! · 4. 不只網美店,麵食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