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日誌 x 大新餅店 】
小時候農曆七月,我阿嬤就會特別忙,進進出出、買東買西,家裡的冰箱塞滿各種食物,看到欣喜的,就興高采烈的伸手去拿,不管阿嬤是不是在幾百哩外,都彷彿有感應那樣,大老遠就衝過來大喊:『不准吃!拜拜完才可以吃!』
明天就是農曆七月初一,鬼月之於長輩不亞於過年,各種大拜小拜,小孩也常被差遣,但想到之後就有吃不完的零食蛋糕,就心甘情願的去跑腿,有天阿嬤又拿了幾張千鈔說:『來!去三沙灣那邊訂幾個毛荷塔』,毛荷塔?那是什麼呢?
毛荷塔是中元普渡祭拜好兄弟必備的特殊祭品,由『必桃』及『毛荷』堆疊成塔,高高的塔有著大紅底座,綁著紅色彩帶,十分顯眼,讓在遠方的鬼神也能輕易發現,毛荷別名『必粿』,毛荷讀音類似摩訶,佛教用語是「大」的意思,形體與佛座蓮花台很像,期望好兄弟可以早日脫離地獄轉世投胎,擁有六十年經驗的大新餅店已是這方面的老行家了。
此時,各種糕餅的訂單接踵而來,老闆說毛荷塔特別難做,要用老麵發三天,掌握火候、濕氣、筋道才能讓必桃必粿在蒸好後,自然的裂開呈花,這樣的做法越來越稀有。
老闆小時候家裡困苦,父親是在猴洞挖金礦的,工作時常與穿梭在炸藥與粉塵中,年紀輕輕就得了沙肺,整日咳個不停,年紀還小的老闆夏天的時候,就推著枝仔冰到大沙灣賺錢養家,可到了冬日便沒了生計,便想到要學做麵包跟糕餅,下課時間,就到各個校門口販賣,生意很好,一年便存到一筆錢,到三沙灣租了一間店面,時至今日也有60幾年的歷史,而自己研發出來的咖哩餅,就是他最引以為傲的招牌。
雖然老闆說,時代在變,吃傳統糕餅的人越來越少,但這些糕餅支配了我大多的童年歲月,乃至於我長大後,時不時就要買來吃,還在睡眼惺忪的早晨,泡一碗熱牛奶,加一塊顏色淡黃的椪餅,清淡的甜蜜及含蓄的麵香,有種歲月靜好的幸福。
一個人從出生、結婚、神明聖誕、節氣輪替、一年的起始與終結,都少不了糕餅的身影,比起手機通知,糕餅版的行事曆似乎更有溫暖,現在人注重養身,一塊月餅要切成四五塊分著才安心,就算被切的零碎、東倒西歪,我也很喜歡享受大家飽飯後,爸爸期待的拿著小刀,奮力切分月餅的模樣。
地址:基隆市中正區中船路70號
營業時間:7:30~20:30
店家電話:2424-3060
#大新餅店
#地方日誌
#中元祭
蓮花塔底座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960年10月10日,彰化女中畢業的同學們同遊彰化八卦山,在興建中的大佛前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照片提供:趙世昌)
畫面中的大佛位於彰化八卦山半山腰約海拔74公尺處,為一尊盤坐於4公尺高蓮花座上的釋迦牟尼佛,總體高度約23公尺,底座面積約694平方公尺。
八卦山大佛所在地原為毀於1795年(乾隆末年)「陳周全事件」(陳周全是當時台灣天地會之首)戰火中的「鎮番亭」。
嘉慶年間,清廷官府在此地蓋了「定軍寨」做為守城要地,並於歷經「戴潮春事件」後整修過一次。
在1895年的乙未戰爭中,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於炮擊,之後日本人在1914年拆除定軍寨,僅留下一面牆,並於該地立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紀念碑」,此紀念碑在二戰後,遭中華民國政府拆除。
後來,善化堂堂主世溪松等人推動興建大佛,獲得彰化縣政府核准,於1956年由大佛的設計者林慶堯負責監督建造工程。
「八卦山大佛建造促進委員會」成立後,向政府申請公有土地之使用權,並跟民間各方信徒募款,於1956年3月4日動土開工。
1959年8月,彰化地區遭受八七水災的肆虐,大佛建造工程因而暫停,直到1960年5月才又成立了「財團法人彰化八卦山風景協建會」,並繼續施工。
1961年,八卦山大佛竣工。
1963年,續建造九龍池、二隻石獅,和一對蓮花燈。
1966年至1969年,再建造大佛兩側的休息所。
1972年1月,開工興建大佛寺,樓高四層,上達25公尺(8丈2尺),採宮殿式建築,於1976年2月12日安座開光落成。
八卦塔、八卦亭,與大佛前牌樓等周邊附屬建築則是在1977年全面完工。
大佛以鋼筋水泥塑建而成,佛前有雙獅鼎立,底座佔地7畝,由蓮花座到佛頂共分六層;底層為小佛堂,二至五層設有塑像及文字解說關於佛陀一生事蹟,拾級盤旋而上可達頂層。
大佛西南側新闢精緻庭園區,包含草坪、花架、奇石、坐椅等設施,提供遊客寧靜的休憩場所。
蓮花塔底座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60年10月10日,彰化女中畢業的同學們同遊彰化八卦山,在興建中的大佛前合影留念。(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照片提供:趙世昌)
畫面中的大佛位於彰化八卦山半山腰約海拔74公尺處,為一尊盤坐於4公尺高蓮花座上的釋迦牟尼佛,總體高度約23公尺,底座面積約694平方公尺。
八卦山大佛所在地原為毀於1795年(乾隆末年)「陳周全事件」(陳周全是當時台灣天地會之首)戰火中的「鎮番亭」。
嘉慶年間,清廷官府在此地蓋了「定軍寨」做為守城要地,並於歷經「戴潮春事件」後整修過一次。
在1895年的乙未戰爭中,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死於炮擊,之後日本人在1914年拆除定軍寨,僅留下一面牆,並於該地立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殿下紀念碑」,此紀念碑在二戰後,遭中華民國政府拆除。
後來,善化堂堂主世溪松等人推動興建大佛,獲得彰化縣政府核准,於1956年由大佛的設計者林慶堯負責監督建造工程。
「八卦山大佛建造促進委員會」成立後,向政府申請公有土地之使用權,並跟民間各方信徒募款,於1956年3月4日動土開工。
1959年8月,彰化地區遭受八七水災的肆虐,大佛建造工程因而暫停,直到1960年5月才又成立了「財團法人彰化八卦山風景協建會」,並繼續施工。
1961年,八卦山大佛竣工。
1963年,續建造九龍池、二隻石獅,和一對蓮花燈。
1966年至1969年,再建造大佛兩側的休息所。
1972年1月,開工興建大佛寺,樓高四層,上達25公尺(8丈2尺),採宮殿式建築,於1976年2月12日安座開光落成。
八卦塔、八卦亭,與大佛前牌樓等周邊附屬建築則是在1977年全面完工。
大佛以鋼筋水泥塑建而成,佛前有雙獅鼎立,底座佔地7畝,由蓮花座到佛頂共分六層;底層為小佛堂,二至五層設有塑像及文字解說關於佛陀一生事蹟,拾級盤旋而上可達頂層。
大佛西南側新闢精緻庭園區,包含草坪、花架、奇石、坐椅等設施,提供遊客寧靜的休憩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