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如果有一個人是你關心的,那你就為他做一點事】
作家蔣勳常跟人說,「母親走了7年,但她氣味還在,別人很難理解。但覺得,因為你曾經有過那麼深的身體記憶,你不會忘記。」
他也提醒:在這世上,如果有一個人是你關心的,那你就為他做一點事,給他一點溫暖⬇️⬇️⬇️閱讀全文
-------------------------------------------
🌿化疫情危機為轉機,啟動身體的自癒力>>https://bit.ly/3iaAXK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6的網紅南方家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水田裡的媽媽》 楊渡著 三代興衰 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
蔣勳 母親 在 聲音訓練專家-周震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周震宇的聲音魅力學》自序
【成為人聲力量的收集者,也成為創造者】
在某些時刻,我會深深著迷於人聲,並且從中得到的力量。
二十六年前,教我配音的王蕙君老師對著懵懂的我說:
「震宇啊~你以為我教你的是配音嗎?
我教你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她充滿權威又循循善誘的聲音,
在我進入配音圈之後,越發如雷貫耳,
影響了我的整個職業生涯。
二○○七年,我和太太在法院公證結婚,
當法官詢問新人是否願意結為夫妻時,
我太太那一聲「我願意」,
是那麼從容、冷靜、篤定,
我聽到了她對我們婚姻的信心。
二○一四年,我在恩師楊田林老師的指引下,
參加了陳怡安博士的「生命對話與敏感度訓練」,
在輪到我分享生命故事時,我侃侃而談,
他老人家聽完之後給我的點評是:
「震宇~你剛剛做了很棒的lecture(講課)。」
當下我沒有聽懂,尚且沾沾自喜。
結訓回到家,我反覆聽著老師的回饋錄音檔,
赫然發現我錯了! 這是一門學習對話的課程,
我竟然自動進入「講課」模式,而不是在與人「對話」!
老師的聲音不帶責備、沒有貶低,
而是充滿智慧的如實反饋,
四兩撥千金的打開了我對人的敏感度。
回想起來,大學時代好哥兒們模仿郭富城講話的聲音,
笑鬧著陪我走過青澀歲月;
孩子第一次開口叫我「把拔」的聲音,
純粹、美好得找不到字詞可以形容 ;
我母親抱著我女兒、兒子說話的聲音,
溫馨到整個空間彷彿都冒出愛心 ;
父親在我婚禮上致詞那喜悅又驕傲的聲音,
以及學員在下課之後特別來向我道謝的真誠聲音……
這些給過我力量的人聲,
我都收藏在記憶中,
它們總是能夠喚醒那些我經歷過、連結了歡愉與感動的時刻。
人聲的存在,就是為了要與他人互動、交流,
促進彼此的理解、提升存活的機率。
在溫飽不成問題的現代社會,
用適當的感情、適當的聲音來說話
更是我們與人建立關係,
取得精神資源、情感資源的重要方式。
威斯康辛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家來絲莉•塞爾策(Leslie Seltzer)
曾經過作一個母親的聲音對女兒的生理影響的實驗,
她發現「在人際關係中,聲音對荷爾蒙的調節,
具有與身體接觸同樣強大的力量」,
人聲可以隔空影響另一個人,豈可小覷?
法國耳鼻喉科醫師,同時也是語音矯正師尚•亞畢伯(Jean Abitbol)
在他的著作《好聲音的科學》裡提到:
「人聲是一種需要和他人配合的樂器。
我們說話或唱歌,都是為了某個人,讓他聽見,
為了一群觀眾,讓他們聽見。」
而人聲的力量,就在於能夠調動他人內心的潛力、感情、動機。
一位稱職的老師或教練,
會善用自己的聲音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潛力 ;
一位優秀的演員,會知道如何透過自己的聲音
去引動觀眾的感情 ;
一位銷售高手,會在介紹產品時,
巧妙的用聲音去點燃潛在客戶的購買動機 ;
一位敏感度高的醫師,
會讓他的聲音成為醫治的一部分,使患者感到安心 ;
一位有實力的領導人,
絕對不會忽略自己聲音裡所傳達的非語言訊息,
因為大家都豎起耳朵在聽他。
配音工作的經驗告訴我,
人聲離開了「角色」便不會有力量。
希臘哲學家Galen的名言「聲音是靈魂的反射鏡」
是我授課時最常引用的金句,
聲音就像靈魂一樣,看不見、摸不著,
需要有個實體可以附著,
當我們開口說話,聲音可以附著在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上面,
加持這個角色的「說話內容」,
當角色、語意(也就是說話內容)和語氣(也就是聲音)三者同步時,
影響力便水到渠成。
因此,當我跨入教學領域,
我便把「聲音九大原型」編進教材裡面,
帶領學員從這九個原型當中
體驗玩聲音的快樂、琢磨不同原型的聲音魅力。
天真者、凡夫俗子、英雄、梟雄、
智者、丑角、情人、照顧者、王者這九大原型
各有不同的聲音特質,
這些聲音特質不只出現在戲劇的角色當中,
更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我將這九種原型的聲音特質,
視為九種不同的聲音力量,
我們可以透過學習來打開自己的聲音彈性、
擴大自己聲音的力量。
儘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主要原型,
卻不妨礙我們去學習其他原型-既學習性格裡的正向特質,
也學習聲音裡那份的獨特力量,
讓自己可以朝著平衡各原型特質的境界修練,
成為圓融的存在。
蔣勳老師在《美的覺醒》有個優雅的提問:
「也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聲音在我們生命裡所扮演的角色。
到最後,聲音會不會是一個聽覺走向心靈的過程?」
作為聲音表達教育工作者,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萬法歸宗,所有的外在修練,
都是在呼應自己心智進化的需求,
因為「美好的聲音-竟然是我們自己心裡面的渴望」。
我熱切期盼有緣相遇的每位讀者、學員、朋友
都能透過「聲音九大原型」的學習,
打開自己的聽覺敏感度,成為人聲力量的蒐集者,
讓自己腦袋裡的「人聲資料庫」庫藏豐富,
並且去找到、聽到、正視自己的人聲力量,
在每一次開口說話時,
有意識的去發揮自己聲音裡的力量,
創造出利己利人的價值,成為人聲力量的創造者。
蔣勳 母親 在 天下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龍應台大武山下的看見・看不見◢
#見與不見_不只是眼睛結構的問題_更是心靈層次的問題
三年多前,作家龍應台為了照顧失智的母親,移居屏東潮州,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她專注於照顧母親,甚至沒有自覺自己的心靈被生死這門課給困住了。
在兒子的提醒下,她開始跟自己對話,跟居民對話,走遍大武山。沒想到一個鄉下小鎮,竟然教會了她「看見」的能力。
--
🎬 訂閱天下雜誌youtube,看盡天下事:
>> https://bit.ly/30EMsQF
--
蔣勳:學會孤獨,和自己在一起
https://bit.ly/30W2UM1
#天下雜誌video
蔣勳 母親 在 南方家園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水田裡的媽媽》 楊渡著
三代興衰 一世起落
鳴和台灣近代史的綿長徒歌
「我們總是以為,大時代的轉變會是轟轟烈烈、改天換地、有如一個洪流向前澎湃洶湧而去。而真實的是,它往往是寂靜的,悄悄的轉變著。某一種聲音消失了,某一種味道改變了,某一個角落的樹林子沒有了,某一條河流的魚不見了,某一種生活常常有的人聲,例如賣肉粽的召喚、收酒瓶人的鈴鐺、腳踏車的老叮噹等等,慢慢從我們的身邊走遠。」
《水田裡的媽媽》曳引家族史的線軸,祖先落腳台中烏日,伴隨大歷史的浪潮,走過日治時期、國民政府遷台,社會轉型期……父親不甘固步於農村,決定開創鍋爐製造的事業;母親被迫逃亡,卻始終堅毅強韌,維繫一家燈火。家事衍續的同時,臺灣社會也不停告別過去,迎向未知。走過農業轉型的落寞晚景,走過工商業的湧動勃發,「家」如一扇眺望歷史洪流的舷窗,見證台灣社會的諸多異變。
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中提到,「說故事」是一種透過敘事相互交換經驗的能力……「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古老的典型:一是定居的農民,一是周遊各地的水手或商人,這兩者之間又相互滲透,中世紀四處旅行後定居開業的手工藝人,即是聯繫兩者的典型。如此,擁有這雙重的源頭的「敘述者」形成了。
在一個集體記憶衰落的時代,楊渡以一個家族,提喻台灣社會近代史,湮往宿昔娓娓迎來。本書透過「敘述者的鄉愁」,款款召喚往事,溫柔展現文字記述的手工技藝。
博客來:http://goo.gl/CFwHd6
誠品:http://goo.gl/MmdjE5
讀冊:http://goo.gl/6vX9Oo
金石堂:http://goo.gl/Alkgrx
2014年11月29日,溫暖上市。
【好評推薦】:
王小棣(導演)、李永豐(紙風車劇團創意總監)、吳晟(詩人)、侯孝賢(導演)、高承恕(東海大學榮譽教授)、楊澤(作家)、鄭宗龍(編舞家)、劉克襄(作家)、蔣勳(作家)
【感謝提供】:
音樂 黎國媛〈鄉愁〉
圖片 《吾鄉.稻香》
【版權所有】: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NtzVVr_8M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