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再加碼 #消費挺藝文 #藝Fun券又來啦💰💰💰
#每份600元 #登記1次 #最高抽四次
繼行政院公布推出 #振興五倍券後,文化部宣布,去年被稱為「討論最夯、最想領用」的振興券——✨藝FUN券✨即將再次發行!
每份600元,加碼發行300萬份,同樣數位、紙本併行發行。為了掃除去年的遺憾,這次將於行政院共通平臺進行抽籤,每人最高有4次抽籤機會,只要登記一次,未抽中的將順延至下一次,直到4次抽籤結束,所以 #越早登記機會越大。
藝FUN券除了可以在全國超過1萬家以上的藝文場所,看展覽、看表演、看電影、買書、買唱片、買工藝品、逛文創園區、參加藝文體驗,以及打賞街頭藝人等🎪🤹♀️📽🎞💿🎻🥁今年為了因應多變的疫情,售票型的線上展演活動也納入藝FUN券適用範圍🎟此外,「藝FUN NEXT APP」也將設立店家優惠專區,鼓勵藝文業者搭配五倍券及藝FUN券的發行,加碼提供優惠配套措施。
自9月22日起,符合振興五倍券領取資格者,皆可參加登記抽籤,可直接至振興五倍券共通平臺點選加碼券登記,完成身份驗證後,選擇藝FUN券數位券或紙本券,一人一張,限領一次。限於111年4/30前使用完畢,逾期失效。
📌符合振興五倍券領取資格者,皆可參加登記抽籤
📌紙本卷可以在超商登記
📌登記1次、最高抽4次:預計於10/13、10/20、10/27、11/03辦理抽籤,每次抽出75萬份。
📌111年4/30前使用完畢,逾期失效。
❓How to線上登記❓How to領取數位券❓How to領取實體紙本票券❓哪裡可以用?實體店家如何使用?線上預購票券如何使用⋯⋯詳細說明請見圖說詳解👇👇👇
🛎藝FUN券相關問題,可撥打1988客服專線洽詢。
—————
㊯贊助Openbook,參與從台灣土地長出的原創文化
●了解更多:https://lihi1.com/QrPU4
●訂閱電子報: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藝fun next app領取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行政院日前再度公布 #五倍券 的最新方案,並說明與去年 #三倍券的三大不同,即「額度加碼」、「助小商家」、「強化數位」等三大特色。
其中,「額度加碼」是行政院從善如流,不再堅持所謂「花1千,領5千」的設計,而是「直接領5千」,並且不再堅持「不能找零」(所以到底為何不直接發現金就好了?)。至於「助小商家」和「強化數位」,多是與數位加碼有關,顯見 #數位振興 是這次發券的重中之重。
面對疫情帶來的數位轉型動能,行政院這個方向當然是正確的。問題是,去年行政院也曾講一樣的話,所以去年到底做了什麼,成效如何,今年做了什麼調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去年的數位做法和成效為何,以下整理讓大家一目瞭然:
【三倍券】
預估:實體券 63.1%,數位券 36.9%
實際:實體券92.4%,數位券7.6%
【藝fun券】
平台:藝fun Next APP
現況:APP最後更新時間為今年1月
【動滋券】
平台:電子錢包
現況:???
【農遊券】
平台:農遊券APP
現況:APP下載連結已失效
【客庄券】
平台:Line官方帳號「浪漫客庄遊」
現況:累積了340萬會員,持續發文中,但互動率極低
是的,姑且不論去年三倍券及部會加碼的「經濟效益」如何被吹捧,數位成效的慘不忍睹確實無可辯駁。表面上的問題是,政府部會雖然共同加碼,但做法各吹各調,因此綜效無法發揮。但實際的問題是,數位振興的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行政院並未想清楚。
所以,今年政府想清楚了嗎?
首先必須肯定行政院,今年的加碼券種,從4種大幅增加為10種,但沒有繼續各吹各調,而是被政委 #唐鳳 整合到還在建置中的共通平台上,以免增加更多的APP蚊子館。
下一個問題是,這個共通平台之後要拿來幹嘛呢?未來在數位振興的角色,又是如何呢?
台灣作為資訊大國,許多面向的數位轉型腳步卻不算快,例如 #數位支付 在台灣用戶數大量成長的同時,本土業者發展依舊牛步。請問,政府目前正在建置的這個共通平台,要與本土數位支付如何結合?還是要取代業者,變成全新的支付平台?
說到這邊,或許會有人說,這次五倍券也可以綁定「街口支付」、「悠遊付」及「Taiwan Pay」啊,這不就是促進數位振興嗎?問題是,這些業者去年就跟五倍券合作了,成效如何大家也都看到了,請問今年有針對痛點提出改善方案嗎?
對於這題,審計部的「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是這麼說的,「數位三倍券領取未如預期, 且執行效益之評估尚欠嚴謹,又部分弱勢民眾未領取或仍未獲得補助,亟待檢討研謀善策。」
如果政府評估檢討過,為何連數位振興最直接相關的數位支付,成效都如此不彰,就請把檢討報告拿出來,然後拿出依據來說服我們,只要更多部會加碼更多預算,加上整合到共通平台上,就能改善政策成效。
但如果沒有這份檢討,也沒有明確的產業振興方向和後續計畫,只是要各部會再次擠出更多錢來發放,那真的不能算是 #數位振興,而是 #延長紓困 罷了。
要延長紓困其實也可以,畢竟今年本土疫情的產業衝擊確實嚴重,同時我們也認為仍然有許多產業和勞工未被「紓困4.0」照顧到,政府這樣大撒預算,多少會有效果。
但是,除了舉債撒錢,我們依舊需要政府拿出確實有效的振興政策,來幫助台灣產業跟上因疫情加速的數位轉型浪潮。只是截至目前,我們尚未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