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內向者的人生叛變
拿起麥克風,
娓娓道來為什麼會寫下「生活中」這本書,
源自從小就是內向並高敏感的自己,
凡事,我都會想太多,
簡單不過的問題,
內向害羞的我總是會開設各種腦海小劇場,
1+1=2 這樣的題目,
我無法馬上舉手說「老師,答案是2」
而是在想,
1是什麼,+是什麼,數字以外有什麼意思,
等我排除了所有困惑,得到了2這個答案,
已經一輪又一輪的人做完答題,
老師不懂我,同學取笑我,
成長的路上,我一直告訴自己
「不要想太多,答案只有對跟錯,沒有灰色。」
國中時期,我愛上了「蘇菲的世界」,
也喜歡「紙牌的秘密」,
因為身邊的人無法理解我,
我只能在書裡面找尋認同,
我不是怪人,我不是想太多,我不是⋯
內向者有一個缺點,無法即時做出決定,
所以一直錯過「對」的人事物,
懊惱之下常常會想為什麼自己總是這樣,
很在意旁人怎麼看待自己,
也期待別人可以提示答案給自己。
我不想再陷入泥沼,請幫幫我,好嗎?
轉身遠行後,我逐漸找到了答案。
行星運行不是只有一種軌道,
內向的我,
也不應該逼迫自己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
如果我持續在意他人眼光,
就無法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那麼_人生接下來最重要的解答是
「如何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這就是我昨天在旅。咖啡分享的故事。
最後我說
1.找一個嚮往的人,成為人生前進的目標
2.找合適舒服的人,成為你快樂的來源
三種人你必須割捨:
1.持續抱怨的人
2.羨慕嫉妒恨的人
3.情緒無法控制的人
最後,你要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謝謝 旅。咖啡 旅庫。彰化luko Changhua travel library 小王子的邀請。最近他也很認真推廣彰化!有興趣可以上網查詢。
也謝謝彰化粉絲熱情參與 ❤️
-
生活中,留下合適舒服的人
https://reurl.cc/4yEqzV
-
#新書分享會 10/2 台中 10/3 台北 額滿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大人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時常有學員會找 #Bryan 討論各類日常難題,Bryan建議他們可以讀讀「#哲學」跟「#天文學」,但當下沒有時間細細說明背後的原因。這集節目就來詳細跟大家分享,「哲學」跟「天文學」如何改變了他的 #人生觀,最後還有他推薦的書單。如果你也想讓生活更舒心,或許你可以聽聽看這集! 【推薦書籍】 《給大...
「蘇菲的世界」的推薦目錄:
蘇菲的世界 在 大人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讓生活更舒心?也許你該讀讀「#哲學」與「#天文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人的SmallTalk #Podcast
時常有學員會找Bryan討論各類日常難題,#Bryan 建議他們可以讀讀「哲學」跟「天文學」,但當下沒有時間細細說明背後的原因。
這集節目就來詳細跟大家分享,「哲學」跟「天文學」如何改變了他的 #人生觀,最後還有他推薦的書單。
如果你也想讓生活更舒心,或許你可以聽聽看這集!
【推薦書籍】
《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
《離開太陽系》
《三體》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蘇菲的世界》
《史上最強哲學入門》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沉思錄》
🎧選擇喜歡的收聽方式,立即收聽
➡https://linktr.ee/da.ren.smalltalk
蘇菲的世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眼一個禮拜又過去了,今天練的是馬甲線核心。只有兩個小影片是因為這週開始了財富流覺醒營的課程,變忙碌學習的我要重新適應生活步調的改變,所以讓自己運動時沈澱、專注感受身體。
喜歡練馬甲線是因為天生小腹比較突出,練久了也就習慣喜歡了。真的會有馬甲線,雖然小腹消的好慢好慢,但至少有消🤣🤣🤣🤣
蘇菲的世界 在 大人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時常有學員會找 #Bryan 討論各類日常難題,Bryan建議他們可以讀讀「#哲學」跟「#天文學」,但當下沒有時間細細說明背後的原因。這集節目就來詳細跟大家分享,「哲學」跟「天文學」如何改變了他的 #人生觀,最後還有他推薦的書單。如果你也想讓生活更舒心,或許你可以聽聽看這集!
【推薦書籍】
《給大忙人的天文物理學入門攻略》( 其實有中文啦~)、《離開太陽系》、《三體》、《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蘇菲的世界》、《史上最強哲學入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沉思錄》
【本集節目由Epson贊助播出】
慶祝全球銷售破6千萬台, Epson 第六代”智慧遙控”連續供墨新機震撼上市
遠距辦公及教學成為生活的新常態,居家列印需求順勢長,列印設備的選擇上,不僅追求高效、智慧,更要經濟實惠。
大人的Small Talk專屬優惠組合:
「Epson L3250 高速三合一Wi-Fi 智慧遙控連續供墨印表機」新機搶先買5,490元
加碼再贈送一瓶黑色墨水(價值298元)
優惠只有09/06 ~ 09/12才有唷!
小孩子才選擇,大人我都要!
賺mo幣☞Momo: https://lihi1.cc/AUGBq
賺P幣☞PChome 24H : https://lihi1.cc/1GHpe
Epson鐵粉☞Epson原廠購物網: https://lihi1.cc/rAroL
立即加入Epson 官方LINE好友,獲得更多資訊:https://lin.ee/pJZuqD0
有什麼問題想問Joe跟Bryan嗎? 提問&合作信箱:podcast@ftpm.com.tw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節目,歡迎贊助我們:https://bit.ly/3kskVsZ
➡大人學網站:https://www.darencademy.com/
➡大人學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darencademy/
➡大人學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a.ren.cademy/
#Podcast
↓↓↓選擇下方任一連結,手機隨時收聽🎧↓↓↓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2TfttZE
➡Spotify:https://spoti.fi/32LoD9Q
➡Google Podcast:http://bit.ly/2PAUogg
➡KKBOX:https://bit.ly/3orkOQr
➡喜馬拉雅:http://bit.ly/2vtVl32
➡大人學報名網站:http://bit.ly/35z1ebV
【大人學】App下載
iOS:https://apple.co/30vADNp
Android:https://bit.ly/2YmreVI
蘇菲的世界 在 GF vs GF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Stay weird ,stay different.
▼▼▼▼▼▼有人想知再講既書▼▼▼▼▼▼
《時光守護者》— Mitch Albom
《再給我一天》— Mitch Albom
《人間失格》*—太宰治
《離人》—太宰治
《孤獨的力量》*—齊藤孝
《不被情左右的28個練習》—西多昌規
《蘇菲的世界》*— Jastein Gaarder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Mitch Albom
《姿勢決定你是誰》*— Amy Cuddy
《前世今生—生命輪迴的前世療法》*— Brian L. Weises
*左個啲純粹係比較直接影響到我自己~
▼▼▼▼▼▼有人想知再講的演講▼▼▼▼▼▼
【Your body language shapes who you are】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_Mh1QhMc
【Who are you, really? The puzzle of personal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YvXk_bqlBk&t=823s
【How To Skip the Small Talk and Connect With Anyon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DbxqM4Oy1Y&t=1s
【The art of being yourself】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eEQQ-N9xWU
https://youtu.be/RiM5a-vaNkg
【抑郁,我们各自隐藏的秘密:与抑郁症抗争的日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RzaHuavVNs
▼▼▼▼▼▼Contact Us▼▼▼▼▼▼
▸Ashley's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ngosuet/
▸GFvsGF's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GFvsGF/
▼▼▼▼▼▼其他關鍵字▼▼▼▼▼▼
激勵影片、勵志影片、心靈勵志、尋找自我、孤獨的解藥、健康心理、情緒化、過渡期、克服憂鬱、自我認識、治癒、低潮期
蘇菲的世界 在 大人學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Bryan 這次要推薦的書是一本由喬斯坦·賈德著作的小說-蘇菲的世界。
----
《大人學》是由Bryan(姚詩豪)與Joe(張國洋)共同經營的媒體平台,持續提供文章、視頻等內容,並定期舉辦講座、課程以及各式交流活動。我們專注探討個人成長、職涯發展、人際關係這類「學校沒教、父母沒提,轉大人卻不可不知」的知識與經驗。歡迎光臨大人學網站(DarenCademy.com)以及姊妹站專案管理生活思維(projectup.net)與我們一同學習交流。
蘇菲的世界 在 蘇菲的世界-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蘇菲的世界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蘇菲的鍊金工房、PS4 蘇菲的鍊金工房、蘇菲的鍊金工坊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蘇菲的世界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蘇菲的世界 在 蘇菲的世界-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11月 的推薦與評價
蘇菲的世界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蘇菲的鍊金工房、PS4 蘇菲的鍊金工房、蘇菲的鍊金工坊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蘇菲的世界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蘇菲的世界 在 [心得] 蘇菲的世界-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蕭寶森譯
喬斯坦.賈德,生於1952年8月8日,挪威的世界級作家。就讀奧斯陸大學時期,主修
斯堪的那維亞語言、哲學、神學和文學,曾任文學與哲學教師。於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
《賈德談人生》,如今已是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
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
他於1991年成為全職作家,同年發表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被翻譯為五十多種
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千萬本。他的作品動人心弦,啟發無數讀者對於個人生命、於歷
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討。其他作品包括《沒有肚臍的小孩》、《青蛙城堡》、《
紙牌的祕密》、《依麗莎白的秘密》、《西西莉亞的世界》、《我從外星來》、《瑪雅》
、《主教的情人》、《馬戲團的女兒》、《橘子少女》等。
賈德除致力於文學創作,啟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
於1997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十萬美金的「蘇菲獎」,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
境發展提出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從困頓到覺悟,一封信改變了一個十四歲少女的世界……
有一天,十四歲的蘇菲放學回家,發現信箱裡有一封給她的信,沒有郵戳,沒有寄件
人姓名。信中的字條寫著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一天天過去,蘇菲不斷收到匿名信,在某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透過信中文字,開
始修習「哲學課」,認識了從希臘哲人到康德、從馬克思到佛洛伊德等西方哲學家所思考
的大問題。
同時,蘇菲還接到另一些不尋常的來信,是「艾勃特上校」寫給「席德」的生日卡片
和信件。蘇菲不認識席德,但兩個女孩的人生卻不斷交錯;另一方面,匿名哲學課仍繼續
透過信件進行,蘇菲越來越著迷於人類千百年來反覆爭辯的哲學和人生問題,不過此時,
她所生活的世界卻出現不合常理的驚人變化,彷彿魔術師的戲法,好戲才正要上演……
面對一連串的奇異事件,以及神秘的「艾勃特上校」,蘇菲開始運用學習到的哲學知
識來應對,但事情的真相卻遠遠超出她的想像。當蘇菲漸漸釐清了所有謎團後,終於再次
能以「彷彿乍見」的眼光,審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本書共有三十五章,從北歐神話談起,到希臘羅馬時代的哲學家,中古時代的教會神
學,文藝復興、宗教運動、法國大革命、巴洛克時期、浪漫主義,一直到德國哲學家康德
、黑格爾、馬克思,以及達爾文、佛洛伊德等數十位哲學家的思想與理念。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哲學家只有一個條件:要有好奇心。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我們問某一個正生活在飢餓邊緣的人,他的答案一定是
「食物」。如果我們問一個快要凍死的人,答案一定是「溫暖」。如果我們拿同樣的問題
問一個寂寞孤獨的人,那答案可能是「他人的陪伴」了。
然而,當這些基本需求都獲得滿足後,是否還有些東西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呢?哲學
家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他們相信人不能只靠麵包過日子。當然,每一個人都需要食物,
每一個人都需要愛與關懷。不過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些東西是人人需要的,那就是:明
白我們是誰、為何會在這裡。
探討哲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問一些哲學性的問題,如:這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其背
後是否有某種意志或意義?人死後還有生命嗎?我們如何能夠解答這些問題呢?最重要的
是,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千百年來,人們不斷提出這些問題。據我們所知,沒有一種文化
不關心「人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
所謂哲學,我們指的是耶穌基督降生前六百年左右,在希臘演進的一種嶄新的思考方式。
在那以前,人們在各種宗教中找到了他們心中問題的答案。這些宗教上的解釋透過神話的
形式代代流傳下來。所謂神話就是有關諸神的故事,其目的在解釋為何生命是這一番面貌
。
數千年來,世界各地有許多企圖解答哲學性問題的神話故事。希臘哲學家則想證明這
些解釋是不可信賴的。
西元前七百年左右,有一大部分希臘神話被荷馬與賀西歐德(Hesiod)以文字記錄下來。
至此情況大不相同,因為神話既然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也就可以加以討論了。
於是,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對於荷馬的神話提出批評,理由是神話裡的天神與人類太過
相似了。他們與人一樣自大、狡詐。這是破天荒第一遭有人說神話只不過是人們想像出來
的。
批評者當中有一位名叫贊諾芬尼司(Xenophanes)的哲學家,生於西元前五七○年左
右。他指出,人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這些天神,認為他們也是由父母所生,並像凡人
一樣有身體、穿衣服,也有語言。問題是,衣索比亞人認為天神是扁鼻子的黑人,史瑞思
(巴爾幹半島東部的古國)人則認為神有金髮藍眼。假使牛、馬、獅子會畫圖,一定也會
把天神畫成牛、馬、獅子的模樣。
Xenopha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f/Xenophanes_in_Thomas_Stanl
ey_History_of_Philosophy.jpg
第一位自然派哲學家是泰利斯(Thales)。他來自希臘在小亞細亞的殖民地米雷特斯
,曾遊歷過埃及等許多國家。據說他在埃及時曾計算過金字塔的高度,他的方法是在他自
己的影子與身高等長時測量金字塔的影子高度。另外據說他還在西元前五八五年時準確預
測過日蝕的時間。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我們並不很清楚這其中的意思。或許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
自於水,而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後也仍舊變成水。
他在埃及旅遊時,必定看過尼羅河三角洲上的洪水退去後,陸地上的作物立刻開始生
長的現象。他可能也注意到凡是剛下雨的地方一定會出現青蛙與蟲子。
據說泰利斯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此話含義為何,我們同樣只能猜測。也許他在
看到花朵、作物、昆蟲乃至蟑螂全都來自黑色的泥土後,他便想像泥土中必定充滿了許多
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命菌」。但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的:他所謂的「神」並非指荷馬
神話中的天神。
Thales像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5%8B%92%E6%96%AF#/media/File:Illustre
rad_Verldshistoria_band_I_Ill_107.jpg
第二位哲學家是安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
他也住在米雷特斯。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註:世界由無限
定者元素所構成)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要解釋他所謂「無限」的意思並不容易
,但很明顯的他並不像泰利斯一樣認為世界是由一種物質造成的。
也許他的意思是形成萬物的物質不一定不是這些已經被創造出來的事物。因此這種基
本物質不可能是像水這樣平常的東西,而是某種無以名之的物質。
Anaximand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4/Anaximander_Mosaic_%28crop
ped%2C_with_sundial%29.jpg
第三位來自米雷特斯的哲學家是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約西元前五七○年─五
二六年)。他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毫無疑問,安那西梅尼斯必定熟
知泰利斯有關水的理論。然而水從何來?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水是空氣凝結後形成的。我們
也可看到下雨時,水是從空氣中擠出來的。安那西梅尼斯認為當水再進一步受到擠壓時,
就會變成泥土。他可能曾經注意到冰雪融解時,會有泥土、沙石出現。他並認為火是比較
精純的空氣。因此他主張空氣是泥土、水、火的源頭。
這與「水是萬物生長之源」的理論相去不遠。也許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泥土、空氣與火
都是創造生命的必要條件,但「空氣」或「氣體」才是萬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樣
,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種基本物質造成的。
Anaxim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2/2d/Anaximenes.jpg
最後一位偉大的自然派哲學家,他的名字叫德謨克里特斯(約西元前四六○─三七○
年),來自愛琴海北部海岸一個叫阿布德拉的小鎮。
德謨克里特斯同意前面幾位哲學家的看法,認為自然界的轉變不是因為任何事物真的
有所「改變」。他相信每一種事物都是由微小的積木所組成,而每一塊積木都是永恆不變
的。德謨克里特斯把這些最小的單位稱為原子。
原子(atom)這個字的本意是「不可分割的」。德謨克里特斯認為,證明組成各種事
物的單位不可能被無限制分割成更小的單位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每一個組成各種事物的
單位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則大自然將開始像不斷被稀釋的湯一般消失了。
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積木必須是永恆的,因為沒有一件事物會來自虛無。在這方面
,他同意帕梅尼德斯與伊利亞地區那些哲學家的看法,也認為所有的原子都是堅硬結實的
,但卻非完全一樣。他說,如果所有原子都一模一樣,則我們將無法圓滿解釋它們何以能
夠聚合成像罌粟花、橄欖樹、羊皮、人髮等各種不同的東西。
德謨克里特斯相信,大自然是由無數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的。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圓形
,有些是不規則的鋸齒形。正因為它們形狀如此不同,才可以組合在一起,成為各種不同
的物體。然而,無論它們的數量和形狀多麼無窮無盡,它們都是永恆不變、不可被分割的
。
Democrit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9/Democritus2.jpg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蘇格拉底(西元前四七○─三九九年)也許是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秘難解的人物。他從
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卻是對歐洲思想影響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而這並不全然是因為他後來
戲劇性的結束了生命的緣故。
我們知道蘇格拉底生於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時間都在市中心廣場與市場等地與他遇
見的人閒談。他說:「鄉野的樹木不能教我任何東西。」有時他也會連續好幾小時站著思
想、發呆。
即使在當時,他也被視為謎樣的人物,但他死後很快就被譽為許多哲學學派的始祖。
正因為他神秘難解、模稜兩可,才使得一些在學說上大相逕庭的學派都可以宣稱他們是蘇
格拉底的傳人。
我們現在可以確知的是:蘇格拉底長得很醜。他肚大、眼凸,有個獅子鼻。但據說他
的性情「極為和藹可親」,也有人說他是「古今無人能及」的人物。儘管如此,他還是因
為他從事的哲學活動而被判處死刑。
我們之所以能夠得知蘇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過柏拉圖的著作。柏拉圖是蘇格拉底
的學生,後來也成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柏拉圖曾撰寫過幾本《對話錄》,以類似戲劇對白來討論哲學,而蘇格拉底就是其中
的主要人物與代言人。
由於柏拉圖在書中是透過蘇格拉底之口來闡揚自己的哲學,因此我們無法確定對話錄
中蘇格拉底說的話是否確是蘇格拉底本人說的。因此,要區分蘇格拉底的學說與柏拉圖的
哲學並不容易。這也是我們面臨其他許多未曾留下撰述的歷史人物時遭遇的難題。最典型
的例子當然是耶穌了。
我們無法確定當年的耶穌是否講過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上記載的話。同樣的,蘇格拉
底本人究竟說過些什麼話,將會一直是歷史上的謎團。
不過,蘇格拉底的真正面貌其實並不那麼重要。因為近兩千五百年來對西方思想家產
生啟發作用的,事實上是柏拉圖描繪出來的蘇格拉底。
Socrat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4/Socrates_Louvre.jpg
柏拉圖關心的是永恆不變的事物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就像蘇格拉底之前的哲
學家一樣)。詭辯論學派與蘇格拉底如何將他們的注意力由有關自然哲學的問題轉到與人
和社會的問題。然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就連蘇格拉底與詭辯學派也都關心永恆不變的事物
與「流動」事物之間的關係。他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乃是由於它與人類道德與社
會理想及美德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詭辯學家認為每一個城邦、每一個世代對於是非的
觀念各不相同。因此是非的觀念是「流動」的。蘇格拉底則完全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他認
為世間有所謂永恆、絕對的是非觀念存在。我們只要運用自己的常識便可以悟出這些不變
的標準,因為人類的理智事實上是永恆不變的。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間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
」。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
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
根據柏拉圖的說法,人是一種具有雙重性質的生物。我們的身體是「流動」的,與感
官的世界不可分割,並且其命運與世界上其他每一件事物(如肥皂泡)都相同。
我們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體為基礎,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們同時也有一個不朽的靈魂,
而這個靈魂則是理性的天下。由於靈魂不是物質,因此可以探索理型的世界。
Plat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a/Plato_Pio-Clemetino_Inv305
.jpg
亞里斯多德曾經在柏拉圖的學園中進修了二十年。他並不是雅典當地的人士,他出生
於馬其頓,在柏拉圖六十一歲時來到他的學園進修。他的父親是一位很受人敬重的醫生
(所以也算是一位科學家),這個背景對於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事業影響頗大,他因此對研
究大自然極感興趣。他不僅是希臘最後一位大哲學家,也是歐洲第一位大生物學家。
我們可以說柏拉圖太過沉迷於他那些永恆的形式(或「理型」),以至於他很少注意
到自然界的變化。相反的,亞里斯多德則只對這些變化(或我們今天所稱的大自然的循環
)感到興趣。
說得誇張一些,我們可以說柏拉圖無視於感官世界的存在,也無視於我們在周遭所見
的一切事物。(他只想逃離洞穴,觀察永恆的概念世界。)亞里斯多德則正好相反:他傾
全力研究青蛙與魚、白頭翁與罌粟等事物。
我們可以說,柏拉圖運用他的理性,而亞里斯多德則同時也運用他的感官。
他們有很大的不同,這些差異也顯現於他們的寫作上。柏拉圖是一位詩人與神話學家
,亞里斯多德的文章則樸實精確,一如百科全書。此外,他有許多作品都是他進行實地研
究的結果。
根據古籍記載,亞里斯多德寫了一百七十本書,其中只有四十七本保存至今。這些作
品都不完整,大部分都是一些演講的筆記。在他那個時代,哲學主要仍是一種口頭的活動
。
亞里斯多德在歐洲文化的地位並不僅是因為他創造了許多現代科學家使用的辭彙,同
時也是因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組織家,他發明了各種科學並且加以分類。
亞里斯多德的作品涉及各種科學,但我只想討論其中較為重要的領域。由於我們已經
談了許多柏拉圖的哲學,因此一開始我們要聽聽亞里斯多德如何駁斥柏拉圖的理型論。然
後,我們再來看他如何總結前人的理論,創立他自己的自然哲學。
Aristotl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Aristotle_Altemps_Inv8575
.jpg
希臘四大學派
【犬儒學派】
據說,有一天蘇格拉底站在街上,注視著一個販賣各種商品的攤子。最後他說:「這
些東西中有太多是我根本不需要的啊!」
這句話可以作為犬儒派哲學的註解。這個學派是在西元前四百年左右由雅典的安提塞
尼斯(Antisthenes)所創。安提塞尼斯曾受教於蘇格拉底門下,對於蘇格拉底節儉的生
活方式特別有興趣。
犬儒派學者強調,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環境的優勢──如豐裕的物質、強大的
政治力量與健壯的身體──之上。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賴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同時,由於
幸福不是由這類福祉構成的,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獲致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獲得了這
種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是安提塞尼斯的弟子戴奧基尼斯(Diogenes),據說他住在一個
木桶中,除了一襲斗篷、一支棍子與一個麵包袋之外,什麼也沒有,(因此要偷取他的幸
福可不容易!)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曬著太陽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探望他。亞
歷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訴他只要他想要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賜予他。戴奧基尼斯答道:
「我希望你閃到旁邊,讓我可以曬到太陽。」就這樣,戴奧基尼斯證明他比亞歷山大這位
偉大的將軍要更富裕,也更快樂,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Antisth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f/Antisthenes_Pio-Clementin
o_Inv288.jpg
Diogen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6/6b/Diogenes-statue-Sinop-enha
nced.jpg
【斯多葛學派】
犬儒學派促進了斯多葛學派的發展。後者在西元三百年左右興起於雅典。它的創始人
是季諾(Zeno)。此人最初住在塞浦勒斯,在一次船難後來到雅典,加入犬儒學派。他經
常在門廊上聚集徒眾。斯多葛(Stoic)這個字就是源自希臘文stoa(門廊)這個字。這
個學派後來對於羅馬文化有很大的影響。
就像赫拉克里特斯一樣,斯多葛派人士相信每一個人都是宇宙常識的一小部分,每一
個人都像是一個「小宇宙」(microcosmos),乃是「大宇宙」(macrocosmos)的縮影。
他們因此相信宇宙間有公理存在,亦即所謂「神明的律法」。由於此一神明律法是建
立在亙古長存的人類理性與宇宙理性之上,因此不會隨時空而改變。在這方面,斯多葛學
派的主張與蘇格拉底相同,而與詭辯學派相異。
斯多葛學派認為,全體人類(包括奴隸在內)都受到神明律法的管轄。在他們眼中,
當時各國的法律條文只不過是模仿大自然法則的一些不完美法條罷了。
斯多葛學派除了否認個人與宇宙有別之外,也不認為「精神」與「物質」之間有任何
衝突。他們主張宇宙間只有一個大自然。這種想法被稱為「一元論」(monism),與柏拉
圖明顯的「二元論」(dualism)或「雙重實在論」正好相反。
Zen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8/Zeno_of_Citium%2C_drawing.
jpg
【伊比鳩魯學派】
如上所述,蘇格拉底關心的是人如何能夠過著良好的生活,犬儒學派與斯多葛學派將
他的哲學解釋成「人不能沉溺於物質上的享受」。不過,蘇格拉底另外一個弟子阿瑞斯提
普斯(Aristippus)則認為人生的目標就是要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人生至善之事乃
是享樂。」他說,「至惡之事乃是受苦。」因此他希望發展出一種生活方式,以避免所有
形式的痛苦為目標。(犬儒學派與斯多葛學派認為人應該忍受各種痛苦,這與致力避免痛
苦是不同的。)
西元前三百年左右,伊比鳩魯(Epicurus,西元前三四一年─二七○年)在雅典創辦
了「伊比鳩魯學派」。他將阿瑞斯提普斯的享樂主義加以發展,並與德謨克里特斯的原子
論結合起來。
由於傳說中伊比鳩魯住在一座花園裡,因此這個學派的人士又被稱為「花園哲學家」
。據說,在這座花園的入口處上方有二塊告示牌寫著:「陌生人,你將在此地過著舒適的
生活。在這裡享樂乃是至善之事物。」
伊比鳩魯學派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斟酌它可能帶來的副
作用。伊比鳩魯並且相信在追求較短暫的快樂時,必須考慮是否另有其他方式可以獲致更大
、更持久或更強烈的快樂。
儘管如此,伊比鳩魯強調,所謂「樂趣」並不一定指感官上的快樂,如吃巧克力等。
交朋友與欣賞藝術等也是一種樂趣。此外,我們若要活得快樂,必須遵守古希臘人自我規
範、節制與平和等原則。自我的慾望必須加以克制,而平和的心境則可以幫助我們忍受痛
苦。
【新柏拉圖派哲學】
我們已經瞭解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及伊比鳩魯學派與蘇格拉底哲學的淵源。當然這
些學派也採納了若干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如赫拉克里特斯與德謨克里特斯等人──
的學說。
然而,希臘文化末期最令人矚目的哲學學派主要仍是受到柏拉圖學說的啟發,因此我
們稱之為新柏拉圖派哲學。
新柏拉圖派哲學最重要的人物是普羅汀(Plotinus,約西元二○五年─二七○年)。
他早年在亞歷山卓研讀哲學,後來在羅馬定居;當時,亞歷山卓成為希臘哲學與東方神秘
主義的交會點已經有好幾百年了。普羅汀從那兒將他的「救贖論」(doctrine of
salvation)帶到羅馬。此一學說後來成為基督教的勁敵。不過,新柏拉圖派哲學對基督
教神學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普羅汀認為,世界橫跨兩極。一端是他稱為「上帝」的神聖之光,另一端則是完全的黑暗
,接受不到任何來自上帝的亮光。不過,普羅汀的觀點是:這個黑暗世界其實並不存在,
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世間存在的只有上帝。就像光線會逐漸變弱,終至於熄滅一樣
,世間也有一個角落是神聖之光無法普照的。
根據普羅汀的說法,靈魂受到此一神聖之光的照耀,而物質則位於並不真正存在的黑
暗世界,至於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射。
Plotin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e/Plotinos.jpg
羅馬帝國這時它才剛開始瓦解而已。中世紀這段時期是文化史上變動最大的時期之一
。第四世紀時,羅馬不但外有北方蠻族進攻的威脅,內部也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
西元三三○年時,君士坦丁大帝將羅馬帝國的首都由羅馬遷到他在通往黑海之處所興建的
一個城市──君士坦丁堡。
許多人把這座新城市當成『第二個羅馬』。三九五年時;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西方帝國以
羅馬為中心,東方帝國則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四一○年時,羅馬遭蠻族劫掠。到四七六
年,整個西方帝國都被摧毀了。東方帝國則繼續存在,一直到一四五三年土耳其人征服君
士坦丁堡為止。
中世紀事實上指的是界於兩個時代之間的一個時期。這個名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出現
的。
另外,這個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代』,因為它是古代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籠罩歐洲的漫
長的『一千年的夜晚』。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紀)這個字仍被用來指那些過度權
威、缺乏彈性的事物,具有貶意。不過,也有些人認為中世紀乃是各項體制萌芽成長的時
期。例如,學校制度就是在中世紀建立韻。歷史上第一批修道院學校在中世紀初期成立,
教會學校則在十二世紀成立。在西元一二○○年左右,歷史上最早的幾所大學成立了。當
時學校研習的科目也像今天一樣分成幾個不同的『學院』。
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生於西元三五四年,死於四三○年。
在他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末期到中世紀初期的變遷。聖奧古斯丁出生於北非一個
名叫塔加斯特(Tagaste)的小鎮。十六歲時,他前往迦太基求學。稍後,他轉往羅馬與
米蘭,最後在迦太基西邊幾哩一個名叫西波(Hippo)的小鎮度過他的餘年。不過,他並
非一生都是基督徒。他是在仔細研究各種不同的宗教與哲學後才決定信教。
有一段時間他信奉摩尼教。那是古代末期很典型的一個教派一半是宗教,一半是哲學。他
們宣稱宇宙由善與惡、光與暗、精神與物質等二元的事物所組成。人類可運用精神來超脫
於物質世界之上,並藉此為靈魂的救贖做好準備。不過,這種將善與惡一分為二的理論並
不能使年輕的聖奧古斯丁完全信服。他全心思考著我們所謂的『惡的問題』,也就是惡從
何而來的問題。有一段時間他受到斯多葛派哲學的影響。斯多葛派認為,善與惡之間並沒
有明顯的分界。然而,大致上奧古斯丁還是比較傾向於古代末期的另一派重要哲學,就是
新柏拉圖派的哲學。他在其間發現了神聖的大自然整體存在的概念。
St. Augustin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4/Augustine_of_Hippo.jpg
聖多瑪斯(Thomas Aquinas)。他生於一二二五到一二七四年間,家住羅馬與那不勒
斯之間一個名叫阿奎諾(Aquino)的小鎮,後來他在巴黎大學教書。我稱他為哲學家,但
事實上他也是一位神學家。當時,哲學與神學並沒有明顯的區分。簡而言之,我們可以說
聖多瑪斯將亞里斯多德加以『基督教化』,就像中世紀初期的聖奧古斯丁將柏拉圖『基督
教化』一樣。
所謂『基督教化』的意思只是把這兩位希臘大哲學家的觀念,用一種不至於對基督教
教義造成威脅的方式加以詮釋。聖多瑪斯就是那些試圖使亞里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教義
相容共存的人之一。我們可以說他把信仰與知識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他採取的方式是進入
亞里斯多德的哲學世界,並以他的話來詮釋聖經。
聖多瑪斯認為,哲學、理性這兩者和基督教的啟示與信仰之間並不一定有衝突。基督
教的教義和哲學的道理,其實往往是相通的。所以我們透過理性推斷的真理時常和聖經上
所說的真理相同。
Thomas Aquina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St-thomas-aquinas.jpg
所謂文藝復興運動是指十四世紀末期起文化蓬勃發展的現象,最先開始於義大利北部
,並在十五與十六世紀期間迅速向北蔓延。
它是指古代藝術與文化的再生。另外我們也說它是『人道主義的復興』,因為在漫長
的中世紀,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從神的觀點來解釋,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又重新以人
為中心。當時的口號是『回歸本源』,所謂本源主要是指古代的人文主義。
「在文藝復興時期,發掘古代的經卷典籍幾乎成為一種大眾休閒活動,學習希臘文也
變成時髦的玩意。當時的人認為,修習希臘的人文主義有教導與啟發的功能,它除了可以
使人瞭解古代的思想文化之外,也可以發展他們所謂的『人的特質』。他們認為:『馬生
下來就是馬,但人要作為一個人,還需要靠後天慢慢的培養。』
文藝復興運動最重要的影響是改變了大家對人類的看法。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
神使得大家對人本身和人的價值重新產生了信心,這和中世紀時強調人性本惡的觀點截然
不同。這個時期的哲學家認為人是極其崇高可貴的。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是費其諾(
Marsilio Ficino)。他告訴人們:「認識自己,呵,你這藏在凡俗身軀內的神明子孫啊
!」另外一個主要人物是米蘭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他寫了《頌揚人的尊貴》
這篇文章,這在中世紀簡直是無法想像的。
Marsilio Ficino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d/Portrait_of_Marsilio_Ficin
o_at_the_Duomo_Firence.jpg
Pico della Mirandola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e/Pico1.jpg
文藝復興時期是古代人文主義『重生』的緣故。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更強調個
人主義。當時人的觀念是:我們不僅是人,更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種理念導致人們無限
崇拜天才。理想中的人是我們所謂的『文藝復興人』,就是藝術、科學等十八般武藝樣樣
精通的人。由於對人的觀點改變了,於是人們開始對人體的構造產生興趣。就像在古代一
般,人們又開始解剖屍體以瞭解人體的結構。這對醫學和藝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同時
,這個時期也再度出現許多描繪人體的藝術作品。在歷經一千年的假道學之後,這也該是
時候了。人又有了膽量表現自己,不再以自己為恥。
這種對人的新觀念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視野。人並不只是為神而存在的,因此人也不妨
及時行樂。有了這種新的自由之後,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這個時期人們的目標是要打破
所有的藩籬與禁忌。從希臘人文主義的觀點來說,這倒是一個新的想法,因為古代的人文
主義強調的是寧靜、中庸與節制。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認為重建羅馬是他們的文化責任,而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
是在聖彼得的墳墓上建一座聖彼得大教堂。這座教堂號稱世界第一,極盡富麗與堂皇之能
事。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都參與了興建工作。這項工程從一五○六年開始,進
行了一百二十年之久。後來,又花了五十年的時間興建宏偉的聖彼得廣場。
在一五四三年,有一本名叫《天體運行論》(On the Revolutions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的小書出版了。作者是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他在這本書出版當天就去世了。哥白尼在書中宣稱,太陽並未繞地球運行,而是地球
繞太陽運行。他根據觀察各星球的心得,認為這種可能性很高。他說,人們之所以相信太
陽繞著地球轉,是因為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轉的緣故。他指出,如果我們假設地球和其他
星球都繞著太陽轉,則我們所看到的天體運轉現象將會變得容易理解得多。我們稱這種觀
念為『以太陽為中心的世界觀』,也就是相信萬物以太陽為中心的意思。
哥白尼的主要論點──地球圍繞著太陽轉──當然是正確的。不過他宣稱太陽是宇宙
中心的說法可就錯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太陽系只是宇宙中無數個星系之一。
宇宙中共有數十億個銀河系,圍繞太陽的星系只是其中之一罷了。哥白尼並且相信地球和
其他星球都在圓形的軌道上運轉。
他之所以相信軌道是圓形的,只是根據『天體是圓形的,且繞著圈圈轉』這個古老的
觀念。自從柏拉圖的時代以來,球體與圓形就被認為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但在十七世紀
初期,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發表了他廣泛觀察的結果,顯示各星球
實際上是以太陽為中心,繞著橢圓形的軌道運轉。他並且指出,一個星球在軌道上愈接近
太陽的地方,運轉的速度愈快,離太陽愈遠則愈慢。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明白提出『地球
只是眾多行星之一』的說法。克卜勒同時強調宇宙每個地方都適用同樣的物理法則。
Nicolaus Copernicu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Nikolaus_Kopernikus.jpg
Johannes Kepl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Johannes_Kepler_1610.jpg
大約與克卜勒同一時代的還有一位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也用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天
體的運轉。他在研究月球的表面後,宣稱月球像地球一樣有高山、有深谷。更重要的是,
他發現木星有四個衛星。因此地球並非唯一擁有衛星的星球。然而,伽利略最偉大的成就
還是他首度提出所謂的『慣性定律』。
伽利略的說法是:『如果沒有外力強迫一個物體改變它所處的狀態,則這個物體將會
一直維持它原來靜止或移動的狀態。』
自從古代以來,反對『地球繞著自己的軸心轉』這個說法的人士所持的主要理由之一
就是:地球果真繞著自己的軸心轉的話,則它的速度會很快,以至於當你垂直丟一塊石頭
到空中時,它會掉落在好幾碼之外。』
Galileo Galilei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c/Galileo.arp.300pix.jpg
在一六四二到一七二七年間,有一個名叫牛頓(Isaac Newton)的英國物理學家,他
是將太陽系與星球軌道描述得最完整的一個科學家。他不但能說出各星球如何繞太陽運轉
,而且可以解釋它們為何會如此運轉。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他參考了我們所稱的『伽
利略動力學』。
他提出我們所謂的『萬有引力定律』,就是說宇宙間兩個物體相互吸引的力量隨物體
的大小而遞增,並隨兩物體之間的距離而遞減。
他說明少數幾種自然法則可以適用於整個宇宙。在計算行星軌道時,他只應用了伽利
略所提出的兩個自然法則。一個是慣性定律。牛頓說明所謂慣性定律就是『一個物體除非
受到外力的作用使它改變狀態,否則它會一直處在靜止或呈直線進行的狀態』。另外一項
定律是伽利略利用斜面證明的定律,就是:當兩股力量同時作用於一個物體上時,這個物
體會循橢圓形的路徑移動。
Isaac Newton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9/GodfreyKneller-IsaacNewton
-1689.jpg
在中世紀的天主教教會中,以拉丁文念的祈禱文和教會例行禱告一直是宗教儀式的骨
幹。只有教士和僧侶能看得懂聖經,因為當時的聖經都是拉丁文寫的。但是到了文藝復興
時期,聖經被人從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翻譯成各國語言。這是導致所謂『宗教革命』的主要
因素。
馬丁路德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他並不是當時唯一的宗教改革家。另有一些改革人
士選擇留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其中之一是荷蘭的伊拉斯莫斯(Erasmus of Rotterdam)。
馬丁路德認為人們並不需要教會或教士居中代禱才能獲得上帝的赦免。同時,要取得上帝
的赦免也不是靠購買教會所售的『贖罪券』。從十六世紀中期起,天主教教會就禁止買這
些所謂的『贖罪券』。
馬丁路德摒斥了教會中許多從中世紀起就形成的宗教習慣與教條。他希望回到新約中
所描述的早期基督教的面貌。他說:『我們只信靠經文。』他希望以這個口號將基督教帶
回它的『源頭』,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希望回到藝術與文化的古老源頭一般。
馬丁路德將聖經譯成德文,因此創造了德文的文字。他認為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讀得懂聖經
,並從某一個意義上來說,成為自己的教士。
Martin Luther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Martin_Luther_by_Cranach-restoration.tif/lossy-page1-600px-Martin_Luther_by_Cranach-
restoration.tif.jpg
Erasmus of Rotterdam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0/Holbein-erasmus.jpg/
800px-Holbein-erasmus.jpg
『巴洛克』這個名詞原來的意思是『形狀不規則的珍珠』。
這是巴洛克藝術的典型特徵。它比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要更充滿了對照鮮明的形式,
相形之下,後者則顯得較為平實而和諧。整體來說,十七世紀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種相互
矛盾的對比中呈現的張力。當時有許多人抱持文藝復興時期持續不墜的樂觀精神,另一方
面又有許多人過著退隱山林、禁慾苦修的宗教生活。無論在藝術還是現實生活上,我們都
可以看到誇張華麗的自我表達形式,但另外一方面也有一股退隱避世的潮流逐漸興起。
巴洛克時期的口頭禪之一是拉丁諺語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另外
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諺語則是memento mori,就是『不要忘記你將會死亡』。
笛卡爾誕生於一五九六年,一生中曾住過幾個歐洲國家。他在年輕時就已經有強烈的
慾望要洞悉人與宇宙的本質。但在研習哲學之後,他逐漸體認到自己的無知。
笛卡爾於是決定到歐洲各地遊歷,就像當年蘇格拉底終其一生都在雅典與人談話一樣
。笛卡爾說,今後他將專心致力尋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包括自己內心的智慧與『世界這本
大書』中的智慧。因此他便從軍打仗,也因此有機會客居中歐各地。後來,他在巴黎住了
幾年,並在一六二九年時前往荷蘭,在那兒住了將近二十年,撰寫哲學書籍。一六四九年
時,他應克麗思蒂娜皇后的邀請前往瑞典。然而他在這個他所謂的『熊、冰雪與岩石的土
地』上罹患了肺炎,終於在一六五○年的冬天與世長辭。
稱笛卡爾為現代哲學之父是一點也不為過。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重新發現了人與大
自然的價值。在歷經這樣一個令人興奮的年代之後,人們開始覺得有必要將現代的思想整
理成一套哲學體系。而第一個創立一套重要的哲學體系的人正是笛卡爾。在他之後,又有
史賓諾莎、萊布尼茲、洛克、柏克萊、休姆和康德等人。
從基礎開始創立,企圖為所有重要的哲學性問題尋求解釋的哲學。
古代有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幾位偉大的哲學體系創立者。中世紀則有聖多瑪斯努力為亞
里斯多德的哲學與基督教的神學搭橋。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各種有關自然與科學、上帝與
人等問題的思潮洶湧起伏,新舊雜陳。一直到十七世紀,哲學家們才開始嘗試整理各種新
思想,以綜合成一個條理分明的哲學體系。第一位做這種嘗試的人就是笛卡爾。他的努力
成為後世各種重要哲學研究課題的先驅。他最感興趣的題目,是我們所擁有的確實知識以
及肉體與靈魂之間的關係。這兩大問題成為後來一百五十年間哲學家爭論的主要內容。
笛卡爾認為除非我們能夠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實的,否則我們就不能夠認為
它是真的。為了要做到這點,可能必須將一個複雜的問題盡可能細分為許多不同的因素。
然後我們再從其中最簡單的概念出發。也就是說每一種思想都必須加以『斟酌與衡量』,
就像伽利略主張每一件事物都必須加以測量,而每一件無法測量的事物都必須設法使它可
以測量一樣。笛卡爾主張哲學應該從最簡單的到最複雜的。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個新觀
點。最後,我們還必須時時將各種因素加以列舉與控制,以確定沒有遺漏任何因素。如此
才能獲致一個結論。
Descartes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3/Frans_Hals_-_Portret_van_
Ren%C3%A9_Descartes.jpg
史賓諾莎是阿姆斯特丹的猶太人,他因為發表異端邪說而被逐出教會。近代很少有哲
學家像他這樣因為個人的學說而備受譭謗與迫害,原因在於他批評既有的宗教。他認為基
督教與猶太教之所以流傳至今完全是透過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他是第一個對聖經進
行『歷史性批判』的人。
「他否認整本聖經都是受到上帝啟示的結果。他說,當我們閱讀聖經時,必須時時記
得它所撰寫的年代。他建議人們對聖經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如此便會發現經文中有若
干矛盾之處。不過他認為新約的經文代表的是耶穌,而耶穌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穌
的教誨代表基督教已脫離正統的猶太教。耶穌宣揚『理性的宗教』,強調愛甚於一切。史
賓諾莎認為這裡所指的『愛』代表上帝的愛與人類的愛。然而遺憾的是,後來基督教本身
也淪為一些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
到事態最嚴重時,連史賓諾莎自己的家人也與他斷絕關係,他們以他散佈異端邪說
為由,剝奪他的繼承權。這點令人備感諷刺,因為很少人像史賓諾莎這樣大力鼓吹言論自
由與宗教上的寬容精神。由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反對,史賓諾莎最後決定過清靜隱遁的生活
,全心研修哲學,並靠為人磨鏡片餬口。
「他後來以磨鏡片維生這件事可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一個哲學家必須幫助人們用一
種新的眼光來看待生命。史賓諾莎的主要哲學理念之一就是要用永恆的觀點來看事情。」
Spinoza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Spinoza.jpg
最重要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是洛克、柏克萊與休姆,都是英國人。十七世紀主要的理性
主義哲學當中,笛卡爾是法國人,史賓諾莎是荷蘭人,萊布尼茲則是德國人。所以我們通
常區分為『英國的經驗主義』與『歐陸的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者就是那些從感官的經驗獲取一切關於世界的知識的人。亞里斯多德曾經
說過;『我們的心靈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過感官而來的。』這是對經驗主義的最佳說明
。這種觀點頗有批評柏拉圖的意味。因為柏拉圖認為人生下來就從觀念世界帶來了一整套
的『觀念』。洛克則重複亞里斯多德說的話,但他針對的對象是笛卡爾。」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在看到這個世界之前對它並沒有任何固有的概念或觀念。如
果我們有一個觀念或概念是和我們所經驗的事實完全不相關的,則它將是一個虛假的觀念
。舉例來說,當我們說出『上帝』、『永恆』或『實體』這些字眼時,我們並沒有運用我
們的理智,因為沒有人曾經體驗過上帝、永恆或哲學家所謂的『實體』這些東西。因此,
雖然有許多博學之士著書立說,探討這些事物,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提出什麼新見解。這
類精心構築的哲學體系可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卻是百分之百的虛幻。十七、十八世紀的哲
學家雖然繼承了若干這類理論,但他們現在要把這些理論拿到顯微鏡下檢視,以便把所有
空洞不實的觀念淘汰掉。我們可以將這個過程比喻為淘金。你所淘取的東西大多是沙子和
泥土,但偶爾你會發現一小片閃閃發亮的金屑。」
第一位是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他生於一六三二到一七○四年間,主要的
作品是《論人之理解力》(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出版於一六九○
年。他在書中試圖澄清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的概念從何而來?第二,我們是否可以信賴
感官的經驗?
洛克宣稱,我們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反映我們曾看過、聽過的事物。在我們看過、聽
過任何事物之前,我們的心靈就像一塊Tabula rasa,意思是『空白的板子』。
洛克認為,在我們的感官察知任何事物前,我們的心靈就像老師還沒有進教室之前的
黑板一樣空白。他也將此時我們的心靈;比做一間沒有傢俱的房間。可是後來我們開始經
驗一些事物,我們看到周遭的世界,我們聞到、嘗到、摸到、聽到各種東西。其中又以嬰
兒最為敏銳。這是洛克所謂的『單一感官概念』。然而,我們的心靈除了被動地接收外界
的印象之外,同時也積極地進行某種活動,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懷疑等方式來處理它
所得到的各種單一感官概念,因此產生了洛克所謂的『思維』(reflection)。
所以說,他認為感覺(sensation)與思維是不同的,我們的心靈並不只是一具被動
的接收器,它也會將所有不斷傳進來的感覺加以分類、處理。而這些是我們需要當心的地
方。
休姆生長在蘇格蘭的愛丁堡附近,家人希望他修習法律,但他覺得自己『對哲學和學
習以外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排斥心理』。他生在啟蒙時代,與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與盧梭
等人同一個時期。他早年曾經遍遊歐洲各地,最後才回到愛丁堡定居,度過餘年。他的主
要作品是《人性論》(Treatise on Human Nature),在他二十八歲時出版。但他宣稱他
在十五歲的時候就有了寫這本書的構想。
身為一個經驗主義者,休姆期許自己要整理前人所提出的一些混淆不清的思想與觀念
,包括中世紀到十七世紀這段期間,理性主義哲學家留傳下來的許多言論和著作。休姆建
議,人應回到對世界有自發性感覺的狀態。他說,沒有一個哲學家『能夠帶我們體驗日常
生活,而事實上哲學家們提示的那些行為準則都是我們對日常生活加以省思後,便可以領
悟出來的』。
John Lock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1/JohnLocke.png
David Hum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a/Painting_of_David_Hume.jpg
「柏克萊(George Berkeley)是愛爾蘭的一位天主教的主教,生於一六八五到一七五
三年間。」
他覺得當時的哲學與科學潮流可能會對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有不利的影響。他認為他那
個時代無所不在的唯物主義,將會腐蝕基督徒對於上帝這位創造者與大自然保護者的信心
。
他利用經驗主義的邏輯提出這個疑問。他說,世間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們感受到的事
情。但我們並未感受到『物質』或『質料』。我們無法察知我們所感受到的事物是否確實
存在。他認為,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實體』存在,我們就是妄下結
論,因為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
柏克萊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但這
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性的。
根據柏克萊的看法,我們的靈魂可能是形成我們本身各種概念的原因,就像我們在做
夢時一般。但世間只有另外一個意志或靈可能形成造就這個『形體』世界的諸般概念。他
說,萬物都是因為這個靈而存在,這個靈乃是『萬物中的萬物』的成因,也是『所有事物
存在之處』。
柏克萊不只質疑物質真實性的問題,他也提出了『時間』和『空間』是否絕對存在或
獨立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我們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可能也只是由我們的心靈所虛構的
產物而已。我們的一、兩個星期並不一定等於上帝的一、兩個星期……
George Berkeley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d/John_Smibert_-_Bishop_Geor
ge_Berkeley_-_Google_Art_Project.jpg
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一些事情,包括康德的哲學與浪漫主義。黑格爾也將是這
裡面的一個重要人物。談到他時,勢必要談到祁克果(Kierkegaard)如何怒氣勃勃地駁斥
黑格爾的哲學。然後將簡短地談一下馬克思、達爾文和佛洛伊德等人。最後如果我們能夠
想辦法談一下沙特和存在主義。
另一位大哲學家是德國的康德(Immanuel Kant)。但十八世紀的法國也出現了許多重
要的思想家。我們可以說,十八世紀前半,歐洲的哲學中心是在英國,十八世紀中期,是
在法國,十八世紀末,則是在德國。
法國啟蒙時期哲學家的一些共同特點。其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物是孟德斯鳩、伏爾泰和
盧梭。
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口號就是反抗權威。當時許多法國哲學家都到過英國。那時的英國
在很多方面都比法國開明。這些哲學家受到英國自然科學──尤其是牛頓的宇宙物理學─
─的吸引,也受到英國哲學──尤其是洛克的政治哲學──的啟發。他們回到法國後,對
於傳統的權威愈來愈不能認同,認為有必要對前人所謂的真理抱持懷疑的態度。他們的想
法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尋問題的答案。在這方面他們受笛卡爾的啟發很大。
休姆本人到一七七六年才逝世。那時孟德斯鳩已經死了大約二十年了。兩年後,也就
是一七七八年,伏爾泰和盧梭雙雙去世。可是他們三人都到過英國,非常熟悉洛克的哲學
。洛克的經驗主義理論前後並不一致。例如他相信人對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規範是人的
理性中所固有的。這個想法也是法國啟蒙運動的核心。
啟蒙時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個時代的大規模百科全書。這套書共有
二十八冊,在一七五一年到一七七二年間出版。當時所有知名的哲學家與文人都參與了編
纂工作。他們打出的口號是『你在這套書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識,上自鑄造大炮的方法,
下至製針的技術』。
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認為一旦人的理性發達、知識普及之後,人性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所有非理性的行為與無知的做法遲早都會被『文明』的人性取代。這種想法後來成為西歐
地區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幾十年為止。今天我們已經不再相信所有的『發展』都是好的
。事實上,早在法國啟蒙時期,就已經有哲學家對所謂的『文明』提出批評。
當時有些人提出『回歸自然』的口號,但對於啟蒙時期的哲學家而言,『自然』幾乎
就代表『理性』,因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賜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產物。他們的
說法是:所謂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歐洲人要更健康、更快樂,因為他們還沒有被『文明
化』。盧梭提出『人類應該回歸自然』的口號,因為自然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處於『自
然』的狀態就是好的,可惜他們卻往往受到文明的敗壞。盧梭並且相信大人應該讓小孩子
盡量停留在他們天真無邪的『自然』狀態裡。所以我們可以說體認童年的價值的觀念從啟
蒙時代開始。在此之前,人們都認為童年只不過是為成年人的生活做準備而已。可是我們
都是人,兒童跟大人一樣,也是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人。
康德於一七二四年誕生於普魯士東部的哥尼斯堡(Konigsberg),父親是一位馬鞍師
傅。康德一輩子都住在這個小鎮上,一直到他八十歲過世為止。他們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誠
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為他的哲學的重要背景之一。他和柏克萊一樣,覺得有必要
鞏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礎。
康德對於古往今來的哲學傳統有很深厚的瞭解。他對笛卡爾和史賓諾莎的理性主義與
洛克、柏克萊和休姆等人的經驗主義都很精通。
康德認為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觀念是我們同時透過感官與理性而得到的。不過他認為
理性主義者將理性的重要性說得太過火了,而經驗主義者則過份強調感官的經驗。
康德同意休姆和經驗主義者的說法,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瞭解都是透過感官而來的,
但他也贊成理性主義者的部分說法,認為我們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決定我們如何認
知周遭的世界。換句話說,他認為我們對於世界的觀念會受到人類心靈中某些狀況的影響
。
我們所見到的事物首先會被看成是時間與空間裡的一個現象。康德將『時間』與『空
間』稱為我們的兩種『直觀形式』(form of intuition)。他強調我們心靈中的這兩種
『形式』先於一切經驗。換句話說,我們在還沒有經驗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們感知到
的將是一個發生在時間與空間裡的現象。因為我們無法脫掉理性這副『眼鏡』。
Immanuel Kant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2/Kant_gemaelde_3.jpg
浪漫主義時期它從十八世紀末開始,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中期。到了一八五○年以後
就不再有一個涵蓋詩、哲學、藝術、科學與音樂的『紀元』了。」
當時的新口號是『感情』、『想像』、『經驗』和『渴望』。過去部分啟蒙時期的哲
學家,包括盧梭在內,也曾經提到感情的重要性。到了浪漫主義時期,人們開始批評過於
偏重理性的做法。以往隱而不顯的浪漫主義如今成為德國文化的主流。
許多浪漫主義者自認是康德的傳人,因為康德已經確認我們對於『物自身』所知有限
,同時他也強調自我的作用對於知識(或認知)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可以完全
隨心所欲的以自己的方式來詮釋生命。浪漫主義者便利用這點發展出幾乎毫無限制的『自
我崇拜』,並且因此而歌頌藝術方面的天才。
貝多芬就是其中之一。他用音樂來表達自我的情感與渴望,比起巴哈和韓德爾這些多
半以嚴格的音樂形式創作樂曲,以歌頌上帝的巴洛克時期大音樂家,貝多芬可以說是一個
『自由的』藝術家。
根據康德的說法,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運用他的認知能力。德國詩人席勒(Shille
r)更進一步發揮康德的想法。他說,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就像玩遊戲一般,而人唯有在玩
遊戲的時候才是自由的,因為那時他可以自己訂定遊戲規則。浪漫主義者相信,唯有藝術
才能使我們更接近那『無以言喻』的經驗。有人甚至將藝術家比做上帝。
『閒散是天才的理想,懶惰是浪漫主義者的美德。』浪漫主義者的職責就是體驗生活
──或是成天做白日夢、浪費生命。至於日常的事務留給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Jean-Jacques Rousseau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7/Jean-Jacques_Rousseau_%28
painted_portrait%29.jpg
浪漫主義時期最主要的哲學家是謝林(Schelling),生於一七七五年到一八五四年
間。他主張將心靈與物質合而為一。他認為,大自然的全部──包括人的靈魂與物質世界
──都是一個『絕對存在』(Absolute)(或世界精神)的表現。
謝林說,自然是肉眼可見的精神,精神則是肉眼看不見的自然,因為我們在大自然中
到處都可感受到『產生結構的精神』(structuring spirit)。他說,物質乃是沉睡中的
智性。
謝林在大自然中看到了『世界精神』,但他也在人類心靈中看到同樣的『世界精神』
。自然與精神事實上都是同一事物的顯現。
對於許多浪漫主義者而言,哲學、自然科學研究和詩學都是不分家的。坐在自家的閣
樓上,寫一些靈感泉湧的詩歌和研究植物的生命或岩石的成份只是一體的兩面,因為大自
然不是一個死的機械,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世界精神。
Schelling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e/Nb_pinacoteca_stieler_frie
drich_wilhelm_joseph_von_schelling.jpg
「黑格爾(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乃是浪漫主義的傳人。」
我們幾乎可以說他是隨著德國精神的發展而成長的。他在一七七○年出生於斯圖加特,十
八歲時開始在上賓根(Tubingen)研究神學。一七九九年時他在耶納鎮與謝林一起工作。
當時正是浪漫主義運動狂飆的年代。他在耶納當了一段時間的助理教授後,便前往德國民
族浪漫主義的中心海德堡擔任學校教授。一八一八年時,他在柏林任教。當時柏林正逐漸
成為德國的精神中心。他在一八三一年死於霍亂。後來他的『黑格爾主義』在德國各大學
內吸引了無數的信徒。」
「黑格爾幾乎統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義時期出現的理念,並且加以發展。可是他卻受
到謝林等許多人的尖銳批評。」
「謝林和其他的浪漫主義者曾經說過,生命最深刻的意義在於他們所謂的『世界精神
』上。黑格爾也用『世界精神』這個名詞,可是意義卻不相同。黑格爾所指的『世界精神
』或『世界理性』乃是人類理念的總和,因為惟獨人類有『精神』可言。只有從這個角度
,他才可以談世界精神在歷史上的進展。但我們不可以忘記:這裡他所說的世界精神是指
人類的生命、思想與文化。」
黑格爾卻說『真理是主觀的』,因此他不承認在人類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
。他說,所有的知識都是人類的知識。
黑格爾之前的哲學體系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試圖為人們對世界的知識建立一套永恆
的標準。笛卡爾、史賓諾莎、休姆和康德等人都是如此。他們每一個人都曾經試圖探索人
類認知的基礎,但他們都聲稱人類對於世界的知識是不受時間影響的。
黑格爾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類認知的基礎代代不同,因此世間並沒有『永恆
的真理』,沒有『永久的理性』。哲學唯一可以確切掌握的一個定點就是歷史。
根據黑格爾的法則,這樣強烈的說法一被提出後,就一定會出現另外一種與它牴觸的
學說。黑格爾稱此為『反題』或『否定』。而否定伊利亞派哲學的人就是赫拉克里特斯。
他宣稱『萬事萬物都是流動的』。這樣一來,這兩種完全相反的思想流派之間就出現了一
種緊張狀態。但這種緊張狀態後來被恩培竇可里斯消除了,因為他指出兩種說法都各有正
確之處,也各有錯誤之處。
他也稱這三個知識的階段為『正』、『反』、『合』。舉例來說,你可以稱笛卡爾的
理性主義為『正』,那麼與他正好相反的休姆的經驗主義就是『反』。但這兩種思潮之間
的矛盾或緊張狀態後來被康德的『合』給消除了。康德同意理性主義者的部分論點,但也
同意經驗主義者的部分論點。可是故事並非到此為止。康德的『合』現在成了另外一個三
段式發展的起點,因為一個『合』也會有另外一個新的『反』與它相牴觸。
Georg Wihelm Friedrich Hegel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8/Hegel_portrait_by_
Schlesinger_1831.jpg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對浪漫主義者的理想主義的反動。但它也包括了跟祁
克果同一時期的一個丹麥人的世界觀。他就是著名的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他對大自然種
種不可思議的細微事物也有很敏銳的觀察力。比他早一百多年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也看
到相同的事物。萊布尼茲對史賓諾莎的理想主義哲學的反動就像是祁克果對黑格爾的反動
一般。
祁克果生於一八一三年,從小受到父親的嚴格管教,並且遺傳了父親的宗教憂鬱症。
由於得了憂鬱症,他覺得自己必須解除婚約。但此舉不太受到哥本哈根中產階級的諒解,
所以他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一個受人唾棄和恥笑的對象。後來他逐漸也厭棄世人、恥笑世
人,並因此而逐漸成為後來易卜生所描述的『人民公敵』。
他在晚年時,對於社會更是大肆批評。他說:『整個歐洲正走向破產的地步。』他認
為他生活在一個完全缺乏熱情和奉獻的時代。他對丹麥路德派教會的了無生氣尤其感到不
滿,並對所謂的『星期日基督徒』加以無情的抨擊。
對於祁克果而言,基督教對人的影響是如此之大,而且是無法用理性解釋的。因此一
個人要不就是相信基督教,要不就不信,不可以持一種『多少相信一些』或『相信到某種
程度』的態度。耶穌要不就是真的在復活節復活,要不就是沒有。如果他真的死而復活,
如果他真的為我們而死的話,那麼這件事實在深奧難解,勢必會影響我們整個生命。
Soren Kierkegaard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9/Kierkegaard.jpg
馬克思有一個名叫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朋友、同事,對被後人稱為『馬克
思主義』的理論就有很大貢獻。除此之外,二十世紀的列寧、史達林、毛澤東和其他許多
人對『馬克思主義』或『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形成也有貢獻。
黑格爾把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叫做『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馬克思認為這種說
法正好與事實相反。他想證明物質的變化才是推動歷史的力量:『精神關係』並不會造成
物質的改變,而是物質的改變造成了新的『精神關係』。馬克思特別強調,促成改變並因
此把歷史向前推進的,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經濟力量。
這是受到當時團體經濟結構影響的緣故。古代的生產工作主要是由奴隸來做,所以一
般人沒有必要去發明一些實用的器物來增進生產力。這個例子顯示物質條件如何影響一個
社會的哲學思想。
馬克思將這些物質、經濟和社會方面的條件稱為社會的基礎,並將社會思想、政治制
度、法律規章、宗教、道德、藝術、哲學和科學等稱為社會的上層構造。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社會的『基礎』分成三個階層。最『根本』的一個階層就是一
個社會的『生產條件』,也就是這個社會可以利用的自然條件與資源。我所謂條件指的是
氣候、原料等因素。這些東西是每一個社會的基礎,而這個基礎明顯決定這個社會的生產
種類,同樣的,也決定這個社會的性質與它的整體文化。
社會基礎的下一個階層,也就是那些擁有生產工具的人。人們分工的方式和財產的分
配就是馬克思所謂的社會的『生產關係』。
馬克思認為在歷史的各個階段,社會的兩個主要階級彼此之間都會有衝突存在。在古
代的奴隸社會,這種衝突是存在於一般人和奴隸之間。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則存在於封
建貴族和農奴之間,後來則存在於貴族與一般人之間。但在馬克思那個時代的中產階級資
本主義社會,這種衝突主要存在於資本主義者和工人(或無產階級)之間。因此衝突乃是
存在於那些擁有生產工具的人和那些沒有生產工具的人之間。既然『上層階級』不會自願
放棄權力,因此唯有透過革命才能改變社會現況。
在馬克思之後,社會主義運動分成兩股主流,分別是社會民主運動和列寧主義。社會
民主運動主張以和平漸進的方式邁向社會主義,這也是歐洲所採取的方式。我們可以稱之
為『緩慢的革命』。而列寧主義則仍然信奉馬克思所說的『革命是打倒舊有的階級社會的
唯一方式』,這種思想對於東歐、亞洲和非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就這樣,這兩種運動各
自以其不同的方式來對抗貧窮與壓迫。
「一個幽靈困擾著歐洲-共產主義幽靈。舊歐洲的所有力量都已結成聖盟,以驅除這
一幽靈。」共產黨宣言。
Karl Marx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4/Karl_Marx_001.jpg
達爾文在一八○九年生於休斯柏瑞(Shrewsbury)這個小鎮。他的父親羅伯特.達爾
文博士是當地一位很有名望的醫生,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達爾文在當地的小學上學時
,他的校長說他總是到處亂跑,把玩東西,不知所云,從不做些有用的事。這位校長所謂
的『有用的事』是指勤念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動詞。所謂『到處亂跑』,則是說達爾文到處
去搜集各式各樣的甲蟲。」
「達爾文後來開始研究神學,可是他對賞鳥和搜集昆蟲等事更有興趣,因此他在神學
方面的成績從來不頂好。不過,他在大學時就已經有了自然科學家的名聲,一部分是因為
他對地質學有興趣的緣故。地質學也許是當時最大的一門學科。一八三一年他從劍橋大學
神學院畢業後,隨即前往北威爾斯研究岩石的形成並搜尋化石。同一年八月(當時他還不
到二十二歲),他接到了一封從此改變他一生的信……
「是他的朋友兼老師韓斯洛(John Steven Henslow)寫的。他在信裡說:有人請我
……推薦一位自然科學家陪同受政府委派的費茲羅伊(Fitzroy)船長前往南美洲南部的
海岸從事調查研究工作。我向他們說我認為你是最有資格且很可能會接受這類工作的人。
至於其中牽涉的經費問題,我並不清楚。這次航程將花兩年的時間……
最初幾年,小獵犬號在南美海岸來回行駛。這使得達爾文有很多機會可以熟悉這塊大陸,
包括內陸地區。他們多次進入南美洲西邊太平洋上的加拉帕哥斯(Galapagos)群島,而
這幾次探險對他們的發現也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在那兒搜集到大量的材料並將它們寄回英
國。可是當時他並沒有透露他本人對於自然與生命進化的看法。當他回到英國(那時他才
二十七歲)時,發現自己成了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在那個時候,他內心關於進化論的概念
已經很清晰了。可是直到許多年後他才發表他的主要作品,因為他是一個很謹慎的人,而
這也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態度。
他寫了好幾本書。但其中在英國引起了最熱烈的辯論的是《物種起源論》。這本書出
版於一八五九年。它的全名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之物種起源論》。這樣長的書名事實
上就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完整摘要。
達爾文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觀察到的鳥類生態更令人驚訝。他發現每個島嶼上的雀鳥
都各有特色,尤其是在鳥喙的形狀上。達爾文指出,這些差異與雀鳥在各個島嶼上覓食的
方式有很密切的關係。鳥喙又尖又長的地雀是以松子為食,小鳴雀是以昆蟲為食,樹雀則
以樹皮和樹枝裡的白蟻為食……每一種雀的鳥喙形狀都完全遷就它攝取的食物種類。於是
他想,這些雀可不可能有共同的祖先呢?它們是不是因為千百年來不斷適應各個島嶼不同
的環境之後才變成新的品種呢?
達爾文可能就是在加拉帕哥斯群島上變成一位『達爾文主義者』的。他還發現當地的
動物與他在南美洲見到的許多種類非常相似。於是他問:上帝真的一次就創造了這些各有
細微差異的動物嗎?還是它們是進化而來的?他開始愈來愈懷疑物種不會改變的說法。不
過,對於進化現象發生的過程,他還是提不出合理的解釋。不過,後來他又發現了一個現
象,顯示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可能是互相關聯的。
就是哺乳動物胚胎發育的情況。如果你把狗、蝙蝠、兔子和人類早期的胚胎拿來比較
,你會發現它們非常相似,幾乎難以分辨。一直要到非常晚期之後,你才能分別人類的胚
胎與兔子的胚胎。這不正顯示我們和這些動物是遠親嗎?
但在一八三八年十月,也就是他乘獵犬號返航整整兩年後,他偶然讀到了一本由一位
人口研究專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所寫的一本小書,書名叫《人口論》。馬爾薩
斯撰寫此書的靈感是得自那位發明避雷針等東西的美國人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曾經指出,
如果沒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一種植物或動物將會遍佈全球。但是由於世上有許多物種,
因此這些物種會彼此制衡。
這正是達爾文一直在尋找的普遍性機轉。他以此來解釋進化發生的過程:進化是生存
競爭中自然淘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那些最能夠適應環境的人就存活下來,繼續繁衍
種族。這是他在《物種起源論》一書中所提的第二個理論。他在書中寫道:在所有動物中
,大象是生育速度最慢的一種。但如果所有的幼象都得以存活,則在七百五十年之後,一
對大象將可有一千九百萬個後代。
達爾文進一步指出,生存競爭在那些彼此最為相似的物種之間往往也最激烈,因為它
們必須爭奪同樣一些食物。在這種情況下,縱使只比別人多佔一點點優勢──也就是說與
別人有一點點差異──也會使情況大不相同。生存競爭愈激烈,進化到新物種的速度也愈
快,到最後只剩下最能適應環境的品種可以生存下來,其他的則會滅絕。
Charles Robert Darwin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Charles_Darwin_photograph_
by_Oscar_Rejlander%2C_circa_1871.jpg
佛洛伊德出生於一八五六年,在維也納大學攻讀醫學。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住在維
也納,當時那裡的文化氣息非常濃厚。他很早就決定專攻神經學。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
紀初,他發展了所謂的『深度心理學』,或稱『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是描述一般人的內心,並治療神經和心理失調現象的一門學問。他的潛意識
理論可以使我們瞭解人是什麼。
佛洛伊德主張人和他的環境之間不斷有一種緊張關係存在。這種緊張關係(也就是衝
突)尤其存在於他的驅策力、需要和社會的要求之間。我們可以說佛洛伊德發現了人類的
驅策力。這使得他成為十九世紀末明顯的自然主義潮流中一個很重要的代表性人物。
我們的行動並不一定是根據理性的。人其實並不像十八世紀的理性主義者所想的那麼
理性。非理性的衝動經常左右我們的思想、夢境和行動。這種不理性的衝動可能是反映我
們的基本需求。例如,人類的性衝動就像嬰兒吸奶的本能一樣是一種基本的驅策力。
我們稱這種反應為『維多利亞心態』,就是把每一件與性有關的事視為禁忌的一種態
度。佛洛伊德在從事心理治療時發現嬰兒也會有性反應,因此他的說法是有實驗根據的。
他也發現有許多形式的精神失調或心理失調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衝突。後來他逐漸發展
出一種我們稱之為『靈魂溯源學』的治療方式。
同樣的,精神分析學家在病人的配合下,可以在病人的心靈深處挖掘,並找出那些造
成病人心理失調的經驗。因為根據佛洛伊德的說法,我們都會把所有經驗的記憶儲藏在內
心深處。
當我們剛來到這世界時,我們會用一種直接而毫不感到羞恥的方式來滿足我們身體與
心靈的需求。如果我們沒有奶喝或尿布濕了,我們就會大哭。我們也會直接表達我們對身
體上的接觸或溫暖擁抱的需求。佛洛伊德稱我們這種『快樂原則』為『本我』。我們在還
是嬰兒時,幾乎就只有一個『本我』。
我們帶著我們內心的這個『本我』或『快樂原則』長大成人,度過一生。但逐漸地我
們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需求以適應環境;我們學到如何調整這個『快樂原則』以遷就『現
實原則』。用佛洛伊德的術語來說,我們發展出了一個具有這種調節功能的『自我』。這
時,即使我們想要或需要某個東西,我們也不能躺下來一直哭到我們得到那件東西為止。
佛洛伊德還提出人類心靈中的第三因素。從嬰兒時期起,我們就不斷面對我們的父
母和社會的道德要求。當我們做錯事時,我們的父母會說:『不要那樣!』或『別調皮了
,這樣不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我們在腦海中仍可以聽到這類道德要求和價值判斷的
回聲。似乎這世界的道德規範已經進入我們的內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佛洛伊德稱這部
分為『超我』。
良心是『超我』的一部分。但佛洛伊德指出,當我們有一些『壞的』或『不恰當』的
慾望,如色情或性的念頭時,這個『超我』會告訴我們。而就像我說過的,佛洛伊德宣稱
這些『不恰當』的慾望已經在我們童年的初期就出現過了。
所以我們可以瞭解人類一般的心理狀態。在有了多年治療病人的經驗後,佛洛伊德得
出一個結論:人類的意識只是他的心靈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意識就像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
頂端,在海面下,也就是在人意識之外,還有『潛意識』的存在。
我們並不一定能夠意識到我們曾經有過的各種經驗。但那些只要我們『用心想』便可
以記起來的想法或經驗,佛洛伊德稱之為『潛意識』。他所說的『潛意識』指的是那些被
我們『壓抑』的經驗或想法,也就是那些我們努力要忘掉的『不愉快』、『不恰當』或『
醜陋』的經驗。如果我們有一些不為我們的意識(或超我)所容忍的慾望或衝動,我們便
會將它們埋藏起來,去掉它們。
Sigmund Freud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6/Sigmund_Freud%2C_by_Max_
Halberstadt_%28cropped%29.jpg
另外一個對二十世紀有很大影響的哲學家是德國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生於一八四四到一九○○年間。他同樣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以及德國的『歷史主義』,他認
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而不必對歷史和他所謂的基督教的『奴隸式道德』過於注意。
他希望能夠造成『對所有價值的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根據
尼采的說法,基督教和傳統哲學已經脫離了真實世界,朝向『天堂』或『觀念世界』發展
,而人們過去認為的『真實』世界事實上是一個『偽世界』。他說:『要忠於這個世界。
不要聽信那些讓你有超自然期望的人。』
祁克果和尼采兩人同時又影響了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可是我們現在要專門來談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他生於一
九○五到一九八○年間,是存在主義者(至少是信奉存在主義的一般大眾)的領袖。他的
存在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四○年左右尤其風行。後來他與法國的馬克思主義運
動結盟,但他本人從來沒有加入任何黨派。
沙特說:『存在主義就是人文主義。』他的意思是存在主義者乃是以人類為出發點。
必須說明的是:他的人文主義對於人類處境的觀點要比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悲觀得
多。
沙特所信仰的卻是所謂的『無神論的存在主義』。他的哲學可以說是在『上帝已死』
的情況下對人類處境所做的無情分析。『上帝已死』這句話是尼采說的。
沙特和祁克果的哲學中最主要的一個字眼就是『存在』。但存在不等於活著。植物和
動物也活著,它們雖然存在,但並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義。人是唯一意識到自己存在的生
物。沙特表示,一個東西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類卻是為己(for itself)。因此
人的存在並不等於東西的存在。
沙特進一步宣稱,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這個事實比我是誰要更
加重要。他說:『存在先於本質。』
在整部哲學史中,哲學家們一直想要探索人的本性。但沙特相信,人並沒有一種不變
的『本性』。因此,追求廣泛的生命的『意識』是沒有用的。換句話說,我們是注定要自
己創造這種意義。我們就像是還沒背好台詞就被拉上舞台的演員,沒有劇本,也沒有提詞
人低聲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必須自己決定該怎麼活。
Friedrich Nietzsch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b/Nietzsche187a.jpg
Jean─Paul Sartre像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f/Sartre_1967_crop.jpg
讀完「蘇菲的世界」這本書後,彷彿就像蘇菲一樣,跟著哲學私人家教老師亞伯特,
一同瀏覽了西方哲學史一趟。從北歐神話開始,沐浴在哲學世界的氛圍中,讓人覺得眼界
大開,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睿智的哲學家,為了思考眼前的重要命題,花費一生的心血,
創造出獨家的學說,讓自己在哲學史的板塊上,佔有一席之地。
從古自今不知道多少哲學學派、哲學家的論述,在這本書中作者透過對話、書信的方
式,帶著讀者導覽了兩三千年來的重要哲學思想與論述,簡明扼要的說明各哲學家的生平
與論點,其中也不乏批判。總之,這本書算是學習哲學的入門書,非常推薦給愛好哲學的
朋友閱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3.26.3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96527644.A.A5C.html
... <看更多>